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戒烟中 我愛MIMIAO 我希望処ヲ件事儿能一様長久

私が好きなものは全部ここにいる

原創與本體

2004-09-11 | Weblog
對於音樂,自問沒有分析討論的能力,我只是一個純粹的聽眾。「前衛」的意思,我仍是找不出一個定義,是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詮吧!假如你是專家,也只能以非來引證是,那麼,俗物的存在仍是可喜的,它生了另一個價值!

由於你很強調「高度原創性」,讓我很想表達一些對原創性的想法。在普遍音樂範籌裡,原創通常被指作品沒有抄襲、沒有別人影子,有個人風格的創作。但是,音樂既然分出了無數類形,那麼,任何創作品必會有屬於其類形的影子,這是必然的影響。我總感到原創性是一項很苛的要求,不是誰都可以擔當得起,更不關大師與否。可能那些生活在偏遠地方,與世隔絕的土人音樂更能切近高度原創性,完全沒有外來添加物,純然遺世獨立。

前陣子在朋友家看幻燈片,當時他們放了一卷錄音帶,是他們去年在Dharamsala 教西藏難民英文時,一位學生即興自作自彈自唱的歌,那是一把蒼涼(蒼涼是西藏的一切)的男聲單調地唱著無歌詞的歌(也許有而我聽不懂!)類似三弦琴像哀怨又帶激昂地彈撥著,這位西藏男子隨著琴音隨意又任意地咿咿啊啊,沒有歌詞,就是那樣似沒有終結地彈撥、咿啊。其實,聽起來感覺很澀、很尖、很硬,但我又莫名的很感動,我想那時的感動是因為我為他投注了一種悲情的假設,這是移情作用,自作多情吧?很不純淨!假如他不是西藏人、不是少數民族,只是個普通都市人,甚至是劉華,天!錄下這歌的朋友不可思議地竟然隨歌哼唱,不知道這是否外國人對東方的情意結?在某角度看這歌可能算是遺世獨立的高度原創作品。

從一開始纏上你的網,讀你的音樂論,便讓我聯想起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及一些美學說法;將情解放,超化俗情,繼而淨化,昇華,讓心歸於平和而崇高,是否也是你對音樂創作的理念?有一位奧地利音樂美學家認為:「表現確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樂藝術的職能。」(他是嵇康的忘年知音!)但是音樂與性情總是對應,音樂亦往往是內心的外顯徵象,而許多大師的作品似乎都運行在相同的軌跡中,同時亦未能將情解放超越於欲,這在另一層面上似又不能屬於高度原創性!

胡言亂語一大篇,很抱歉!我是比較重視音樂精神多於浮面的音樂愛好,也希望你多談一些有關的思想看法。

(略)

接到消息,原來下期的「嵇康跟凱基」是你執筆,急不及待!

Dear Dajuin

(略)

我想我不是誤解你,和你討論原創性這東西,是個人對文字和用字的疑惑,因為「原」「創」兩個字就算以英文為依據,仍有矛盾,理論上,音樂和文學不存在原創,只有製作和演變。那些所謂有創意的作品,其實很牽強。許多理想主義者或學院派,為追求完美創新,往往本末倒置,迷失在一些「偉大」的意識中,(創作不是去侍奉那些意識)那只能稱作呈現和演繹,非自然流露。非常認同你說的心靈契合和超越,它們是過程中一種主要元素。裝模作樣是流行的外衣,有些大師因為是大師,所以不自覺地披上而不自知。(例如譚盾,面目和作品一樣矯情!因為是你,才敢大膽地任主觀釋放。對不起!假如你喜歡他。)

撇開既有意識,無所謂地將個人意識表演出來是很難的,這就回到你說的心靈契合境界,而你聽有所求,則自然難於聽到真正打動你的好作品。任何「製作人」都有所謂地有其目的,連教堂詩歌都有目的地歌頌神、感動你。一如我很久沒有看到真正打動我的書(已退而求其次,不敢講文學了!)很不願意說「東西是以前的好,人是以前的有氣質」這樣的話,因為這顯示你已很滄桑,不是怕面對老,而是希望找出可以否定的例子,沒理由啊?難道真的只有科技才是永遠的霸主?(年輕時候天天做生於古代的白日夢,現在想做都做不出了,唏噓!)

「聲無哀樂論」是嵇康的聲心之辨,你的見解有些微與我不同(不是大原則,是有關在閱讀理解後,非理性客觀的個人感想。)其實,要討論內容就會成了哲學問題,我亦無意探討他越名教而任自然這目的,只是單純因為你們的思想與他有相通點:不屬於傳統思想的型態。所以我才會生出他的聯想(你的心靈契合和超越說便與他遙相呼應),再者,純以音樂美學來看,他立出了最早的音樂本體論,堪稱高度原創性內容表表者,雖然始終備受名教傳統思想排斥,無法成為中國音樂藝術主流。「聲無哀樂論」於我,如同把音樂在我面前解剖,再任我以心靈重組,這彷如讀著音樂,更似有點點滴滴的純聲音(音符?)為酬知己地飄於腦際。真的,我有這種感覺。

David Darling

2004-09-11 | Weblog
David Ma 加 Yo Yo Darling? 我不知道,我對馬友友的樂感沒有信心。

我倒是有一個 David Darling 的 dream 組合:

David Darling 一把八弦大提琴加上 Oberheim Echoplex (迴音器,延遲器),用踏瓣控制。如此,David 可以同時和數把大提琴合奏重奏互奏。現場演奏必妙不可言。現場若用數個 Echoplex 或 Lexicon Jamman 則延遲音循環可在不同的音道 channel 出現,當更加神奇。


単語

2004-09-11 | Weblog
Oberheim Echoplex  迴音器,延遲器 


ambient techno 新世紀 爵士 爵士融合 ECM-jazz 另類搖滾 前衛實驗 電子前衛音樂 噪音音樂 電腦前衛音樂 學院派現代樂 世界融合 民族音樂



algorithm 是程式邏輯,你寫電腦程式時所牽涉到的各種推理邏輯及計算等等,就是algorithm。日本人譯為算法,但絕對不對,因為 algorithm 又不是算術,根本不只是作計算,因為甚至可以完全不含計算部份。algorithmic composition 就是以編寫電腦程式來作曲。有人翻譯為準則作曲,我極不贊成,它聽來給人不必要及誤導的嚴肅感或標準感。algorithm 就是你給的設計的一連串命令,可以很簡單愚蠢也可以推理構思極其嚴密複雜,可以很活可以很死,可以很難聽可以很美。其實就是你的樂思,用邏輯呈現而已……
http://music.dartmouth.edu/~wowem/hardware/algorithmdefinition.html

前衛音楽について (#3299CC)

2004-09-11 | Weblog
小皓:

這裡到底不是一個唱片行,所以只有我自己聽的東西;就算是個唱片行,也是前衛音樂唱片行,而金屬類的沒有人會把它歸在前衛音樂裡頭的。不,我錯了,想起來了,很多很多的只聽搖滾類的中國人會把它說成是前衛音樂。

在這裡不得不得說明一下,必須先有這點共識:狹義的、正宗的「前衛音樂」是指整個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歷史傳統的大畫面裡的一個主要音樂潮流。它是指自本世紀初的魏本 (Anton Webern) 以來 ,也就是史上音樂第一次變得不容易聽 (difficult) 的一脈相連的音樂藝術傳統。

「前衛音樂」是一個獨立客觀存在的實體;是整個「前衛藝術」的一部份。完全不了解前衛藝術(包括繪畫和造形藝術,文學)就不能談前衛音樂。它絕不是單指「某種樂派裡邊的」比較前進創新的那部份。換句話說,它不是單單指搖滾、爵士、流行樂、舞曲等等樂種裡面的比較前進的那一小撮。更不是一般人把比較怪異、新潮、吵雜、喧鬧、不知所云的玩意兒都形容成「前衛」的意思。

而在本網站中,我不想把討論範圍限制在正統前衛音樂之中,所以才會包括像聰明舞曲,新民族音樂等等。但咱們別本末倒置了。

所以你說:「張國榮…他不知算不算前衛呢? 外表上的? 思想上的亦或態度? 」其實,只要你覺得他是前衛就算他是吧,我也不是什麼中央標準局,或審定這玩意的機關。 :-)) 咱們還是回歸到音樂裡頭,不用在字面上打轉。

「反學院又為何推薦學院派的唱片?」是個非常好的問題。先說明:我評的學院派唱片比例非常少,可以數的出來。實話說,我出自學院,逃離學院,所以我也是半個學院派吧。我又必須說明,我所謂反什麼反什麼,絕不只是一種口號式的叫囂,不是為反而反,或為 cool 而反。如果沒有聽過幾百首當前真正學院裡的教授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新作品發表,沒有自己在研究所裡打十年的滾,沒有聽過這兒討論的這些唱片、這類音樂,沒有聽過每段評論背後所指所影射的幾百千首樂曲,的話,你是不會知道我在說什麼的。我如果推薦學院派的唱片,那都是會在史書裡傳千古的。再說,這些大師們,根本不能再歸為學院派 (Xenakis, Reich, Glass, Redolfi, 而阿姐鼓的何訓田也是上海音樂院的作曲教授!相信嗎?)。

我反對的是整個學院體制,它是一種霸權,是一種官僚,是一個制度上因循苟且,思想上不求上進的鐵飯碗一般的壞東西,一種壞態度。我不是反對任何學院裡的個人。

反過來說,這種壞態度同樣存在於其他角落。我絕不贊成盲目崇拜所有地下派或實驗派音樂。在各種流派的藝術中,大概只有百分之五或更少的東西是真正好的,不管是古典的前衛的熱門的地下的天上的。

但是千萬別搞錯了。你可知道,狹義的前衛音樂打自開始一直就是在學院派裡邊發展。直到最近才有些改變。不過,即使是現在,還是有很多方面的發展仍然只有在學院的範圍內才存在。比如說電腦音樂(再次聲明,根本不是 midi 音樂;就好像眾人都用電腦打小說,但絕不會有人把那稱作電腦小說一樣)就只有學院內才有。只有學院裡的人才有這方面的知識、技術、耐心和耐力來搞尖端的電腦音樂。另外,electro-acoustic 音樂 (一種用原音作素材的電子音樂)和具象音樂 (musique concrete) 直到最近才有小部份走出學院。

這些樂種在歐洲美洲都是挺熱的(當然不到流行的地步),只有在亞洲才少為人知。唉,就連古巴明年也要舉辦電腦音樂節,而拉丁美洲的電腦音樂和 electroacoustic 音樂尤其是蓬勃發達。

這個網站的出發點可能我沒說清楚:就是在整個時空座標中(也就是古今中外的意思)探測最有創意的音樂熱點。我在這兒評論的三個標準大約是:創意,美醜,個人喜好。創意 (creativity) 自然是衡量所有藝術的主要標準,中外古今皆然;它也是客觀的,把作品放在一起相比自然分出高下了。至於後二者是生理本能,是主觀的;不能避免也不須避免。就因為這樣,這兒才會包括 ambient ,聰明舞曲,新民族音樂,等等這些別人根本不會放在前衛音樂名下的東西。

在我心中的無垠的音樂世界裡,可能常飄浮著這些音樂:非洲人用手打著水面發出的奇妙聲音和節奏、老子的「大音希聲」、莊子的天籟、日本琵琶的弦和琴碼之間震盪的雜音、已經聽不到的中國古代雅樂中的和聲、香港六0年代的電影插曲、經過電腦解剖開的中國四聲音調交錯相疊產生的奇美旋律,幾個月前一天清早四點半聽到的畫眉鳥極美的狂啼,美國人用白人的科技結晶電子樂器和白人的平均律所奏出的最的 funk 音樂、等等等等。至於什麼前衛不前衛,流行非流行,主流非主流,另類不另類,學院裡學院外,這個那個樂派,國籍,省籍,時代 之類的東西,對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都是在音樂天空遨遊的障礙!

音樂世界之大是很難想像的。總之一句話,聽了這些東西再說。這個網站如果你只看的話,就完全沒意思了。我可不是樂評人,更不是「音樂文字工作者」!我的文字俚俗,毫無文采可言,我只是個作曲家兼音樂狂熱者,希望大家多聽不一樣的音樂而已。

真希望大家能像別的討論版上談流行音樂一般地討論前衛音樂:王菲的唱片「浮燥」裡的某首歌好或不好,喜歡不喜歡,風格是不是抄襲英國某樂團,王菲的新方向,這張跟王菲其他唱片的比較等等等等。大家都知道彼此的所指 (reference),那會是多麼有意思啊!


