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ubaocankao.com/html/news/shgc/2013/0621/4043.html
「读报参考」 2013-06-21 00:00 来源:《看天下》2013年11期 作者:何书彬
■历史暗角中的“台籍日本兵”
1950年5月,国民党驻守海南的部队开始撤离,但是仍然有超过2.4万名国民党军人被遗弃在了海南。在这批被抛弃的军人中,有一群身份极为特殊的人员——约6000名先是被日军征召侵华,接着又被蒋介石留用打内战的台籍士兵和侨民。
★“台籍日军”在海南
1942年,日本政府为了给不断升级的战争扩大兵源,开始在台湾募兵,让年满17岁的台湾青年进入军队,“台籍日本兵”从此出现,至日本投降为止,总计有8万多名台湾青年被征入日本军队,而被征为军属(当时日军用语,“军人佣人”之意)的更多达126700多人。这些“台籍日本兵”多数被送往南洋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少数被派往中国大陆,海南岛因为其特殊的位置和当时日本的战略需求,成为“台籍日本兵”在中国最为集中的地方。
关于“台籍日本兵”的具体记载并不多。1945年后,他们中的幸存者也因为种种原因,要么掩饰自己曾经的身份,要么对往事闭口不提。不过,还是有一位名叫罗登辉的“台籍日本兵”为了存留自己的故事,写下两份自述,并藏匿在自家的墙壁中。
第一张纸条上写着:“我的名字叫罗登辉,原籍台湾台中州丰原郡,昭和18年 (1943年)9月25日,被征用为日本军夫,被派遣到海南岛,直到终战为止。”第二张纸条上,记载更细致:“1943年,我被征用为日本军夫派遣到海南岛。我的任命是配属于日本横须贺海军第四特别陆战队的三等巡警 (实为战斗员),月薪是日币85元50钱。1944年4月升为三家分遣队的二等巡警,1945年4月又升为二甲分遣队一等巡警,直到终战为止。”
台湾士兵在日军中主要从事后勤工作,但也有不少人被日军放在前线,其中部分参与了日军的战争罪行。战后,据知有26名台湾兵因虐待战俘被盟军国际审判庭判为战犯,处以死刑。
在海南,“台籍日本兵”当然不免要参与日军的各项行动,但他们被派至海南和派至南洋毕竟不一样,同胞之间,乃是手足相残,反戈一击后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的大有人在。在海南战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日军中服役的台胞陈狮秘密将日军情报递交在琼抗日游击队,不幸暴露身份,被日军严刑拷打,好在游击队经多方努力最终将其救出;郭耀传不仅为在琼抗日军队传递情报,还借机释放了被日军俘虏的抗日地下人员,被日军识破后,他毅然起义投入了抗日队伍;台北人彭自成,在1943年4月10日,趁日军操练时,夺得机枪,痛击日军后投入中方保安部队。
平时,这些台籍士兵很难得到日军的平等对待,据曾被征为台籍日军的台胞林俊雄回忆:“除了军饷的不一致外,平常遇到苦差,也总遣台湾士兵去做。举个例子吧!有次我们奉派去攻打海南岛北部,桥梁是毁坏的,指挥官就挑选海军陆战队里身体强壮的台湾兵,站在河里当桥梁,让穿皮鞋的日本兵从肩膀上踏过去,到军队全部通过时,两肩都溃烂了。我也是站在河中的一位。现在回想当天被践踏的情况,肩部还会隐隐作痛。简单一句话,台湾兵永远站在第一线——除了享受之外。”
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海南的日军不断遭受台籍士兵的反抗:在海南岛英洲坡日军工程队当警卫兵的台籍青年罗金荣,因不满日本人的欺压,于1944年下半年的一个夜晚,杀死值岗日军,夺了三支步枪和子弹,投诚到抗日队伍;在海南岛日本矿山工作的台籍青年邱火荣,因不堪日籍工头打骂,于1944年下半年的一天刺死日本工头,跑进山林,后被海南当地民众营救;嘉义人杨坤荣等28位台籍士兵,于1945年1月19日,击毙日军50多名,生俘一名,起义投诚。整个抗战期间,在海南起义的台籍士兵达到290人。
