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nrb.hinews.cn/html/2011-07/13/content_377370.htm
『海南日报』2011年7月13日 本报海口7月12日讯 本报记者 李科洲 通讯员 龙泉
■大水战斗:琼崖最大规模内战
双方虽然打了个平手,但反共逆流基本被打退
【相片】在1942年的大水战斗中,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围困在海口市三门坡镇大水村的这几间屋子里。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围墙内,国民党军队在拼死顽抗;围墙外,琼崖抗日独立第一总队的战士在发动声势浩大的进攻、围困。这是琼崖抗战时期国共之间的一次对决:大水战斗。
走进海口市三门坡镇大水村,当年的围墙已坍塌,但围墙内的5间房屋还保留着原貌。1942年1月,就在这几间瓦屋里,聚集了近2000人的国民党队伍,其中包括900多名挑夫。很难想像,这么一小块地方是如何容纳下这么多人的。
围攻、打援,子弹出膛,炮弹呼啸。三门坡镇后塘村村民、今年76岁的王大柏告诉记者,后塘村离大水村约8公里远,但他当年在家里还能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枪炮声。
★袭
1942年1月23日晚,国民党军队6个连和挑夫900余人,运送轻重机枪30余挺、步枪600余支,从文昌县锦山乡朝大水方向而来。
“打!”1月24日,天刚蒙蒙亮,敌军进入我设在大水溪冲湖桥边的伏击圈时,琼崖抗日独立第一总队第一支队指挥员发出战斗命令,顿时,轻重武器同时发出愤怒的吼声。
这次伏击是对国民党反共逆流的一次回击。尽管国民党顽军多次制造摩擦,杀害我党政军人员,但琼崖特委和独立第一总队部还是从团结抗日的大局出发,1941年7月派出代表与国民党琼崖守备副司令李春农商谈。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自古如此。然而,李春农悍然杀害了中共谈判代表联络员卢赤民,终止了谈判。同年10月,琼崖特委又向琼崖国民党当局吴道南、王毅发出公开信,重申我党团结抗日的主张,要求重开谈判,但又遭到拒绝。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立场,我党只好针锋相对,予以还击。
敌军虽被打得晕头转向,几十人被击毙,但凭借精良武器顽强抵抗,沿大水溪往上游方向退却。最后,蹚过溪流浅水处进入大水村。
记者来到大水村旁的冲湖桥,已看不到当年的这座老石桥,只能看到大水溪对岸留下的一点桥墩了。
同时部署在10公里远处设伏的独立第一总队第二支队迅速到大水村,与第一支队一起,形成对敌包围。
大水村村民林书文的家,当年就是顽军被困的地方。这里5间房屋前后相连,当年四周全是花岗岩砌成的围墙,高且坚固。世事变迁,如今,能看到的只有一小段断墙。几户人家也嫌此处“阴气”过重,大多搬迁到镇上住了。
★攻
我军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发起了猛攻。
此前,独立第一总队制定了两套作战方案:一是趁敌立足未稳,发起强攻;二是围困迫降,并围点打援。先执行第一方案。
大水村有东、中、西3个村。敌在我围攻下,退守东村和中村,并修工事,加强防御。敌军有30余挺机关枪,火力凶猛,难以正面攻击。独立第一总队士兵便凿通一间间屋墙,一步步突破敌防线,占领中村,将敌压缩至东村。
东村和中村间有块开阔地,敌凭借装备优势和花岗岩围墙,组织起猛烈的火力网,固守在东村的几间房屋里。
在琼崖抗日独立第一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冯白驹的指挥下,我军发起了几轮猛烈的进攻。在冲锋中,我军有一次就伤亡了几十人,有的小队甚至伤亡过半。守敌狂叫:“共军们,你们有胆量就上来吧!”
