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探究抗战时期日军在海南岛的军事活动」

2014年10月13日 | 海南島
http://www.jydoc.com/article/217783.html
http://www.jydoc.com/article/217878.html
「教育档客」2006年6月19日 作者:海口市第二中学 历史研究性学习第一组:郑世萍、李杰、温建媚、廖睿、王泽仪 
■探究抗战时期日军在海南岛的军事活动
  伴随着中日战争转变为长期持久战争,日军已不可能通过军事上的进攻来彻底击败中国,因此日军想以扼杀对中国的外来援助,继而迫使中国国民政府屈服的方针成为其战略的主导方针。因此,为实现上述目的,1939年2月日军侵入海南岛.
  为确保日军战略目标的实现,使海南岛成为日军在中国华南地区的主要封锁基地,日军1939年2月10日在海口,2月14日在三亚登陆后,为控制岛内的主要目标,随即展开了进攻, 主要集中兵力于海南岛北部,进攻文昌、那大等主要城市,至1939年4月占领琼海的嘉积为止,日本陆军登陆后作战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1939年7月下旬日本陆军饭田旅团(即台湾混成旅团)撤出海南岛之后,海南岛成为日本海军为主控制的地区。
  为力求进一步封闭海南岛与外界的联络,在1939年4月开始到1939年10月,日本海军部队展开了攻占各沿海要点的攻势,攻占了新英、博鳌、感恩、万宁、和乐。通过上述日军的进攻,日军控制了岛内的主要城镇及港口,达到其初步扼制岛内抗日力量与外部自由联系的目的。但1940年在海南岛的日军仍然是被分割成南北两大块,彼此之间是一种交通不畅的状态。这显然和日本力求使海南岛作为对华封锁基地的目标相去太远。为改变这种局面,在1940年3月,日军海南岛根据地队属下的全部兵力,开始全岛性的“扫荡”,作战从3月1日开始,4月底结束。日本方面的资料称此次作战为“Y二作战”。据《海南抗战纪要》中的记载:日军的作战目是“一、确保南渡江两岸之安全。二、组成伪维持会以政治控制面”。
   此时的海南岛已成为日军在华南地区军事活动的强有力支撑点。首先日军将海南岛作为其空袭中国华南地区主要城市的航空基地。为实现这一目的,1939年3月29日,日军建成海口航空基地(日方称第七基地),同日日本海军第十四航空队陆上攻击机队进驻该基地。在此后,由该基地起飞的日本飞机,空袭中国大陆的机场和市区。在此后也曾被投入昆仑关战役。其次,日军也力求把海南岛变成进一步进攻中国大陆的前哨阵地。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争阶段之后,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是1939年日本军队对广西的进攻。日军对广西南宁进攻的目的,是要切断滇越铁路和广西南宁经龙州到到河内的公路,仍然是以封锁战为其主要目的。在广西战役中,11月13日日本海军护卫舰队护送的日本陆军(约5万人)从三亚出发,开始了对广西的进攻。11月24日日本军队侵占南宁。此次战役是日军首次利用海南岛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它作为战略出发基地而展开的军事活动。在此之后,海南岛的战略地位为日本军方充分认识。
   日军对海南岛的战略地位认识的全面提高,是从日本军队强行进驻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的北部开始的。日文资料说:“1940年6月,援蒋通道共有四条,即缅甸、中国西北、华中华南沿海和法属印度支那,其中法属印度支那这条通道占全部运输量的1/2”。日军的此次行动在日文资料中被称为“IC作战”;其目的在于彻底切断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资源通道,以达到扼杀中国抗战的目的。在这次行动中,日军海陆军仍然以海南岛为依托,日军华南方面军的司令部曾一度设在海口,三亚则成为日本海军集结待命的前方基地。9月21日日军“IC作战”海上部队集结于三亚,此后日本海军部队26日黎明在海防附近登陆,达到了强行进驻目的。此次强行进驻成功,提高海南岛战略价值的认识。日文资料称:“自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以来,海南岛作为南进基地的价值进一步提高”。