★回不去的故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一边着手接收台湾,一边开始遣送中国境内的日本战俘。在海南,日本战俘和侨民很快于1946年上半年,全部被遣送回日本,而在日军中服役的台湾人,却由于各种原因,有的被关在集中营中,有的流落街头。这些人几经周折才回到台湾,有的则最后留在了海南。根据1946年《观察》杂志的报道,当年11月,仍有6000多名“台籍日本兵”和台民滞留在海南岛的榆林港,他们缺衣少食,处境极为困难。未几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又开始征召台籍青年,把他们投入中国大陆的内战前线。那些在海南岛等待归乡的“台籍日本兵”和台民,尚未等到遣送他们的船只,就等来了内战的烽火,因而被强制留用或收编。
罗登辉在他留下的纸条中写道:“终战后,我被来海南岛接收的国民政府军以台湾人技术者留用,在1946年3月强制收编派到三亚市国民政府军航空基地服务,待遇是陆军上士。本来听说在9月份有开往台湾的船只,包括我在内的原日本军人、军属、军夫台湾人共39人都在为返回台湾而准备,但是不幸的是,因为遇到台风,基地内的兵舍被推倒了,我们被继续留下来整建,因此就失去了回台湾的机会。”罗登辉就这样又当了三年“国军”,离开部队后,他在海南开了家木工店,“一人孤独生活”。接着,解放军来了,他被“解放”、收编。
1943年,罗登辉被日军征用到海南时,他的妻子已怀胎8个月,眼看就要见到孩子的出生,他却从此只能在异乡想象家乡的模样。他经历了从“日军”到“国军”再到“解放军”等不同角色的急剧转变,待到生活稍稍稳定,又迎来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
在留下的纸条中,他对此后几十年这样记载:“(1950年)到中国大陆,过了5年的人民解放军的军队生活,在退役后,又在泗阳县的埠头当了5年的货物搬运工,而后被逮捕,被套上历史反革命罪而判惩役十年,劳动改造二年六个月。在狱中因为生病,虽被允许保外就医,但却是被移送到地方的人民公社农场,在群众的监视下进行劳动改造,到了1973年,方总算获得自由之身回到民间。”
想不明白,也不愿再多想的罗登辉只剩下一个愿望:落叶归根。
1987年,台湾方面开放老兵探亲,在台老兵潮水般涌往“内务部”申请返乡。在泗阳的罗登辉变得急躁不安,他每天在街头徘徊,一看到好像是从台湾回来探亲的老人,就请对方带信到台湾家乡。1988年11月,台湾方面开始有限度地受理大陆台胞赴台探亲,同年12月2日,台湾方面公布了 “允许大陆台籍前国民党军人返台定居案”,罗登辉也在这一年的夏天,终于和台湾的家人联络上了。
台湾的家人到泗阳来探望罗登辉,虽然已过去了45年,他的妹妹还是一眼就认出他,他的儿子更是感到惊喜,因为这可是自出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父亲。
兴奋的罗登辉和家人一起到香港,到“港九救济委员会”办理返台手续,但是住了三个月,几乎把旅费都花光了,还是办不成手续,因为台湾方面的条件是必须“年75岁”的“大陆台籍前国民党军人”才可以返台。
这一年,罗登辉尚不满72岁,也就是说他还得苦苦等待才能实现返乡愿望,但是他的身体已不允许他再等待了。返乡无望的他,回到泗阳后,用台湾亲友给的钱,建了一栋二层的红瓦小楼。1989年的叶落时分,新房落成了,是村里最气派的几栋楼房之一,乡亲们都来庆祝,他的儿子也从台湾来,并且拿到了他最渴望的返台许可证。但这时的罗登辉,因肺病复发,已没有出门旅行的力气,甚至,他连返回台湾的意愿也没有了。这一年的12月25日,罗登辉在泗阳去世。