葫蘆

又:你的 Beyond 網站很棒,是我看過的音樂網站中的佼佼者!設計和內容都很好。

坂本 龍一のようなやつ

2004-09-11 | Weblog
「Kraftwerk和 Tangerine Dream 是否算是前衛的樂隊?」,可以算吧。 「 不知日本的阪本龍一算不算是前衛? 」也可以算吧。是的,他在八0年代後期、九0年左右的音樂是很有創意;像「音樂圖鑑」,「Beauty 」等,是他一生代表作;不過後來又不行了。嚴格來說,這些都算是流行音樂裡的前衛派吧。不過我說過,這些標籤並不重要。

「可我忍受不了那一首將近20多分鐘的樂曲.」 是嗎?我這輩子最喜歡的音樂是一首全長四小時的 electroacoustic 電子音樂作品。而傳統印度音樂的現場演奏曲子 (raga) 每首平均長度是七十分鐘。道理很簡單,情愛之事,三分半鐘的單曲可以交待清楚,有些事情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說得明白。至於喜歡不喜歡,俗話說:穿衣戴帽,各好一套。


I LOVE IN vol.3 (3rd color skyblue #3299CC)

2004-09-11 | Weblog
Name: acid rain

DJ:
厭倦了“對話”可不好喲,這里確實進來過“吵”音樂的人,不理睬就行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Right?外力是不可怕底,我看你應該不是可以被什么“外力”逼到哪里去的人吧,更何況如果你指的外力是在這里,有爭論是好事,當然淪為“罵戰”如國內大多數BBS那樣就無趣了,好在這里還是干淨的,至少沒什么臟話的出現,我想這也是一種“階級划分”吧,當然不是什么誰比誰高几等的“划分”,明確界限權限也就是了。CARRY ON。
現在國內最“紅”的音樂是什么,身處資訊“最前沿”的我們當然很清楚,亦即花兒,新褲子之類的叫崔健為“叔叔”的所謂POP PUNK新生代們,還有不很POP但很熱鬧很“低科技”很“臟亂差”的“開天地之先”的盤古們,隨著第3〔4?抱歉自己沒有對國內搖滾圈歷史學有過細致的研究,所以也不確知〕代搖滾兒童們的粉墨登場,PUNK這個早些年在大陸不知是沒聽過錯過了,還是如同國外市場一樣玩厭了就扔掉的名詞〔音樂〕又開始了其在祖國內陸的光輝複興〔還是首興?〕過程,一時間人皆曰“朋”〔當然不是朋友的“朋”,台灣翻譯為“叛客”倒更貼切些〕,似乎不談PUNK就不時髦,而談了它又罵了它的人就該挨千刀了。在國外的PUNK樂界在日子們流行過一把后現在情形如何,在下無興趣研究故而又是不知,但現在PUNK在國內至少在很多BBS上可是紅得不得了,比如某論壇上有人撕心裂肺的叫著“我到哪里買盤古,幫我錄一盤”,3,4十遍硬是沒人理,只有人在那里吹盤古造反實在有理,如何好絕棒妙,不見人伸出援手,是反建制反累了沒了力氣去答一聲還是同類相殘怎么的我不知道,我是很同情那位仁兄,可惜我幫不上忙,不然真想幫他“反”一把建制呢,我不知道在這些十几歲二十出頭的“造反者”群體中〔職業的或是業余的〕有多少人知道什么叫“建制”,而他們要反的具體是什么大概就更少有能講的出個所以然的了,我看過本地的一些地下PUNK演出 ,砸吉他扔酒瓶什么的也見多不怪了,就當是社會考察吧,北京的張元只拍被審查部門禁放的邊緣族群,他其實也想混得好點的,我想他之所以能堅持這樣玩也是如我等的“考察”欲在作祟吧〔平行而非上下式的〕,還有群玩歐美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就玩濫了的裝置,行為,“先鋒抽象表現野獸波普后古典前現代后后現代達達立體”繪畫的新新人類,邊邊緣緣人類們在“孤獨”地舞蹈,他們就也算是“被考察”的一份子吧,這種事做多了,就會在無數個小圈子刊物里形成一種“看動物的人變成了被動物看的人”的對位逆反現象,我寧稱之為﹕倒影。
下面的這位朋友說﹕“PUNK IDEOLOGY is anti-authoritarian and highly individualistic. It places the highest value on individual creative expression”
PUNK就其發生學意義上來考量是“反建制”的無疑,但是不是“只要是反建制的就是PUNK”,只要是“有個人創意的表達就是PUNK”?這甚至不是個問題,所以我也無須列出答案,在PUNK運動發生N年以前就在其他藝朮領域中出現了比它“反建制”徹底無數倍的藝朮類別,它們是不是也該叫PUNK。
再回來看看現在大陸的PUNK地下演出吧,几個穿著老爹老媽買的靚仔服操著馬上就會“檣櫓灰飛煙滅”的樂器的造反青年們正生動地用他們的肢體語言〔抱歉不是音樂,就拿他們玩的這些東西來說與那些他們當神拜著的外國始祖們差得就不只一兩個數量級,且不論“始祖們”是否就那么偉大〕吸引著追“酷”族小女生的注意并在她們的尖叫聲中瀟洒的讓大家重溫那首著名的古詞帶給我們的感覺,但也有真PUNK,有謙遜的良知分子在懊惱著自己的“淨地”慘遭玷污。
DJ,就音樂而言和那些人的確是無須爭論什么的,但如果你仔細看看在國內那些BBS上這些“真PUNK”們〔偽的就不談了〕圍剿異己的那分默契合作并肩作戰的勇猛殘酷勁,修煉的還沒有老兄你到家的還很年輕氣盛沖動的我們是很想拔“刀”,“劍”,“箭”,“斧”,“刺”〔WHATEVER〕相助上去跟他們干一把的,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譽,那沒有意義,而是讓一個“公共的空間”能更顯示出一些真正的“公眾”色彩,表明一種存在的態度,不要不負責任的讓別人因為你的沉默也把你歸到那個你不屬于的“分母”里去,以前別人一談到大陸還以為都是一群METAL族,現在總算“時髦”了點變成了“朋”,以后還會時髦什么就不知道了,是不是“都是這樣”需要每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去回答,這里面不能說一點意義都沒有,無聊的“罵街”才是毫無意義,很多人都在沉默,讓一部分代替一個整體的感覺其實是很荒謬的,我想這也算是一個“邊緣人”不太奢侈的表達欲作祟下的反映吧。
我沒有同化任何人的欲望,但起碼我得表明我是怎樣的,這就是我的意義。

Acid Rain

acid rain,

well said. 不過最近比較接近 keith jarrett 的心境,像他說的:"I think we spend a lot more time talking about art than is healthy. Recently, my attitude has been 'Show me the music.' That's where the test really lies. And that's where there is such an obvious void..." ("A Conversation with Keith Jarrett," JazzTimes, May 1999.)

放心,老弟,我從不受外力影響(不然不可能幹我這行),我指的是在這兒扮演的假面角色。兩者區別極大。

張元在東宮西宮之後還有別的新片嗎?其實在記錄片方面,吳文光之後的下一代新記錄片家成績極好,比如有個女的(忘了名字)拍的三個從安徽進城的小保姆,另外用低技術拍清華畢業生的那部,皆極品。這是極有希望的一群誠懇藝術人。

DJ

雅楽 ガガク

2004-09-11 | Weblog
DJ:
看到你在對李皖文章的糾正中談到日本的雅樂與能樂,突然想到自己正在看的一本書中對這兩種日本傳統音樂的介紹可能會對還不太了解它們的朋友有所幫助,抽空敲錄了一些節選供大家參考,先要說明的是﹕在國內基本上無找到的這兩種音樂的可能,我是在看一些日本影片時見〔聽〕到過后繼而又讀了下面這本書才產生了極大興趣的。又兩個“古典”先鋒之佳例。

本文參考自國樂評家 Robert Gu:nther 1973年的著作<>>(<>>)

又及,推荐一個網站給你的LINK頁 AMAZING SOUND ﹕http://www.amazings.com/,也許已看過?當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好,但還是有相當不少的好東西的。建議你買BAD HEAD的那四張唱片,國內已經上市,聽聽大陸的“新聲音”,早已不是一幫長發皮褲的METAL族了,我是很喜歡,再怎樣這也是咱們自己的聲音。

DJ,能否推荐几張不錯的尺八音樂唱片?到目前我只能找到一張 ,但已是愛死。

ACID RAIN



日本的雅樂 與 能樂

A﹒ 雅樂。

雅樂就其字面來看已可確定這是日本的宮廷音樂。一些景慕西方音樂的人常常發表這樣的觀點﹕雅樂和木偶戲是中國唐朝古老宮廷音樂的翻版這種觀點無疑是錯誤的。如今,我們知道,在雅樂和木偶戲的形成初期,主要從朝鮮和經由朝鮮從中國和印度傳入的管弦音樂以及部分從滿州傳入的管弦音樂都經歷了一個逐漸融合的演進過程,而且在一定范圍內被日本化了。

公元十世紀,日本原來與朝鮮和中國十分頻繁的外交,文化和貿易等關系中斷了,雅樂也就在一種符合日本口味的傾向中繼續發展 ,尤其是宮廷的歌唱音樂受到大力推進,其最重要的作曲家是宮廷侍衛長源博雅( Minamoto Hiramasa 918─980)大師。“催馬樂”的歌唱風格從日本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當時,這種民歌已被改造成為有管弦樂隊伴奏的藝朮歌曲,此外,佛教的聖歌---和贊---和其他音樂風格也影響了宮廷音樂。

612年,一位名叫味摩之〔Mimashi〕的百濟舞蹈家來到日本宮廷,傳授給日本人一種伴有獨特音樂〔伎樂〕的新的典禮舞蹈,這是一種有笛和鼓伴奏的化妝舞蹈,在佛寺內表演,據估計,這種舞蹈與中國的“百戲”〔產生于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相類似,這種舞蹈及其音樂都未能得到流傳,它們被融合于雅樂的演出之中。

在公元七世紀的中國唐代,日本與中國的積極關系導致了樂師間的相互交流。中國樂師被編入日本的宮廷音樂機構之中,他們在文武天皇時成立的雅樂署中還組成了一個音樂特別部門,它在731年的該署改組時成為實力最雄厚的一個部門。自此唐代音樂和唐代樂隊成為日本宮廷音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877年起,開始流行右方樂和左方樂的區分,這種區分系按樂隊在舞台所處的位置而定。左方樂包括中國的唐代音樂和源自印度并于736年以后經安南傳入的“林邑樂”,總稱唐樂。右方樂表演高麗和渤海音樂,總稱“高麗樂”。右方樂隊中既沒有簧管樂器又無弦樂器,只有高麗笛,篳篥和三種打擊樂器〔太鼓,鉦鼓和都曇鼓〕。左方樂〔唐樂〕中還有笙,琵琶和箏,并且使用的也是雙面蒙皮,但卻是圓柱形狀的羯鼓,以代替都曇鼓。為典禮舞蹈演奏左方樂,就不用弦樂器,為這類舞蹈伴奏的音樂稱為舞樂。
十二世紀,大名和從中選出的將軍把日本改變成了一個封建國家,這時,“高雅的音樂”〔雅樂〕就逐漸喪失了它的重要性。由于過分要求雅樂同天皇的宮廷典禮相一致,所以,它在武士和將軍的府邸就失去了位置。雅樂雖然繼續存在于皇宮和一些有名的佛寺中,但是新的統治階層的愛好卻轉向了符合其生活方式的其他藝朮。他們偏好一種新的音樂形式----雜藝〔混合的藝朮〕,這是一種兼有宮廷典雅和輕浮風格的,沒有任何崇拜特征和典禮特征的歌舞。女性藝朮家----職業女舞蹈家和女歌手---也第一次參加了這種純粹宮廷舞蹈和歌曲的演出,對戲劇性舞蹈的興趣也轉移到了“能樂”上,能樂成了大名精神世界最重要的表達方式。