敌手榴弹、机枪同时开火,我伤亡过大,战斗一时难有进展。原琼山市党史研究室主任王万江告诉记者,我军派出地雷小分队、驳壳枪排,试图突破敌防线,都没有成功;还利用柴草、八仙桌、海棠油等进行火攻,但最后也因伤亡过大而放弃。
走在村道上,大水村村民小组长云天贵指着路边一处草地告诉我们,当时我军就在那里架起一门自制的荔枝炮,准备炮轰守敌。可惜,点火后炮弹正要射出时,炮管破裂,否则,战局将是另一种结果了。
★困
我军面对的是敌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李紫明部。经过十几次冲锋,我军弹药出现紧缺,且伤亡不断加,而敌军这时粮草断绝。我军决定实施第二方案———围困迫降。
第三日黄昏,攻击全线停止。经过3天激战,惨淡的夕阳下,硝烟呛鼻,弹壳满地,尸首堆积。
被困了三日三夜的敌军又饥又渴,猪食、人尿、芭蕉心、树干都成了食物。王大柏告诉记者,昌文湖村一位事后得以逃生的挑夫生前回忆:他在屋里找到一块芋头,干渴难耐时就放到口里嘬两下,聊以自慰。
为获取水源,敌在大院中挖井,但挖了很深都没挖到水。无奈之下,敌一次次组织火力,想冲出来到村边水井取水,但次次强攻都被我军打回去。86岁的大水村村民陈月花说,她那时看到,村里通往水井的路上都是敌军尸体,血液汇成小溪,顺着路流入河沟。
1955年,冯白驹回访大水村时,曾向村民谈起,他当时没想到,敌随军还带着一部电台,战斗的第一天就已经发出了求援的信号。
★撤
26日上午,敌第一股援兵———一个加强营到,我鏖战半天后,将其击退。
27日,保七团副团长董伯然率两个营和琼山、文昌两县反动游击队来援,但最终也在我军的猛烈阻击下溃退。
28日,战斗达到最高潮。这一天,敌又调集来保六团第三营、叶丹青游击总队及琼东、定安等县的游击大队,共3000余人。琼崖守备司令王毅、督察专员吴道南一同到前线督战。至此,敌军可谓倾巢而出:保安第六团、第七团以及全岛各县大大小小数得上的游击队,总兵力达五六千人。而我军除西线无法来的队伍外,所有的战斗队也全上了战场。
我军调集两个支队2000多人投入打援。双方展开了拉锯式争夺战,枪声、爆炸声,从早到晚几乎没中断过。至黄昏时,我军奋战了5天4夜,在既无援军又没弹药补给,既要打围又要打援的情况下,主动撤出了战斗。王万江说,双方算是打成了平手。
大水战斗中,我毙伤顽军官兵400多人,其中,李春农被击毙,董伯然被打成重伤,国民党损失惨重。我军也有200余名官兵献出生命。这次战斗是琼崖国民党军与我独立总队的一次决战,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历时之长,在琼崖革命斗争史上是空前的。
王万江介绍,自美合事变后,国民党军队一直尾随追击我独立总队,不断制造摩擦和事端,意图消灭我军。大水战斗后,国民党一批军政头目如吴道南、琼崖守备副司令文乃武、保六团团长林荟材、文昌县县长杨永仁和李紫明等,先后被撤职或免职,调离琼崖,反共逆流基本被打退。
■在大水村有一面墙,弹孔达30多个———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相片】大水村的一面墙壁上留下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一面红砖砌成的屋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孔。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有35个之多。
这是海口市三门坡镇大水村村民林诗华的房子。当年,大水战斗的指挥部就设在此屋,冯白驹坐镇其中。在围困李紫明部以及阻击国民党随后来的援兵时,这里曾发生过激战。
看看墙壁,弹孔有的已被水泥填上,有的还清晰可见,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弹孔,能同时放进记者的4个手指。
我围敌,敌围我,包围圈外还有包围圈。战斗的激烈,可能超出了敌我双方预料。
村里的老树见证了那场激战。1942年,大水战斗发生时,大水村里树林茂密,古木参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砍树卖树。锯木时,锯子断了一把又一把。人们发现,原来树木里嵌着不少子弹。而这些子弹,就是那次战斗留下的。