  如果说日本侵夺台湾,已经使日本势力向南伸展,接近了南洋地区,那么日军对海南岛占领,则使其控制区域深入到南中国海,进而使其可以向南洋地区直接施加影响,由此海南岛成为了日军准备“南进”的前哨阵地。1940年底1941年初,在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边境冲突中,日军为了显示其作为调解人的权威,建立其在东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组织了显示其军事武力的“S作战”,实际上日本真实的目的是是偏袒其盟国泰国,压迫法属印度支那屈服。前后两次“S作战”行动,都是以三亚为出发基地。随着对海南岛作为南进基地价值认识的进一步的提高,1941年4月10日,日本海军海南岛根据地队升格海南警备府,其组织和机构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日文资料指出:“无论从名义上还是从实际上,(海南岛)都成为(日军)南进的重要中转基地”。此后日军开始策划进一步侵占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为此日本军队组织了“ふ”作战。1941年7月24日,在广东的日军第25军军司令部进驻三亚,7月25日,日军从三亚出发,7月28日在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登陆,7月30日进占西贡,完成了对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主要地区的控制。
强化海南岛作为日军“南进”基地的作用,确保海南岛作为其出发战略基地的稳定,海南岛的日军不断强化对岛内抗日军队的进攻。这时海南岛内的抗日军队和岛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活动依然非常活跃,对日军的所谓“南进”及“资源开发”活动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而1941年成为日军在海南发动“扫荡”最多的一年,日军共发动了对岛内抗日军队的三次大规模的“扫荡”,即日方资料中所说的“Y三、四Y和Y五作战”。笔者认为:“Y三作战”、“Y四作战”,应该是由于日军守备兵力一直不足,故此二次作战都力图利用在1941年初临时调入海南岛的三支特别陆战队(吴一特、佐一特、舞二特)仍在岛内的机会,以优势兵力对抗日军队的根据地进行“彻底的扫荡”,以摧毁之。此二次作战由于上述新三支特别陆战队,使海南岛日军兵力大,又得到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支援,日军得以长驱直入,攻入白沙。但是在1941年10月之后,上述新三支特别陆战队及第十四航空队撤回日本国内,日军仍无力控制已占领的地区,抗日军队不久又卷土重来,恢复了原有的活动区域。
  日本在亚洲的步步紧逼,触动了英美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从而导致了英美对日本的全面封锁。日美矛盾空前加剧,战争一触即发。日本在力求在太平洋上对英美发动攻击的同时,也力求一举攻占欧洲人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即南洋地区,以夺取日本最感缺乏的石油资源。1941年11月5日,日本的御前会议决定准备南进作战之后,由于海南岛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南岛自然而然地成为日军南进作战最佳的准备基地。在海南岛的日军为配合日军的南进计划,在海南岛强化了军事进攻,进行了“Y五作战”。此次作战,日军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海南岛的抗日军队,展开全面进攻,以防止其对日军的“南进”展开袭扰。为此日军集中了海南警备府属下的全部兵力,从陆海空三个方面,进行岛内及沿岸的大规模的“讨伐”。日军侵占海南岛期间,仅有两次集中海南岛日军全部兵力进行“扫荡”的作战,此次作战是第二次。从1941年11月,日本陆海军准备南进的大部队陆续顺利进驻三亚,其间岛内的抗日军队没能对其集结和后勤补给行动进行有效的袭扰,由此看来,日军达到了“Y五作战”的目的。
  在日军的南进中,三亚成为日军南进的首选集结地。1941年11月26日小泽治元郎海军中将率领的日军马来部队完成了在三亚的集结,以攻占马来为目的的日本陆军第25军(山下奉文中将)第一批首发船队也完成了在三亚的集结。12月4日日军从三亚出发向马来半岛进攻。此前为了强化海南岛的基地作用,日军开始强化三亚作为出发基地的补给设施。1941年11月末之前,日本海军在三亚建成了给水设备,给煤设备,三万吨贮煤场、灌制罐装重油等物资支援设备。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地推进到南洋地区,相对而言,此时日军对海南岛的依托程度有所降低,海南岛作为出发基地的战略地位因此也有所下降。确切而言,海南岛仅作为日军西太平洋占领区的一个中间环节,更多的是任务是负责周边地区的警戒及保护日军海上交通线的任务,其南进基地的作用基本上已经丧失。因此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以海南岛为出发基地的日军作战已经越来越少。在1943年之后,日军以海南岛为基地仅有一些小规模的活动。
