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吃饱肚子打日寇」

2020年10月03日 | 海南島史研究
http://hnrb.hinews.cn/html/2020-09/28/content_58483_12440261.htm
『海南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立超 
■吃饱肚子打日寇
 抗战时期,中共琼崖组织想尽办法解决伙食难题

【相片】独立总队战士用过的锅。
【相片】独立总队战士用过的椰壳碗和竹筷子。
【相片】独立总队战士自制的竹口杯。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琼崖抗战时期,残酷的战争环境极大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日军在占领区经常进行大规模武装抢劫,对货币、金银、林木、食盐、文物、牲畜、粮食等大肆搜刮,造成物资普遍匮乏。中共琼崖特委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大多身处敌后,直接面对日伪军事力量的摧残,影响尤为巨大。民以食为天,抗日战士吃不饱,自然无法拿枪抗日,日军不断加强对抗日根据地的摧残和封锁,企图把抗日战士困死、饿死。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坚持长期抗战,中共琼崖组织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伙食难题。

◆冯白驹“请客”吃猪肉
 官兵生活标准一致
  1940年,“符韦血案”发生后,琼崖华侨回乡服务总团处境异常困难,服务团总团长符思之派张奋到美合根据地会见琼崖抗日独立总队队长兼政委冯白驹,商量下一步的工作。张奋日夜兼程,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跋涉,终于到了琼山、澄迈、白沙交界的美合山区。
  会谈结束后,冯白驹请张奋吃饭。这顿“宴请”只有4个饭团、3块猪肉、一盘番薯叶和一碗竹笋汤。当时独立总队生活标准官兵一致,上至总队长,下至炊事员,每人每日两角生活费。为了招待张奋,冯白驹特地加了菜,增加了当时很难吃到的猪肉。冯白驹把两个饭团递给张奋,还向张奋椰壳碗中夹了两块猪肉,他自己只吃一块。这次简陋的晚饭,展现了冯白驹平易近人的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给张奋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冯白驹始终重视战士的吃饭问题。1940年,为了解决抗日战争财政和物资的需要,琼崖特委决定成立经济班。冯白驹特别关注粮食供应问题,每当部队到达一个地方,他总是亲自找来当地党政人员和群众,详细了解情况,分析敌情,帮助经济班的同志做好后勤供给的先行工作。由于游击战的特点,部队流动性大,有时粮食接济不上,有时有粮但运输困难。为了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冯白驹经过考虑,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后勤部给每个战士缝制一个布米袋,每人袋中装有三四斤大米,行军时随身携带,这样既解决了战时吃饭问题,又减轻了运输队伍的负担,保证战斗的胜利。小小米袋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抗战学校学员们的伙食
 艰难时一天只吃半碗稀饭
  抗战时期,各级抗战学校的学员,由于不在一线战斗,享受的待遇稍微好一些。1940年7月,琼崖特委在澄迈县的美合创办琼崖抗日公学,特委通知各县县委和独立总队,保送县、区、乡中思想进步的青年干部和部队中的优秀战士入学。学员们抱着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共同志愿,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琼崖抗日公学这所革命大熔炉里,接受锻炼,争取做救国救民的先锋。学员先后入学,总计有300多人。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与封锁,根据地又处于初建阶段,物资的供应十分困难,学校纸张和油墨都很缺乏,但最缺乏的还是粮食。大批学员集中在一起,后勤保障成了大问题。师生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主副食品的来源一靠向群众征集,二靠自己劳动生产。环境差的时候每人每餐只吃一二勺盐水稀饭,有时还要掺进一半“革命菜”(一种野菜),虽然大家吃不饱,但从来没有人吐露过半句怨言。
  1941年秋,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在琼山县咸来乡举办民众武装干部训练班,训练班全体学员60多人,也经常遭受饿肚子的艰难境况。前线队伍打胜仗时,学校环境稍好,早餐有时吃盐粥,有时吃番薯,中餐、晚餐都吃米饭,有时还有一小块肥猪肉和一些菜汤。环境恶劣的时候,训练班就撤到山里。学员有时只能吃一两个由米和番薯混捏成的饭团,有时一天只吃一碗或半碗稀粥,有时甚至整天都没有吃的。在这样危险、艰苦、困难的环境下,学员们还是咬紧牙,坚持发奋学习。

