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日軍奴役殘害中國勞工:屍體堆放到處都是」

2017年12月09日 | 国民国家日本の侵略犯罪
https://kknews.cc/world/8mlmzzg.html
「每日頭條」 2014-07-28  由 新華網 發表于環球
■日軍奴役殘害中國勞工:屍體堆放到處都是

【相片】吉林遼源礦工墓歷史展館內保存的「萬人坑」遺址。(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相片】7月4日,記錄侵華日軍奴役勞工的新書《鐵證如山——吉林省檔案館館藏日本侵華郵政檢閱月報專輯》出版。(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製圖:潘旭濤


  「昨天在後面的廣場上散步的時候,看到了許多滿洲人勞工的屍體堆放得到處都是,其中有的已經變成了白骨。這些屍體被狗當做美食在啃咬著」。
  1940年6月,在東寧滿鐵汽車區的安藤保,在寫給日本愛知縣安藤松一的信件中,記錄下了上述「在國內(即日本)是不可能看到的場景」,但在中國「最近我都看膩了」,以至於「用腳將他們踢飛」。
  如今,這段被收錄在關東憲兵隊司令部中央檢閱部《通信檢閱月報(6月)》中的文字,連同《月報》的其它內容被公之於世。當年,日軍很擔心這些事傳回日本國內後引起惡劣影響,因此對此信件做出的處理是「沒收」。
  這是發現日軍奴役勞工的新證據。」負責這部分檔案解讀工作的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陳景彥說,日軍在東北修建了大量軍事工程,強征了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勞工。

◆東北遍布「萬人坑」
  1942年,侵華日軍在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城北龍王廟一帶,搶修一座旨在進行細菌武器試驗的所謂「陸軍醫院」。舊址坐落在金州區龍山路1號,即原大連陸軍學院院內。其主體工程是一處長約500米、帶地下室的多層整體建築。因為它特別長,當時有「亞洲第一長廊」之稱。
  負責這項工程的是日本關東軍滿洲693部隊土建事務所。為了完成此項工程,日本侵略者先後從河北、江蘇、山東一帶及金州、普蘭店等地,騙抓了3萬多名勞工。
  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和居住條件極為惡劣,大多數勞工患了浮腫病。對於患病的勞工來說,最可怕的是被送進「病號房」,因為這裡沒水、沒飯、沒藥,只有等死。倖存勞工宋茂喜回憶,1943年6、7月間死的人最多,每天都有三四十人,6月有一天,竟從裡面抬出了103具屍體!
  從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的三年時間裡,勞工們被沉重的勞動、野蠻的毒打、飢餓等折磨致死的有近萬名,全部被拋屍於龍王廟周家溝附近。抗戰勝利後,後人在挖掘中發現此處屍骨堆積如山。
  有史料記載:日本侵略者侵占北票煤礦期間,在掠奪走煤炭8422426噸的同時,殘害致死勞工31200餘人,平均掠奪269.95噸煤炭,就有一名中國勞工失去了寶貴生命。
  「萬人坑」是特殊的歷史時代留下的鐵證,是中國人民受盡苦難的真實寫照。那些保持著張著口、向上爬姿態的遺骸,那些弓著身軀、呈痛苦掙扎狀的遺骸,那些被捆著鐵絲、帶著腳鐐或頭骨被打漏的遺骸……以他們永遠不變的姿勢,控訴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
  東北淪陷期間,日本侵略者掠走的是難以計數的資源,留在東北大地上的則是累累白骨,座座「萬人坑」。據不完全統計,東北地區現有勞工「萬人坑」60餘處。日本侵略者壓迫奴役致死的勞工掩埋地主要有:遼源煤礦萬人坑、吉林市豐滿萬人坑、延吉老頭溝煤礦萬人坑、通化石人血淚山萬人坑、通化七道溝萬人坑、大栗子鐵礦萬人坑等。
  吉林省吉林市「豐滿萬人坑」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和殘害中國勞工罪行的歷史鐵證,亦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國防教育基地。黑龍江省鶴崗東山萬人坑位於鶴崗礦務局新一礦,是日本侵華期間拋棄死難礦工屍體的場所,目前已發現4000具礦工的遺骸。
  遼寧境內的34處「萬人坑」大多分布在撫順、本溪、阜新、北票、大石橋等地礦山,也有少數是當年日寇修建大型軍事設施或水電站時留下來的。位於大石橋市聖水村的虎石溝「萬人坑」遺址,是日寇瘋狂掠奪中國鎂礦資源的鐵證,當年有1.7萬名中國勞工被奴役致死。在阜新地區,有證可考的「萬人坑」至少有4處,裡面埋葬的中國礦工達7萬餘人。阜新市孫家灣「萬人坑」遺址是目前國內日本殘害我礦工規模最大的一處「萬人坑」。