B﹒ 能樂。

能樂是日本的獨有之物,是一種由吟誦,歌唱,舞蹈和樂器演奏組成的劇種〔注意﹕現在的“先鋒”們玩的把戲是不是那么“新鮮”明眼人一看即知〕。它由六百年前鎌倉朝的具有民間特點的傳統因素所構成。在鎌倉末年,即在十四世紀,能樂停止了發展。從此以后,僅有極其微小的變化,也很少添入新的素材。實際上,音樂和舞蹈表演的形式和原則毫無變革。能樂的構成起始自兩種戲劇原型﹕其一是由雜技和滑稽表演組成的一種舞劇,在日本稱為“散樂”,它于奈良朝〔645─794〕時經由中國從印度傳入﹔ 其二是一種粗野劇,叫“田樂”,淵源于平安朝〔794─1185〕的一種本土的滑稽舞劇。在鎌倉時代〔十三至十五世紀〕,武士貴族社會把這些先兆形式用于能樂和猿樂這樣嚴謹的藝朮形式之中,后者是著名詩人為貴族統治階層創作的舞台劇。

能樂有三個組成部分﹕utai---具有節奏的吟誦般的演唱﹔ Mai---充滿藝朮風格的舞蹈﹔ Hayashi ---- 音樂,亦即樂隊伴奏和樂隊為登場的場景和舞蹈所演奏的獨立樂曲。能樂藝朮從唱詞,表演到音樂是一種寓意式的和性格化了的藝朮。任何現實主義的東西嚴遭禁止,就連已經戲劇化了的歷史也被簡略成了几個情節片斷,整個藝朮作品被限制在本質的東西之上,象征比寓意更使人滿足。基本觀點是上流人的尊嚴,在高尚的克制中表現出最強烈的感情起伏。整部作品的每一部分之間的關系得到認真仔細的調節。音樂和舞蹈的所有因素都交融成了一體。

能樂不存在西方歌劇的劇本和作曲之間的沖突,它表現為獨立的統一體,它的所有組成部分都受到相同程度的非現實表現,加工潤色和具有象征含義的精減。能樂雖然是一種劇,卻是一種完全靜態的抒情的劇。演員的表演儼如塑像,動作極其緩慢。演唱是一種固定于少數几種形式之中的吟誦,是一種提高了的說話。舞蹈是一種塑像般的無聲表演,但具有象征含義的動作。能樂的唱詞產生于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初,其素材大都源自當時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和歷史記載,既有傳奇故事,又有神奇事件。這類只有在個別劇情段落中才得以敘述的素材被編寫成21音節的詩,有些作品僅有一首這樣的詩,偶然也還附帶一些散文體的,或者其他格律體的小品。

與西方的戲劇作品相比能樂是短小的。一場能樂晚會總是包括五個作品,而且還要用一些短小而詼諧的小品〔狂言〕把它們聯結起來。能樂表演有三種形式﹕序,具有簡單易懂情節的開場戲,常為效忠戲﹔ 破, 有著矛盾沖突和強烈感情的發展戲,大多有兩場﹔ 急,情節生動并出現各種神或妖的結束戲。 一場晚會的節目有序,急各一部,外加三部破。三部破中第一是有悲劇性結局的武士戲或英雄戲,第二是愛情悲劇,第三是神仙劇或歷史劇。如今〔甚至在十九世紀〕在表演能樂時,已不再遵循上述順序和數量的規定了。尤其在家庭,學校或大學里舉行的私人演出時,一般都滿足于少量劇目,有時甚至只表演一部戲,因為對那些業余愛好者來說,既要他們勝任古老語言的吟誦,又要他們去完成合唱,樂器演奏和獨舞,確有相當的困難。

表演能樂只需少數几個演員。 每一部戲中有兩個主要角色﹕一是劇中的英雄人物,稱仕手,另一是反面角色,稱脅。兩個人都是表演和吟誦的角色。仕手大多要畫臉譜,而脅則從來不畫。仕手也是舞蹈者,他還能配有一個通常是啞角的伴角,稱仕手連,仕手連也可有臉譜。脅也可由一位脅連相伴,后者通常也是啞角。

樂隊很小。稱為“能管”的笛是其中唯一的一件旋律樂器,但更為重要的是三口鼓﹕太鼓〔一種有底座的鼓〕﹔ 大鼓〔置于膝上的一種長鼓,具有堅實,刺耳的音色〕﹔ 小鼓〔置于肩上的一種長鼓,其音色較為柔和,高音可以變化〕。這些長鼓始終為舞蹈伴奏,有時也為演唱,偶爾還為吟誦伴奏。配笛的小樂隊在演員上場時,在舞蹈和啞場〔如戰斗場面〕時演奏。笛只具有很小一點華麗樂匯。獨唱和合唱也象能樂的其他所有組成部分一樣,被限制在几種形式中。形式有九種,它們在所有的表演中都是相同的。這些形式由一個由七音節加五音節組成的固定韻律格式構成,并被配入有八個重音的音樂節奏之中。在一般的說話和如歌般的歌吟之間還有多種中間形式,就連這些表演形式也是規范化的。謠曲的語言及其白,吟,唱的風格也都與日常口語完全不同。演唱者并不要求自己的嗓音去適合角色的特點,他永遠以相同的音域和音色演唱兒童,老人,婦女和英雄等角色。合唱隊由六至八人組成,坐在舞台右側的同一個平台上,分成兩排,面向舞台的演出面。合唱隊以單聲部并用九個旋律形式中的一個進行演唱,但從來不和歌唱表演者一起演唱。象古希臘悲劇一樣,合唱隊解說情節,敘述示地填補情節的空白,并進行道方面的觀察。鼓樂隊也可為合唱隊伴奏。用于記錄能樂旋律的是一種內馬譜示〔自八世紀起西方使用的一種只大略標明高音的樂譜,系五線譜之前身〕的演唱譜,共有34種記號。它們標記著音的長度和高度,但不是絕對高度。因為旋律類型是固定的,所有這種記譜法也足敷使用了。

十九世紀時,作為大名藝朮的能樂盡管不再受人歡迎,有時往往很少受人注意或根本不受注意,但其表演形式依然毫無變化。唯一的改革是移到了固定的能樂劇場內。隨著江戶時代嚴格的家元制度的消亡,能樂樂師也離開了能樂舞台,而轉向大眾化的歌舞伎或者十九世紀的現代藝朮形式。這樣,從1848年至1853年間在大阪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照葉狂言”,具有能樂風格手段的狂言音樂和歌舞伎中長歌的三味線音樂在其中相混合。1870年能樂樂師Kichizaemon Hiyoshi, 長歌的三味線演奏者Katsusaburo Kineya和能樂派觀世宗的一位鼓手共同創造了一種具有室內樂風格的“東能狂言”。

三味線(Samisen)﹕一種長頸柳特琴,琴身很小,呈四角形,蒙獸皮,其祖為中國的三弦。


Acid rain,

佩服你的好學精神和對藝術的敏感度。

是的。日本的雅樂和能樂是極端「前衛」的藝種,也是世界文化之重寶。尤其是能劇,無疑是全世界古今戲劇中最「前衛」的劇種。所有搞前衛藝術的看到它都會傻掉。(可惜如今必須到日本京都才有可能看到完整的能劇演出。)

所以說日本文化能在本世紀中葉「立即」的現代化、前衛化,就是因為它的傳統中有一大部份本身即具有現代西方藝術自達達超現實以來所定義的前衛性(亦即非理性的適度摻入理性之中)。以雅樂,特別是能樂來說,隨便抽出一小段,可說即可超過歐洲前衛音樂的前衛性。日本五十、六十年代前衛及電子音樂的超蓬勃的發展,就是得力於日本傳統音樂(還包括尺八音樂)和藝術中的這種現代感。比方說,尺八音樂中對非樂音/噪音的氣聲的使用、滑音、微音、空間感的運用、高度的自覺性,就好像六七十年代歐洲前衛管樂中所追求的調調。

很怪的是,這種現代感和精神,我還沒在中國傳統中找到太多。中國傳統中的前衛感是有不少,但不似日本的那麼能立即轉用在當代藝術中。而中國藝術家在創作時過多地向非正統的歷史中去挖掘:如邊疆風味或史前蠻荒的描寫。是否表示自己漢人傳統中現代感的缺乏,還是我們挖得還不夠?了解得不夠?

沒錯,人們會想到中國京戲崑曲中的極抽象的舞台表現方式,它們確是極豐富的資源(雖然跟日本能劇相比,中國的抽象還差了一大截),但有多少人能把它正確的、不敗家子似地用在當代創作中?以譚盾和彼得謝勒和華文漪的新牡丹亭為例,完全是不懂中國傳統之優點的丟臉表現(光把中國傳統的特色和好處全丟掉刪去,不叫作改革,叫無知、逃避;改革必須對特色的課題加以衍申、探討、調變)。

題外?話:昨天還正在跟朋友談蔡國強(現居日本,用火藥作爆破景觀藝術)及其他相關問題。蔡國強的東西我頗喜歡,他當前在國際上大紅,但是紅得有道理,他抓住了地景藝術的造勢、spectacle、sensationalism、企業化等的特性。不過我也自我嘲諷地說到中國人總還停留在古代四大發明等原始技術上(蔡國強的火藥,炮仗;徐冰的造字,印刷術),而別人(日本人)出名就可以是用高科技,尖端科技。中國人目前最「高」科技的大概頂多也是那位嘲諷電動遊戲機的前衛畫家,和他作的一張自傳性多媒體光碟;而日本人如宮島達男、岩井俊雄早已用程式設計進入人工智慧(人工智能)和互動藝術的階段。而中國人的行動藝術(行為藝術)又多用有勇無謀的苦肉計,比如跟眾人展現自己xx的那位貌美的變性老兄、把自己滿身赤裸塗滿蜜糖後坐在糞坑上給蒼蠅叮的那位老兄(此兄四月十九日的最新作品是在舊金山的金門公園內全身赤裸地趴在一風吹倒的大柏樹幹上,全身塗滿狗吃的東西,讓狗來享用,直到最後屁股被狗子咬出血來。此作若不稱「苦肉計」,真不知何作可稱。我可沒去看,只看到報上報導和照片。)

當然這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國沒有現代的傳統;這是大危機!!而海峽左岸現在只有抱殘守缺地抓著僅有的毛傳統。可是,不管左岸還是右岸,當前所謂的新一代地下藝術、音樂的最糟的現象是,一大部份人都是朝著人身的下體進攻,進行一種「自我肛糞化」,女則月經子宮,男則蒼蠅大便。嚇唬嚇唬在溫室裡長大的弟弟妹妹是綽綽有餘,而在明眼人看來,不就是自我承認了自己上肢不發達,腦袋不管用嗎?給外國人看豈不是笑掉大洋牙?……(以下刪去離題甚遠的六百餘字)



你選錄的文章很不錯,翻譯看來也很得體。不過有一處可能是文原文的錯誤,也可能是翻譯的錯誤,就是,日本能劇裡不畫臉譜(不像崑曲或京戲或日本的歌舞伎劇),而是用面具。這是它一大特色。

另外,文中沒有提到能樂的最大特色,就是三個鼓手的吆喝,或是呀的叫聲,是整個舞台表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文章中正確地指出雅樂並非完全抄自中國唐代宮廷雅樂,這是中國人都不願接受的事實。雖然中國雅樂原樣早已失傳,但我們只要把中國跟日本之間的韓國雅樂拿來相比,就發現韓國雅樂應較接近中國音樂,而與日本雅樂相去甚遠。況且,日本雅樂現代感中之最重要的大量微音程和微音程之間的緩慢滑音奏法(篳篥和龍笛),我絕對不相信是出自中國的傳統(中國滑音只在基本音程之間作正規滑音,完全不同)。當然,樂器、樂制、編制全出於唐代中國,這是人所皆知的,但我指的是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音樂表現出的味道和精神。

對於那些硬要說日本雅樂全部抄自中國的人,我只要問一句話,他們全都將啞口無言:他們願意把今存的日本雅樂搬回中國來演出,解說成這是中國雅樂的翻版原型,並進一步向日本宮廷雅樂師再學回來這門絕藝嗎?願音承認「禮失而求諸野」嗎?

