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いつくまま

みどりごを殺す「正義」はありや?
パレスチナ占領に反対します--住民を犠牲にして強盗の安全を守る道理がどこにあろう

風月佳人:成都、環境災害に直面している都市

2008-05-10 22:13:52 | 中国異論派選訳
成都、環境災害に直面している都市

風月佳人 2008年4月29日

 西暦2006年2月28日、農暦丙戍年2月2日、この日は、78万彭州市民全員が欣喜雀躍し、血が沸き立った日だ。1400平方キロの彭州の土地に絶え間ない笑い声の中に活力が湧き上がり、激情が渦巻いた。この日、17年間も首を長くして待っていたペトロチャイナ四川80万トン/年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がついにマラソンを終え、彭州に定礎をおいた。それは四川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がついに実施段階に入ったことを意味する。この日、多くの彭州人民の目には涙がたまった。……この日は、荘厳、厳粛に、彭州人民の心に永遠に刻まれるだろう。
――彭州招商信息ネット

 私もこの日が彭州人民にとって忘れがたい日となったと信じる。なぜなら、これは彭州、成都、さらには長江上流全域の環境災害の始まりだからだ。

 80万トン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が完成したら、大規模中心都市成都の3/4の範囲が深刻に汚染されるだけでなく、汚染は四川省西部の膨大な美田と下流のいくつかの地方都市にもおよぶ。1千万人の市街地住民と数千万人の農村住民の生命と健康が脅威にさらされる。天下一といわれる巴蜀の美しい景色も被害を受ける! 前車の轍は内外にあまたある。山東省斉魯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は設計年間生産能力30万トンだが、稼動開始後風下の住民のがん患者は稼動前の470%も増えた。汚染程度は石油化学プラントほどではない北京首都製鉄所はすでに市街地から完全移転した。上海金山石油化学工場の労働者の肝機能不全患者の比率は非常に高い。江蘇省塩城市阜寧県楊集鎮東進村では飲み水と空気が重化学物質で汚染されたために、近年がんで死亡者76人、生存患者が27人発生している。米国ヒューストンは石油化学工業があるために住宅価格が全国最低で、住む人は少ない。
――これはネット上で収集した資料である。

 じつは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は産業連鎖の中下流にすぎない。「経済観察報」が今後の計画を報じている。この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のあとに、成都側は膨大な石油化学工業基地の計画を持っている。この基地に将来2200万トンの石油精製工場、100万トンの芳香族炭化水素プラント、100万トンのもう一つの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の計画があり、プロジェクト全体は2020年完成の予定である。

 四川盆地とりわけ成都平原は、重化学工業プロジェクトには向いていない。人口が密集したこの地では、地形が特殊なので、重化学工場の廃ガスは拡散しにくく、廃水は処理しにくい。しかも、この地方は文化遺産が豊富で、生態環境に優れ、風向は明媚で、景観資源は破壊を許さない。彭州は龍門山脈にあり「四川彭州の牡丹は天下一」と言われている。本来、ここは名実共に避暑地であり都市の裏庭であり、また一千万成都市の野菜供給基地であり通風口である。成都は亜熱帯モンスーン気候に属し、一般に6,7,8月は北風で、他の月は東北東の風である。成都の風は彭州から吹いて来ているのだ。成都の水道水源はどこだろう? 北である。成都最大の浄水場――自来水六廠と、二廠、五廠は郫(ヒ)県と彭州の境の三道堰などである。都江堰の水は郫県と彭州を経て川西平原と丘陵地帯に流れる。成都の飲料水原保護区は北郊外の鳳凰河――沙川の源流であり、まさに都江堰→郫県→彭州→新都を通る岷(ミン)江の水である。

なぜ成都なのか?

 「経済観察報」は次のように分析している。周知のように石油精製と石油化学工業はシノペックの得意分野であり、わが国の石油化学工業はおもに沿海部に分布している。これら化学工業プロジェクトの投資規模は巨大なので、基本的にみな国家発展改革委員会の立案が必要である。石油戦略の安全と市場の合理的配置、重複建設を避けることなどを考えると、ペトロチャイナが沿海部でシノペックと石油化学工業分野で競争する可能性は小さい。現在、ペトロチャイナの中国の西部における将来のエチレン生産規模は320万トンと驚くべき規模である。これは中国の現在の毎年のエチレン消費量の半分に相当する。そして、石油精製の規模でもペトロチャイナは西部で将来は3000万トンを突破するであろう。シノペックには追いつけないとしても、中国の西部の石油化学産業をしっかり掌中にできる。「この分野で競争力が得られれば、目を内陸に向けることは、ペトロチャイナにとってはこれほどいい選択はない」と業界関係者は述べている。

 中国が現在直面している最大の問題は生産能力の過剰であり、すでに各地で資源を略奪し、環境を汚染し、安い「中国製品」を製造している。それでも成都の開発は避けられないと言うのか?

