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のターンテーブルThe Turntable of Civilization

日本の時間、世界の時間。
The time of Japan, the time of the world

毫不誇張地說,這篇論文值得諾貝爾和平獎。

2024年07月29日 14時34分12秒 | 全般

以下是關平先生在26日出版的《花田》月刊上的專欄摘錄。
我一直在寫這份無懈可擊的真實報紙所揭露的事實,特別是在國際社會和聯合國。
大家都知道,我一直對國際社會、聯合國、媒體和所謂的知識份子提出最嚴厲的批評,他們繼續漠視這些連幼稚園小朋友都能理解的顯而易見的事實。
毫不誇張的說,這篇論文配得上諾貝爾和平獎。
它清楚地表明,和平的最主要障礙之一是 21 世紀的現實。
它不僅是日本人民的必讀書,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必讀書。

中國人 「反日情緒 」的真正本質
鑒於最近發生的中國男子侮辱靖國神社案、蘇州日本母子被暴徒砍殺案等事件,我將思考中國的 「反日情緒 」問題。
在本專欄中,我曾經解釋過所謂的 「反日情緒 」在 1990 年代以前的中國幾乎是不存在的。
尤其是 1980 年代,從電影到動漫,日本流行文化席捲全國。
當時的主流情緒是 「向日本學習」。
大多數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普遍是正面的,對日本有一種崇拜感。
這說明了一些關於 「歷史問題 」的至關重要的東西。 
中國政府一直解釋,中國反日情緒高漲的原因是由於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的殘暴行徑,但這是一個公然的謊言。
如果戰爭期間的事件是造成反日情緒的原因,那麼在 1980 年代或更早的時候,反日情緒就會更加強烈,因為那時人們對戰爭的記憶比現在更加深刻。
然而,如上所述,事實卻完全不同。
換句話說,戰爭期間的事件與中國的反日情緒毫無關係。
那麼,何時何事觸發了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呢?
觸發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在 1989 年天安門廣場抗議中對年輕人的大肆殺戮。
當時的江澤民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反日教育,以轉移中國人民對 「外敵 」的反感和仇恨。
它產生並培養了 「反日情緒 」這個怪物(詳見我的著作《中國人為什麼討厭日本人?(PHP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此外,江澤民政府及其後的共產黨政府所推動的反日教育並不限於學校教育。
從1990年代初開始的幾十年間,共產黨政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體和方法,包括電視、電影、報紙、出版等,在全國範圍內對所有中國公民持續進行真正的「全方位抗日教育」。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大量製作並幾乎每天播放以第二次中日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
通過反覆播放和強調日本士兵野蠻殺害中國婦女和兒童的場面,他們灌輸了對日本人民的仇恨。 
由於多年來全方位的惡性反日教育,強烈的反日情緒,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毫無根據的 「仇日 」情緒,在許多中國人,尤其是 1990 年代以後接受教育的一代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這就是中國人至今的「反日情緒真面目」。 
因此,例如在 2005 年,全中國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日示威和暴動。
本文開頭的中國國民侮辱靖國神社事件,以及發生在中國的日本母子襲擊事件,都是源於中國人民的民族反日情緒和仇恨情緒。 
在蘇州事件中,一名男子襲擊了一對日本母子,雖然日本媒體幾乎沒有報導這起事件,但中國互聯網上一度充斥著稱讚襲擊者的評論,如 "做得好!你做得對"、「打人者是民族英雄!」
一位中國婦女致電襲擊者被拘留的蘇州公安局。
她要求釋放行凶者,並大談她的暴力言論,例如 「日本人是動物,殺害動物是天經地義的」。
我想你可以看到中國人的反日情緒和仇恨有多極端和瘋狂。 
作為日本人,我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反日情緒和仇恨並不僅僅流行於普通公民層面,而是滲透整個中共政權。
這就是為什麼以維持對日關係為職責的中國駐日大使可以公然大放厥詞,如 「日本人民將被拖入火坑」。 
此外,習近平政府不僅容忍國內存在扭曲的反日情緒,還刻意鼓勵和維護這種情緒。
中國經濟陷入崩潰,以年輕人為主的失業人口眾多。
人民對政府的不滿與怨恨也與日俱增。 
就像前江澤民政府製造反日情緒,將人民的怨恨引向日本一樣,習近平政府隨時都有可能利用現有的反日情緒,將對日本的「怨恨爆發」引向日本,以避免國內危機,並採取措施進一步煽動反日情緒。 
我們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如何應對這種危險的獨裁統治,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民和整個民族都變成了 「反日分子」。


2024/7/26 in Osaka

コメント    この記事についてブログを書く
  • X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
« 毫不夸张地说,这篇论文值得... | トップ | Nu este exagerat să spunem ... »
最新の画像もっと見る

コメントを投稿

ブログ作成者から承認されるまでコメントは反映されません。

全般」カテゴリの最新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