其實我對雅樂也沒什麼研究,只是很早就開始聽,另外幾年前有幸跟一個日本雅樂大師學過一堂演奏課(音樂教法全部口傳)。關於雅樂,還是去找日本的雅樂/唐代音樂權威岸邊成雄 Kishibe Shigeo 先生的著作來研究吧(有中譯本)。

關於尺八唱片,隨便買應該都不會差(只要別買美國人吹的)。不過最有名的大師如山勝也 Yokoyama Tatsuya (武滿徹的指定尺八家),山口五郎 Yamaguchi Goro (琴古流大師)的唱片都值得買。已故的山口五郎的 A Bell Ringing in the Empty Sky (Nonesuch) 應該是尺八音樂的決定盤吧。Nonesuch 另外也出了一張 Kohachiro Miyata -- Shakuhachi, the Japanese Flute ,也不錯。(我都只有 LP 版,不過好像見到都已出了 CD。)山勝也在 JVC 公司也出了一張 CD 。

日本 King Record 公司出了一系列十張的「日本的傳統音樂」CD ,有雅樂能樂尺八琵琶等專輯,可以找來聽聽。白色紙盒包裝特精美。不過,目前出版的幾張能樂 CD 都很可惜只有樂器一笛三鼓演奏部份,沒有演員的吟唸部份,而那是極為重要的特色。

另外,篠田正浩的電影「心中天網島」(Double Suicide) 是根據日本文樂(傀儡戲)改編的,武滿徹的配樂;是六十年代日本前衛藝術的代表。值得一看。

謝謝你的推薦,我會找來聽。

DJ


I LOVE IN vol.2 (3rd color skyblue #3299CC)

2004-09-11 | Weblog
Name: acid rain

DJ:
你推荐的几個網站我都已看,還不算很細緻,有空我會常去玩玩,國風很棒, 以前在另外一個有大概上百個海外華人網站Link的地方見過,淹沒于網海中,錯過了,好在有老兄你的提醒,它好象是月刊吧,內容真的不錯,劉的銀燈聊齋我很喜歡,象是這期所介紹的Emir Kusturica這位“成績單”几乎等于他同輩的中國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王家衛和蔡明亮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中所得獎項的總和的導演的影片在國內居然一部也看不到,沙漠一片,我還能說什么,這才是真正的“Underground”,那個卡夫卡式的寓言似曾相識,在哪本小說里看過,忘了是什么。“他們向扮演‘納粹’的演員們開火,導演為演員逼真的表演歡呼”,絕了,得不能再的色幽默。

橄欖樹是早就去過的,也很喜歡,大陸這里都有它的鏡像,很紅的, Joka design http: //www.amsnet.co.jp/user/joka/ 似乎是個西安美院畢業的留日華人辦的Web Design網站,和你的風格很象呢,我在他的Link頁還發現了一個更有趣的地方,你肯定已去,就算告訴還不知道的人吧:http://www.dhky.com/,也是華人辦的,Joka把他的Link正好放在你們Sinologic的上方。

只有New Cyber-Chinatown http://egg.tokyoweb.or.jp/comdex/newcc/new/ 進了主頁,再往下走就如同蝸牛了,以后再試試。澀柿子當然更是早就光顧過,曹志漣不是女中豪傑,誰能是?我對別人提到她都是冠以“台灣先鋒文化圈教母”之名,這樣說我不認為會太過分,她也有樂評,此女彼女,螺旋,澳門音景那期我看過,忘了倒底在哪兒見的了,肯定不在澀柿子本站,好象是獨立出去的,你肯定知道,記得告訴我。

你對陳其鋼,溫青這批人有何見解? 如果說譚盾已徹底玩蛋了的話。其實現在國內的青年作曲家中有很多并不是那么落后,象是前几個月在我們這里的音樂學院就舉行了國內第一屆〔?〕青年作曲家學術交流會,所涉及的領域之雜,樂種之繁也算一景,還舉行了音樂欣賞會,甚至有做具象音樂,Electroacoustic,人聲實驗的,但總體上還是西方近現代的那些技法,加入了大量民族樂器的現代化嘗試,溫青,何訓田也應邀前來,還上了這里的一個嚴肅音樂節目的訪談,被我正好聽到,溫在大談歐洲現代音樂近況時對Ligeti贊不絕口,Iannis Xenakis也有提到,近來我對Schnittke, Lutoslawski, Ligeti這些原東歐人馬很感興趣, Xenakis好象也加入過希臘共產黨〔?〕,耳朵就是搞抵抗運動時弄壞的。

Wire List的Digest 24中有個人提到一張 Cage tribute可謂千奇百怪矣, “A Chance Operation” on the Koch label. Artists include Kronos Quartet, Christian Wolff, Laurie Anderson, Ryuichi Sakamoto, Yoko Ono, Frank Zappa (doing 4:33), Meredith Monk, and many more, Includes works both by him and dedicated to him. Frank玩 4﹕33會是什么樣子? 另一位給出了描述﹕“I heard Frank Zappa rubbed his butt on the piano chair, to make funny noises”, 排除對大師的“戲擬”成分倒也還蠻有幽默感的,可惜聽不到. Yoko Ono, Ryuichi Sakamoto的出現就更奇怪了,此外,我有張Cage贊不絕口的Arditti Quartet的唱片,對他們你是否也認為是Kronos式的“雅痞偽前衛的典型代表”,如不是,兩者主要的區別是什么?不只是Kronos的“星味”更濃些吧^_^。

又及,一次聽Wire List的發起人Davis Ford提及Thinking Fellers Union Local 282有向Sun City Girls偷師之嫌,而Dulce sdtrk則是他們的學生,但據我所知TFUL282從88年就開始發唱片了,SCG有那么“老”嗎? Sun City Girls大名久仰,苦于一直找不到,Forced Exporsure倒是有,我又買不到。Dulce Sdtrk就連聽都沒聽說過了,DJ或各位看客如能提供些他們的介紹就更好了。

DJ,能否解釋一下Ambient Noise? 這個合成詞與 Electroacoustic 倒有點象上下聯,對我則不如后者“易”理解了,代表人物有哪些? Thomas Koener?

還想問一問有關Third Ear Band, Parmegiani的資料。

推荐﹕
1﹒ Iannis Xenakis <>> (1992, Erato)
2﹒ Adrian Belew <>> (1995 Adrian Belew)

Acid Rain,

曹志漣的樂評(現在非常美學站上),都是想像的,是對本站樂評的一種調侃諷刺。以前還有網友來信說想聽那些唱片哩。稱教母太老氣;前掛的地名也實在不當。我們也不在任何文化圈裡活動。

你說的兩位「青年」作曲家我不知道。不過,前兩年,在國際電腦音樂學會通訊錄上看到突然補了十幾位你們武漢音樂學院的會員;那時實在是摸不著頭腦。不過只要是咱們能了解電腦音樂不是 MIDI 合成器音樂就是極好的起步!

中國現代音樂急切需要大躍進,學院內的蝸步發展真會急死人!但話說回來,像中國前衛藝術、行動藝術那樣沒有歷史觀式的一窩蜂的大跳進,又走進死胡同。難也。

Cage tribute 那種東西沒有任何意義,都是外圍的,噱頭的。還是看看 Cage 的書吧。你會發現 Cage 是 Cage ,別人是別人。

Arditti 跟 Kronos 兩個四重奏完全不能混為一談。Arditti 是正統、正經的現代音樂家(雖然我對他們的琴藝也不是太看好,不過,仍是正統紮實作風),Kronos 是好出風頭沒有品味的趕時髦的琴星。實在抱歉,我無法尊敬任何認為所有新創作都是一樣地好,或者是藝術沒有好壞之分,來者不拒,anything goes 的人。

你說的那幾團我讀過但都沒聽過。

Ambient Noise 實在沒有自成一派的必要吧。我知道他們是在指 Aube, Thomas Ko:ner 之類地下音響派而又不是極度日本噪音派那樣的無變化和高音量;介乎真 ambient 的甜俗和真正 noise 的刺耳之間的那一大票。可別被這些三天一個的新派別名詞騙了。這些音樂都大同小異哩;只不過這個小聲點兒,那個變化速度快些,等等等等…Electroacoustic 則是一個極大的大類稱,包括了這一切,不是一個小流派名。

Parmegiani,真的不是我說,實在太太名過其實,不過樂迷胃口大時必須不斷有新人名來填肚子。The Wire 前幾期有篇他的專文。


DJ



acid rain

DJ:

多謝你傳來的BISK Interview,我已仔細全文看過,當然希望你能貼出來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就我個人是頗受教益的,他居然比我只大一歲,好象Aphex Twin, Alec Empire也差不多和我算是同齡人,怎能不讓我慚愧,看得出這是位學院外“自學成才”的天才,我也沒有太多的樂理知識,聽音樂多半還是在憑直覺,但自己認為確有加強樂理的必要,只是為了更好的“聽懂”音樂,現在在看一本1977年的老古董 Peter S.Hansen的 <>> ,希望能有所收獲吧。國內的音樂書籍少的可憐,音樂雜誌倒有不少,但是什麼樣的雜志啊,好在自己可以上網找。We can find 'beauty' even in a chaos,沒錯。當然,不只是CHAOS。

該算我孤陋寡聞了吧,曹志漣是你的內人???!!! WHAT A SHOCK FOR ME! 一直以為你們只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呢,想來也是,你們倆真是絕配了,沒有什么恭維的意思,只是欽佩。毫無疑問,她的“樂評”把我也騙了,當時是有點奇怪﹕台灣還有這種東西!

想談談“洋和中”的問題,下面有几位朋友對此問題有所提及,我是從來不會“唯洋是從”的,洋人做出來的垃圾絕不少于中國人的出品,事實上就數量上看是遠遠多于國人的。看看現在的Billboard吧,老實說我已很難在其中找到不是垃圾的東西。中國人的問題不是沒有“音樂思維”,沒有“藝朮細胞”,甚至不是與洋人相比較的所謂“落后”,就先鋒這個詞本身而言,我不認為咱們老祖宗的古琴樂會比現在任何走在最前沿的洋人音樂“落后”,如果說“前衛”指的是那些現在的人〔包括以前的人〕很難理解,只能假想未來的人類會有更多領悟的東西。古琴樂在古代是哲人文人的“冥想”音樂,當然“前衛”,現在呢?能很仔細,很認真的聽古琴樂的“文化人”大概更稀薄了吧,還是“前衛”,甚至更前了。中國人是絕對做的出好音樂的,問題在于怎樣在一個“進步”的外界勢力面前保持住自己的本色,及如何定義這個“所謂的”本色,可以舉一個例子,顏峻談到的一張將上市的唱片---胡嗎個的那張,我已聽過其中的一些作品,他用的是一件再普通也不過的西洋樂器─木吉他,唱的算是“民謠”吧,但我想聽過后不會跌破眼鏡的恐怕很少,他用的雖是洋人的器具,出來的卻絕對是中國人的效果,確切點說是我們這里─湖北人的效果,你不可能認為他是“落后”的,因為以前可以說很少有人做的出這樣的“吉他”音樂,就其新奇性而言是超前的,有人認為在西洋音樂體系里加上几件民族樂器就算有自己的特色了,我都不好猜測這種“佳論”是經過了多大一點的自己的大腦就變出來的。BISK說“I don't use traditional Japanese sample only because I am the Japanese“,這點沒錯,我恨的是那些用“民族”做標簽〔甚至是SAMPLE〕的音樂〔人〕,插句話,我們這里甚至還有人說唐朝的第二張專輯很民族,就因為里面有首歌用的是“有名的古詞”,那張專輯根本就是垃圾,唐朝完了,我只好繼續聽自己的那張快聽爛的他們的第一張,扯遠了。我對那些真正將自己的民族性融入了音樂中的人們始終是持有敬意的,并希望自己對什么叫“真正的民族性”會有更深更准確的理解。樂器甚至音樂結構本身代表不了任何所謂的“民族性”,加首古詞來唱HEAVY METAL什么的還能讓我怎么說,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該怎樣來表達?