 マスコミは誘導され、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が強力な利益集団にもたらす利益を宣伝しているが、環境部門は何をしているんだ?

 国家環境保護総局の彭州80万トン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への回答を見よう。

1、ペトロチャイナは廃水処理技術、水循環利用および浸透防止などについてさらに外国視察を行い、最も進んだ技術を採用して、廃水循環使用を実現し、廃水排出量の減少もしくは無排出を達成すべし。  40600

1-1 プラント予定地は氾濫原で、地下水資源が豊富であり、地下水位は浅く、環境は比較的敏感である。環境影響報告書は水質保護目標、事故とリスクの影響程度と範囲の分析が不十分である。

1-2 排水処理プロセスと循環利用プランをさらに改良する。

1-3 アクリル酸とエステルのリスク分析をすること。

1-4 外国の同類廃水処理、水循環利用、浸透防止措置などの先進技術の視察、導入を速やかに行い、廃水循環使用、少量排出もしくは無排出を達成する。

2-1 緊急時対応計画に具体性と可操作性がない。地域、流域環境リスク緊急対応に関連する内容がなく、緊急時モニタリングプランが作成されていない。

ここ数日、いくつかの大きなQQグループやプロバイダーメールで以下の文章が頻繁に転送されている。

 ペトロチャイナがすでに着工した年間生産能力80万トン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と1000万トン石油精製プラントは、彭州市隆豊鎮にあり、敷地面積は6000ムーである。この猛毒化学工場が一旦生産を始めたら、風下、下流方向の成都の空気がひどく汚染され、野菜や飲料水もひどく汚染される。成都市民の今後の生活は白血病と奇形児の中で過ごさ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我々は健康に生活したい! 国際組織はこの種のプラントは都市から100キロメートル以上離すよう定めているが、成都との距離はわずか30キロメートルだ! 我々の子孫のために、メールを見たら大成都の友人全員に転送してくれ。

 成都の裏庭彭州に、成都の風上、下流の場所に、80万トンエチレンプラントが何の遠慮もなく作られる。プロジェクトが稼動を始めると成都のGDPに千億元以上の貢献をするというが、成都はそのために計り知れない代価を払うだろう。環境と生命と引き換えの官僚業績プロジェクトは権力者の出世と金儲けの道具になっている。また、非常に残念なことは、この問題の前に成都のマスコミが集団で失語症に罹ってしまい、民衆の前に沈黙していることだ。政府は一旦コントロールを失えば、成都の不動産価格が暴落することを知っているから黙らせているのだ。誰がこの有毒な都市で家を買って、定住するだろう? 私は成都人ではないが、たくさんの成都の友人がいるし、成都で今後も何年か仕事をするのだから、家を買って仮住まい(戸籍がなければ長く住んでも暫定居住)しようと思っていたが、成都不動産市場のバブルとバブルの背後のさまざまな陰謀、そして恐ろしい未来が見えた! 私は成都を離れるまで借家住まいをすることに決めた。

 アモイ人の努力で、アモイポリキシレンプラントは建設中止になった。ナルシストの成都人よ、君にこの都市を愛しているという資格はあるかね?

原文:http://blog.goo.ne.jp/sinpenzakki/e/ff8d6028bac5859eae1fc0e111d132e6

劉小彪:一人の記者が見た中国民族主義(下)