◆奴役勞工新證據
  專家最新研究發現,從1934年到1945年,日本關東軍為防蘇聯進攻,在中、蘇、蒙邊界秘密修築軍事工程,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期間數十萬勞工慘死。
  這些檔案來自日本侵華時期各地憲兵隊形成的《郵政檢閱月報》。吉林省檔案館館員張雪介紹說,檔案揭露了在修築秘密軍事工程過程中,日本關東軍視勞工生命如草芥的反人道罪行。
  吉林省檔案館今年最新公布的14件館藏「反映日軍奴役勞工檔案」,是全部從關東憲兵隊全宗中發掘出來的,主要形成於東北淪陷中後期。這些檔案真實記錄了日軍對包括以中國戰俘為主的「特種工人」在內的中國勞工的嚴格管理、殘酷迫害和勞工嚴酷惡劣的生存環境。
  14件檔案中,孫吳、雞寧、東寧、奉天、齊齊哈爾、阿爾山等憲兵隊形成的報告(通牒)集中反映了軍事工程施工中出現的勞工集體逃跑事件。
  《關於強行攤派勞工實情的報告(通牒)》中,奉天憲兵隊對強征勞工中存在的頂替、缺勤、因病被解僱以及逃走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原因分析。據檔案記載,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糧食衣物供給不足、薪酬低廉、不堪忍受毆打謾罵等。
  《特種工人狀況報告》是1943年7月5日東寧憲兵隊關於管轄內特種工人基本情況、管理狀況、思想動向的報告。檔案中記載,1943年3月26日和5月7日,先後接收日軍華北派遣軍移交特種工人2次共1935人,分別配屬到各部隊從事國防道路建設等軍事工程作業。由於營養不良導致身體極度衰弱以及各種設施不備等原因,1943年3月至7月間,1935人中即有163人病死,幾乎每天都有特種工人病死。
  《關東軍特種工人管理規定》是1943年7月13日關東軍司令部關於特種工人在軍事工程作業中運送、使役、管理、監視和警戒、會計、報告等方面的規定,共計7章32條,頒布實施於1943年8月1日。在該規定中,日軍華北派遣軍移交給關東軍的俘虜、投降兵被稱為特種工人。該規定中的諸多內容都反映了關東軍對特種工人超乎尋常的嚴苛管理。比如,第6條,部隊長不僅負責特種工人的使用、管理和警備,還要在思想上對特種工人進行教育,將其鎮壓在軍律之下;第21條,特種工人中如出現逃亡者,可以使用武力進行鎮壓。
  《關於處置企圖逃亡的特種工人的報告》系1941年7月12日海拉爾憲兵隊關於處置特種工人丁五才企圖逃跑相關情況的報告。檔案中記載:山西農民丁五才於1939年11月被駐紮山西省寧武縣的中國山西騎兵第一大隊徵集入伍,1941年2月20日在與日軍交戰中被俘。被俘後,作為特種工人,在哈拉溝軍用道路鋪設及烏奴耳地區宿舍建設工程地就勞。7月9日下午4點左右,軍醫到哈拉溝作業現場出診,以丁五才為傳染病患者需要隔離為由,將其帶回部隊本部進行嚴密調查。當天晚上8點,在烏奴耳東北方向3000米的山林中將其秘密嚴刑處理。