大水村86岁的老阿婆陈月花亲眼目睹了战斗的情形。当年,她刚嫁到大水村不久。她还记得,她家的客厅里睡满了打地铺的琼崖抗日独立第一总队战士。其实,村里每家每户都是这样,连两间祠堂都住满了人。
战斗中,各地前来支援前线的群众达上万人。他们挑着饭团、椰子、糯米粑、粽子、鱼、肉、甘蔗、芭蕉、红烟丝等送到战场。陈月花说,最远的挑担者来自几十公里外的文昌县昌洒乡。战斗结束后,村里到处都堆放着来不及带走的木桶。而这些木桶就是各地群众用来挑食物送到大水村的。
村里,舂谷的、磨米的、煮饭的,大家紧张又有序地忙碌着。战斗激烈时,支前群众还聚集在大水村周围,排开阵势,擂鼓、打锣、呐喊,为我军助威。
由于弹药紧缺,独立第一总队部的兵工厂也搬到大水河畔,制子弹。支前群众在战场上捡子弹壳送到兵工厂,工厂换上火药,安好弹头,又送到战士手中。
延绵三四里地的战场上,到处都有民众组织的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缝洗队……场面十分壮观。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大水战斗中,我军有200余名英雄献出了生命。为纪念他们,后人在村中建起了大水烈士陵园,并立纪念碑。目前,由民政部门投资重修的陵园正在建设中。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当年惨烈战斗中留下的弹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已经成了一道红色风景。
http://hnrb.hinews.cn/html/2011-07/13/content_377355.htm
『海南日报』2011年7月13日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
在红色的海南岛上 ——— 琼崖革命遗址寻访{48}
海南日报、南海网全媒体报道 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协办
大水战斗:琼崖最大规模内战
双方虽然打了个平手,但反共逆流基本被打退
『海南日报』2011年7月13日 本报海口7月12日讯 本报记者 李科洲 通讯员 龙泉
■大水战斗:琼崖最大规模内战
双方虽然打了个平手,但反共逆流基本被打退
【相片】在1942年的大水战斗中,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围困在海口市三门坡镇大水村的这几间屋子里。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围墙内,国民党军队在拼死顽抗;围墙外,琼崖抗日独立第一总队的战士在发动声势浩大的进攻、围困。这是琼崖抗战时期国共之间的一次对决:大水战斗。
走进海口市三门坡镇大水村,当年的围墙已坍塌,但围墙内的5间房屋还保留着原貌。1942年1月,就在这几间瓦屋里,聚集了近2000人的国民党队伍,其中包括900多名挑夫。很难想像,这么一小块地方是如何容纳下这么多人的。
围攻、打援,子弹出膛,炮弹呼啸。三门坡镇后塘村村民、今年76岁的王大柏告诉记者,后塘村离大水村约8公里远,但他当年在家里还能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枪炮声。
★袭
1942年1月23日晚,国民党军队6个连和挑夫900余人,运送轻重机枪30余挺、步枪600余支,从文昌县锦山乡朝大水方向而来。
“打!”1月24日,天刚蒙蒙亮,敌军进入我设在大水溪冲湖桥边的伏击圈时,琼崖抗日独立第一总队第一支队指挥员发出战斗命令,顿时,轻重武器同时发出愤怒的吼声。
这次伏击是对国民党反共逆流的一次回击。尽管国民党顽军多次制造摩擦,杀害我党政军人员,但琼崖特委和独立第一总队部还是从团结抗日的大局出发,1941年7月派出代表与国民党琼崖守备副司令李春农商谈。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自古如此。然而,李春农悍然杀害了中共谈判代表联络员卢赤民,终止了谈判。同年10月,琼崖特委又向琼崖国民党当局吴道南、王毅发出公开信,重申我党团结抗日的主张,要求重开谈判,但又遭到拒绝。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立场,我党只好针锋相对,予以还击。