2008-05-10 15:56:53 | Weblog
  互联网上“沉默的螺旋”现象令人忧虑

  MBC:你怎样看待中国互联网上激烈的反日言论和民族主义情绪?
  刘小彪:毫无疑问,中国互联网上激烈的反日言论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是中国一部分网民真实感受的客观反映,但它绝对不代表中国青年和中国民众的全部。在这个意义上,我称它是一种片面的真实和虚假的真实。
  事实上,分析一下互联网上激烈的反日言论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们看一下,主要是什么人在发言?是情绪激烈者。而那些相对温和的人一般是没有特别的愿望去发言的,所以我们在BBS论坛上很少能看到那种理性的、温和的发言,但这并不等于说在我们的周围没有理性和温和的声音;其次我们看一下,不同的人发言后的反映和遭遇:那些少量的、理性而又温和的发言一旦出现,便大多逃不脱被“追杀”的命运。而那些极端的、非理性的发言则大多受到了“追捧”,很少有人去“追杀”,因为同样偏激的人会惺惺相惜,而不同意见的温和者则相对更有一种宽容心,或者有时根本就懒得去理那些“无知无畏”的发言。如果事态能仅仅停留在上述这样一个层面,那倒也无妨。可怕的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在互联网上逐渐形成了一种令人忧虑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即,情绪极端者不断得到鼓励,声音变得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言辞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而那些理性的温和者则不断遭到打压,声音变得越得越微弱,也越来越感到势单力薄和信心不足;而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人数众多的中间派则在极端言论的“耳濡目染”中逐渐走向了偏激。于是,互联网成了极端言论的天下。
  浏览一下中国几家主要新闻网站的BBS论坛:只要是关于日本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言辞激烈的批评、谴责甚至谩骂。不管是谁,只要敢于对此说个“不”字,那必定会立刻被骂得狗血喷头,即使是堂堂的中国前驻日大使也要遭受人格侮辱。以至于一些中国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了不被网民痛骂为“汉奸”而特别要求记者不透露其姓名。

  极端的少数正在左右沉默的大多数

  MBC:你今天在接受我们采访中说了这些话,你不怕吗?
  刘小彪:我不怕。如果要怕的话,那就是怕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被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劫持”。
  现在中国互联网上的BBS论坛已经被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占领。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第二多的国家,并且还在继续以很高的速度在普通民众中普及。互联网目前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互联网上的言论也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思想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广大的青少年。如果互联网上的那种“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扩展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让极端的少数左右了沉默的多数,那么我们整个国家、我们整个民族就被彻底“劫持”了。想想我们所经历的事情,看看我们周围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可怕的苗头已经出现了。极端的民族主义正在从一种模糊的情绪演变为一种真正的信仰。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沉默的多数”要大声地说话、勇敢地发言、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扭转局势的重任。
  一般来说,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共同体成员对自己民族根深蒂固的热爱和对自己民族利益深切关怀基础上的关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民族权利的思想观念。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发挥过不同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阶段,当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情绪时,那它就只能是一把害人害己、货真价实的“毒剑”了。
  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反对的不是哪些人,而是那种极端的情绪。2003年中国国内如火如荼进行的中日关系大讨论的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我都接触过,有些还是我的朋友。尽管我对各方的观点都并不完全赞同,或者无法完全理解,并与他们有过一些当面的争论,但我相信他们的出发点和动机都是爱国。我同样相信,那些互联网上持极端言论者绝大多数也是非常爱国的,动机和出发点也是善良和美好的。我只希望大家都能变得更加理性和更加宽容,这样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以及整个世界都是非常有益的。

  极端民族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日本

  MBC:中国民众对待韩国和别的国家与对待日本的态度一样吗?刘小彪: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比较研究。但据我的感受,大不一样,中国民众对待日本的态度是很特别的。事实上,中国现在民族主义兴盛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民间反日情绪的高涨;换言之,中国目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矛头主要指向了日本。尽管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但中日两国间的政治关系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大致是在“走下坡路”。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两国确立的是子子孙孙“世代友好”的原则;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确立的是“和平友好”的原则;而到了1998年,《中日联合宣言》发表时,两国确立的是“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从“世代友好”到“和平友好”,再到“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方面说明,中日关系从“浪漫”走向了“成熟”;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国之间的亲密度在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韩国的双边关系自1992年建交后却是越来越好。中韩之间没有中日之间那样的历史包袱,在中韩建交前,普通中国民众对韩国的真实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当然也谈不上什么特别强烈的感受。建交后,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普通民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韩国品牌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了,并且韩国的电视剧很吸引人,中国各地的电视台也在争先恐后地播放着韩剧和韩国的歌舞。总之,我所了解的中国人对韩国没有什么恶感。

  中国政府决不会有意去鼓动民族主义情绪

  MBC:目前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可能有些地方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尖锐。国际上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是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疏解政府面临的压力,而在有意鼓动民族主义。你对此怎么看?刘小彪:我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论点是没有根据的。因为鼓动民族主义以转移民众视线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央政府面临着“统治危机”。而目前,胡锦涛、温家宝等组成的中国新一届政府获得了中国民众的普遍认同,他们有能力,也有信心领导全国人民逐步解决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进一步兴盛,那带给中国的只能是统治秩序遭到破坏、社会稳定受到冲击、国家前途面临危险,而所有这些都不是中国中央政府所愿看到的。所以,大家应该相信中国政府决不会有意地去鼓动民族主义情绪。