(摘自《看天下》特约撰稿何书彬)
「读报参考」 2013-06-21 00:00 来源:《看天下》2013年11期 作者:何书彬
■历史暗角中的“台籍日本兵”
1950年5月,国民党驻守海南的部队开始撤离,但是仍然有超过2.4万名国民党军人被遗弃在了海南。在这批被抛弃的军人中,有一群身份极为特殊的人员——约6000名先是被日军征召侵华,接着又被蒋介石留用打内战的台籍士兵和侨民。
★“台籍日军”在海南
1942年,日本政府为了给不断升级的战争扩大兵源,开始在台湾募兵,让年满17岁的台湾青年进入军队,“台籍日本兵”从此出现,至日本投降为止,总计有8万多名台湾青年被征入日本军队,而被征为军属(当时日军用语,“军人佣人”之意)的更多达126700多人。这些“台籍日本兵”多数被送往南洋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少数被派往中国大陆,海南岛因为其特殊的位置和当时日本的战略需求,成为“台籍日本兵”在中国最为集中的地方。
关于“台籍日本兵”的具体记载并不多。1945年后,他们中的幸存者也因为种种原因,要么掩饰自己曾经的身份,要么对往事闭口不提。不过,还是有一位名叫罗登辉的“台籍日本兵”为了存留自己的故事,写下两份自述,并藏匿在自家的墙壁中。
第一张纸条上写着:“我的名字叫罗登辉,原籍台湾台中州丰原郡,昭和18年 (1943年)9月25日,被征用为日本军夫,被派遣到海南岛,直到终战为止。”第二张纸条上,记载更细致:“1943年,我被征用为日本军夫派遣到海南岛。我的任命是配属于日本横须贺海军第四特别陆战队的三等巡警 (实为战斗员),月薪是日币85元50钱。1944年4月升为三家分遣队的二等巡警,1945年4月又升为二甲分遣队一等巡警,直到终战为止。”
台湾士兵在日军中主要从事后勤工作,但也有不少人被日军放在前线,其中部分参与了日军的战争罪行。战后,据知有26名台湾兵因虐待战俘被盟军国际审判庭判为战犯,处以死刑。
在海南,“台籍日本兵”当然不免要参与日军的各项行动,但他们被派至海南和派至南洋毕竟不一样,同胞之间,乃是手足相残,反戈一击后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的大有人在。在海南战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日军中服役的台胞陈狮秘密将日军情报递交在琼抗日游击队,不幸暴露身份,被日军严刑拷打,好在游击队经多方努力最终将其救出;郭耀传不仅为在琼抗日军队传递情报,还借机释放了被日军俘虏的抗日地下人员,被日军识破后,他毅然起义投入了抗日队伍;台北人彭自成,在1943年4月10日,趁日军操练时,夺得机枪,痛击日军后投入中方保安部队。
平时,这些台籍士兵很难得到日军的平等对待,据曾被征为台籍日军的台胞林俊雄回忆:“除了军饷的不一致外,平常遇到苦差,也总遣台湾士兵去做。举个例子吧!有次我们奉派去攻打海南岛北部,桥梁是毁坏的,指挥官就挑选海军陆战队里身体强壮的台湾兵,站在河里当桥梁,让穿皮鞋的日本兵从肩膀上踏过去,到军队全部通过时,两肩都溃烂了。我也是站在河中的一位。现在回想当天被践踏的情况,肩部还会隐隐作痛。简单一句话,台湾兵永远站在第一线——除了享受之外。”
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海南的日军不断遭受台籍士兵的反抗:在海南岛英洲坡日军工程队当警卫兵的台籍青年罗金荣,因不满日本人的欺压,于1944年下半年的一个夜晚,杀死值岗日军,夺了三支步枪和子弹,投诚到抗日队伍;在海南岛日本矿山工作的台籍青年邱火荣,因不堪日籍工头打骂,于1944年下半年的一天刺死日本工头,跑进山林,后被海南当地民众营救;嘉义人杨坤荣等28位台籍士兵,于1945年1月19日,击毙日军50多名,生俘一名,起义投诚。整个抗战期间,在海南起义的台籍士兵达到290人。