敌军虽被打得晕头转向,几十人被击毙,但凭借精良武器顽强抵抗,沿大水溪往上游方向退却。最后,蹚过溪流浅水处进入大水村。
记者来到大水村旁的冲湖桥,已看不到当年的这座老石桥,只能看到大水溪对岸留下的一点桥墩了。
同时部署在10公里远处设伏的独立第一总队第二支队迅速到大水村,与第一支队一起,形成对敌包围。
大水村村民林书文的家,当年就是顽军被困的地方。这里5间房屋前后相连,当年四周全是花岗岩砌成的围墙,高且坚固。世事变迁,如今,能看到的只有一小段断墙。几户人家也嫌此处“阴气”过重,大多搬迁到镇上住了。
★攻
我军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发起了猛攻。
此前,独立第一总队制定了两套作战方案:一是趁敌立足未稳,发起强攻;二是围困迫降,并围点打援。先执行第一方案。
大水村有东、中、西3个村。敌在我围攻下,退守东村和中村,并修工事,加强防御。敌军有30余挺机关枪,火力凶猛,难以正面攻击。独立第一总队士兵便凿通一间间屋墙,一步步突破敌防线,占领中村,将敌压缩至东村。
东村和中村间有块开阔地,敌凭借装备优势和花岗岩围墙,组织起猛烈的火力网,固守在东村的几间房屋里。
在琼崖抗日独立第一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冯白驹的指挥下,我军发起了几轮猛烈的进攻。在冲锋中,我军有一次就伤亡了几十人,有的小队甚至伤亡过半。守敌狂叫:“共军们,你们有胆量就上来吧!”
敌手榴弹、机枪同时开火,我伤亡过大,战斗一时难有进展。原琼山市党史研究室主任王万江告诉记者,我军派出地雷小分队、驳壳枪排,试图突破敌防线,都没有成功;还利用柴草、八仙桌、海棠油等进行火攻,但最后也因伤亡过大而放弃。
走在村道上,大水村村民小组长云天贵指着路边一处草地告诉我们,当时我军就在那里架起一门自制的荔枝炮,准备炮轰守敌。可惜,点火后炮弹正要射出时,炮管破裂,否则,战局将是另一种结果了。
★困
我军面对的是敌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李紫明部。经过十几次冲锋,我军弹药出现紧缺,且伤亡不断加,而敌军这时粮草断绝。我军决定实施第二方案———围困迫降。
第三日黄昏,攻击全线停止。经过3天激战,惨淡的夕阳下,硝烟呛鼻,弹壳满地,尸首堆积。
被困了三日三夜的敌军又饥又渴,猪食、人尿、芭蕉心、树干都成了食物。王大柏告诉记者,昌文湖村一位事后得以逃生的挑夫生前回忆:他在屋里找到一块芋头,干渴难耐时就放到口里嘬两下,聊以自慰。
为获取水源,敌在大院中挖井,但挖了很深都没挖到水。无奈之下,敌一次次组织火力,想冲出来到村边水井取水,但次次强攻都被我军打回去。86岁的大水村村民陈月花说,她那时看到,村里通往水井的路上都是敌军尸体,血液汇成小溪,顺着路流入河沟。
1955年,冯白驹回访大水村时,曾向村民谈起,他当时没想到,敌随军还带着一部电台,战斗的第一天就已经发出了求援的信号。
★撤
26日上午,敌第一股援兵———一个加强营到,我鏖战半天后,将其击退。
27日,保七团副团长董伯然率两个营和琼山、文昌两县反动游击队来援,但最终也在我军的猛烈阻击下溃退。
28日,战斗达到最高潮。这一天,敌又调集来保六团第三营、叶丹青游击总队及琼东、定安等县的游击大队,共3000余人。琼崖守备司令王毅、督察专员吴道南一同到前线督战。至此,敌军可谓倾巢而出:保安第六团、第七团以及全岛各县大大小小数得上的游击队,总兵力达五六千人。而我军除西线无法来的队伍外,所有的战斗队也全上了战场。
我军调集两个支队2000多人投入打援。双方展开了拉锯式争夺战,枪声、爆炸声,从早到晚几乎没中断过。至黄昏时,我军奋战了5天4夜,在既无援军又没弹药补给,既要打围又要打援的情况下,主动撤出了战斗。王万江说,双方算是打成了平手。