很奇怪再次看到ALEX的出現,大概是因為人總得為自己而“戰”的緣故吧,什么叫“攻擊”?KEITH JARRETT,COCTEAU TWINS們令你SUCK是你的生理反應的自由,我是不感到自己被攻擊了的,雖然自5年前首次聽到COCTEAU TWINS,他們就對我的音樂觀產生了至今仍難以言喻的影響,你對他們的厭惡怎么會影響到我對他們的感覺呢,當然可能你只是想表達自己SUCK的態度,也知道影響不了別人。大可不必太過敏感,沒人想ATTACK YOU,我們甚至沒有這樣做的時間,你可以繼續SUCK下去,JUST AS YOU LIKE,還是那句老話。別的話就不多說了,以前都已說完,但現在看來是徹底白費勁了,好在自己做無用功也慣了,所以并不失望,甚至這正在意料之中呢。

居然被我看到SONIC YOUTH的現場,畫面上的,慚愧,慚愧,但我已很滿足了。

不知是不是國風速度比較慢的緣故,為了下几篇文章我已斷了N次線了,但實在是個好地方,希望大家有空都去看看。

推荐﹕
本周找到的一張讓我瞠目結舌的吉他音樂合輯.
V﹒A <>> (1991, No.6)


Acid Rain,

古人,古琴,前衛,先鋒…

是的,也就是我不斷強調的,古人常比我們前衛得多多。外國如此(看看 Hieronymous Bosch, Jan van Eyck 的油畫、畢達格拉斯的音樂學說…),中國更是如此(看看明末的陳洪綬,吳彬、春秋戰國的一切一切、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史前文物…)。而中國古代藝術的追求原創,高速新陳代謝,求險求怪,只要咱們好好兒的打開文藝史讀讀都知道的;絕對不是大家所誤會的那樣,以為中國歷史是一塊不動死重的巨石。

而當今好好地聽中國古樂的,好像外國音樂家比較多,比方說, Henry Kaiser 聽李祥霆的古琴,Carl Stone 聽閔小芬的琵琶…

至於民族性如何以純粹現代手法表現,很難,很難。我常舉日本人的例子,比如上一代的武滿徹,但其實就算在這一代日本年輕人身上(自然是極少數人)也不斷露出這種能力,比如秋田昌美 (Merzbow) ,中島昭文 (Aube),Bisk,池田亮司 (Ryoji Ikeda),(藝術界的)宮島達男,塚本晉也,岩井俊雄, 等等都是能完全不用日本傳統素材,而作出非日本人絕對作不出的東西。

而在中國人的創新之間,要說不用中國老材料,真不知如何傳達表現中國精神。就音樂而論,不用傳統樂器或採樣,不用五聲音階,如何作出中國精神?你說「我恨的是那些用“民族”做標簽〔甚至是SAMPLE〕的音樂〔人〕」;這可難了!!極少(根本沒?)看到能作到這點的,我自己也還沒琢磨出來。亦或是中國的美學、精神在今天已是說不出、說不清的空空一片?亦或是說,這個所謂民族精神,只是咱們現在徹底缺乏的一種人民精神向度的一種高能量的凝聚力,一種高度自主,一種有本的自尊?

嗯,這點還得再花幾十年功夫好好地想想…

關於英文雜誌,網上的 Perfect Sound Forever 很不錯,有許多罕見的樂人訪談。值得一看。(網址見強力連網頁)

BISK 的訪問,一方面我對他第三張新唱片頗失望,二方面對他的回答也有些失望,所以就擱下來了。現在已不加修改評介,放在特稿欄了。

DJ

推薦:你週圍的一切有趣聲響,本世紀的聲音環境就要成絕響了……




romeo none <rock12321@yahoo.com>

在大中國音樂網賣力鼓吹Punk,都要被人說成是以強勢推銷音樂。〔Dj和各位可以參看我的網點 http://rock12321.8m.com/bbs.html 極高的娛樂性〕,說來還是顏兄更了解國內樂迷心態可悲,可憐到了什么程度。

一位網友給我寫信來,問我是否聽音樂不想別的東西,是否覺得音樂在物理上只是振動而已。我覺的這個表達很好,音樂在振動之外是否還存在別的東西。音樂是否存在某種作者的INTERPRETATION,如果有,在作品離作者之后,是否就多少喪失了些生命力,是否存在某種通過作品與藝術家溝通的可能,以及是否存在站在作者的高度來理解作品的可能性,多少可以說是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野之地。音樂是獨立的抑或是的確存在某種內容。是作曲家,還是指揮家,還是演奏者,更能理解作品本身。〔忘了在那看的了,有一位指揮,好像一定要把某個作品指揮的快些,并和作曲家本人說這樣更能體現作品的神髓〕這兩天聽Steve Reich的Six Pianos,那首Six Pianos和后面的Music for Mallet Instruments,Voices and Organ似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Six Pianos的的戛然而止極有力,樂段中的往複也相當富感染力,后面那首Music多少讓我覺得是在故作神秘。不知道dj怎么看?
且歌,

Reich 的 Music for Mallet Instruments...等等稍後寫出的作品,的確沒意思到極點;但我絕不認為他是故作神秘,只是有些技窮。我在 Steve Reich 身上真的感覺到一種別的樂人人身上沒有的真誠和謙虛(他也是很嚴肅/認真的人)。

多半的藝術家,即使是最偉大的,都是摸索出自己一套語言程式,然後後半生就死守著那語言創作。換種說法,這就叫有個人風格。在這種藝術工作模式下,要說能推陳出新,不斷給人有新鮮刺激感,是不太可能的。我想真正的原創,而又能不斷保持原創,的藝術家,一定要「破格」,要不斷打破自己風格,或是找到一種語言能包含多種變化;要不,根本就不採取一種風格姿態,完全流動有機。然而這些都不容易。

音樂若只是物理振動,那人就只是一堆分子振盪。愚蠢的唯物論推到極點,就等於說自己是塊無知的石頭。音樂是什麼?音樂是偉大到像我們這種人會成天費時費事在這兒為它拌嘴的神奇玩意兒。

關於您打的筆仗。您老真有功夫,跟那幫人窮耗。那些無能力討論音樂、只能感謝老祖宗遺留給他們那嘴髒話的縮頭縮腦的小毛頭,實在沒有跟他們周旋的必要。但我在此不得不批評你,你明知道他們,又何必去主動招惹人家?據我觀察,是你去找岔的。對不對?

我上次也勸過你了,讓他們聽他們的音樂去,不好嗎?倘若天下人人都要聽你愛的音樂,那唱片豈不嚴重缺貨,你要的唱片被他們買走了,你不更氣?

一個蘿蔔一個坑。上帝早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那些音樂那些唱片總得要有人聽有人買吧。否則英美帝國如何維持統治者的顏面?全球音樂經濟生態如何平衡?社會階級如何劃分?

還有,雖然感謝你的好意,但下次跟巷口小孩兒打架,別再把我和本網站扯進去。

take care,

DJ


why?  美学について 伝統について 概念について

2004-09-11 | Weblog
…Sitar可以那么出名,為什么就沒多少人發現咱們老祖宗的古琴…
不,這不是一件樂器本身的相比競爭,而是音樂傳統比不過別人。古中國音樂的精華在它的美學,而非實踐;program music 標題音樂的味道太濃。印度音樂,固然也有一點兒宗教玄理,不過總的來說,還是純粹音樂家的音樂(亦即絕對音樂,像西洋古典一樣,有聽頭)。

李祥霆目前在此地講學,而那天演奏會 Henry Kaiser (美國名即興前衛吉他手)也在台下,並說願意給李教授免費錄製他即興部份,隨李要怎麼出版。所以誰知道?說不定李教授也會像閔小芬的琵琶般在外國出名哩。

至於迷幻,還談不上吧。古琴美學文獻(也就是孔老夫子以來的吹噓),倒是真正的迷幻!!!


yao said (桔黄色 #E47833 )

2004-09-11 | Weblog
桔黄色 #E47833

去聽當下這個「時」、「空」以外的音樂絕非懷舊!譬如說大家若聽貝多芬,威爾第,華格納,江南絲竹,Miles Davis ,保加利亞的合唱,沒人會說他們是懷舊:絕不是出於懷舊;而是因為它們是好東西。同理,當代音樂也有好與爛之分,有經典與垃圾之別。咱不能說古代的就是經典;二三四十年前的就是懷舊。聽音樂,若分不出好壞,跳不出週圍同伴們的視野,不敢衝破環境的禁忌,那還搞啥?

我很慎重認真地講:

並非今天的樂迷比不上過去的樂迷,而是七0年代真的是全球(好吧,西方和日本)藝術文化的難得的文藝復興時期。那感覺就明顯的在你身邊吹過的風中。在當時的一個聽音樂的人,只要隨便到唱片行,收音機去找當時正在「流行」的不管是學院現代、熱門流行排行榜前四十名、搖滾樂、藝術搖滾、南方搖滾、靈魂樂、爵士樂、等等,你都可聽到最原創,最前進,最美,最好的音樂。

而在今天,一個樂迷四下望去,若不費心避開眼前的東西,不用功唸許多書,在週遭碰到的音樂,都會是××。

換句話說:樂迷們,問題不在你們,而在今天的音樂家不爭氣,大潮流不對。因此,今天長大的樂迷,必須多花我們當時百倍、千倍的力氣,才能聽到接觸到好東西。

只聽八十九十年代的音樂的人(不管什麼樂種),恐怕不能算是聽過好音樂的。

這是一個事實,才不是什麼個人感覺!你可以抓個叔叔阿姨哥哥姊姊問問。

六十年代的音樂:醞釀
七十年代的音樂:綻開
八十年代的音樂:無奇(雷根時代的務實主義,其實就是保守、賺錢)
九十年代的音樂:×× (we are in it)



聽Keith Jarret Koln Concert 叫好的人可能也不想理會Keith 在 1974 --1975 的impulse years 乃至他在Miles Davis 樂團裡做什麼
正是我意。之前沒說清的:今天的樂迷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才「有可能」重建音樂史的發展上的來龍去脈。比如只聽了些 Jarrett 最近出的唱片的人,可能還誤以為他是個爵士樂鋼琴手!!!!或者,今天突然去買到一張 King Crimson 的老唱片的新樂迷,沒有相關的搖滾樂的背景,爵士樂的背景,前衛藝術的背景,怎麼可能真的知道那張唱片在幹嘛。所有的藝術品之間絕對有一種相關性,一種 intertextuality。又好比一人突然受贈一幅明末的山水畫軸,然而沒有一些山水畫發展的基本知識,怎能真的體會這幅畫的意義價值,真偽優劣?

音樂,常會給耳朵還沒失聰的人一種聽懂的假象。所以會有「音樂無國界」,「只要我喜歡就好」之類的想法。其實,那只適用於流行歌曲。音樂,可以,可能,很深。

 

梓賢:

賢弟逛完了我們其他網站,現在又走到音樂網來了。看到你的信很高興,因為終於有人真正在這留言版上談論音樂內容了。

John Cage 這個人雖然一直在我心中,但我沒有他音樂的唱片,一張也沒有(除了講話的)。看了你的信,我特別去找了這張唱片來聽。

你說這張是 hybrid,我看說得太輕了。老實說,我很不喜歡這張 Singing through。我雖然很尊敬很喜歡 Cage 這個人和他的哲學,但很不喜歡他的音樂成品。聽這張 Singing Through 對我來說是痛苦的,比聽很糟的流行音樂還痛苦。

我並沒有找到有中國京戲的部份,我想你說的是其中敲了幾下中國的中鑼那段。中國的鑼,已經成為學院派現代音樂中的打擊樂手的固定行頭中的一項,不過他們對這個鑼本來是怎麼打的並不感興趣。其實 Cage 對中國音樂並無興趣,也沒有受到中國音樂本身的影響。他關心的是哲學和禪學上的東方,對中國日本的傳統音樂,甚至中國音樂美學思想,他並沒去注意。(而現代中國在他心中,就是人民公社這個概念而已。)

至於說咬字吐音有些中國味道,也只是因為在 La Barbara 的時代(七0年代)整個前衛音樂界都對如何把語言用在音樂裡作了很深入的探索實驗。像 Berio, Gaburo 等都是鑽研音素(子音,母音)作曲法的代表人物。Joan La Barbara 和 Cathy Berbarian 則是當時實踐這些所謂 extended vocal techniques 的聲樂家。其實洋人對中國音樂(別說戲曲了)並沒有任何興趣和了解,少數有的,也仍是停留在十八世紀的極度東方情調式的興趣和了解(民族音樂學者當然除外)。真正去研究把中國語言或唱腔、發聲法用在前衛音樂創作裡的大概只有中國人自己,如瞿小松,譚盾等。如果不噁心的話,劉索拉也可算進去。

