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戒烟中 我愛MIMIAO 我希望処ヲ件事儿能一様長久

私が好きなものは全部ここにいる

i love in (3rd color skyblue #3299CC)

2004-09-11 | Weblog
Name: 老陳

Favorite Music Types: 古典

Favorite Artists: ELP, Arvo Part

DJ兄, 你好:

雖然隔了一年多才再一次到此留言
其實這地方是我午休上網必定要進來看看的
一直是關心, 支持
您的評論的確刺激了我的音樂求知慾
也讓我想多了解一些音樂創作的表現可能性
只是, 自認程度不夠
只能在旁邊看著學, 無法加入討論
Hey, 那些可都是別人多年的心得喔!

18歲的Lawrence推薦King Crimson的Epitaph
20年前我20歲初次認識King Crimson也十分喜愛這首歌
歲月之前, 不知做何感想?!
巨木, 木棉花, 零世紀/白彈, 弦外之音, 小雅...
這些伴我成長的音樂來源
對你是否有重大影響?或是你很早就超越了?

劉總編(Mr.劉漢盛的今稱)音樂評論幾乎完全偏向古典
也因為在台灣古典才是主流、正統, 也吸引了大多數的愛樂人士
或許台灣對古典音樂的品評能力也著實不差
本人古典聽的極少, 自然無可置喙
只是很想問你, 當年是否常進出普洛?
自詡愛演奏電貝斯的劉總編, 當年的音樂取向又是如何?

今晚聽昨兒個在光華商場買的Eleni Karaindrou: Eternity and a Day
竟好像聽到張弘毅『玉卿嫂』專輯把烏獨奏
一室的寂寥、蕭索。
Garbarek's Rites聽了不下十遍
心中全無主意, 開創了新空間? 守舊, 跳脫不出既有格局?
是否加入夠量/過量的electronic effects and samples?
少了Manu Katche's Drums是好? 不好?
遲不見DJ兄評論, 心急!



老陳:

你的留言把我打入時空隧道。那些對別人早已無任何意義的店名,在我們這輩的樂友心中,數十年後只要悄悄地提出,不知有多震撼。

King Crimson的 Epitaph…
這首歌的歌詞當年我抄在小紙條上揣著入伍當兵的。意義可想而知…

不過我不太聽大部份的搖滾只聽某些 progressive rock,所以較少買那些牌子的唱片。高中時天天假借樂隊排練之名翹課跑遍中華路各大小唱片行,還有中山北路的上揚(全國唯一進口 ECM 原版唱片的地方;那時是因他們代理國 Deutsche Grammophon 古典唱片所以會以樣品名義不小心夾進每種僅一張的 ECM 樣品!)

抱歉,劉總編這人我真是沒聽說過咧。普洛也只去過一兩次吧。當初聽古典只買松竹和後來的永豐,幾乎沒買過(也買不起)幾張古典原版;那時錢大都花在前衛現代和前衛爵士樂的原版上。

Garbarek's Rites...
原創路上三十年來從不回頭看的 Garbarek 也開始自我致敬,令人失望。不過,開頭兩首用採樣器的,確實是把他歷年的簡約和內歛更向前推進:正宗的 Garbarek 韻味加上了帶有時代感 ambient 影響的新聲響和鍵盤和聲長音,比以前四重奏為主的形式更純、更醇,意境更深遠玄妙。我極樂見他找到了一種即使不用 saxophone 就能表現他的完全美學意境的手法。其實,整張唱片本該都是順著這個方向走下去的。

然而,之後的有幾首自己吹自己舊作,我真不知有何意義了。另外,爵士四重奏的形式,對他自己,對長期追隨他的樂迷,都實在是有些疲乏了;我想你也有同感?爵士團體即興音樂這種架構,固然曾帶他攀過藝術高峰,然而有時必須明了藝術終極還是一個人的創作,不一定要堅持一種四重奏五重奏樂團型式,尤其是像 Garbarek 這種極度個人的內省音樂。八0年代的那張全由他自己一人作出的 All Those Born with Wings 不是很好的方向嗎?

更何況在今天已鮮少有樂手能配得上他的境界;比方說,近年來他用的Marilyn Mazur是個極糟的打擊樂手,無力,畏縮,沒什麼音樂感可言(看現場特別能感覺到她的缺少定力,這是打擊樂手最忌諱的),怎能論及參與創作或帶有啟發全體的作用(如當年的 Jack DeJohnette, Jon Christensen, Bobo Stenson 或現在仍在團內的 Eberhard Weber)?