◆倖存者揭日罪行
  1945年3月29日,對於山東省肥城市孫家小莊村來說,是一個記憶里永遠不能被磨滅的日子。就在這天,這個200多人的村子被侵華日軍和偽軍包圍,31名村民被抓往日本——這幾乎是村裡全部的青壯年。
  目前的唯一倖存者孫遠其回憶說,沒多久他們就被轉移到了青島,並被押到船上前往日本。為了躲避水雷,船隻繞行到日本花了18個晝夜。
  在日本,孫遠其和同伴們被拉去伐木抬樹。孫遠其說,高強度的勞動量面前,最讓他難熬的是吃不上飯。「一頓飯給兩個窩頭,像牛眼大小,一口就吃沒了,一天一共6個,根本吃不飽,然後頂多再讓喝點涼水。一個隊300人,有管工的,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被他們打……」
  在現今孫家小莊村的一個小山頭上,一塊二戰勞工紀念碑靜靜地矗立著。村裡二戰勞工的孩子都已年過花甲,當初並沒有親眼見證父親被掠走的他們,提到當年的日本侵華歷史,依然「恨得牙痒痒」:「他們給我們父親造成的身體和精神上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2001年12月,青島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份「勞工名單」,名單上記錄著100個當年被抓到日本的勞工,只有3個倖存者,其中一位叫閻明正。
  1943年,閻明正20歲。一個春夏之交的傍晚,幾個日本鬼子來了,用明晃晃的刺刀把他們押進了大港碼頭。
  「人挨著人,長隊看不到頭,鬼子用刺刀逼著我們上船。在海里漂了七天七夜,飯只有一小口窩頭,水也勉強活命。上千人像一窩豬一樣被囚禁在昏暗、臭氣熏天的底艙里,體力弱的開始昏厥。到第七天登陸的時候,當他們看到日本的膏藥旗才意識到,被鬼子弄到日本來了。」 閻明正說。
  在一個名叫大瀉張的煤礦,幾百名中國勞工開始了噩夢般的生活。他們連名字都沒有了,只有編號。煤礦乾的是重體力活,每天早晨天還不亮,監工就拿著皮鞭趕著他們上工了,稍微起慢了就會被皮鞭抽得皮開肉綻。每頓飯只有可憐的一小口窩頭,餓得兩眼直冒金星。餓倒在工地上是最危險的,監工看到餓倒的勞工就會凶神惡煞地撲過來,工地上的鋼釺就是他們隨手的懲罰器具。閻明正親眼看到,一個奄奄一息的工友被鬼子用鋼釺活活插死。閻明正回憶說,死人的事每天都有,餓死的、被打死的、病死的,每天都在往外拖,那些還有口氣的沒死的工友也被拖了出去活埋了。
  二戰時期,日本一些企業覬覦中國勞動力,於是派代表向日本政府提出將中國人強擄至日本為企業做苦役的要求。而日本政府認為讓中國人為日本企業做苦役,既有利於其在日本推行全民參戰的國民總動員方針,也有利於其對中國的掠奪。1942年11月27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關於向日本內地輸入華人勞工的決議》。
  其實沒有人知道中國勞工的確切數字。有專家研究認為,日本在全面侵華期間,強征、奴役中國勞工總數約1500餘萬人,其中劫掠到日本的華北勞工據目前確認的數目就近4萬人。被掠至日本的169批中國勞工中,年齡最小者11歲,最大者78歲,20歲至39歲的青壯年占總人數的70%以上。
  被掠至日本的中國勞工,被分置於日本本土的北海道、九州、本州、四國4個大島的135處勞動工場,多從事礦山和土建業。
  超強度的體力勞動,惡劣的生活條件,監工的殘暴虐殺,三重摺磨下的中國勞工製造了無數人次的逃亡事件。事實上,華北勞工的4萬人中只有劉連仁一人成功逃出。這位山東大漢於日本投降前一個月逃出北海道的煤礦,在深山中躲藏了13年,不知世事變遷,不知日本投降,直到1958年才被當地人發現。而赴日勞工中的6000多人,永遠地把生命留在了大海彼岸的異鄉。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