  (注:本文系刘小彪根据采访记忆整理,有删改。)来源:人民网   2004年01月08日

出典:http://japan.people.com.cn/2004/1/8/20041890630.htm

劉小彪:一人の記者が見た中国民族主義(上)

2008-05-10 15:53:21 | Weblog

劉小彪:一人の記者が見た中国民族主義

部分訳:http://blog.goo.ne.jp/
sinpenzakki/e/2b1b41bbeed5f21b4389079dd068c6c4

一位记者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

  近年来,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兴盛。那么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为何日益高涨,民族主义兴盛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我们中国人在思考,而且中国的周边国家也在密切关注。尤其是在2003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后,这些问题更成为中国和亚洲谈论的一个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2003年的最后一天,韩国第二大电视台MBC电视台赴华采访队(以下简称MBC)就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和中国的民族主义等问题在北京采访了《外滩画报》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访问学者刘小彪先生。此前他写的有关“中国威胁论”的专著和一些中美、中日关系方面的评述文章,受到外界关注。

  民间反日情绪高涨的四个原因

  MBC:为什么中国民众现在的反日情绪如此高涨?
  刘小彪:这是一个大的话题,需要做系统的研究,我现在能向您提供的只是作为一名中国青年记者的看法。
  在我看来,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历史伤痛;第二,现实磨擦(包括近来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第三,中国的某些宣传思想和媒体报道;第四,中国民族主义的兴盛。前三个原因加上国际格局的变动和中国国力提升带来的民族自信心的强等因素共同催生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但此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兴盛反过来又对前三个方面起到了某种强化或凸显的作用。

  媒体报道从“浪漫”走向“愤怒”

  MBC:我很关心你刚才提到的中国某些宣传思想和媒体报道方面的原因,能进一步详细说明吗?
  刘小彪:前些日子,我曾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翻看20年前的《人民日报》,重新阅读那时的文章,感触良多。比如,1984年1月15日《人民日报》第7版刊有一篇题为“札幌之夜”的散文,作者蒋元椿曾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日本札幌一个小吃店吃晚饭的经历。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店主人伊藤)“取出一瓶啤酒,打开瓶盖,斟满了3杯,举起一杯说,‘希望我们两国永远友好!’我们(作者和同伴老孙)站起来,举起了酒杯,3个人相对着把各自杯里的啤酒一饮而尽。我觉得这不是苦味的啤酒,而是甘甜的友谊之露。我们向伊藤告辞,互相深深鞠躬。推门走到街上,外面呼呼地刮着寒风,但是多么叫人觉得温暖呵,这札幌之夜!”这样的文章,我们现在很难看到了。
  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的25年间,中国宣传思想和媒体报道的分水岭出现在1989年政治风波的前后。在1989年之前,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是“亲西方”和“反传统”。中国的宣传思想和媒体报道对西方也充满着一种“浪温情怀”。1989年政治风波后,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制裁。随后,中国政府开始着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特别强调中华民族的概念。我曾对《人民日报》做过一些粗浅的研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国政治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人民日报》在1988年使用过“集体主义”或“爱国主义”或“中华民族”这三个词语的文章分别有14篇、113篇和237篇,而相隔一年后,到1990年,使用过这三个词语的文章却分别剧为91篇、517篇和637篇。反差如此强烈,并且这类词语上升的趋势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也一直持续着。
  中国政府当时这么做有它的道理,客观上也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比如强了民族凝聚力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一些青年开始“非理性”地对外部世界“说不”。
  近年来,中国媒体在对日本和中日关系的报道中出现的大量“负面报道”既是对某些客观事实的反映,比如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等等现象;同时也是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一种表现;当然这其中还掺杂着中国媒体在市场化过程中迎合读者的不良倾向等其他因素。

  中国民族主义已进入“高火险期”