電子樂器這兒並沒有用得過量,因為不過是用了採樣器裡的特效環境聲,和和絃背景長音;並沒有用純粹電波聲,或是那些假假的模倣真樂器的合成器聲(如All Those Born with Wings專輯裡假吉他聲挺不好的),所以這兒的處理不但不讓人有任何反感,反而塑造出比原音樂器四重奏深遠豐富太多的意境和空間感。

第一張的其他曲子都不甚突出。第二張裡倒有好些寶貝。那首悲得要命的 Pan 其實是舊曲子,原先出現在挪威著名古典小提琴家 Arve Tellefsen 的專輯 Pan (Norsk, 1988, LP) 中(Garbarek 客串 tenor sax),從沒在 Garbarek 自己唱片中出現過。而那首 We Are The Stars 是我特別喜歡的,因為這是 Garbarek 的旋律第一次由人聲唱出,感覺新鮮,編給男童合唱團的這個主意聰明極了。那首由喬治亞共和國的 Jansug Kakhidze 自作自唱自指揮的 The Moon over Mtatsminda 則賺人淚水傾向稍嫌通俗,實在不屬於這張唱片,Garbarek 自己也知道,所以才用大篇幅文字解釋。那首 Malinye 是美國小喇叭手和融合音樂鼻祖 Don Cherry 的作品,這兒的演奏平板無勁兒,但你可以感覺到 Garbarek 懷念亡友的傷感(要聽 Don Cherry 和 Coltrane 的影響,推薦 Garbarek 在他 Witchi-tai-to ★★★★★中的那首 Desireless)。

但都沒關係!怎麼說呢?Garbarek,一個年過五十、顯赫於嚴肅樂壇三十年的音樂家,也應該有自我祝壽自我禮讚自我陶醉一下的權利吧。從這點來看,沒有人會怪他。客觀而論,在今天這種連爛音樂、非音樂都滿街叫好的××環境裡,這張真情滿溢的作品絕對有四顆半星的水準。而若再自我要求得緊些,把兩張唱片之中的舊作和不出色的四重奏曲子捨去,縮簡為一張唱片長度,那將絕對是一張五星級的傑作。

同意?

我私下幻想期待的是一張 Garbarek 完全不用 saxophone 的專輯…

Jean-Michel Jarre: Zoolook...
哈,難得還有人記得這張。在當時的流行電子音樂裡是極其原創前衛的。Jarre 極佳的旋律感在這張裡也發揮得最好。

歡迎你參加民主樂評。幾十年前的樂壇盛況怎能不分享小朋友們?


dajuin

推薦:(老陳,抱歉,以前推薦了一些「難聽」的,這兒補救幾張好聽的)

Scho:nberg: String Quartet No.2
Alban Berg: Lyric Suite (限卡拉揚‧柏林愛樂版)
Keith Jarrett: In the Light
Jan Garbarek: Witchi-tai-to
Jan Garbarek: Dis
Terje Rypdal: Odyssey
Terje Rypdal: Undisonus - Ineo (ECM1389)(小提琴與管絃樂;人聲與室內管絃樂)
Chicago: Chicago VII (1974)(for old time's sake! 史上最強的爵士搖滾團,非搖滾爵士。聽那 Call On Me 緊湊無比的三人管樂組。那個連排行榜都前衛都原創的時代不會再有了!)
Pat Metheny: Pat Metheny Group (1978)


Name: romeo none且歌


DJ:你好

聽音樂這么多年,從朱名淫到Bill Frisell.到也頗走過些彎路.前年第一次看到你的網,就無可爭議的加入Favorites,除了更新較慢,別的不抱怨.現在我在網絡上自辦發行一份《聲聲慢》,希望讓國內的樂迷可以接受些別的東西。國內現在聽搖滾的水平太低。舉四個例子証明﹕

1.前几天還在一個BBS上看見這么一句話:"Except GNR ,all of American Rock&Roll is shit(總算他還知道寫英文)

2.網易的搖滾板主KGB (他的名字好象取自NoneSuch的Krons Quaret小提琴四重奏組)經常寂寞的歡呼他買到了整套的Cluster,一張Spiritualized,而無人響應,因為沒人知道他們是幹嗎的.

3.不知道Nirvana在你們台灣紅否,這邊的樂迷是拿Kurt當非主流教父看的.

4.有一份帖子寫到"你聽過SUB POP嗎,我聽過,都特別傻",我問他CODEINE, SIX FINGER SATELLITE時,他問我編號是几.