你說從 Cage 想到董其昌,馬上讓我回想起在研究生時代曾在討論課的報告中隨口地把石濤與 John Cage 相比,因為當時我認為道濟在明清之際為中國繪畫打開全新的開闊的創作天地,與 Cage 幾十年前在現代音樂史上的重要關鍵地位相似。此話當時立刻引起我權威學霸教授極度不的表情,至今仍令我反感。

不過,我不能同意你的 Cage 與董其昌的相比。保守的美國和中國學者把董其昌捧成畫史上集大成者,但我們也同樣可把他看成造成後來清代山水畫四王畫派一類的完全僵化風氣的開導者。當然「藝術史的藝術」art-historical art 在中國畫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不過用在這張 Cage 的唱片上,可能不恰當。 Cage 的音樂不是那種影射典故所指很多的音樂,他也沒有這個意思要;音樂,對他,就是聲音,越純、越沒有影射越好,像禪宗說的「動念即乖」。不錯,他在這些作品裡是用了很多人的文字,如 Joyce, Thoreau, e.e. cummings 或他自己作的或電腦作的 mesostic 詩,但我不認為真正聽起來會有很多 reference。

至於真正是你說的那種 art-historical art 方向的音樂在西方音樂中向來很多,在過去幾十年的學院派前衛音樂的電子音樂 tape music 中有不少,Cage 後又更多。其實這種概念(對從前風格的影射和玩弄)也是所謂後現代藝術的基本特徵。

對歷史和他人的 reference 在當前的音樂裡,因為技巧上可以很簡單的用採樣或是用 DJ-ing 玩唱盤的方式作到,所以從學院派到流行的 ambient 音樂中到處都是。不過要把這整個方向說清楚,得要花不少工夫!

先隨便推薦幾個想到的例子:

Future Sound of London: Lifeforms (從 Pachebel 的卡農到街上鴿子振翅聲都完美地溶合在一連串的耳朵糖果中)
Luc Ferrari: 從十幾年前把 Beethoven 第五交嚮曲和 Stravinsky 春之祭交錯剪接(名為 Strathoven),到把日常生活的聲音相疊,觸發聽者腦中各種聯想。
另外類似的學院派的作曲家有: Karlheinz Stockhausen (Hymnen), Pierre Henry (The City), Carl Stone (Kamiya Bar).
當今非學院派的走紅音樂家有:DJ Spooky, 大友良英 (Otomo Yoshihide)。

去聽聽這些音樂(貴校音樂圖書館絕對找得到這些學院派的經典),保證可以滿足你。

至於:就聽新音樂來說,台灣比美國環境還好?不敢苟同。別忘了,一九九八年的國際電腦音樂節年會就將在貴校密西根大學舉行。而即使在美國,就算在紐約曼哈頓吧,前衛音樂你不去找,它也不會出現在你身邊的。

而在整個中國人的社會中,要聽現代前衛新音樂,那可真夠累了。在古代,中國人是全世界耳朵最靈的人種(不是亂說的,這是我論文的一部份),而在現在,中國人是最不重視音樂(通俗古典樂和流行樂當然不算)耳朵最不管用的人(除了少數聽 ECM 的那一派,在我看是全世界最看重、最能欣賞這門藝術的人群之一)。如此惡劣的封閉環境,讓人們怎麼去了解新音樂?

所以,我同情你的朋友們。

論文何時寫完?別太著迷藝術史!


廿十口月廿卜心廿






老弟:

抱歉這裡給您如此大的挫折感。我只想說一句:音樂的世界其實很大很廣,天其實很高,地其實很厚。

不能說北京人、廣州人不聽的音樂就是不好的吧。實話告訴您吧,這些音樂家在世界上都是大名響叮噹的,好多都是「前輩」、「先驅」、「大師」呢;只是不幸沒擠進您的個人知識寶庫。(比方說吧:我去年底和今年二月介紹的 Robert Henke, Monolake 和 Porter Ricks 及其中的 Thomas Ko:ner 正是世界最著名新音樂雜誌 The Wire 本期九八年三月號的封面專訪人物呢!)咱總不能說自己不知道的就是垃圾吧。我想就連您也不會這樣想的。

比較知道當今世界樂壇動態的人,就知道這兒介紹的沒有幾個是無名小卒、或是是沒沒無名的。基本上,咱們搞的完全不是一碼子事兒,因此才造成您的誤會。就像我對以前一位網友說的:您走錯店了!您要找的熱門音樂唱片行在隔壁,咱這兒賣的是祖傳鐵打損傷狗皮辣椒膏。

我若是發現了一個談論自己完全不知道的音樂的網站,我一定十分好奇和興奮。而您的反應,反應了什麼問題呢?在這號稱資訊共享大同世界的虛擬網路高速公路時代,人的思想、興趣、好奇心難道仍然是跟從前一樣的落後和狹窄?在沒有國界省界任何界的網路上,仍然依舊還是照樣畫地自限?

終極的問題是:

如果網際網絡不能給人更廣的視野,那要網路作什麼?不想看看新世界,上網作什麼?

「既然宣稱只要前衛… 」… 我在「說明欄」裡說過了,前衛不前衛完全不重要不在乎,這只是當初為了成立網站想出的方便站名而已,總不能叫「特別好的不尋常非流行新音樂網站」吧。

不過有一點要聲明:「前衛音樂」在世上、樂壇上、音樂史中有它一定的定義和明確傳統(就像巴洛克音樂、浪漫主義古典樂派、中國京劇、北京搖滾,等等名詞一樣),不是咱們愛怎麼用就怎麼用的。

「樂評是否可以中肯些,也再客觀些」… 這兒難道不是?難道什麼都拍手叫好不錯還行才是中肯客觀?您自己說您完全沒聽過這些音樂,甚至沒聽過這些樂種,請問:如何如何知道我說的不中肯客觀???

我在「說明欄」裡說過了,這兒像是一個導遊手冊,是給要去旅遊的人,或是正在外地旅遊的人,作參考用的工具書;不是給人閱讀、臥遊江山的。根本不打算去旅遊的人,真的用不著看這些廢話。這兒真的不是一個文學網站,相信我。

「…不論何類音樂,那麼應該包容各種類型」… 老弟,如果您找得到全球中外哪個由一個人獨立製作的樂評網站包容的音樂類型比這裡多的話(從河南佛教頌經到法國具象音樂到歐洲半流行舞曲到歐美機器雕塑音樂到猶太前衛音樂到冰島電影配樂到美國情色音樂到印度即興音樂到人新爵士樂到日本噪音到白人殖民主義的世界音樂到英國藝術搖滾到湖南的譚盾到四川的何訓田到維也納的地下電子樂到香港的前衛音樂…老弟,眼鏡擦亮點兒,字體放大些),我可以立即關掉這個站。

另外,您若是要找另類搖滾,重金屬,電子舞曲或古典音樂之類的話,這兒沒有。一般搞音樂和研究音樂的人不叫這些作前衛音樂。而且那些音樂的網站網絡上多的是。

多聽,多看,多發掘,多鑽研是我們最需要作的;不了解過去,如何認識現在,如何創造未來?同意嗎?

葫蘆


hi, edmund,

你既然說疏離,又要回答,有些為難啊。

1. 制式舞曲,哈,你自己都說清楚了,要我如何再補充呢?流行音樂,怎麼說呢?當然,任何音樂都有它自己的創意,趣味,美感,你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但它畢竟是流行音樂。這絕不是指什麼高下之分,而是骨子裡有根本性質的不同。流行音樂極為重要(絕對重要過所謂古典音樂一萬倍),但它與其他實驗音樂原創音樂的目的/價值觀/欣賞法/判斷法都完全不同,無法混為一談。基本上,實驗音樂/原創音樂是有勇氣否定自身的藝術形式,是抱著懷疑態度,至少是持著超越自身的態度的。當然,細部分析,很多外表是實驗音樂的東西是根本沒有這些特質的,因此它們的本質也屬於熱門音樂,不管它音量多強或多低。反過來說,很多流行音樂極富原創性突破性,遠遠超過那些假前衛假實驗假現代的玩意。所以呢,看你個人要的是什麼,是一種外形,還是一種精神。若是求精神,那它可以在任何音樂形式中找到。(比如有些非洲矮人族的「原始野蠻人音樂」,今天聽起來各方面趣味境界技巧都遠超過大部份白人的排行榜流行樂)。所以,俗氣,絕不在於音樂種類,而在個別作品/作者。爵士樂、前衛音樂、奧古典樂裡都有大量俗不可耐的東西。很多人很早就說過了,任何藝術流派藝術形式中只有百分之五以下是好東西。

2. 關於 Disc Jockey 的問題,這麼說吧:disc jockey 是今天樂壇最被荒繆地膨脹的一個角色。這起因還是群眾對活人偶像 icon 的強烈需求,偶像不存在/不在場時,也還能當場捧出一個來。絕大部份 DJ 也就是放放唱片而已,俗稱打碟(別說其中有高下之別這種話;當然有高下之別!但還是放唱片、program 音樂順序、對對拍子 bpm 而已)。什麼叫 DJ 藝術家/唱盤音樂家 turntablists,那是用唱盤作出自己的音樂才算,比方說 invisibl skratch piklz 這種嘴上的鬍子都還沒長硬,人種混雜得說不出是哪一洲來的,像這幫小孩子這一級的原創人物,才是 DJ 藝術家。其他的大多數是打碟的。

3. 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 : lifeforms (2-CD album).

4. 我不認為聽到爵士樂已死這類的話,用得著大驚小怪。爵士樂就是死了也不是什麼壞事悲哀事。搖滾樂不也死了,歌仔戲,京戲,崑曲,不都死了,古典樂也死了多時了,so what? 歷史是前進的,過去的東西自有它的錄音/樂譜記錄供人們世世代代享用,爵士樂全部錄音我們不是都隨時可以取出來聆聽,更復何求?我不覺得爵士樂死了是什麼好可惜的事,除們什麼別的新音樂都不聽。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音樂,連被人們誤認為是保守的奧古典樂、上世紀初的京戲,在它們的時代,全都是一日千里的激進藝術形式。一個藝術形式的興衰起落是天下再自然不過的事。想要勉強延繼一個自然衰敗的藝術形式是很荒唐的事:我們要創造現代改良崑曲讓它再普及社會,再延續發展兩百年嗎?其實,不知創新,沒有自己族群的自己時代的藝術形式才是最悲哀的事。

當爵士樂已被社會上的雅癖休消費階層全面接管操控時,當連 anthony braxton, george lewis 都被名牌學院收編成為作曲系教授時,當 wynton marsalis, joshua redman 可以被史書稱為爵士樂大師時,當 branford marsalis 可以在美國權威性的公共電視台上對著鏡頭臭罵 cecil taylor 是 "bullshit" 時,當唱片行開始推出 "Coltrane for Lovers" 選輯時,當 coltrane 變成不只是「情調」音樂,更是「調情」音樂時,你就知道,爵士樂死了,多時了…

從 parker 起,真正的藝術爵士樂一直是不滿現狀,永遠要全力超越爭脫現成音樂僵化語言的無悔前進,ornette, dolphy, ayler, taylor, cherry, miles, mclaughlin, AACM, jarrett, braxton 全都是。這一條路線下不去了,大家退化成只會吹老歌彈老調時,情況應該不能再更明白了。

藝術爵士樂向來強調的不是自我慶祝,要說,應該是自我超越,即使導向自我毀滅也在所不惜。

今天人們往往只知留戀過去,而不知過去的這些前進音樂之精神精力血液早已注入今天各種更新的音樂形式之中。人們只死守著爵士樂的慵懶悠刺激即興情調,只想著如何在和弦上套音符,而不視爵士樂是二十世紀音樂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它直接影響了搖滾樂,progressive rock, 靈魂樂,funk,學院派現代樂,電子舞曲,各種前衛即興音樂,各派地下實驗音樂,world fusion, world beat,心靈音樂,等等等等。

一個藝術家、一種藝術形式是否重要可用一個方法判斷,就是,拿掉它歷史還成不成。而拿掉爵士樂音樂史就不成。



至於 St. Germain,先不談它的品質如何,它是流行音樂,不是爵士樂。我很早前就說過: acid jazz (迷幻爵士)是既不迷幻也不爵士的兩不是。(順便一提,acid 譯作「酸」是根本錯誤的,acid 指迷幻藥, LSD)

St. Germain 這種唱片,只不過在僵化的一小節採樣節奏上疊上任何美國高中爵士樂隊都能勝任的純粹裝飾性的即興演奏。我們如何能呼之為爵士樂的新形式?若有人自中國戲曲的鑼鼓點子採了四拍子的樣,反覆循環,上頭配以女高音即興,我們會稱之為中國戲曲之延續嗎?

