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还原林伯熙」・「“遗憾没能留下父亲的容颜”」

2014年10月06日 | 海南島
http://hnrb.hinews.cn/html/2014-09/22/content_17_1.htm
『海南日报』2014年9月22日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还原林伯熙

     【相片】抗战时期,文昌是海南岛抗日斗争最激烈的地区。图为文城镇南阳人民英雄纪念碑。
        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摄
     【相片】在林伯熙烈士离世多年后,妻子吴秀兰为他扫墓。 林廷霞 供图

  “廷霞来信,说有人说她的父亲是被我们共产党打死的,这完全是坏人造谣……日本鬼子侵入海南后,她的父亲就在地方组织抗日游击队……和我们一起进行抗日战争……曾被我们提任第三支队副支队长,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这段话,截取自冯白驹将军1967年的一封亲笔信,收信人叫林廷霞,信中提到的她的父亲,叫林伯熙。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于1942年牺牲的林伯熙被人污蔑为“叛徒”。作为曾经的战友,冯白驹将军用这样的方式替他洗刷了冤屈。
  而在林伯熙烈士牺牲72年后的2014年,在国家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单中,林伯熙的名字赫然在列。得知这一消息后,已经79岁高龄的林廷霞坦言:“经历了这么多,父亲终于得到了国家的承认。”

★进步青年
  林伯熙,字鹤琴,1909年生于文昌县重兴镇柏茂村,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之后。1926年考入私立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并开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3年初,林伯熙从中山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本能谋得一份安逸工作的他,毅然组织了9名进步青年,考取了国民党南京陆军步兵学校,并于1936年毕业。
  “在那个年代,大学生的思想都很开放,加上我父亲这个人又好交朋友,很快,他就结交了很多进步青年。1937年,父亲回到家乡开办了一间图书馆,用大量进步书籍传播革命思想。”林廷霞说,父亲当年回到家乡组织了重兴地区的“抗日后援会”后,没过多久便又离开了家,而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延安。
  “从延安回来以后啊,他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活跃在重兴的各个地方,组织抗日游击队,带领乡亲干革命。”今年94岁高龄的王菊老人,是林伯熙的重兴老乡。70多年前的往事,王菊老人的记忆大多已经模糊,但惟独记得这个活跃的革命者。
  而从延安回来后的林伯熙,也的确不一样了,他不再局限于用思想武装革命。面对入侵的敌人,林伯熙变卖了家中的近百亩田地,买来70多支国造步枪和驳壳枪,与当地180名热血青年一道,奔赴抗日战场。

★英勇军人
  1938年春至1938年秋的半年时间,林伯熙完成了从进步青年到军人的蜕变。依靠一支只有百人的游击队,林伯熙在重兴、烟堆、长坡、迈号等地破坏公路桥梁、割断电话线路、阻止敌人扫荡。1940年9月,经历艰苦卓绝游击斗争的林伯熙,终于和战友一起,被收编成为琼崖独立纵队一中队,林伯熙担任中队长。
  “我记得解放后有一次碰到冯白驹将军,他告诉我‘你的父亲,军事才能很好,尤其在战场上啊,厉害得很!’,再联想起母亲所描述的‘两杆驳壳枪别在腰间,个子不高也不壮,但自有一股英气’,我仿佛也能看见父亲当年的形象。”林廷霞说,在许多父亲曾经的战友的描述中,林伯熙在战场上是一个无畏的战士,不论战斗大小,他总是冲在最前线。
  林伯熙的战友符明曾对他说,你是指挥官、领导,冲在前面,太危险。林伯熙的回答让他记忆深刻:“在战场上,没有领导和下属,只有同志和战友,大家既然在一条战线上,就要往前冲!”正是这样的性格,让林伯熙身边的战友往往受他的感染,在战斗中无往不利。
  1942年1月的大水战斗,是已经升任琼崖独立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的林伯熙所经历最激烈的战斗。他所在的第一支队肩负着围点打援的艰巨任务。林伯熙充分利用其指挥才能,一连两天击退前来援的敌军,直到第三天弹药短缺,主动退出战斗。最终大水战斗共歼敌军数百人,取得重大胜利。
  在战斗中展现出优秀指挥才能的林伯熙,随后被直接吸纳进中国共产党,并提任琼崖独立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但就在林伯熙担任第三支队支队长后不久,在万宁县金鸡岭战斗中,年仅33岁的林伯熙不幸中弹牺牲。

