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戒烟中 我愛MIMIAO 我希望処ヲ件事儿能一様長久

私が好きなものは全部ここにいる

東京 by subborg vol.1

2004-09-13 | Weblog
碟報東京




碟報東京



文‧圖 by subborg


9/6/2000


插圖連接於文中彩字後)


東京,成年人的兒童樂園。

當然,人到東京可以是為了任何目的,都可得到滿足。不過這趟,專門,為了搜碟。好幾位朋友聽說後,都露出不解。其實東京是任何認真的音樂聆聽家必到之地。太多珍寶只在日本才有:

一:日本現代作曲家樂人的唱片在國外發行的並非全部,甚至許多國際一流的重要日本作曲家的音樂跟本不對外發行(原因值得討論),這類包括高橋悠治,一柳 慧,山下 勉,等等,太多。

二:日本爵士樂,日本實驗音樂。許多也不對外發行。

三:民族/世界音樂。King Records 及 JVC 的民族全套在日本仍然有賣的,而 King Records 那套現已改封面設計重新再版;美國 Nonesuch 全套民族音樂系列在日本也發賣 CD 版,且僅千餘日元一張。

四:日本版的美國爵士樂及其他洋樂。許多早年的限日本國內版雖現已作全球發行,但日本又開始搶先作高音質的重新母帶製作或老唱片 CD 化,如 CBS/Sony, 國 MPS 爵士系列。

五:絕版 LP 膠唱片,各種。美歐各國舊 LP 有續繼流向日本的趨勢。

六: Bootleg,各種非法錄音出版,日本是大集散地,因懂行的人多,再者,這一小方面法律也鬆。

也就是說,日本人除了是世界主要音樂賞鑑者/消費者外,也是全球唱片業界的重要參與者,更是舉足輕重的創作民族,亞洲唯一的完整多樂種嚴肅創作民族。

然而,東京並非新手樂迷的尋樂園,此地出版的新碟售價在兩千到三千日元(二十到三十美元)間。大部份絕版二手 CD/LP 唱片也在一兩千日元以上;粗製濫造的 bootleg 動輒三千到六七千一套;高質特罕見 LP 也常要兩三千以上。因此你很難嘗試不認得的新人新碟,多半得要知道你要什麼,要看準了才能下手。

因唱片太貴,樂友在此地出手的要訣應是:絕對不買任何其他地方可以或可能買到的東西。專挑他處之絕對所無。

在此必須說明,這篇文章專門談在東京找「新音樂/實驗音樂」唱片及其他個人口味唱片的經驗;並不適用於搖滾、另類、流行等其他的樂類。雖然關於東京買碟的導遊手冊或文章已經有了些,但還沒有專談前衛音樂的,因此花些時間將這四天所見作成筆記,或許對樂友同好能有些用處,至少省些腿上功夫。




關於日文與音樂分類

在東京你可以不懂日文,但要找唱片,日文的片假名至少應該弄通。因為除了唱片架排列順序有時不用英文字母而照日文五十音順排列以外(尤其是日本本國的音樂),店中音樂的分類大標題及招牌有時也只用假名寫出。唱片上的側標及各種外文字眼、樂人名也全用片假名。

假名的過份普遍有時真能讓人發瘋。比如,在「RECORD 社」的二手 CD 部門,店員甚至用小紙條包住每一張CD背脊,用片假名寫上樂人及唱片標題,即使是純粹西洋進口版。換句話說,整個包含了古典到爵士到世界民族音樂的唱片架上沒有半個英文字母,全是日本假名。甚至整個店中見不到一個英文字母。這是我所見過最極端的荒誕特例。假名當然擋不了我們,但是浪費大家的時間,所為何來?

還有,光會片假名還不夠,你必須弄通日本人那種將外國語轉成日本發音的特有怪異規則,才能將之正確反譯回原文。這可需要長期的猜謎練習。不過一旦弄通了,它是挺有規律的。整個外來語假名化也是日本特有的重要文化現象。

另外要注意的是,日本人用的英文或作為翻譯之本的英文有些變質或文法/用字錯誤。比如流行音樂用日文假名翻成 POPS (po-pu-su),而不是正確的 POP。一般唱片行中的搖滾流行區寫作 ROCK-POPS (ro-ku po-pu-su)。而古典音樂本應為 CLASSICAL (古典),但在日文中長期錯用為 CLASSIC (ku-ra-shi-ku 經典)。

