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 blog サービス終了のお知らせ 
不適切な表現に該当する恐れがある内容を一部非表示にしています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九旬老人口述引出日军慰安所遗址」

2016年08月10日 | 三竈島
http://house.people.com.cn/n1/2016/0505/c164220-28326406.html
「人民网」2016年5月5日08:19 来源:南方网
■抗战遗址保护:文物建筑重要,文献证词也要重视
 九旬老人口述引出日军慰安所遗址

     【资料图片】三灶岛日军慰安所遗址。
     【相片】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遗址广场。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资料图片】日军“慰灵”摩崖石刻。

★广东“国保”现状调查②
  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岭南各地遍布革命先烈留下的足迹。在广东省现有的9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重要史迹的数量超过了三分之一,为广东留下一笔沉甸甸的历史遗产。
  去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广东的“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榜上有名,社会各界多年来对证言与证物的搜集,让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岛走进了大众视野。另外,中共三大会址栖身于广州新河浦历史建筑群中,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革命历程。这两处遗址在2013年一同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在对它们的保护中,可以看到对历史新的讲述方法。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李培 白洋

★用史实发言  千人坟万人坟皆为铁证
  位于珠海西南一隅的三灶岛,犹如一颗西江明珠,镶嵌于鸡啼门与磨刀门之间。78年前,小岛却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散布岛上各处的碉堡、慰安所、万人坟、千人坟,皆是日军罪行的如山铁证。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三灶岛。他们动用各地征来的3000多名劳工修筑机场,并对岛上居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8年时间里,共有超过6000名同胞殉难。悲恨长天,时至今日,屹立在万人坟前牌坊上的警语,仍然低诉着三灶人民苦难的悲歌。
  然而,由于过去不少相关史料未被公开,三灶岛在抗战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人所知晓。尽管万人坟在1983年已被列为广东省级文保单位,但三灶岛一直名不见经传。
  从2009年开始,随着史料的披露、研究的层层展开,三灶岛忽然成为媒体报道焦点。
  这与当地文保工作者抢救民间“口述史”的努力分不开,日军慰安所遗址被发现就是其中一例。它位于上表村一座外表平平无奇的学堂旧址内,2009年,珠海市文广新局进行文物普查时,找到了曾在日军医院工作的九旬老人钟泉。在钟泉老人的口述中,被日军强迫给慰安妇诊疗的细节历历在目,这番证词引出了这处日军慰安所遗址。
  钟泉的口述揭开了慰安所的秘密,但长久以来,日军为何盘踞三灶岛却一直成谜。
  直到2009年,日本教授和仁廉夫在香港访问期间,带来了从日本防卫厅解密得来的《三灶岛特报》。凭着敏锐的触觉,香港的同乡会迅速通知三灶镇领导,并将这份珍贵的史料记录复印下来。
  《三灶岛特报》的内容,证实三灶岛是日军侵略华南的秘密军事基地,也佐证了岛上遗址的文物分量。在历史证词不断增加的同时,相关物证也不断浮出水面。在一次挖地基时,村民们发现了一根有年份的石门柱,“兴亚第一国民学校”字样赫然入目。
  随着证据链的不断完善,三灶岛遗址的历史价值不断凸显出来:万人坟、千人坟、日军慰安所见证着日军暴行,兴亚第一国民学校遗址、兴亚第二国民学校遗址表明日本人曾在这里进行奴化教育……完整程度罕见的遗迹群,全面展示了侵华日军在三灶岛犯下的累累罪证。
  “我们一边申报国保单位,一边进行发掘和保护。”金湾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李成铿告诉记者,慰安所旧址被发现时出现了严重的漏水,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而对那些散布荒郊野岭的遗址进行维护,难度也不小,如轿顶山的日军“慰灵”摩崖石刻就受到了风化的威胁。
  “如果不加以修缮,这些证物可能很快都会消失。”李成铿说。经过专家的细致研究,与文保工作者的抢救性修复,两处遗址恢复了原本应有的面貌。
  发掘修复遗迹、整理抢救口述史……当地文保工作者在与时间赛跑,从2012年开始,金湾区、三灶镇财政共投入近700万元,连同上级财政经费支持,对慰安所和“慰灵”石刻、万人坟、千人坟等进行了保护修缮,并开展周边环境配套工程建设,最终让这些敌寇罪证得以保存,警示世人。此后,当地政府组建了文物协管员队伍加强日常巡查,聘请专业劳务公司进行日常清洁,以保证文保单位的安全和整洁卫生。2013年,“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当地文物部门正规划建立万人坟史迹陈列馆,将近年来辛苦搜集得来的文献与口述资料进行展示。“历史证据是一个整体。不但文物建筑这样的‘硬件’需要保护,文献证词这样的‘软件’也需要重视。‘软硬兼施’才能让文物讲好故事。”李成铿总结道。

