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琼崖華僑聨合総会回郷服務団:儂從“番”回打日本」

2015年10月26日 | 海南島史研究
http://hnrb.hinews.cn/html/2015-10/26/content_21_2.htm
『海南日报』 2015年10月26日  文:海南日报记者 许春媚
■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侬从“番”回打日本

     【相片】符克(左一)与陕北公学的学员合影。

  在琼籍海外华侨发展史上,有一部不能不提到的具有浓墨色彩的历史卷书,那就是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800万南洋侨胞团结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旗帜下,以财力、物力、人力和抵制日货、舆论宣传等方式援助祖国抗战。1939年,在中国大半领土和沿海沿江港口尽失的危急关头,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组织的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驱驰在滇缅路上抢运抗战物资和部队。
  还有240多名华侨组成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回到海南奔赴前线支援抗战。他们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的贡献,留下了永远的“赤子功勋”。
  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海南岛。虽流寓远方时刻不忘琼土,琼籍海外华侨们不但在国外从财力上支持琼崖抗战,还组织了由琼侨爱国青年组成的服务团,放弃了海外的优越生活,自“番”(海南话对南洋的称呼)而归,冲破日军的海上封锁,回到战火纷飞的家乡,同全琼抗日军民一起,英勇抗战。

★海外赤子心系琼崖
  “为了支持抗战,为了救国救乡,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谈及父亲与自己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年近耄耋的抗日英烈符克之女符曼芳仰起头,泪水潸然而下。符克,回乡服务团总团的总团长,1939年他冲破日军封锁线从海外归琼,带领回乡服务团奔波在抗战一线。只可惜,符克没能等到日军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就惨遭国民党顽固派的手。
  1939年这一年,像符克一样,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毅然参加回乡服务团踏上返乡抗战之路的琼籍海外华侨,一共有252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成立各种抗日救国团体支持祖国抗战。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领导南洋琼侨的抗日救国救乡工作。于是,1939年1月,南洋各埠琼侨侨领云集香港,召开了海外琼侨代表大会。会议宣布成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统一领导琼侨的抗日救国救乡工作。同时会议还决定组织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回乡参加抗日,由此正式拉开了琼侨回乡抗日的壮丽序幕。
  在那些积极报名参加回乡服务团的人中,不乏家境富裕的青年。比如来自星洲(即新加坡)的团员中就有一位姓蔡的大侨商的儿子,“他家里有一片橡胶园,还开了间咖啡馆,生活富裕。父母本来不是很愿意他参加服务团,但他说服了父母,从马来亚的麻坡跑出来跟服务团的人一起回国参加抗战。”为了追寻父亲的革命踪迹,符曼芳曾详细地搜罗了许多关于回乡服务团的研究史料。
  回乡服务团的爱国青年,一批一批冒险穿过日军的海陆封锁线,偷渡琼州海峡,在琼北胜利登陆。但不幸的是,暹罗团的7名团员在偷渡时遇上日军被杀害。最后总共245名服务团团员回到家乡,与全岛的抗日军民一起并肩战斗。

★医疗救助抗日宣讲
  为了加强服务团的领导,便于领取和携带华侨捐募的各种救济物资,经琼侨联合总会批准,1940年6月19日,香港、星洲、越南三个团在琼山县树乡合并,成立了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总团。符克出任总团长并兼任总会救济部驻琼办事处主任,陈琴、梁文墀任副总团长,符思之担任总团中共特支书记。
  “总团为琼崖抗战建立起了牢固的大后方。”符思之的女儿符荣文家里收藏了厚厚一打符思之撰写的关于回乡服务团如何开展工作的书稿。符荣文说,当年回乡服务团在琼崖的活动主要是进行抗日宣传和医疗服务两项工作,很受群众欢迎。特别是医疗服务,在农村宣传抗日思想期间,无论男女老幼,凡有求医求药者都能得到团员们的悉心救助。如原文昌县公坡乡一位妇女被日军刺中8刀,生命垂危。服务团全力救治,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地群众称回乡服务团为“神医”。
  先烈已逝,我们已经无法得知琼侨们是抱着怎样一种心态冒险返乡参加抗日的,但在符曼芳收藏的符克的家书中,或可窥见先烈们的当年的情怀吧——
  “爸和哥,别怀疑和误会吧!我之所以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已。我相信你们是了解的,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
  符克牺牲后,全体团员选出新一届的团领导,由符思之任总团团长,继续带领回乡服务团工作。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同海外的联系中断,侨援断绝,回乡服务团完成其使命,所有团员走上新的抗日工作岗位。虽然存在的时间仅三年,回乡服务团的琼侨们却以热忱的赤子之心在琼崖抗战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hnrb.hinews.cn/html/2015-10/26/content_21_1.htm
『海南日报』 2015年10月26日  文:海南日报记者 许春媚
■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抗日救亡匹夫有责

