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张修隆:海南最后的南侨机工」

2016年02月22日 | 海南島史研究
http://hnrb.hinews.cn/html/2016-02/22/content_9_1.htm
『海南日报』 2016年2月22日
■最后的南侨机工
  1939年初,在中国大半领土和沿海沿江港口尽失的危急关头,由南侨总会组织的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15批回国,为抗战服务,驱驰滇缅路上抢运抗战物资和部队。其中800多名琼籍华侨有一半以上牺牲在滇缅路上。
  时光流逝。随着多位琼籍南侨机工相继离世,而今琼、滇两地各仅存一人,海南文昌98岁的张修隆老人和云南昆明103岁的罗开瑚老人。



http://hnrb.hinews.cn/html/2016-02/22/content_16_1.htm
『海南日报』 2016年2月22日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图: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张修隆:海南最后的南侨机工

【相片】养鹩哥是张修隆晚年的一大爱好。
【相片】2016年2月17日,站立在寒风中的张修隆,仍见当年的英气。
【相片】98岁的张修隆老人与家人在村中的生活场景。
【相片】张修隆获得的一枚纪念勋章。
【相片】1949年9月5日,新加坡移民当局给张修隆签发的一份证件。
【相片】2012年,海南省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颁给张修隆的荣誉证书。
【相片】张修隆家里张挂的“赤子功勋”书法作品。
【相片】琼籍南侨机工谢章农(左)与吴惠民生前的合影。 王仪 摄
【相片】2010年2月1日,在文昌市头苑镇坑尾村家里,吴开进向记者讲述其坎坷曲折的一生。 范南虹 摄

  飘在空中的水汽还是凝结成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让春节后的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又添了几分寒意。一座农家小院里,门外的椰子树挡住了寒风、厨房里的灶火温暖了里屋,98岁的张修隆就坐在屋檐下,静静地望着远处,若有所思。
  在里隆村、在抱罗镇,在文昌市、在海南省,乃至全中国,这个身体依旧硬朗的老人都算得上是个名人,因为张修隆的名字背后,是那个已被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纪念碑上的群体——南侨机工。

  当今年1月8日居住在琼海市的南侨机工吴惠民去世,海南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便仅剩下张修隆一人。
  98岁的张修隆,是“南侨机工”这个称谓在海南省最后的主人。
  慢慢从屋檐下步回堂屋,家人眼里老人家硬朗的身板貌似又苍老了些许,或许是这段历史让他独自一人来背负太过沉重,或许是他又回忆起了连天烽火中的那段峥嵘岁月。从文昌到南洋、从南洋到云南、从云南回南洋、从南洋回文昌,十多年兜兜转转,张修隆最终落脚在了出生的地方,不时向后人讲述着那段历史。
  细雨薄雾里,那个头戴船帽、身着制服的英气小伙,好似又出现在视线中。

★慷慨赴国难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再会吧,南洋!你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这首由田汉、聂耳共同创作的《告别南洋》,是张修隆老人一直未曾忘却的旋律。
  在1939年2月到9月的半年时间里,3200多名热血侨胞哼唱着这首歌,从彼时尚且安逸的南洋奔赴烽火遍地的祖国,张修隆便是其中之一。
  1918年,张修隆出生在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一户贫穷的家庭,受生活所迫,小学尚未毕业的他便跟随舅舅前往南洋谋生,多年打拼下来,张修隆和舅舅已在新加坡有了稳定的收入,慢慢朝着自己的淘金梦进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枪响,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张修隆和同胞们只能在遥远的南洋恨自己不能为祖国出一份力。“国内战事吃紧,新加坡的报纸都有报道,每过一天心情就愈加焦虑。”张修隆回忆说,南京、上海相继陷落,中国部队节节败退,南洋的侨胞们再也坐不住了。
  1939年,南洋侨领陈嘉庚先生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受到爱国华侨的踊跃回应。但当时的张修隆一不会开车、二不会汽修,只有一腔热血。“舅舅不会答应、家人更不会答应,但国难面前,容不得小家。”老人谈起过往,依然动情。
  1939年8月17日,瞒着家人,张修隆和同乡一起,作为最后一批南侨机工登上了回国的船。再望一眼南洋,慷慨奔赴国难。