真爵士樂一向有一重要特質,就是對音樂創作各面的極端考究,不管是音符或和弦選擇,拍子拖延的 swing 韻味,塑造個人音色,氣氛意境,等等等等。這些不是當前這種 fake jazz 假爵士樂真舞曲具有的氣質。可去參照高段的 drum 'n' bass ,看他們在設計節奏和細部節奏變化上花了多少硬功夫。

話說回來,爵士樂一直有它舞曲的、流行歌的俗氣層次,要這麼看的話,今天大家作的都算爵士樂好啦,皆大歡喜唄。就像 ken burns 最後說的: louis armstrong 全世界最棒,因為他能讓人快樂!

5. 完蛋,此碟我實在聽不懂,無法作答。



抱歉,有些答非所問,實不得已。 另外關於爵士樂部份也是延續與網友 steve-vai 在電台留言板上的討論。

subb


keith jarrett (浅灰色 #A8A8A8 best color)

2004-09-11 | Weblog
Jarrett --- In the Light


啊,Lawrence,你若覺得連 In the Light 也不好聽,我真無話可說了咧。

我雖已二十年沒聽那張了,不過印象完全深刻在心。像他在唱片套上說的,「若不是經由他們(指他前妻和小兒),上帝將無法顯現祂自己。」當年的我的聽後感是:可將這句話前半的人稱代詞(他們)替換成 Jarrett 自己。

這是多麼誠心的音樂!是神助的自動書寫,是上蒼顯靈的音樂,沒有俗套的古典作曲法或曲式的約束。若和他後來的逸品(類古典)形式比較,像什麼 Celestial Hawk; Bridge of Light,等非常態作品,那些都只能算是××。

Lawrence, 這是 Keith Jarrett 畢生除了 Koln Concert 以外最重要、最個人、最內省的音樂代表作。千萬千萬不能不能不能以古典音樂的態度或標準去看它。

作曲者自己在唱片封套上已經說得很多了,他也是全音樂界口才最好的人,我不想再畫蛇添足。不過,聽聽那玄密的長笛協奏,那徹底私密的鋼琴獨奏小品異教讚歌,大鍵琴小賦格,那完全脫逸的四個大提琴和二長號重奏,銅管五重奏高昂的綻放………

或許你多接觸 Keith Jarrett 之前之後的不同風格作品以後會比較了解他。畢竟 Koln Concert 是通俗且大家都能欣賞的,而他其他的作品則不然。或許等你長大點後…

畢竟這不是古典樂或爵士樂,而是密教 (mysticism) 的音樂。而 Jarrett 絕對絕對不是個爵士鋼琴手什麼的,在這個時期 (1972-1976),他是個靈媒。

是不是時代已全變了?風中不再吹著那股靈氣?"The answer my friend, is" no longer "blowing in the wind..."




i love in (3rd color skyblue #3299CC)

2004-09-11 | Weblog
Name: 老陳

Favorite Music Types: 古典

Favorite Artists: ELP, Arvo Part

DJ兄, 你好:

雖然隔了一年多才再一次到此留言
其實這地方是我午休上網必定要進來看看的
一直是關心, 支持
您的評論的確刺激了我的音樂求知慾
也讓我想多了解一些音樂創作的表現可能性
只是, 自認程度不夠
只能在旁邊看著學, 無法加入討論
Hey, 那些可都是別人多年的心得喔!

18歲的Lawrence推薦King Crimson的Epitaph
20年前我20歲初次認識King Crimson也十分喜愛這首歌
歲月之前, 不知做何感想?!
巨木, 木棉花, 零世紀/白彈, 弦外之音, 小雅...
這些伴我成長的音樂來源
對你是否有重大影響?或是你很早就超越了?

劉總編(Mr.劉漢盛的今稱)音樂評論幾乎完全偏向古典
也因為在台灣古典才是主流、正統, 也吸引了大多數的愛樂人士
或許台灣對古典音樂的品評能力也著實不差
本人古典聽的極少, 自然無可置喙
只是很想問你, 當年是否常進出普洛?
自詡愛演奏電貝斯的劉總編, 當年的音樂取向又是如何?

今晚聽昨兒個在光華商場買的Eleni Karaindrou: Eternity and a Day
竟好像聽到張弘毅『玉卿嫂』專輯把烏獨奏
一室的寂寥、蕭索。
Garbarek's Rites聽了不下十遍
心中全無主意, 開創了新空間? 守舊, 跳脫不出既有格局?
是否加入夠量/過量的electronic effects and samples?
少了Manu Katche's Drums是好? 不好?
遲不見DJ兄評論, 心急!



老陳:

你的留言把我打入時空隧道。那些對別人早已無任何意義的店名,在我們這輩的樂友心中,數十年後只要悄悄地提出,不知有多震撼。

King Crimson的 Epitaph…
這首歌的歌詞當年我抄在小紙條上揣著入伍當兵的。意義可想而知…

不過我不太聽大部份的搖滾只聽某些 progressive rock,所以較少買那些牌子的唱片。高中時天天假借樂隊排練之名翹課跑遍中華路各大小唱片行,還有中山北路的上揚(全國唯一進口 ECM 原版唱片的地方;那時是因他們代理國 Deutsche Grammophon 古典唱片所以會以樣品名義不小心夾進每種僅一張的 ECM 樣品!)

抱歉,劉總編這人我真是沒聽說過咧。普洛也只去過一兩次吧。當初聽古典只買松竹和後來的永豐,幾乎沒買過(也買不起)幾張古典原版;那時錢大都花在前衛現代和前衛爵士樂的原版上。

Garbarek's Rites...
原創路上三十年來從不回頭看的 Garbarek 也開始自我致敬,令人失望。不過,開頭兩首用採樣器的,確實是把他歷年的簡約和內歛更向前推進:正宗的 Garbarek 韻味加上了帶有時代感 ambient 影響的新聲響和鍵盤和聲長音,比以前四重奏為主的形式更純、更醇,意境更深遠玄妙。我極樂見他找到了一種即使不用 saxophone 就能表現他的完全美學意境的手法。其實,整張唱片本該都是順著這個方向走下去的。

然而,之後的有幾首自己吹自己舊作,我真不知有何意義了。另外,爵士四重奏的形式,對他自己,對長期追隨他的樂迷,都實在是有些疲乏了;我想你也有同感?爵士團體即興音樂這種架構,固然曾帶他攀過藝術高峰,然而有時必須明了藝術終極還是一個人的創作,不一定要堅持一種四重奏五重奏樂團型式,尤其是像 Garbarek 這種極度個人的內省音樂。八0年代的那張全由他自己一人作出的 All Those Born with Wings 不是很好的方向嗎?

更何況在今天已鮮少有樂手能配得上他的境界;比方說,近年來他用的Marilyn Mazur是個極糟的打擊樂手,無力,畏縮,沒什麼音樂感可言(看現場特別能感覺到她的缺少定力,這是打擊樂手最忌諱的),怎能論及參與創作或帶有啟發全體的作用(如當年的 Jack DeJohnette, Jon Christensen, Bobo Stenson 或現在仍在團內的 Eberhard Weber)?

電子樂器這兒並沒有用得過量,因為不過是用了採樣器裡的特效環境聲,和和絃背景長音;並沒有用純粹電波聲,或是那些假假的模倣真樂器的合成器聲(如All Those Born with Wings專輯裡假吉他聲挺不好的),所以這兒的處理不但不讓人有任何反感,反而塑造出比原音樂器四重奏深遠豐富太多的意境和空間感。

第一張的其他曲子都不甚突出。第二張裡倒有好些寶貝。那首悲得要命的 Pan 其實是舊曲子,原先出現在挪威著名古典小提琴家 Arve Tellefsen 的專輯 Pan (Norsk, 1988, LP) 中(Garbarek 客串 tenor sax),從沒在 Garbarek 自己唱片中出現過。而那首 We Are The Stars 是我特別喜歡的,因為這是 Garbarek 的旋律第一次由人聲唱出,感覺新鮮,編給男童合唱團的這個主意聰明極了。那首由喬治亞共和國的 Jansug Kakhidze 自作自唱自指揮的 The Moon over Mtatsminda 則賺人淚水傾向稍嫌通俗,實在不屬於這張唱片,Garbarek 自己也知道,所以才用大篇幅文字解釋。那首 Malinye 是美國小喇叭手和融合音樂鼻祖 Don Cherry 的作品,這兒的演奏平板無勁兒,但你可以感覺到 Garbarek 懷念亡友的傷感(要聽 Don Cherry 和 Coltrane 的影響,推薦 Garbarek 在他 Witchi-tai-to ★★★★★中的那首 Desireless)。

但都沒關係!怎麼說呢?Garbarek,一個年過五十、顯赫於嚴肅樂壇三十年的音樂家,也應該有自我祝壽自我禮讚自我陶醉一下的權利吧。從這點來看,沒有人會怪他。客觀而論,在今天這種連爛音樂、非音樂都滿街叫好的××環境裡,這張真情滿溢的作品絕對有四顆半星的水準。而若再自我要求得緊些,把兩張唱片之中的舊作和不出色的四重奏曲子捨去,縮簡為一張唱片長度,那將絕對是一張五星級的傑作。

同意?

我私下幻想期待的是一張 Garbarek 完全不用 saxophone 的專輯…

Jean-Michel Jarre: Zoolook...
哈,難得還有人記得這張。在當時的流行電子音樂裡是極其原創前衛的。Jarre 極佳的旋律感在這張裡也發揮得最好。

歡迎你參加民主樂評。幾十年前的樂壇盛況怎能不分享小朋友們?


dajuin

推薦:(老陳,抱歉,以前推薦了一些「難聽」的,這兒補救幾張好聽的)

Scho:nberg: String Quartet No.2
Alban Berg: Lyric Suite (限卡拉揚‧柏林愛樂版)
Keith Jarrett: In the Light
Jan Garbarek: Witchi-tai-to
Jan Garbarek: Dis
Terje Rypdal: Odyssey
Terje Rypdal: Undisonus - Ineo (ECM1389)(小提琴與管絃樂;人聲與室內管絃樂)
Chicago: Chicago VII (1974)(for old time's sake! 史上最強的爵士搖滾團,非搖滾爵士。聽那 Call On Me 緊湊無比的三人管樂組。那個連排行榜都前衛都原創的時代不會再有了!)
Pat Metheny: Pat Metheny Group (1978)


Name: romeo none且歌


DJ:你好

聽音樂這么多年,從朱名淫到Bill Frisell.到也頗走過些彎路.前年第一次看到你的網,就無可爭議的加入Favorites,除了更新較慢,別的不抱怨.現在我在網絡上自辦發行一份《聲聲慢》,希望讓國內的樂迷可以接受些別的東西。國內現在聽搖滾的水平太低。舉四個例子証明﹕

1.前几天還在一個BBS上看見這么一句話:"Except GNR ,all of American Rock&Roll is shit(總算他還知道寫英文)

2.網易的搖滾板主KGB (他的名字好象取自NoneSuch的Krons Quaret小提琴四重奏組)經常寂寞的歡呼他買到了整套的Cluster,一張Spiritualized,而無人響應,因為沒人知道他們是幹嗎的.

3.不知道Nirvana在你們台灣紅否,這邊的樂迷是拿Kurt當非主流教父看的.

4.有一份帖子寫到"你聽過SUB POP嗎,我聽過,都特別傻",我問他CODEINE, SIX FINGER SATELLITE時,他問我編號是几.