大水战斗中,我毙伤顽军官兵400多人,其中,李春农被击毙,董伯然被打成重伤,国民党损失惨重。我军也有200余名官兵献出生命。这次战斗是琼崖国民党军与我独立总队的一次决战,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历时之长,在琼崖革命斗争史上是空前的。
王万江介绍,自美合事变后,国民党军队一直尾随追击我独立总队,不断制造摩擦和事端,意图消灭我军。大水战斗后,国民党一批军政头目如吴道南、琼崖守备副司令文乃武、保六团团长林荟材、文昌县县长杨永仁和李紫明等,先后被撤职或免职,调离琼崖,反共逆流基本被打退。
■在大水村有一面墙,弹孔达30多个———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相片】大水村的一面墙壁上留下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一面红砖砌成的屋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孔。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有35个之多。
这是海口市三门坡镇大水村村民林诗华的房子。当年,大水战斗的指挥部就设在此屋,冯白驹坐镇其中。在围困李紫明部以及阻击国民党随后来的援兵时,这里曾发生过激战。
看看墙壁,弹孔有的已被水泥填上,有的还清晰可见,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弹孔,能同时放进记者的4个手指。
我围敌,敌围我,包围圈外还有包围圈。战斗的激烈,可能超出了敌我双方预料。
村里的老树见证了那场激战。1942年,大水战斗发生时,大水村里树林茂密,古木参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砍树卖树。锯木时,锯子断了一把又一把。人们发现,原来树木里嵌着不少子弹。而这些子弹,就是那次战斗留下的。
大水村86岁的老阿婆陈月花亲眼目睹了战斗的情形。当年,她刚嫁到大水村不久。她还记得,她家的客厅里睡满了打地铺的琼崖抗日独立第一总队战士。其实,村里每家每户都是这样,连两间祠堂都住满了人。
战斗中,各地前来支援前线的群众达上万人。他们挑着饭团、椰子、糯米粑、粽子、鱼、肉、甘蔗、芭蕉、红烟丝等送到战场。陈月花说,最远的挑担者来自几十公里外的文昌县昌洒乡。战斗结束后,村里到处都堆放着来不及带走的木桶。而这些木桶就是各地群众用来挑食物送到大水村的。
村里,舂谷的、磨米的、煮饭的,大家紧张又有序地忙碌着。战斗激烈时,支前群众还聚集在大水村周围,排开阵势,擂鼓、打锣、呐喊,为我军助威。
由于弹药紧缺,独立第一总队部的兵工厂也搬到大水河畔,制子弹。支前群众在战场上捡子弹壳送到兵工厂,工厂换上火药,安好弹头,又送到战士手中。
延绵三四里地的战场上,到处都有民众组织的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缝洗队……场面十分壮观。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大水战斗中,我军有200余名英雄献出了生命。为纪念他们,后人在村中建起了大水烈士陵园,并立纪念碑。目前,由民政部门投资重修的陵园正在建设中。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当年惨烈战斗中留下的弹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已经成了一道红色风景。
http://hnrb.hinews.cn/html/2011-07/13/content_377355.htm
『海南日报』2011年7月13日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
在红色的海南岛上 ——— 琼崖革命遗址寻访{48}
海南日报、南海网全媒体报道 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协办
大水战斗:琼崖最大规模内战
双方虽然打了个平手,但反共逆流基本被打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