★前线急行军
  到达昆明后,张修隆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了汽车驾驶及维修培训,加入了疾驰在滇缅公路的运输车队中,将一批批物资运送到抗战前线,和战友一道连接起了抗日战争最后的生命线。
  彼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南亚地区虎视眈眈,包括张修隆奋斗过的新加坡在内,在日军的铁蹄下风雨飘摇,对南侨机工来说,家恐怕回不去了。
  “很多南侨机工都悲愤交加,只有继续在公路尽自己的全力,挽救祖国。”张修隆说,除了保障着抗战滇缅公路外,他还往返于昆明、贵阳和重庆之间的盘山公路上,其中黔滇公路里那著名的“二十四道拐”,他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
  事实上,在侵华日军的情报里,早就发现了穿梭在仰光、昆明之间的这条生命线,随着东南亚地区的陷落,侵华日军也开始了对滇缅公路的大规模轰炸。
  在张修隆的记忆里,往返无数次的盘山公路有多惊险自不必提,但更令他记忆深刻的,是随时可能出现在头顶的日军轰炸机。“我在车队负责运输的是汽油,这比其他军用物资更加危险,只要有弹片火星,汽油随时会爆炸。”张修隆说,在盘山公路上,他不仅要注意车况路况,还需随时保持听觉的灵敏,只要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就必须马上隐蔽。
  高低起伏的滇西山脉中,张修隆一次又一次躲过了敌机的轰炸,将一桶桶汽油运送到昆明、仰光,保障着运输队的畅通。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其后5个月时间里,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相继沦陷,孤立无援的仰光港在1942年3月7日陷落,滇缅生命线逐步被瓦解。
  随着日军步步逼近滇西地区,中国守军无奈切断位于怒江之上的惠通桥,切断了滇缅生命线,也切断了包括张修隆在内的南侨机工回家的路。

★返乡与荣耀
  生命线断了,家回不去了,国民政府被迫遣散了南侨机工。但战争还在继续,张修隆则继续留在昆明机场工作,继续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到抵御外敌之中,直至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硝烟散尽,解放战争烽火又燃,不愿与同胞为敌的张修隆选择了复员,回到了千疮百孔的新加坡,即便见到了舅舅和朋友,他也未曾提起自己这6年到底去了哪里。1949年新中国成立,兴奋不已的张修隆选择回到魂迁梦绕的故乡,对于自己的经历,他依旧闭口不提。
  辗转云南、新加坡归国后,张修隆的资料也在那动荡的年代里遗失,人们只当里隆村那个出去打拼的游子又回来了,却不知他作为南侨机工为抗战胜利做了多大的贡献。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遗物里发现父亲陈亚九也是南侨机工的乐东人陈雄找到媒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南侨机工这个快要被遗忘的名字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而远在云南昆明的南侨机工档案馆里,也发现了张修隆的资料。
  而这时,不管是张修隆的老伴还是子女,都想不到这个平日里和蔼的老人曾有过一段热血的经历。
  养着一只会叫“阿公”的鹩哥,喜欢每天喝一杯咖啡,这些在南洋养成的习惯,依旧是张修隆的最爱。在卧室靠床的那个抽屉里,老人家颤巍巍地翻出了几个盒子。“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绶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功勋章”,那些证明过他曾经为国奉献的证据,都被老人家细细珍藏。
  2015年年中,曾有一份特殊的邀请函寄到张修隆位于抱罗镇里隆村23号的家中,那是一份来自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典礼的邀请。张修隆的家人还记得,打开邀请函的刹那,这个已经98岁高龄的老人两眼含着热泪,久久不语。
  遗憾的是,因为身体原因,张修隆最终未能成行。
  2015年9月3日,张修隆特意起了个大早,在家人的簇拥下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直播。当画面切到那一个个端坐在车上的老兵时,张修隆知道,那里有一个属于他的位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有一段由他书写的历史。
  伴着电视机的反光,墙上“赤子功勋”四个大字正熠熠生辉。


★2009年调查时健在的滇琼两地琼籍南侨机工
  翁家贵(已故)、 吴惠民(已故)、吴开进(已故)、 谢章农(已故)
  张修隆、 罗开瑚



http://hnrb.hinews.cn/html/2016-02/22/content_16_2.htm
『海南日报』 2016年2月22日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长眠海南的南侨机工
  1939年,当爱国侨领陈嘉庚一声号召,3200多名南洋侨胞分9批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而这其中,共有800多名琼籍南侨机工穿梭在险恶的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上。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3200多名机工之中,有1000多名复员回到居住国继续自己的南洋梦;有1000多名在战争中因疾病、车祸、战火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长眠在滇西山区;剩下的1000多名,则选择与当地女子共结连理。
  究竟有多少琼籍机工选择回到海南?已不可考。他们当中,有的选择回到故乡并最终长眠天涯,有的有着传奇般的故事。