◆坚持斗争在“无人区”
 部队夜间筹粮和开伙
  后方的吃饭问题尚且如此困难,在前线坚持对日武装斗争的战士更是直接面临饥饿的威胁。1942年,日军为了强化治安,维持其血腥统治,在琼文抗日根据地大肆修建据点,对抗日民主地区反复扫荡,对群众实行“三光”(烧光、抢光、杀光)政策,企图断绝群众与我军的联系,使我军失去粮食供给,从而消灭我军。
  1943年2月后,琼文边界树德、南阳的全部和大昌、中税的部分村庄,这块纵横四五十里的地方,变成了“无人区”,不仅没有群众,连禽畜也荡然无存。一时间,村无炊烟、路断行人,田园荒芜、杂草丛生,焦梁残墙、满目疮痍,惨不忍睹。面对日益恶化的形势,中共琼崖特委吸取了血的教训,提出“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正确方针,采取避实击虚的对策,以适应残酷的斗争。
  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二支队第二大队的200多名战士就在“无人区”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坚持反“蚕食”的斗争。“无人区”里没有群众,部队没有群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部队要在此生存下来,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部队白天不能公开行动,就昼伏夜行,夜间出发去筹粮。每个中队派出四五十人,分头警戒,去沦陷区和国统区收集粮食,每夜都得往返三四十里甚至五六十里,而且必须在天亮前返回营地,否则就会遇到危险。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生产停滞,群众粮食不多,一个中等村庄只能供给一个中队两三天的粮食,多了群众支持不了。群众自己要吃饭,又受敌人剥夺、控制,大多数群众支持抗日部队,把粮食留给部队。部队没有钱,便写下公购粮的收据,买猪同样也打欠账白条作为日后归还的凭据。
  为了避免日军偷袭,部队都是夜间开伙,上半夜一顿,下半夜一顿,两头见黑,白天不能生火冒烟,要坚持静默,防止暴露。战士不能吃饱,只能大家匀着粮食吃,每人一顿两个小饭团,一小块咸菜,不用碗筷,拿在手里就吃。偶尔分得一块一二指大小的猪肉,战士们都非常高兴,有的馋极了,一口吞了下去;有的一点一点地咬,像品尝山珍海味。菠萝密、荔枝、龙眼、芭蕉等成熟后,部队也采集来补充粮食的不足。有时情况严重,不能出发筹粮,果子也没有了,就只好采集一些野菜煮熟来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全队非战斗减员大大超过了战斗减员,但为了牵制日军主力,第二大队的战士在“无人区”坚持了8个多月的斗争,一直到1943年11月胜利完成任务。

◆自力更生解决温饱
 外运贸易换取物资
  1942年后,为解决根据地军民吃饭穿衣问题,琼崖特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响应毛泽东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生产自救。在根据地里,冯白驹等领导同志亲自带领干部战士开荒种稻、种菜、养猪,组织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帮助群众调剂种子,解决耕牛和农具不足的困难。农忙季节,部队和机关人员,一面保卫生产,一面帮助农民抢收、抢种,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农民互耕协作,进行生产互助。琼山县的大坡、树德、咸来、道崇、苏寻三、云龙等乡普遍开展了互耕协作和代耕,村里的田地统一犁耙、插秧、收割,分户收藏,劳力交换,劳力少者则付报酬。对军烈属家庭的田地则由村里包种包收给予优待。当日军蓄意破坏生产时,地方党组织与琼总(纵)部队组织武装帮耕帮收,使敌人的阴谋无法得逞。这样基本保证抗日军民的吃饭问题,使根据地得以巩固和有力地支持部队的抗日斗争。
  由于坚持自力更生的正确道路,琼崖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给逐渐好转,甚至能够外运出一些换取紧急物资。1944年,琼崖特委还专门成立了贸易科,组织人员经常往返湛江、澳门等地,购买急需物资。贸易科成员先是在文昌各地收购椰子、椰油、猪油等货物,而后用船运到湛江、澳门出售,再从湛江、澳门购回药品、布匹、纸张等供应我党政军机关使用,进一步缓解了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给困难。

コメント    この記事についてブログを書く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
« 「痛みで叫ぶ先住民患者に差... | トップ | 「韓米の対北朝鮮監視網…「世... »
最新の画像もっと見る

コメントを投稿

海南島史研究」カテゴリの最新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