  MBC:2003年,在中国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事件,比如西北大学抗议日本留学生“辱华表演”的事件。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刘小彪:西北大学正好是我的母校,我10年前在西北大学读的研究生,前不久,我到西安采访时,还回过学校,我对西北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事实上,西北大学的学生同中国其他所有大学的学生一样,在爱国、爱民族的方面是非常单纯和质朴的,他们没有什么功利思想和私心杂念,他们有的是一腔热血。无论是哪个时代,大学生都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可爱的人。我能理解学弟学妹们的游行举动,但我并不赞赏他们的行为。西北大学事件发生后,我看了境内外媒体的大量报道,也亲自询问过西北大学的一些师生,还曾经与一些日本人谈论过此事。我现在的看法是,日本留学生的表演是不文明的可耻行为。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主要是缘于他们不高的道修养和低俗的品位,他们这些人不管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到印尼、新加坡或者美国,他们都可能会有大致相同的表演。如果非要说他们是在有意“辱华”,我认为是“高看”了他们。
  事实上,我认为西北大学事件的关键不在日本留学生表演了什么,而在表演的时间和地点。我相信,同样的表演如果发生在“浪漫的”20世纪80年代肯定不会引发现在我们看到的如此强烈的反应,也许在那时根本就不是任何问题。然而事过境迁,现在的情势已大不相同了。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中国的民族主义日渐兴盛,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小的“火星”,都可能引发一场大的“火灾”;加之在大学这样一个“热血青年”聚集的地方,一个小的事件就有可能迅速演变为一场大的危机。
  西北大学事件应该让我们警醒!中国的民族主义已进入了一个“高火险期”。如果不尽快加以妥善地引导和科学地疏解,那么,这样的民族主义带给中华民族的将不是什么福祉,而是灾难。


劉小彪:インターネット上の反日感情

2008-05-10 15:40:29 | Weblog

劉小彪:インターネット上の反日感情

我看互联网上的反日情绪 
新华网 (2004-04-16 14:41:46)
 

刘小彪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网民不时地在互联网上发出“抵制日货”的呼吁。那么中国民众(尤其是中国青年)对日本的“厌恶感”是否影响到其对日货的购买;互联网是否正在强化着中国青年对日本的负面印象;未来5年中国青年对日本的态度会不会有大的变化;为了改变中国民众对日本的负面看法,中日两国政府又应该做些什么……就这些问题,日前,作者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以下简称FT)的采访。现将采访的内容整理如下,与网友交流。

    承载过多矛盾的BBS正在强化“反日”情绪

    FT:你认为互联网的传播是否强化了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负面印象?

    刘小彪:是。这一方面是因为上网的人以青年为主,今年1月发布的最新一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3年年底,中国已有网民近8000万,而年龄在18岁至35岁的年轻人达63.4%,另外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还占18.8%,两者相加则高达82.2%;另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网络内容的影响,尤其是网民中那些年龄较小、学历较低的年轻人(网民中没有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达70.2%)。

    互联网上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应该是BBS论坛。

    BBS是一个“虚拟”社区,而要把来自中国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凝聚在一起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个“社区”里必须有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那么,在目前的中国,什么是各色人等的年轻人共同关心的话题呢?“性”、“反腐败”等。但这些话题要么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要么是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于是,“反日”等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话题就几乎成了唯一既“安全”又“高尚”的共同语言。来自中国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在以“反日”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民族主义的大旗下找到了信仰,找到了尊严,还部分找到了自我价值和必不可少的归属感。事实上,“反日”也是他们发泄对自身所处社会各种不满的一个“合法”而又可行的渠道与途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互联网上,大家不仅是因为日本的所作所为而“反日”,也是因为其他许多非日本的因素在“反日”。于是,“反日”成了一个发泄各种不满的“出气筒”,它实际上承载着许多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和冲突。

    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的传播特性也决定了它会扩大和强化“反日”情绪。

    在互联网BBS论坛这样一个包含各色人等的“社区”里,最有影响的声音一般不是最理性、最客观的声音,而是言辞最激烈、最极端的声音。在这里很多人不是为了论理,而是为了发泄。

    传播学上说:“如果1000人在一起讨论问题,那么大家的平均年龄只有3岁。”而现在网络上众多的“愤青”有时根本就不是在讨论,而是在发泄,那大家的平均“年龄”会是多大呢?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上一些BBS论坛正在孕育着某种群氓文化,造就着一批网络“红卫兵”。他们只允许自己说话,不允许别人发言,只允许有像他们一样的声音,不允许别的声音存在。而这种网络“红卫兵”却正在被塑造成充满侠义之气、富有血性的“民族英雄”。

    此外,据知情人透露,国内某大商业网站为了吸引网民、加点击量,竟然故意删除一些理性的、与“红卫兵”的“主流”意见不同的文章和帖子,而刻意渲染一种“群情激愤”的场景。

    这种不健康的现象损害的绝不仅仅是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情感……

    “反日”情绪没有使中国人抵制日货

    FT:你觉得中国民众对日本的负面看法会影响中国人的购买意愿吗(比如:他们会因此不买日本造的汽车或化妆品吗?)?为什么?