★吴惠民:改名报国  2016年1月8日去世
  吴惠民原名叫吴钟标,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拉扯大,为了让儿子长大后更有成就,这个坚强的女人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块田,将15岁的他送到新加坡随叔叔谋生。
  “七七事变”后,吴惠民少年血性,一心报国,但是他的叔叔为了保存兄弟骨血,坚决不同意吴惠民回国抗日。但吴惠民心意已定,便瞒着叔叔改名“吴惠民”,并隐藏真实年龄,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期间他还为了能够顺利归国,租了一辆车苦练驾驶技术和修车技术。
  离开新加坡后,吴惠民和同批的南侨机工经过越南回国,到达昆明经西南运输处训练,就驾车驱驰在滇缅路上,抢运抗日物资和军队。
  随后吴惠民还被当局派往重庆机械制造厂第二厂当修理工、驾驶工,巧遇一位当时在重庆担任政府要职的文昌老乡,经他推荐和保送,考上了黄埔军校。毕业后,因作战勇敢,从排长晋升为连长,最后升至国民党降伞第二大队第八中队上尉分队长,其后相继参加了入缅作战、广西丹竹机场降落作战等。
  当抗战胜利消息传来,吴惠民决定解甲归田,回到故乡琼海过起了农耕生活,直至2016年1月8日在家乡去世。

★吴开进:开朗好人  2013年1月5日去世
  2013年1月5日夜间,98岁的琼籍南侨机工吴开进在睡梦中离世。在子女们的眼中,吴老先生一直是个“大好人”。
  1915年出生的吴开进,在21岁的年纪迫于生计前往新加坡投靠先到南洋谋生的两位哥哥,并历经奋斗谋得电镀工一职。当1939年南侨筹赈总会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回国时,吴开进便全身心投入,并在当年与第八批南侨机工一起回国。
  在滇缅路上生死一年后,吴开进顺利考入黄埔军校17期合川分校特训班步兵队,成为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沈醉的学生。黄埔军校毕业后,吴开进被派往越南、泰国一带搜集日军情报。
  据吴开进女婿回忆,老人很坚强,年轻的时候,打仗、送情报不死;后来历经文革浩劫也坚持下来;而六十岁因胆囊炎开刀手术也坚持了下来。在他的印象里,老人一直都很乐观。
  吴开进老人一生清贫,唯一珍藏的是他参加的历届黄埔校友同学会的合影,照片上曾经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老人们如今或年逾耋耄,或已然长眠,泛黄的通讯录上,有的姓名上已经加上了代表离世的框。
  吴开进从未主动跟家里人提过南侨机工的故事,直到最后一次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家人才得知吴老先生曾是其中一员。

★陈亚九:隐姓埋名  1994年去世
  1994年,乐东黎族自治县一位普通的退休技工离开了人世,其真实身份,连妻子及5个儿女也不清楚,以至其墓碑上只能用“归国难侨”一言以蔽之。15年后,其子女在为母亲申请低保时,才偶然间发现父亲至死都不曾透露的南侨机工的秘密。
  他叫陈亚九,原名叫李燕鸿(音),1915年6月出生于马来亚,祖籍福建,从祖辈起已在马六甲定居。
  陈亚九18岁开始在马六甲的汽车行做修理工,同时学习驾驶汽车。1939年初,国内开始招募有汽车驾驶和维修技能的华侨回国服务,其主要任务是为抗日前线运输军需物资,陈亚九立刻响应陈嘉庚先生的报国号召,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9年5月22日,改名换姓的陈亚九跟随第五批共535人的南侨机工服务团由新加坡搭乘丰庆轮启程回国,在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局接受军事训练1个月后,被分配到国民党西南运输分局(下关,保山)汽车连第14大队,执行运输任务。
  后因战火导致身份证明遗失,便一直颠沛流离,最终以归国难侨的身份来到海南定居。
  1994年老人离世前有个心愿,希望子女们能够找回属于他的档案和名份,找到马来西亚的家属。
  一晃60余年过去,曾经穿梭在滇缅公路的英气少年已寥寥无几,究竟还有多少南侨机工背负着秘密长眠? 又还有多少活着的老人等待着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份?




http://hnrb.hinews.cn/html/2016-02/22/content_17_1.htm
『海南日报』 2016年2月22日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达娅
■云南最后的琼籍南侨机工