★让历史说话  展示中共三大会址基石
  广州东山新河浦,赤砖碧瓦、树影婆娑。即便在恤孤院路的民国洋房掩映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也格外醒目。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前有一处小型遗址广场,在“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的褚红色大理石墙下,安放着两个长形凹槽,上面装着透视玻璃,里面展示的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当年会址建筑物基石,诉说着这段庄严的历史。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这是我党在广州举行的唯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的“统一战线”方针,成为我党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共三大的召开,史籍和档案里只记载会址在广州。由于1938年原址被日军炸毁,其一直“沉睡”在市井之中。上世纪70年代,广州市文化部门对中共三大会址的情况展开了一年多的调查,找到了当年中共三大代表、当时已79岁高龄的徐梅坤协助寻找,最后根据一栋民国洋房逵园上“1922”的字样,确定了会址的位置。
  2006年建馆之初,方案引发争议,是在原址重建一栋仿古建筑,还是考古发掘后做遗址保护?经专家们反复讨论论证后,选择了后者。“我们希望用历史的原貌来说话。”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管理部主任荆永才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采用了一个特殊的方案:遗址原地保护建遗址广场,在一旁新建陈列馆,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采用图片文字、档案文物和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向观众真实展现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这段光辉岁月。纪念馆于2006年7月1日正式落成开放。
  与中共三大会址一起保护的,还有附近的春园。春园坐北朝南,前临河浦,古树簇拥,由三幢并列小洋房组成。1923年,响应共产国际指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瞿秋白等我党早期领导人陆续来到广州,入住春园24号。春园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通过场景还原,展现了党的领导人起居室和卧室的原貌。
  “纪念馆建成后,首先是要让中共三大这段历史‘活’起来。”荆永才说。
  为了再现历史,馆内通过精心制作还原场景。在陈列馆一楼,中共三大中央执行委员会议的场景模拟非常逼真,长方形会议桌周围,毛泽东等9人的硅胶像栩栩如生。身穿米黄色西装的陈独秀站着发言,其余委员围坐两旁。毛泽东坐在陈独秀左边第二位,右手执笔。荆永才说:“硅胶真人像很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开会时的情形,反映出我党早期领导人意气风发的形象。”
  而在地下一层,则展出了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开会的游船模型,这是一条按照1:5比例制作的红色丝网船,船桨横放在船上,船的首尾两处均用竹席遮盖,既挡风雨又能保密。荆永才说,“这条模型船制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是农讲所请老师傅们制作的。”小小游船的背后,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初创时期,面对各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中共三大纪念馆所在的新河浦一带有400多座老式洋房,如何融入历史街区“讲故事”,也成了纪念馆的努力方向。为了与周边社区居民增强互动,纪念馆每年都会利用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游园活动,包括猜党史内容的灯谜、知识问答等活动,吸引居民的参与,深入了解中共三大这段历史。
  在政府的重视和周围居民的支持下,新河浦社区的历史文化气息越来越浓。2008年,“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荣获世界大都市奖第二名,中共三大会址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馆内的留言本上,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观众这样写道:“历史真的是可以让人想起很多,这里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我一定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广东经验  让文物“说话” 唤来“听故事的人”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并不沉默。表面看来,文物并不会说话。然而,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藏着鲜活的历史故事。如何让文物“说话”,一直是文保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近现代史迹去古未远,至今尚有证人、证言。去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侵华日军暴行史料展”在三灶岛日军慰安所遗址举行。亲历日军暴行的83岁老人陈福炎,就是其中一名讲解志愿者。谈及那段惨痛的回忆,老人至今悲愤难平。
  “别忘记屈辱,要记得它,要变得强大。”陈福炎语重心长地告诫现场观众,发人深省。
  “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历史见证人已不在人世。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证见证者年龄普遍在80岁以上,留下他们提供的资料非常重要。”李成铿感受到了这份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每年在三灶岛举行的悼念活动期间,文物部门都会派出专人为回乡拜祭的海外乡亲做口述史记录,从未中断。“许多老人年事已高,有的现在已经离世,幸好还有这些记录,给我们留下确凿的历史证词。”金湾区三灶镇工作人员李健康介绍。
  留不住“讲故事的人”,但唤来“听故事的人”却是文保单位职责所在。近年来,“红色旅游”正成为传播抗战与革命历史的新机遇,藏身荒山野岭的侵华日军“慰灵”石刻和碉堡的游人众多,三灶岛的苦难岁月,也渐为外界所熟知。
  而中共三大会址肩负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比较繁重。“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与一般博物馆不同,我们要突出特色,用特色去吸引观众来听故事。”荆永才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特色就是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场景,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用生动的图片和故事,集中反映我党领导人的青年形象,就是我们讲述的重点。”荆永才说。在纪念馆的临时展厅,馆方精心策划了“红色探索——中共早期领导人成长历程图片展”,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我党早期9位领导人入党前后的求学探索之路,拉近了与青年观众的距离。
  纪念馆还要“走出去”,到学校做流动展览。每次去学校做展览,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兴趣。“我们更多地给孩子们讲青年毛泽东、青年周恩来的故事。”