    刘小彪:我所接触到的中国民众(包括年轻人)自己个人购买商品时没有明显的“抵制日货”倾向。当然,如果你要就此问他们的话,他们大都会说:在价格、质量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而不是日本的。我相信这话是真的。但事实上,这句话在此时的语境下表达的仅仅是一种道追求或价值取向。就像你问一个人,你愿意登上珠穆朗玛峰吗,大多会说:愿意!但是,一般情况下,此人并没有这种迫切的追求和特别的愿望,因为它要求必须具备很多条件,还要付出很多代价,而一般人并不愿意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为此付出。在目前和平与开放的年代,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购买个人商品时遵循的是理性的和实用主义的原则。比如,大多数的中国人更愿意购买日本轿车,而不是韩国轿车。2003年日本的汽车厂商对中国的出口量长了30%。不仅如此,去年日本向中国的出口--包括从钢铁、轿车到手机、化妆品的各种商品--激了44%,达到600亿美元。

    这些年,日本对华出口连年攀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证明,日本商品在中国并没有受到抵制。

    当然,中国现在也确实有很少一部分人出于“爱国”目的而在抵制日货,但他们人数很少,购买力很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因为在中国民众中有较为普遍的“反日”情绪,所以日本商品在中国可能存在着某种潜在的政治风险。比如,当某种日本商品发生质量问题时,这种问题就有可能受到特别的关注,并被情感因素放大,甚至会将单纯的商品问题上升为复杂的政治问题。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那么这种商品在中国的销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与个人购买相比,集团购买时“抵制日货”的可能性更大。一般来说,个人购买行为是相对单纯的,它主要考虑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单位购买和集团购买,尤其是国家购买,它的内涵就会相对复杂许多。或出于情感的因素,或出于惩罚的目的,或出于维护形象的需要,“抵制日货”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个人。它不仅要考虑商品的“自然属性”,也要考虑商品的“社会属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单位、集团和国家有进行抵制的能力和资本,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有政治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日之间本应有更好的经济合作与更高的贸易额,但由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一些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受到了一定影响。

    中国年轻人对日态度近期不会有太大改善

    FT:你认为,在未来5年,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看法将会改善还是恶化?为什么?

    刘小彪:首先,在未来5年,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情感不可能有大的改善。因为上面提到的造成中国年轻人对日本有负面看法的若干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并且其中的一些因素还有可能进一步凸显和激化。

    其次,如果不发生重大的“恶性事件”,在未来5年,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看法也不大可能进一步恶化。一方面是因为中日之间的各种矛盾现在基本都已暴露出来,或者说已经部分地释放了能量和发挥了消极作用,对日情感已处于一个很差的水平;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已认识到双方民众之间彼此的“厌恶感”是个“大问题”,所以今后可能会采取一些修复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年轻人强烈的“反日”情绪有可能对国家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从而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应该会采取一些措施避免这种情绪的“激化”和“外泄”。但即使再“积极”的干预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有一个“时延”的过程,所以在两国之间以及本地区内不发生“非常事件”的情况下,未来5年,中国年轻人整体上对日本的态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中日两国应该加强各个层面的交流

    FT:为了改变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负面看法,你认为中国政府或日本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刘小彪:首先,“解铃还需系铃人”。日本首相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参拜靖国神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伤害,并使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厌恶感”进一步强。所以,日本方面应该避免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错误行为再次发生。

    其次,中日两国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进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2002年发生的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既反映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疑惧”心理,同时也说明日本民众对中国很不了解,以至于误会和曲解中国值勤武警本是善意和尽责的行为。而去年发生的西北大学事件也既反映了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厌恶”心理,也同时说明对日本人缺乏基本的了解。所以,中日两国政府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加两国各个层面的交流,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交流,以进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

    第三,中国政府应该对中国民族主义兴盛所带来的利与弊有清醒和全面的认识,对目前中国年轻人中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进行科学的疏导;对宣传思想和媒体报道进行反思和改革,让大众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客观、更全面的日本和世界;对网站,尤其是其BBS论坛加强科学管理,避免其误导视听、制造愚昧和极端。让互联网这一先进的事物发挥它应有的“先进”作用。

    (刘小彪:《外滩画报》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访问学者)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16/content_1423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