     【相片】八名南侨机工合影(从右至左,前排:谢福龙、陈秀壁、林春才;
        后排:叶文理、陈堃、叶国旗、李少和、庄霖助)。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翻拍

  白发苍苍,脸上刻满了岁月的印记,张修隆、吴惠民是目前定居在海南的两位健在的南侨机工。虽已迈入鲐背之年,但重提青春时代那段难忘的抗战记忆,分居文昌、琼海两地的老人脸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豪的笑容。
  南侨机工,一个历史性的名词。年轻的一代,很多不知道南侨机工。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的简称,1939年2月至9月,3200多名华侨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在爱国侨领陈嘉庚领导的南侨筹赈总会号召下回国参加抗日救亡,驱驰在滇缅公路上,运输抗日物资和军队。其中,有800多名琼籍南侨机工。
  在2010年被寻访到以前,除了妻儿,张修隆几乎不向他人提起自己南侨机工的身份,“我不想说这些,救自己的国家于危亡,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
  1918年张修隆出生于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的一个贫寒家庭,小学尚未毕业,就跟随在新加坡谋生的舅舅到新加坡一家餐馆打工。在此期间,张修隆认识了文昌老乡陈玉初,两人结拜为兄弟。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张修隆和陈玉初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们相约回国参加抗战。“后来,陈嘉庚号召华侨回国,为抗日救亡服务。我和陈玉初就商量一起回国,陈玉初会开车,他告诉我回国后,他教我开车。”因此,年轻的张修隆瞒着舅舅,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与张修隆一样,吴惠民也是在血气方刚的17岁,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瞒着叔叔把原名“吴钟标”改掉报名参加机工服务团。15岁那年,母亲卖掉家中田地凑了“200光洋”,托人将吴惠民送到新加坡投奔叔叔,让他一边当杂工赚钱,一边读书。“叔叔坚决不同意我回国抗日,但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快回到祖国去!为了祖国,我要和日本兵拼了!”
  加入机工服务团的张修隆和吴惠民,分批先后被送到了云南。在经过简短的训练后,张修隆、吴惠民就开始驾车驱驰在滇缅路上,抢运抗日物资和军队。每一次运送,都是一场冒险,都要抱着舍命的决心。“在滇缅路上运送汽油比其他军用物资更加危险。因为日军经常轰炸滇缅路,一个小小的弹片炸到油桶,都会引来全车爆炸。”张修隆说,开车时,只要远远听到一点细微的飞机声,就必须马上将车开到隐蔽处藏起来。
  前赴后继,在滇缅路上,南侨机工们不仅要躲避日军的狂轰滥炸,还要战胜瘴疟关、雨水泥泞关、险路险情关多道“鬼门关”,他们抢运军火达45万吨,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并抢修上千车辆,直接牺牲在滇缅路上的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死伤远超半数,以一公里一条生命的代价保障了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的畅通。而800多名琼籍南侨机工牺牲更大,他们兄弟、叔侄、朋友,相呼报名,最终很多人为国捐躯。据史料统计,800多名琼籍南侨机工,他们表现最为英勇,有400多人直接牺牲在滇缅路上。
コメント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