我在高地的貼子里說過,大陸的樂迷水平太低,這是基礎教育的問題.而且大陸的樂迷把搖滾當做反社會,反社會既成架構的利器.這使得他們喜歡把滿口臟話,破衣爛衫的樂隊當成他們的最愛.所以國內最紅的三種音樂類型是GRUNGE(現在到沒什么人提了),說不清到不明的朋克,金屬和死亡金屬.他們以為聽搖滾,搞搖滾就可以救世了.(他們應該看看村上春樹的小說"跳、跳、跳"里主人公對雪說的話),不過除了樂迷,西方樂評也是這么看的,忘了是wire還是SPIN里就把大陸搞搖滾的當成持不同政見者(我覺的大陸這些人到了他們孫子那一輩,都不會有什么政見).郝舫和我們說他采訪崔健,問及他還看書否,崔健囁嚅著說"看還是看,就是看不太懂".我覺的大陸的搖滾要發展,得象當年的洋務運動.先學學日本人.再趕超歐美不遲.讓他們聽聽灰野敬二,大友英良,YMO(這個你好象不喜歡)再說.

還是講回音樂吧,PINK永遠都是我的最愛,愛屋及烏,ROGER WATERS那几張也是我的寶貝.(其實現在三個人的PINK也是很好聽的流行音樂),搖滾的生命力就在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音樂形式的探索.KING CRIMSON只占住了后一點.當然KING CRIMSON比起那些YES,ELP,ELO,要強太多.不過FRIPP現在太多產,自己搞,和他老婆搞,和很多人搞.不知道為何CAROLINE會讓他一個勁的出.

CIBO MATTO還是在老兄的介紹下找來聽的,沒法像喜歡COCTEAU TWIN一樣喜歡.

拉拉雜雜的不知道寫些什么.就到這吧.

推荐:

所有的COCTEAU TWIN(她們可不是可以歸入任何一種類型的音樂)

LOW的I COULD LIVE IN HOPE

ARCHERS OF LOAF的All the Nation's Airports(你能想想一支GUITAR NOISE樂隊的唱片里有一支落寞的鋼琴曲.


且歌

能說的你都說得差不多了吧。有幾點說明一下:

咱們或許不該有別人聽音樂的水平低之類的想法。那些聽那些音樂的人,本是聽那些音樂的人,世間一切都有它自然的、巧妙的分配安排。大陸的聽音樂現象極為精確可測地說明了很多社會現象和道理。再自然不過。

世間一切現象,都是世間一切原理的精準反映。

這些聽這些音樂的人,若發現那些聽那些音樂的人都跑來改聽這些音樂,不知還會不會再聽這些音樂?有人說,不再會了,但其實答案很難說,因為這永遠不可能發生,所以也永遠無法驗證。

我們在作的,都是知其不可能而為之的蠢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對生命對宇宙的無力的抗議掙扎奮摶罷了。

這個站,不是更新較慢,而是樂評欄根本早已整整一年沒更新了!原因眾多,主要是沒有什麼新音樂值得介紹;這一年來世間的確生產了大量的直徑十二公分的鍍鋁塑膠圓盤,音樂倒沒生產多少,連值得一提的特爛的也沒有。再者,某些前衛音樂的討論失去公眾意義。本站真正的更新其實不斷,是在非樂評欄的各欄目,尤其是這兒。

還有,我不是某個地方或單位的;是獨立作業的特種部隊。

國人聽的非主流,其實是美國小孩子們中學生大學生們聽的絕對主流熱門音樂。扯破嗓子跟他們說又有何用。

而大部份洋人聽的所謂非主流,其實又是各個地下或前衛或實驗或世界樂派的主流。

是的,最前衛最地下的音樂,也有它們自己的主流,而且多半是主流!

比方說,The Wire 雜誌就是各個地下或地上實驗樂派的主流代表聲音。比方說,日本噪音,法國美加電子原音音樂/具象音樂,美國加拿大電腦音樂,紐約東京拼貼派,超低限樂派,學院現代派,等等各個前衛樂種的百分之九十五、九十七以上都只不過是它們各自的非原創通俗主流。

什麼是非主流?一是否定一切聲音(如失聰者)。二是接納一切聲音(如約翰凱基)。所有之間的,都不是。而我們要不要?這是終極問題。

YMO 我倒從沒說過不喜歡,但要看哪一張。不喜歡的是之前的一個 ^_^

CIBO MATTO 那張唱片一聽就知是歷史性的,但連我自己聽了他們一次現場以後,也再沒聽他們唱片的慾望了。不是不好,而大概是沒有神秘性,或深度?了吧。不懂,很奇怪的現象,也不只我一人有這個感覺。

King Crimson 不能算搖滾樂(或任何樂)。

祝你的雜誌快快地發起來!


DJ

古典音楽 無調性 など。。。。。 (土黄色#9F9F5F ok)

2004-09-11 | Weblog
…對無調性的東西怎么看?

這個詞要小心點用。因為它可指兩三種不同的東西。

早些時候,當音樂都是傳統的調性時代,本世紀初新出來的新維也納樂派 (Schoenberg, Webern, Berg) 的十二音音樂被稱為 atonal。Atonal 應該譯為「非調性」而不是無調性,以免生誤會。它所謂非調/無調的那個「調」字是指西方的大調小調及調式音階的調性及和聲結構;絕非指「曲調」、「調子」或旋律。十二音 twelve-tone 音樂都是有調子(旋律)的,只不過是它用了十二個半音的全部而不是部份。

當然這是粗略的說法,細部來說,還有嚴格的十二音「音列」音樂,就是用一預先決定的任意順序去把那十二個音填到整個曲子中,其中當然可以用到重覆使用,逆行,反行,鏡像等複雜的手續。等等等等。

正統的十二音音樂是古典音樂的自然延伸,所以自然有極好的作品,如上述 Webern, Schonberg, Berg 一直到六十年代的 Heinz Holliger 等,但是在七0年代當十二音音樂變成學院派作曲學生的「正統」和基本課程之後,所有的作品都無聊到了極點;並且在七0年代之後,尤其是、甚至是到今天,還把十二音音樂毫不懷疑地作為「唯一」正統作曲法,則實在是患了嚴重的時代錯亂症。你可知這種既難聽又難彈難吹難拉的作品現在每天都在全球各大音樂系音樂學院中不斷的被推出中…

然而,對一般聽者來說,「無調音樂」可能是指任何不用大小調或調式音階的有些亂吹亂彈的自由味道的或是前衛爵士那種隨心所欲的所謂自由即興音樂。比如現在英國,日本,國,紐約的某些樂人還在作的東西。

不知你的無調性所指為何。

所謂自由即興音樂其實一點也不自由,因為你的表現情緒只限於某幾種(如疏離,憤怒,醜陋,反抗,壓抑,迷惑等等)而使用素材也是有諸多限制(不能有美,耳的成份)。不過它可以代替不玩樂器的人發泄一切積壓的情緒。就像人們需要看極端暴力的電影是一樣的原理,它產生了祭司/巫師/祭典/替代牲品的作用。所以絕對有它的社會功能和需要。

你若問我個人,我自己以前就搞那玩意兒,所以深痛惡絕。因為它是 getting nowhere 的原地踏步音樂。它應是每人生命過程中自然且必經的階段,郤有人搞它一輩子,是前衛嗎?

Carl Stone之流

2004-09-11 | Weblog
Carl Stone之流
Carl Stone 是半學院派,在純象牙塔派電子原音音樂之外,他是研發最力的電子原音音樂拓荒者。由於是完全的拜日狂,因而也染上些東方的深邃,此為其與其他採樣惡搞派最大區別處。另外,他有學院派的高超技巧與認真性及正確歷史觀,郤有學院外的大膽魄力,此其成功原因之二。早年純用老舊 Prophet 2002 採樣器,後改用 Macintosh電腦,再轉用 Max 程式語言,現為 Max 程式設計高手。高在哪裡?一:「境界」比其他採樣手高了一大截;二:不斷研發往前衝,不老用自己的舊招;三:耳界聽野極廣。(此公在日本火紅得不像話,日本人常請他用前衛音樂作一兩分鐘長的電視廣告配樂如啤酒和資生堂的化妝品等。試問,全世界別國家有嗎?)

池田亮司可是從未到美國露面的(英國歐洲倒常去)。而且這次只有紐約那兩場…我認知但並不捧池田,他的東西可以有極大的力量,但是是屬於應該保持極度低調少曝光少出唱片為妙應該用力保持稀罕度的那種東西。我覺得有意思/意義的是,池田這種低調極限的音樂,可以在歐美新音樂圈子裡紅起來,所反映出的樂壇現象和樂迷心態(日本祟拜佔百分之五十,低調祟拜佔三十,好藝術祟拜只佔二十吧)。

民族音樂 (guiyu色 #6F4242 good)

2004-09-11 | Weblog
我是認為不能徹底打倒Real World,其向西方獻媚的包裝慾是有,但不是太嚴重吧,
嚴重不嚴重,要看你對民族音樂看得有多嚴肅。我本人拒買 Realworld 的唱片。

民族音樂的唱片公司背景,有時還真得好好兒研究研究,以免誤入歧途。Realworld 是一個熱門流行音樂公司,是個流行政權,不是負責認真的民族音樂出版者,它的角度大有問題。當然這是需要比較才知道的。但想想,以兄身處中國武漢都能收集到三十張它的唱片,而不得其他真正的名族音樂唱片,這是不是本身就值得深思。

大體來說,各國人對民族音樂的意識形態是大不相同的,不可不察:

英國人:仍然極度扭曲的殖民主義眼光 ("still imperialist after all these years..." :-)) 。而被統治者與統治者之間又有一種極微妙的戀愛關係,荒誕可笑又耐人尋味。翻翻那本 World Music: Rough Guide …以為印度音樂及非洲流行歌曲就叫作「世界音樂」。而 Realworld 及其他公司那樣地濫捧並不是太了不起的 Nusrat Fateh Ali Khan 及確實不行的 Sheila Chandra 實在誤導了年輕人對印度巴基斯坦音樂傳統的印象(曾有人問我,巴基斯坦難道就只有一個 Nusrat Fateh Ali Khan 嗎?)。當然這樣說有些誇張,那也不是他們的本意,但是以它強大的商業行銷優勢及流行的完全極權,的確在目前不察實情的大眾間造成了如此的結果。再舉一較清楚的例子:Realworld 出版的那張 The Guo Brothers & Shung Tian (Realworld 91345-2),有哪個中國人覺得可以代表或表現中國傳統音樂的?(更別提中文拼音裡沒有 Shung 這個字!)

(以下提到的民族音樂公司在此大力推薦)

美國人:自己全無歷史文化,因而一碰到外國的傳統文化,什麼都是好棒、好美、好有意思。可別光笑人家:美國人也因此富有尊敬外國文化的精神;且美國的民族音樂學學術研究最發達。對民族音樂的了解,某些專家及百姓往往能相當深入(對印尼及印度音樂的了解最深)。早期出版的各民族音樂唱片系列,促進了全世界對彼此各國音樂資源的認識,功不可沒!特別是 Nonesuch 公司,它的 Nonesuch Explorer 民族系列對全球民族音樂的採集、保存、研究和普及貢獻最大!出版品音質好,內容精。在 LP 時代極重要(包括前衛學院派音樂及電子音樂);然目前已不再出版採集新錄音。另有 Folkways, Lyrichord 等唱片公司長期默默地致力於民族音樂的採集出版。

法國人:向來懂得品味好東西。出版大量的民族音樂。最重要的是 Ocora 公司 (Radio France) 的民族音樂系列。另外有 Inedit 公司。另外,Buda Records 公司的中國遼南吹打樂系列也特別好。不過也有很多唱片是樂人到法國錄製的,而不是在原產地現場採集,得注意。

日本人:全世界最懂鑒賞的民族(所以才懂得偷)。自八十年代末 CD 格式出現起,JVC (Japan Victor)及 King Records 兩家出版了無數的各國民族音樂數位錄音 CD。在採音錄音內容及音質各方面都是一流。田野現場實地數位錄音技術世界無人可比!西藏系列唱片皆發燒水準。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態度極為嚴謹,且正確不帶任何色彩。每張唱片都有詳細照片及解說。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較小的出版者出品,比如 LP 時代的聯合國合教基金會出版的民族音樂系列,荷蘭的 Pan 公司,等等,都是極優質認真的研究和欣賞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