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新聞》編輯委員會成員田村秀夫(Hideo Tamura)定期出版標題為“經濟正確性”的經濟文章。
他是撰寫真正文章的少數人之一,而大多數媒體的經濟學記者,經濟學家和經濟專家僅表達了財政部的觀點。
中國武漢發生的新的冠狀病毒大流行引發了人們的前景,即到2028年,中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國內生產總值。
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嗎?
日本的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和英國智囊團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預測,中國將在2028年排名第一。
從雷曼衝擊後的十年到加冕前的19年,中國名義GDP的年均增長率為10.9%,而美國的增長率剛剛超過4%。
考慮到最近的趨勢,美國和中國的未來增長率定為中國的8%和美國的4%,這是20年後中國的初步GDP,即15.54萬億美元(約合1700萬億日元) )。根據美國的GDP初始數字20.93萬億美元,2016年中國的GDP將為28.7萬億美元,美國為28.6萬億美元。
但是請稍等。
對於經濟預測來說,這難道不是很粗糙嗎?
由於GDP估算值已轉換為美元,因此它們取決於匯率而有很大差異。
以日本為例,1995年正值平成泡沫破滅之際,但以美元計價的GDP規模卻達到了美國的71%,因為日元太堅挺,以至於日元兌美元的匯率不到80日元。
相比之下,在2019年,這一比例僅為24%。
這也取決於通貨膨脹率。
如果價格上漲,它將提振名義GDP,但如果像日本那樣長期存在通貨緊縮的情況,它將縮小。
經濟增長率還受到勞動年齡人口從15歲到65歲以下的增加或減少的速度以及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的影響。
在英國,一家經濟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今年2月分析說,即使在50年後,中國的經濟也很難超過美國。
中國的年齡結構正在老齡化,其生產率增長遠低於美國。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是共產黨中央政府管理的命令性經濟,並且被忽視生產力的國有企業所主導。
在本文中,我將重點介紹中國獨特的貨幣和金融體系的局限性。
由黨控制的中國人民銀行提供人民幣資金以應對美元的湧入。
當由於貿易順差和外國公司在中國增加投資而增加外匯儲備時,有可能實現定量貨幣擴張,並且更容易獲得快速增長。但是,如果外匯儲備不增加,就不可能發行額外的人民幣,經濟增長率也會下降。
該圖顯示了中國名義銀行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外匯儲備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基金及其未償還的外部金融債務的同比變化率。
名義增長率放緩的趨勢始於2013年習近平政府成立之時。
人民幣基金發行率的變化率與外債的變化率密切相關,2015年均為負值,而2018年仍處於不足水平。
中央銀行發行資金對於支持任何國家的名義經濟增長(包括通貨膨脹)都是必不可少的。儘管如此,在中國,自2017年以來,基金發行的增長率一直低於名義增長率。
如果沒有增長資本的供應,它將限制經濟增長。
有鑑於此,對於中國的GDP增長率將保持到美國的兩倍左右,到2028年GDP規模超過美國的預測太樂觀了。
最重要的是,外匯限制將發揮作用。
外匯水平最近似乎正在回升,但是有一個竅門。
這是外國金融債務的增加。
與2013年底習近平政府上台相比,到2020年底外匯水平減少了6000億美元,但金融債務卻增加了超過1.5萬億美元。
由於中國人民銀行購買了所有通過外國借貸而來的外幣並將其計為外匯,因此外匯水平的維持是外債急劇增加的逆轉。
在這種背景下,習近平政府爭相吸引外資。主要工具是股票和政府債券。
借助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影響力,它已在股票市場上市了一系列新興的中國增長型公司,以吸引來自日本,美國和歐洲的金融資本。
香港市場與上海和深圳的股票市場直接相連,因此外幣流入內地。
此外,中國政府債券的利率設定為比日本,美國和歐洲高得多,以吸引西方機構投資者。
日本最大的機構投資者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GPIF)也處於考慮投資中國政府債券的條件。
美國拜登總統政府正在努力建立針對中國的西方包圍圈網絡。 但是,如果沒有經濟制裁,就不可能製止習近平政府日益增長的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