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之海 漂流記

看板に掲げているのは「書籍」だけですが、実際は人間の精神の営みすべての海を航海しています。

曹長青 「肯定新文化運動,否定五四」 から

2014年05月07日 | 抜き書き

  首先我们看性质∶新文化运动是追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要走英美的方向;而五四运动则是清晰的群体主义(collectivism),要走苏俄的方向。

  以学生上街、“火烧赵家楼”拉开序幕的“五四运动”的特征则明显是群体主义。

  原是新文化运动旗帜的《新青年》杂志,在“火烧赵家楼”的五四之后,很快变成鼓吹苏俄革命的喉舌。陈独秀提出五四有三大精神∶爱国救国,直接行动,牺牲精神;并呼喊人民非得“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这三大精神,都是强调群体主义,更是煽动暴民运动、造反革命。毛泽东当时激动地喊“陈君万岁!”就是从这种群体主义口号中看到了共产革命的机会(五四之后两年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的这两个口号,后来也完全“变质”。史料记载,陈独秀见了苏俄代表之后,接受了他们对科学、民主的新解释∶科学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民主是苏维埃代表大会。而所谓民主集中制,最后就是集权。

  胡适们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与这种“五四”也是截然不同的。胡适从没提出“反帝”口号,反而一直倾心英美价值,去世前的最后一次演讲还在呼吁“西化”。虽然“全盘西化”今天看来并不是妥当的用词和概念,因为西方并非只有一种意识形态。但认真探讨胡适先生本意,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指的西化,就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文化价值和宪政民主制度,是以“人”为中心的

  新文化运动主要提出反旧礼教,个性解放。但胡适的本意绝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里有几点根据∶一是他在美国留学接受了导师杜威的“实验主义”,反对凡事一锅端、大翻盘,不喜欢“翻天覆地”,而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点滴实验,“摸著石头过河”。二是他的性格也不是喜欢大杀大砍、激进狂飙式的。三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早有16个字的清楚阐述∶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里的“研究、整理”等,意味著对文化传统的仔细梳理(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而不是“五四”和“文革”式不分青红白的全盘否定。胡适认同(常引用)杜威的名言∶“进步不是全盘的,而是零星的,是由局部来进行的。”


(下線は引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