【相片】2015年5月,翁家贵在腾冲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前。
【相片】2015年9月,翁家贵与南侨机工后代在云南滇西抗战纪念碑前。
【相片】云南幸存的最后一位琼籍南侨机工罗开瑚。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南侨机工进入当代视野已是距历史事件近一个甲子。
  在云南,最后的琼州籍南侨机工时至今日几乎已成“惟一”。
  去年9月初,琼籍103岁的老机工翁家贵在“2015年感动云南”的人物评选中入选,不久后便逝世。
  于是,另一位琼籍老人罗开瑚成了云南唯一的琼州南侨机工。他与现居文昌的南侨机工张修隆一样,是琼、滇两地仅存的最后一位南侨机工。
                ――编者按


  要说到感动,南侨机工不仅感动云南,更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在他们洒下殷殷鲜血的群山尘土中,山之肌理、路之肌肤,无不渗透了他们的涓涓热血。数十年过去了,山依旧、道畅通,南侨机工历史的遗温何处?能留住每一位健在的老机工,就留住了一份历史的遗温。

★永远等待
  与老机工翁家贵的最后一聚是在2015年9月4日的云南腾冲。
  我们作为南侨机工的两代人受邀一起参加“云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仪式结束,翁老与我一同来到“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前。他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拿一束鲜黄色菊花,在名录墙前缓缓行走。上万远征军将士的姓名一个挨着一个,紧密排列刻录在碑墙上,他们当名入史册。当我们慢步走到碑墙后侧,一眼看到“南洋华侨机工名录”。顿时,翁老止步了。注视碑墙上那些生前与他十分熟悉的名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闪现在他眼前。翁家贵字句清晰地说出:“南侨机工名誉受肯定了。我要把花献给我的战友”。翁家贵向他的战友表达出深切思念。
  当时,云南的南侨机工就仅有两名琼籍的翁家贵和罗开瑚。
  翁家贵,海南琼海人,1939年5月在马来亚吉隆坡参加第五批南侨机工回国。“当年报名回国就是想着祖国被日本人欺负,我们华侨要回去为国家效力”。翁家贵和所有的南侨机工一样,最记得住的音乐是“告别南洋”,最唱得上口的歌曲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翁家贵回国后经过短期训练就编入西南运输处十四大队补充队,日夜抢运军需于滇缅公路沿线。在滇黔公路险峻的二十四拐汽车故障、为守护一车子弹,翁家贵与战友历经艰险的场景他说起来似乎未曾久远;运送中国远征军、腊戌抢运、保山大轰炸、滇缅路上躲避敌机扫射、硝烟中的爱情、战友生死情怀等,犹如血管里流淌着的血液完全溶入到了每一名南侨机工的生命历程中。翁家贵每每回忆过往之事,总是言语平静、随和安祥。他认为放弃在南洋当时优裕的生活,回国投身抗战“甘愿死而为之”是他们应该做的选择。“这个嘛,很普通的,那时祖国受难啊。”。这乃是所有南侨机工报名回国的初衷,且至死不渝。
  在一份记录着1941年10月滇缅公路运输抢运立功人员名册中,很多琼州籍机工名字在录。“抢运有功,予以表彰”奖给国币分别是20元、30元。翁家贵得了30元。载满军需的车辆驰骋于战争硝烟中,抢运、抢运,南侨机工双手牢牢紧握着视生命还重的方向盘。翁家贵时常微笑着说:“我们的武器就是方向盘。多跑点、跑快点,多运些弹药打鬼子,我们就很满足。滇缅路上的生死是不会考虑了。”
  2015年5月,昆明市统一战线组织多家单位驾车“穿越父辈之滇缅公路”。车队刚抵达保山,翁家贵闻讯早已在酒店等候。他就想见一见战友的后人,机工后代。翌日,他与所有队员一起穿上了南侨机工当年在滇缅公路统一的着装,坚持到保山“滇西抗战纪念碑”前敬献一束鲜花拜祭、缅怀先烈。8月下旬,在云南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的纪念会上,翁家贵在家人的陪伴下,出现在纪念会会场。年过百岁的翁家贵以少有深沉的语调,无限感慨地说出:“今天,不能忘记和我一起回来的战友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牺牲了年轻的生命”。至今、我耳边还时常回旋着翁家贵出自肺腑的话音。
  应马来西亚多家华社的邀请,以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南侨颂》于2015年9月23日从云南启程赴吉隆坡演出。傍晚时分,我刚下飞机步出机场,就接到来自国内的电话,被告知“翁老走了,就在今天”。即刻,我泪水难抑。云南琼州籍最后的两名南侨机工之一翁家贵过世了。《南侨颂》在马来西亚演出时,纸媒刊出“让歌声照亮英雄回家的路”。南洋,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翁家贵是我最难忘,也不会忘记的南侨机工。他是我父亲生前的挚友。在他闻知父亲离世的那一刻,在父亲的遗体前,他落泪了;六年前我带着他回到离别数十年的老家琼海文岭村,迈步入家门的那一刻,他落泪了。
  其实翁家贵一直是微笑的。在云南保山板桥老街的百年老茶馆前,雕塑家以他的模样雕塑的青铜像静坐在老茶馆前。老人微笑地坐着,静静地等着。他在“永远等待”!等待着遗留在滇缅公路战友的英灵归来、等待着南侨机工送出去的远征军归来。
  2015年,南侨机工翁家贵感动了云南。

