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琼崖兵工铸利器」

2017年10月09日 | 海南島史研究
http://hnrb.hinews.cn/html/2017-09/04/content_17_1.htm
『海南日报』2017年9月4日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琼崖兵工铸利器
 纪念琼崖纵队成立90周年特别策划

【相片】琼海阳江曾是琼崖第一个红色兵工厂所在地。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图】1928年8月,琼崖红军军械厂制造的土大炮——荔枝炮,在乐会中平仔战斗中发挥了威力。图为仿制的荔枝炮。

  那是1928年1月,琼崖特委给广东省委呈递了《中共琼崖特委一月份总报告》,对琼崖第一次土地革命高潮的政治、党务、军事等做了精要描述。其中提到,为解决“子弹问题”,“特委现由(湛江)广州湾请得制弹工人二十余名,并购得机器及材料值二千余元,运到琼山被叛军夺去……真可惜!”
  这是琼崖革命武装首次自制武器的尝试,虽然失败了,却打开了一扇兵工生产的门,此后的琼崖兵工日益壮大并不断取得成功。
  琼纵的武器弹药,初始时取之于民、获之于敌。但琼纵的发展壮大,客观上需要自己修理和补充武器弹药,才能保持和提高战斗力。琼纵兵工正是靠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成长为琼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革命时期——
 “土大炮战胜洋机枪”
  8年前,琼海阳江镇白水磉村(当年属乐四区根据地)后的荒坡上杂草丛生;如今村民自力更生在荒坡上盖起了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纪念馆,成为一个红色旅游的热点。其实,这里还曾是琼崖第一个红色兵工厂所在地。
  白水磉会议召开时,村民冯增南只有7岁。他记得1927年冬村里来了一群奇怪的人,成天搬弄刀枪、火药。原来是琼崖特委军械局,专为革命部队修理枪支,制造子弹、地雷等,选址白水磉村是因为山高林密。
  军械局的师傅们看冯增南机灵,有时叫他帮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时我们的武器太差了。”冯增南说,手榴弹做法简单:在牛奶罐里放进炸药,用一根铁丝从下圈到上,插上引线就成了。打仗时点燃引线,要烧得差不多了才扔出去。
  可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兵工厂,却创造了一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土大炮战胜洋机枪”。
  1928年8月,敌人集中兵力进攻乐四区。红军军火奇缺,特委要求军械厂试制土地雷、土手榴弹、土大炮。制造大炮需要炮管,但军械厂没有铁管,于是大胆用荔枝木代替:将荔枝树干凿成管作炮膛,将火药、铅块、铁片、铁砂等装进去,点燃导火索后能射到几百米外。
  8月底的一天,当敌先头部队进入我伏击阵地时,荔枝炮开火了,随着几声地动山摇般的巨响,几条长长的火舌喷向敌群,铁砂、铁片、铅块密集射出,敌人顿时倒下一片。此仗打死打伤敌人数十人,敌营长向上司报告说:“红军……犀利枪械甚多。”
  如今,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有一尊木制大炮,便仿造自白水磉兵工厂的荔枝炮。据记载,该兵工厂自1927年9月一直办到1932年8月。

★抗日战争时期——
 前线的“流动兵工厂”
  “我们的兵工厂有时在村里,有时在山上,有时在船上,始终跟随部队坚持生产,有时干脆在战场附近支起摊子。”琼纵军械厂主任陈大新曾深情回忆抗战时期的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军械厂。
  8月的澄迈县昆仑农场美合村生机勃勃,一入村口就见美合根据地纪念碑矗立在山坡上,左后方密林深处就是军械厂遗址。当年这里日夜响彻着铁锤声、风箱声和劳动的号子声。
  这个军械厂最初只有4个人,1个小风箱,1架手摇钻床,2把钳子,外加几把铁锤。后来中央从延安派来两名技师,摊子才渐渐扩大。美合事变后,军械厂转移到琼文根据地,厂子扩大到100多人,还在儋县、万宁建了两个分厂。
  1940年8月,为反击顽军进攻,独立总队发起大水战斗。为及时供应部队的弹药,军械厂搬到前线,不分昼夜地赶制子弹。战士们把弹壳一退出枪膛,支前的群众立刻拣回来,装好药、安好弹头又连夜送回去。军械厂的口号是:“当天弹壳当天装。”整整五昼夜,军械厂风箱、铁锤一刻没停。
  此后,敌人对军械厂分外眼红,到处跟踪追打,有时1天要转移两三次。但军械厂到哪里,哪里的党政机关就及时供应粮食和原料,还组织群众来保卫:有巡逻的,有爬树瞭望的,有放牛观察敌情的。只要敌人一出动,附近的竹竿哨就会放倒竹竿,情报员马上就跑来报信。
  人可以携带工具转移,但原料的储藏却是个问题。军械厂就分别把炸药和破铜废铁藏在桥墩下、埋在稻田里。有次伪军在田坑里捉小鱼,把水戽干后发现了军械厂的“地下仓库”,就想搬回去邀功。群众飞快报信,部队迅速布好伏击圈,打得敌人扔下担子就跑。
  就这样,流动兵工厂生产了大量急需的武器弹药,仅1941年每天就能生产地雷和手榴弹四五十个,翻新子弹两三百发。军械厂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在解放战争中继续大放光彩。