★“不称职”丈夫和父亲
  “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当我得知父亲牺牲时,已经是1949年。我记得那天,母亲一路哭着回来,脸上尽是悲伤与不甘。”林廷霞回忆道,其实在1942年,自己曾见过父亲一面,但当时年纪尚幼,还不懂得离别与感伤,面对离家许久的父亲,竟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忆。“如今回想起来,那已是我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和部队奔赴万宁,前往金鸡岭。”
  “我是父亲长女,从小他就很疼我。”林廷霞回忆起父亲从前对她说的话,忍不住笑起来:“他常说,女孩是金,男孩是银,男孩女孩他都喜欢,我弟弟出生后,父亲也很疼爱。”但林廷霞没想到的是,当小妹妹林廷云出生后,父亲却执意要送给别人养。妻子的反对、儿女的不解最终让林伯熙放弃了这个决定。直到后来,他们才明白,林伯熙当年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已经抱定“战死沙场、以身报国”的死志,而不想拖累妻儿。
  在尔后的数年时光里,林廷霞、林廷杰、林廷云三兄妹跟着母亲四处逃难,虽然林伯熙不在身边,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和林伯熙一样坚强的意志。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家都在庆祝,唯独父亲不在。那时候,我还曾怨过他,为什么大家都回来了,为什么他还在外面?”林廷霞说,直到1949年,才最终知道父亲早在1942年便已牺牲。“我们不怪他,为了民族抗战献出了生命,他值得我们骄傲。”

《林伯熙简介》
  林伯熙,字鹤琴,1909年出生于文昌县重兴区重兴乡柏茂村。
  1933年考入南京陆军步兵学校就读。
  1937年下半年,林伯熙在重兴地区组织“抗日后援会”。
  1938年春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同年秋,从延安返回重兴。
  1940年9月林伯熙率领的游击队接受改编,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林伯熙任中队长,后升任第一支队副支队长。
  1941年3月,林伯熙率领所属部队参加琼山县罗蓬坡战斗,消灭敌人50余人,缴获机关枪2挺,步枪30多支。
  1942年1月的大水战斗中,林伯熙负责指挥部队打击援敌,一连两天击退了救援的顽军,后因缺少子弹,主动撤出。这是抗日时期最大的一次反顽战斗,共歼顽军数百人,林伯熙在战斗中立下战功,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1942年初,林伯熙被中共琼崖特委直接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升为第三支队支队长。不久,在金鸡岭伏击日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3岁。


http://hnrb.hinews.cn/html/2014-09/22/content_17_1.htm
『海南日报』2014年9月22日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遗憾没能留下父亲的容颜”
  在寻访林伯熙烈士足迹的过程中,当记者试图还原一个完整的林伯熙时却发现,不论是在历史档案中,还是在烈士家属的回忆中,居然没有一幅林伯熙的照片、或是画像。而随着当年曾与林伯熙有过交集的人越来越少,这名英烈的形象也越来越模糊。
  “现在想起来,在母亲去世以前,就应该想办法留下一副父亲的画像。”林廷霞对记者说,自己的母亲在2011年去世,那个最熟悉父亲的人已经不在了,而她和弟弟妹妹当时年纪又小,对于父亲的记忆都很零碎,已经回忆不起父亲的样子了。
  当记者找到林伯熙烈士的儿子林廷杰时,他拿出了一份今年9月2日的报纸,上面列出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中,3名海南籍英烈的名字,在黄魂和黄振亚的照片旁,林伯熙的名字下,空空如也。“只有我父亲没有照片,甚是遗憾。”林廷杰说。
  而在林伯熙的家乡文昌市重兴镇柏茂村,年纪稍小的村民,对林伯熙的名字已经很陌生。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了解林伯熙事迹的84岁老人林熙章,已经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神智已经模糊的老人,也无法再流利地讲述烈士当年的故事,更不用说回忆起他的容貌。
  “现在知道林伯熙的人越来越少了,关于他的资料也很难整理,大多是早些年整理的一些材料,这次林伯熙烈士入选首批抗日英烈名单,也许对于发掘他的故事,是一次好机会。”文昌市史志办主任符传昌说。
  林伯熙烈士已经牺牲了72年,英魂安葬之处也早已从牺牲地万宁迁回了家乡重兴,陪伴在他曾经誓死保卫的土地上。遗憾的是,如今安逸地生活在海南岛上的我们,也许真的再无机会一睹英雄的容颜。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