★回不去的故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一边着手接收台湾,一边开始遣送中国境内的日本战俘。在海南,日本战俘和侨民很快于1946年上半年,全部被遣送回日本,而在日军中服役的台湾人,却由于各种原因,有的被关在集中营中,有的流落街头。这些人几经周折才回到台湾,有的则最后留在了海南。根据1946年《观察》杂志的报道,当年11月,仍有6000多名“台籍日本兵”和台民滞留在海南岛的榆林港,他们缺衣少食,处境极为困难。未几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又开始征召台籍青年,把他们投入中国大陆的内战前线。那些在海南岛等待归乡的“台籍日本兵”和台民,尚未等到遣送他们的船只,就等来了内战的烽火,因而被强制留用或收编。
罗登辉在他留下的纸条中写道:“终战后,我被来海南岛接收的国民政府军以台湾人技术者留用,在1946年3月强制收编派到三亚市国民政府军航空基地服务,待遇是陆军上士。本来听说在9月份有开往台湾的船只,包括我在内的原日本军人、军属、军夫台湾人共39人都在为返回台湾而准备,但是不幸的是,因为遇到台风,基地内的兵舍被推倒了,我们被继续留下来整建,因此就失去了回台湾的机会。”罗登辉就这样又当了三年“国军”,离开部队后,他在海南开了家木工店,“一人孤独生活”。接着,解放军来了,他被“解放”、收编。
1943年,罗登辉被日军征用到海南时,他的妻子已怀胎8个月,眼看就要见到孩子的出生,他却从此只能在异乡想象家乡的模样。他经历了从“日军”到“国军”再到“解放军”等不同角色的急剧转变,待到生活稍稍稳定,又迎来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
在留下的纸条中,他对此后几十年这样记载:“(1950年)到中国大陆,过了5年的人民解放军的军队生活,在退役后,又在泗阳县的埠头当了5年的货物搬运工,而后被逮捕,被套上历史反革命罪而判惩役十年,劳动改造二年六个月。在狱中因为生病,虽被允许保外就医,但却是被移送到地方的人民公社农场,在群众的监视下进行劳动改造,到了1973年,方总算获得自由之身回到民间。”
想不明白,也不愿再多想的罗登辉只剩下一个愿望:落叶归根。
1987年,台湾方面开放老兵探亲,在台老兵潮水般涌往“内务部”申请返乡。在泗阳的罗登辉变得急躁不安,他每天在街头徘徊,一看到好像是从台湾回来探亲的老人,就请对方带信到台湾家乡。1988年11月,台湾方面开始有限度地受理大陆台胞赴台探亲,同年12月2日,台湾方面公布了 “允许大陆台籍前国民党军人返台定居案”,罗登辉也在这一年的夏天,终于和台湾的家人联络上了。
台湾的家人到泗阳来探望罗登辉,虽然已过去了45年,他的妹妹还是一眼就认出他,他的儿子更是感到惊喜,因为这可是自出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父亲。
兴奋的罗登辉和家人一起到香港,到“港九救济委员会”办理返台手续,但是住了三个月,几乎把旅费都花光了,还是办不成手续,因为台湾方面的条件是必须“年75岁”的“大陆台籍前国民党军人”才可以返台。
这一年,罗登辉尚不满72岁,也就是说他还得苦苦等待才能实现返乡愿望,但是他的身体已不允许他再等待了。返乡无望的他,回到泗阳后,用台湾亲友给的钱,建了一栋二层的红瓦小楼。1989年的叶落时分,新房落成了,是村里最气派的几栋楼房之一,乡亲们都来庆祝,他的儿子也从台湾来,并且拿到了他最渴望的返台许可证。但这时的罗登辉,因肺病复发,已没有出门旅行的力气,甚至,他连返回台湾的意愿也没有了。这一年的12月25日,罗登辉在泗阳去世。
(摘自《看天下》特约撰稿何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