       统筹:李培 王长庚 支持单位:广东省文物局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

三竈島 4

2010年06月11日 | 三竈島
 《珠海市文物志》修訂委員会編『珠海市文物志』(珠海出版社、2007年)の「三灶日军机场遗址」の項には、つぎのように書かれています。

     在三灶镇上表上表村至田心村,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1938年农历1月17日,日本侵略军数百人分乘20余艘舰艇在三灶岛莲塘登陆。日军登陆后设立以腾田中将
    为首的海、陆、空军司令部,配备20余额艘军用舰艇和100余架飞机,把三灶岛作为侵略中国华南地区的军事
    基地。日军利用三灶岛南部广阔的平地,毁掉13座村庄和1800多亩农田,从台湾、朝鲜、万山、横琴等地抓来
    3000余名劳工和本岛大批农民,为其修建军用飞机场。
     1939年,飞机场初步建成,有飞机库、导航塔、碉堡、弹药库、跑道和停机坪。主跑道长1300米、宽60米,
    厚0.65米,副跑道长850米、宽50米。停机坪每个长70米、宽60米,共9个,可停放飞机100余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撤走前遂投炸弹将机场炸成一组一组的“梅花点”
     1990年,珠海市开发西部地区,成立“珠海机场筹建指挥部”,利用废机场先改建成小型机场,又于1992年
    12月28日爆破英表村炮台山,以扩展机场跑道,兴建“珠海机场”。

 ここに、 日本軍は、台湾、朝鲜、万山、横琴などから連行されてきた3000人あまりの労働者と多数の三灶島の農民に軍用飛行場を建設させた、と書かれていますが、その実態はほとんど明らかにされていません。
 万山は、三灶島やマカオの東部、香港島の西南部の海域の万山群島のことであり、横琴は三灶島のすぐ東にある横琴島(三灶島とほぼ同じ大きさ)のことです。
                                            佐藤正人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

三竈島 3

2010年06月10日 | 三竈島
 三灶島(三竈島)の万人坟(万人墳)から300メートルほど離れた鱼弄村の西部に、三灶岛千人坟(千人墳)があります。
 ここは、1938年に日本軍が殺害した鱼弄村の村人が埋葬されたところで、1949年に墓と碑が修建されました。
 碑は高さ5メートルほどで、正面に「三灶抗敌殉难人民之墓」、両側面に「殺身成仁」、「舍生取義」と刻まれています。
 碑の下部の「三·一二碑铭志」には、つぎのような言葉が刻まれています。
                                              佐藤正人

     墓中三百八十六人,皆本島安份良民,士農工商,男女老幼,四民同殉国難,屍骨錯乱,雑踏横陳,遭遇之惨,
    令人不忍卒観,吾人哀其無辜受戮,為国捐躯,乃集資零拾遺骸改葬于此,永留興感。
     溯其殉難缘由,乃日本横暴軍人,于民国二十七年夏暦正月十七日,在島南登陸,施其残酷行為,于三月十二
    日示威之所為也。
     時在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希圖大東亜主義,在河北省盧溝橋肇起戦端,翌年戦禍蔓延南中,占此島
    以為侵攻華南根拠地,当时十三村民衆奉長官令疏散,逃避外郷者甚多,而墓中三百八十六人,以保衛郷邦為
    己任,死守不逃,殊不料日寇残民以道誘禁郷民于牛軛樹前新填地,剪手縛足,鸣槍射撃,墓中人同時帰于尽,
    呜呼惨矣!日寇残暴何一無人道至于此极耶。
     迨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抗戦八载,卒以正義戦勝强暴,日寇屈服,勝利光栄,充满寰宇,前日之流亡在外硕果
    僅存者,復帰故郷,痛我無辜郷民衛郷罹难,英霊不滅,精誠感格,紀念不忘,知慷慨就義之郷民,惨遭锋镝,
    為之哀惜然。先哲云,死生亦大矣,重于泰山,軽于鸿毛,抑何故郷,嗟乎!人孰無死,為贵得其所耳,為国難
    死,与疾病而死,均死也湮没無聞,何足道哉,若墓中人,愛国愛郷不屈强暴,宁為玉碎,不作瓦全,从容就義
    其馨香奕世,万流景仰,宜也,吾人感其義烈。公題其墓,曰:三灶抗敵殉難人民之墓,非偶然也。
     独是乱离初定,满目瘡痍,虽有西伯深仁,難求将伯之助,所幸旅外僑梓胞為懐,愛郷念切,登高一呼,金囊
    慨集,鸠工已成,英霊永奠,瞻仰百世,岂不盛哉。
       時在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初五日合郷绅耆
       民衆与旅外僑胞主持遷葬永留紀念
          廖玉池谨志 香江伍植伯刻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