★解放战争时期——
 大山深处淬炼兵火
  琼崖纵队(简称琼纵)兵工厂曾在大山中淬炼兵火。
  大广坝库区上游,群山环抱中,一块平坦的土地上野草丰茂。“1947年琼纵就在这里建起了兵工厂。”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南美村老党支部书记吉亚标说,1947年9月,为扩大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琼纵集中兵力向保亭、乐东进军。为保障武器弹药供应,琼纵一个兵工厂从昌感县北黎村转移到南美村,初建时设备十分简陋,只有两个维修车间,专修轻型武器、造手榴弹。
  1948年春,为解决部队作战时武器弹药的不足,琼纵决定成立军工局,从各总队军械所抽调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大力发展军火生产。
  据琼纵军工局长唐南撰文回忆,军工局分工明确:修械股主要修理各种枪支武器,子弹股主要翻装各种子弹,铸造股主要铸造地雷、手榴弹、炮弹壳,木工股主要制作手榴弹柄、修理枪柄,配药股主要调配、装置各种弹药。当时军火生产主要依靠手工业运作,采用流水作业法,着重修好各种枪支武器,翻装各种子弹,制造地雷、手榴弹等,供部队和后方党政工作人员使用。
  1949年《琼崖纵队军事工作报告》中称,当时琼纵兵工厂有5家,规模最大的是军工局,有20多个技术人员,技术较高;各总队机械厂只有8-10个技术人员。当时各厂的产量已经可观,手榴弹1个厂就日产上百个,能供应战争的需要;军工局已可自己生产弹壳,不再像过去那样翻装;此外,掷弹筒弹、枪榴筒弹、六〇炮弹都可以制造;军工局还在研究制造手提机枪。
  琼纵兵工厂的创建和发展,为海南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黎族苗族同胞支援军械厂
  大山里办兵工厂,困难多多。琼纵军械厂在番阳黎族、苗族同胞的支援下,克服了很多困难,办得红红火火。这是琼纵老战士陈辉在《军械厂的回忆》中讲的一个故事。
  那是1948年6月,军械厂奉命搬到番阳。作为军械厂负责人的陈辉把厂址选在槟旦岭脚下。周围的村子纷纷发动黎族、苗族群众献木料、献竹子、献茅草,出劳力建房,10多天功夫就盖好了30多间茅草房和厂棚。
  但是,军火生产的原材料非常缺乏。其中,制作子弹头的铜、翻砂手榴弹壳的生铁,全靠发动群众收集解决,这多亏了当地的黎族、苗族同胞。当时的铜只有铜板一个来源,而1个铜板只能生产1个弹头。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存了一点铜板,群众都慷慨解囊相助。所需的生铁则是靠收集旧犁头、破铁锅翻铸而来。一经发动,黎族、苗族同胞就把几担、几十担的旧犁头、破铁锅送过来了。这样,生产军火所用的主要原材料就很快解决了。
  黎族、苗族同胞还积极给部队送军粮,让军械厂的员工每餐都吃饱饭,因而工作积极性很高。大家都决心多生产军火,保证前线需要,争取早日解放海南。

★点评
  琼崖革命地处孤岛,远离中央缺少外援,琼崖社会经济又十分落后,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但是搞武装斗争又不能没有武器装备,怎么办?一是民间收集;二是自己动手,土法制造;三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由于民间收集非常有限,而且质量低劣,主要是锄头、梭标、粉枪。所以,从乐四区革命根据地、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美合抗日根据地,中共琼崖特委都非常重视自己动手,兴办军械厂,解决部队的武器装备,并依靠广大指战员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依靠一次次胜利,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弹药,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从而坚持二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孤岛奋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颜书明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