我在高地的貼子里說過,大陸的樂迷水平太低,這是基礎教育的問題.而且大陸的樂迷把搖滾當做反社會,反社會既成架構的利器.這使得他們喜歡把滿口臟話,破衣爛衫的樂隊當成他們的最愛.所以國內最紅的三種音樂類型是GRUNGE(現在到沒什么人提了),說不清到不明的朋克,金屬和死亡金屬.他們以為聽搖滾,搞搖滾就可以救世了.(他們應該看看村上春樹的小說"跳、跳、跳"里主人公對雪說的話),不過除了樂迷,西方樂評也是這么看的,忘了是wire還是SPIN里就把大陸搞搖滾的當成持不同政見者(我覺的大陸這些人到了他們孫子那一輩,都不會有什么政見).郝舫和我們說他采訪崔健,問及他還看書否,崔健囁嚅著說"看還是看,就是看不太懂".我覺的大陸的搖滾要發展,得象當年的洋務運動.先學學日本人.再趕超歐美不遲.讓他們聽聽灰野敬二,大友英良,YMO(這個你好象不喜歡)再說.

還是講回音樂吧,PINK永遠都是我的最愛,愛屋及烏,ROGER WATERS那几張也是我的寶貝.(其實現在三個人的PINK也是很好聽的流行音樂),搖滾的生命力就在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音樂形式的探索.KING CRIMSON只占住了后一點.當然KING CRIMSON比起那些YES,ELP,ELO,要強太多.不過FRIPP現在太多產,自己搞,和他老婆搞,和很多人搞.不知道為何CAROLINE會讓他一個勁的出.

CIBO MATTO還是在老兄的介紹下找來聽的,沒法像喜歡COCTEAU TWIN一樣喜歡.

拉拉雜雜的不知道寫些什么.就到這吧.

推荐:

所有的COCTEAU TWIN(她們可不是可以歸入任何一種類型的音樂)

LOW的I COULD LIVE IN HOPE

ARCHERS OF LOAF的All the Nation's Airports(你能想想一支GUITAR NOISE樂隊的唱片里有一支落寞的鋼琴曲.


且歌

能說的你都說得差不多了吧。有幾點說明一下:

咱們或許不該有別人聽音樂的水平低之類的想法。那些聽那些音樂的人,本是聽那些音樂的人,世間一切都有它自然的、巧妙的分配安排。大陸的聽音樂現象極為精確可測地說明了很多社會現象和道理。再自然不過。

世間一切現象,都是世間一切原理的精準反映。

這些聽這些音樂的人,若發現那些聽那些音樂的人都跑來改聽這些音樂,不知還會不會再聽這些音樂?有人說,不再會了,但其實答案很難說,因為這永遠不可能發生,所以也永遠無法驗證。

我們在作的,都是知其不可能而為之的蠢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對生命對宇宙的無力的抗議掙扎奮摶罷了。

這個站,不是更新較慢,而是樂評欄根本早已整整一年沒更新了!原因眾多,主要是沒有什麼新音樂值得介紹;這一年來世間的確生產了大量的直徑十二公分的鍍鋁塑膠圓盤,音樂倒沒生產多少,連值得一提的特爛的也沒有。再者,某些前衛音樂的討論失去公眾意義。本站真正的更新其實不斷,是在非樂評欄的各欄目,尤其是這兒。

還有,我不是某個地方或單位的;是獨立作業的特種部隊。

國人聽的非主流,其實是美國小孩子們中學生大學生們聽的絕對主流熱門音樂。扯破嗓子跟他們說又有何用。

而大部份洋人聽的所謂非主流,其實又是各個地下或前衛或實驗或世界樂派的主流。

是的,最前衛最地下的音樂,也有它們自己的主流,而且多半是主流!

比方說,The Wire 雜誌就是各個地下或地上實驗樂派的主流代表聲音。比方說,日本噪音,法國美加電子原音音樂/具象音樂,美國加拿大電腦音樂,紐約東京拼貼派,超低限樂派,學院現代派,等等各個前衛樂種的百分之九十五、九十七以上都只不過是它們各自的非原創通俗主流。

什麼是非主流?一是否定一切聲音(如失聰者)。二是接納一切聲音(如約翰凱基)。所有之間的,都不是。而我們要不要?這是終極問題。

YMO 我倒從沒說過不喜歡,但要看哪一張。不喜歡的是之前的一個 ^_^

CIBO MATTO 那張唱片一聽就知是歷史性的,但連我自己聽了他們一次現場以後,也再沒聽他們唱片的慾望了。不是不好,而大概是沒有神秘性,或深度?了吧。不懂,很奇怪的現象,也不只我一人有這個感覺。

King Crimson 不能算搖滾樂(或任何樂)。

祝你的雜誌快快地發起來!


DJ

最新の画像もっと見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