三竈島 2

2010年06月07日 | 三竈島
 三灶島(三竈島)の飛行場(珠海三灶空港)の近くの轎頂山の中腹に高さ10メートルほどの二段になった岩があり、その上段の岩に、三灶島で死んだ日本兵の名前などが刻まれています。
 その文字は、消えかかっていますが、向かって右の上部に「慰霊」、その下に「□□航空基地□□□□一九三□年二月一九日□□一九三八年一一月八日完成七□其間空襲□依其敢□□□□□□作業負傷□□□□ニ□□遂ニ殉職□□□□十四名山□□□□故記念□□□□諸士□霊□慰□□□□」、その下に姫野定男、小島彌之助、栗原正、川崎景松、嶋本鶴吉ら12人の名前が判読できます。また、これらの文字全体の左側に、「建設者」として、寺井英雄ら30人の名前と「外従業員一同」と刻まれています(原文は、「元号」使用)。

 いま、三灶島(三竈島)は、広東省珠海市に所属しています。珠海市中心部にある珠海博物館の廊下に、各時代の石碑が並べられていますが、そのなかに、長さ1メートル30センチほど、幅30センチあまり、厚さ20センチほどの石があります。
 その細長い石には、4面に、それぞれ、「戦死之跡」、「故海軍少佐□□□門 故海軍三等兵曹上池□雄 故海軍二等水兵木本隆 故海軍二等水兵島田□□ 一九三八年四月十一日戦死」、「一九四一年二月一日」、「建設者 三竈島警備隊指揮官海軍特務中尉中村登 三竈島警隊長海軍技手西村武雄」と刻まれています(原文は、「元号」使用)。
 この石は、三灶島(三竈島)定家湾村の倉庫の土台石として使われていたものを、2004年5月に、珠海博物館に移したものだそうです。
                                            佐藤正人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

三竈島 1

2010年06月06日 | 三竈島
 5月31日夕刻、三灶島(三竈島)の万人坟(万人墳)のところに行きました。
 大理石でつくられた高さ10メートルほどの三灶島三・一三死难同胞纪念碑の下部につぎのような碑文が刻まれていました。
                                             佐藤正人  

一九三八年农历一月十七日上午十一时,日本帝国主义以六千余兵力在三灶莲塘湾登陆。日伪互相勾结,对三灶同胞施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三月十二日,鱼弄首遭洗劫,村民被日寇用麻绳捆绑,铁线穿掌,集体屠杀,洒油烧尸,遇难同胞三百八十六人。十三日下午七时,日寇在全岛三十六条村庄同时放火,烧了三千二百六十四间房屋,一百六十四艘渔船。十四日又在草堂沙岗、莲塘沙栏、春园祠堂、石湾关帝庙、鱼林先锋坑、青湾等地实行大屠杀。男的用木棒打死,女的先强奸后砸死或戮死,小孩抛入水中淹死,全岛尸横遍野,断壁残垣。沦陷八年中,被杀害同胞二千八百九十一人,饿死三千五百多人,卖儿卖女一百八十六人,在日寇面前,爱国同胞并无屈服,断电线,毁工事,夺武器,砍强盗,开展抗暴斗争。抗战后,三灶人民将死难同胞尸骨搜集埋葬。一九四八年,华侨捐款在上茅田村建了“万人坟”。一九六九年曾修建一次,今再迁至竹沥重建立碑,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寄托哀思。一九七九年农历三月十三日立。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