虽则如此,日军并没有放松对海南岛的控制,此时日军的目标转为对海南岛的“治安”的强化,以夺取海南岛的资源,特别是海南岛的铁矿资源。1943年是日本人“海南岛开发”的“高潮期”,此时日本人的海南岛“矿产开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43年2月日本人扩大在田独铁矿的采矿设备,1943年田独铁矿向日本运送了83.2万吨的铁矿石。1942年3月日本人开通了八所到石碌的铁路, 3月24日第一列运载石碌铁矿石的列车驶向八所,首次向日本运送石碌铁矿石的货船于4月运载1000吨铁矿石驶往日本。受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进展的鼓舞,海南岛日军组织了“Y六作战”,自1942年6月8日至6月25日。目的是力求在短期内击溃岛内的抗日军队,以彻底稳固日军在海南岛的统治。但日军在“南进”之后,兵力不足的弱点日益暴露,对海南警备府而言,也同样感到兵力不足。日文资料指出:“在本作战中,海南警备府曾命令构筑如插图的要塞式兵营,这是警备府参谋浦部中佐构思的方案,而成为海南岛独特的地区守备方式。警备府参谋长在作战开始时的口述记录中,对此种兵营的构筑有如下说明:之所以构筑要塞式兵营,是企图以少数兵力确保广大地区。除特殊情况外,不采取大型(中队用),而尽量采用中型(小队用)或小型(下士哨用)两种式样”。从《日本海军中国方面作战》<2>的附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谓“要塞式兵营”并无多少特别之处,不过是抗日战争中日军在中国各地封锁“据点”战术的翻版而已。鉴于日军兵力的不足,上述的封锁“据点”战术在海南岛内得到了认真地贯彻,据《海南警备府战时日志》所载1942年兵力分布图,在图上标明全岛共有日军据点124个,多者370人(嘉积),少者仅3—5人,一般据点是由1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小部队来驻守。
  1942年l0月,日军实施“Y七作战”。“Y七作战”是日军侵占海南岛期间一次作战时间最长的军事行动,作战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日益活跃而且力量不断扩大的共产党军队,另外也力图摧毁在保亭的岛内国民党军政机关,但日军由于兵力不足,不敢深入海南岛的腹地,这些作战均未取得日军所预想的效果。
  此时海南警备府担负着海南岛到香港航路安全的任务,同时日军为了防止日益活跃的盟军空军对中国华南日本占领地区的空袭,保护自己的海上运输通道,1943年10月日本海军第254航空队进驻海南岛,担任中国华南地区的空中警戒;日军在海南岛的陆战部队除“扫荡作战”之外,还加了对空监视和对空防卫的任务。
  1944年之后,日军在各个战场上皆成不利的局面,但日军对海南岛的控制,由于出于夺取海南岛资源的需要,反而有所加强,对岛内的抗日军队依然保持着攻势。1944年海南警备府特别指导实施了“Y八扫荡作战”,海南警备府所属各部队在日军航空部队协助下,1943年12月—1944年12月,对岛内的抗日军队发动进攻。此次日军的进攻不是海南警备府的统一行动,而是由其所属部队在各自占领区的单独行动,所以日军各部队的进攻开始时间各不相同,进攻持续时间也长短不一,彼此之间也没有紧密的配合。
  在1945年日军较大规模的进攻是“Y九作战”,但各方关于“Y九作战” 的资料极少,故难以了解其具体情况。此时海南警备府所属的警备队及海军陆战队一面要应对海南岛内抗日军队的袭扰,同时也要进行防止美军在海南岛登陆的准备。
  在进入1945年之后,随着战局对日本的日趋不利,海南岛的战略地位也全面下降,无论是从战略基地的角度,还是从掠夺资源的角度。特别就掠夺资源而言,由于此时日军在中国华南的海上交通线因盟军的空袭已经中断,日军已经没法把海南岛产出的其国内所需要的物资从海上运出。但是即使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日本军方依然不断强化对海南岛的占领,以达到维持海南岛作为发击盟军基地发挥作用的目的。日军在海南岛的兵力,依然呈不断加的趋势,1943年2月海南警备府的总人员数21916人;[而在日本投降时,在海南岛的日本海军人员则达到49400人,此时整个日军中国方面舰队的总人数总计只有72929人(包括军人及军方雇佣人员),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对海南岛战略地位的重视。
  综观日军在海南岛的军事活动,可以发现海南岛在日军总体战略中,经历了封锁基地、南进基地、资源基地的不同阶段,虽然在不同阶段中表现出的作用、重要性各不相同,但日军都一直把海南岛作为其总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不断强化对海南岛的占领,从未有过放弃的想法。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