★物留过往
  “留住它,就留住了我的记忆”。一条由南侨总会于1940年慰问滇缅路南侨机工发放的毛毯,陪伴罗开瑚度过了数十年。
  岁月无情。南侨机工逐一离去。现今,年近百岁的罗开瑚成了云南“惟一”。
  罗开瑚是海南文昌人。1939年7月参加第八批南侨机工回国。习惯了南洋常年如夏的炎热气候,南侨机工回国到达云南后,尤其长时间奔驰于滇缅公路,其早晚温差、遇雨如冬、寒凉有别,大多数南侨机工病了。但没有一个逃兵,没有退怯。新加坡南侨总会在得知南侨机工实际境况后,及时组织慰问品发到南侨机工手中。罗开瑚一直将这条毛毯带在车上,遇风雨交加,寒冬夜凉,给他一份温暖。
  “去年政府邀请我去北京参加抗战胜利纪念会,我心里是想去的,但我的儿女担心我的身体没让我去。”罗开瑚说这话时,多少有些遗憾。虽已是年近百岁,他清瘦的样子精神依旧。罗开瑚思路敏捷,记忆清晰,言及滇缅路之往事,他手中的记忆,留住了过往。
  在3192名南侨机工中,琼籍800余名机工在抗战胜利时仅存半数不足,约320名。琼籍过半的机工大多牺牲或失踪在滇缅路上。
  抗战胜利70周年,在云南的翁家贵、罗开瑚成了琼州最后的南侨机工。
  那些已然离世的南侨机工们,斯人虽去,精神犹存!


★陈嘉庚有关南侨机工的两份电函
  南侨机工是1939年2月至9月,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号召,组织3193名南洋各地有驶修技术的爱国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先后分九批回国服务于云南滇缅公路沿线,支援祖国抗战。时任南侨总会主席的陈嘉庚,从南侨机工征募、报名、回国服务直到抗战结束后南侨机工复员,七年的时间中,陈嘉庚一直时刻关注着南侨机工。以下是1939年2月至3月间陈嘉庚与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的两份告函。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
  (1)熟悉驾驶技术,有当地政府准许,无不良嗜好,年龄在四十以下二十以上者。
  (2)薪金每月国币三十元,均由下船之日起算,若驾驶会修机兼长者,可酌加,需在工作时,审其技术而定。
  (3)国内服务之地,均在云南昆明或广西龙州等地,慨有安南入口,旅费则由各地筹赈会发给。
  (4)凡应征者,须由当地妥人或商店介绍,知其确具有爱国志愿者方合。
  (5)本总会经函达各筹赈会负责征募,各筹赈会征取考验合格者,计有若干人数,须即列报本总会,至应募者前往安南路程。若能由所在筹赈会办妥手续,直接出发,固妙,否则可由本总会设法办理。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民国二十八年二月七日

★一九三九年三月的告函
  径启者:此次机工回国服务人员共计二百零八名,其中有印籍王亚龙(能)一名,马来籍马亚生一名,均有太平埠筹赈会转派前来。查两名外籍人均能操中国语言,又能初识中国文字,因其从幼即与当地华侨一起生长,对中国抗战甚表同情,故此次也愿意参加华侨青年回国服务。经由该地筹赈机关详细调查,除同情中国抗战外,并无其它企图,如不许以前往,未免使其失望。又修机领队王文松君每月薪水国币壹百元,其余每名薪五十元,经前次接洽时当面应许。除请西南运输公司代转一函外,特再修函送达,谨希查照是荷。
    此致
    昆明西南运输处
         南洋华侨筹赈
         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
         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十二日
                        (陈达娅 辑)
コメント    この記事についてブログを書く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
« 「台籍日本兵“反叛者”角色探析」 | トップ | 「两岸同胞联手打响涠洲岛抗日反攻战」 »
最新の画像もっと見る

コメントを投稿

海南島史研究」カテゴリの最新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