另外有些樂類名詞是日本人自己想出來的,比如 HEALING (hii-rin-gu) 在日本是很紅的一個樂類項目,它總括了心靈音樂, new age, ambient, environmental, mood ,輕音樂,甚至音景、電子及少部份前衛,等等種類的怪東西;此大類中偶爾埋藏有易被忽略的佳作。WAVE 各分店裡的 HEALING 欄都是很龐大的重要促銷欄目。

日文中的「邦樂」「邦人」是指日本本國的音樂和樂人。比如「邦人 JAZZ」指日本人創作的爵士樂。相對於西洋流行樂的日本流行樂也用 J-POP 這標題來分類。另外,爵士樂也有照樂器來分類的,這是外國少見的,比如爵士弦樂,爵士管樂,等等。甚至有用人種來分的,比如「白人SAX 爵士 」欄!妙極。



(註:以下文中價格一律為日元,未稅價格。目前匯率為一美元換 一0六日圓。另應再加百分之五的營業稅)


八月二二日

颱風襲擊台北當天早晨即時搭機往東京。下午二時降落成田。四點住進神保町的這家小旅館。四點半蹦上靖國通大街。

大的東京,就偏要選擇這僅有一家旅館的神保町,當然是為了它的書店群。住在這家並不便宜的小旅館,出門就是山本中國古書店及附近數百家舊書店,有如住進一座巨型圖書館。全身來電。

立即打算轉一趟車奔向六本木。往地鐵站路上走過古書店街,在神田古書店中心門前正巧有路邊 LP 大清倉,每張一律五百日幣。得日野皓正四,渡邊香津美一;都不頂重要,但價錢好。(另有古典 LP 不少,可第二天攤子全沒了)

六本木嘛,我去的目的跟所有其他遊客不同,單是為了那 WAVE 唱片館,有全日本/全亞洲最好的現代樂收藏。然而出了車站並沒見到熟悉的 WAVE 館。問了幾個人都不確定地說沒有 WAVE 啊,正好走到麻布警察署,與警察查證,果然,WAVE 大樓已經關了拆了。見我吃驚,警察很有氣質地說,「是啊,可惜。」看著原址貼著的佈告,這兩天才拆掉的大樓,要改建什麼中心之類的。真的很難相信。



--------------------------------------------------------------------------------


shimmer VS dj

2004-09-13 | Weblog
(一)對於爵士樂的即興該抱持怎麼樣一個態度?在聽過十張二十張CD的即興段落之後可能會覺得聽到了些什麼,可是當聽到了近百張之後我卻迷惘了。漸漸覺得似乎像是一團無法理解的人類思考跳躍在我的面前一樣。然而當然Coltrane的東西我還是很肯定的聽到了些東西。此外,針對Free Jazz而言這個問題更困擾我,因為它們更加無組織,更加激烈。所以想問的是一個『態度』的問題。
(二)最近所聽的Keith Jarrett在impulse!Boxset75~76裡面Shades這張,令我覺得和他在ECM的My Song中許多樂句可以很簡單的連想起來。可是在其他樂手方面沒有一個相同的。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是因為作曲者是Keith Jarrett,而他有自己慣用的作曲手法嗎?
(三)葫蘆伯伯在前面的留言區曾經提到你只注意幾個爵士樂手,其中印象中包括了Cannonball Addeley記得還說了他們是走爵士傳統的路子的,可是Addeley我仍聽不出來東西,不知道可不可以指引一下該注意的東西。
(四)葫蘆伯伯自己作的音樂哪裡可以收集的到呢?



King Crimson,除了第一張以外,必聽 Red 及 Discipline。都沒絕版。

Coltrane 的 A love supreme 之後,可以聽 Carlos Santana/Mahavishnu John McLaughlin 的 Love, devotion, surrender 及 Santana 的 Welcome 和 Mahavishnu Orchestra 的 Visions of the Emerald Beyond,都是直接對 coltrane 致敬並繼承其遺志。

(一) 即興的態度?無法回答你。這是自行參悟的部份。
至於 free jazz ,這是 eddie lin 的專屬學門,在此不敢再度觸怒他老人家。等他哪天酒醒了或找到女朋友後,或許會把網站恢復。

(二) 關於 jarrett 的 shades 和 my song 兩張不同的作品,創作時間只差兩年,你聽到的是 jarrett 他的兩個不同面,由在美國的四重奏與挪威的四重奏分別顯現出來。在他,自然是有連接的,而在其他人,自然有天地之別。你在 garbarek 及在 dewey redman, paul motian 的面前是不可能有相同的樂思的。Jarrett 與 redman, motian, haden 的關係很深很久遠,有興趣的話可以從七0年代初的 Birth 和 El Jucio 聽起。

jarrett 的樂思很深,面貌很多,若你對他認真的話,一定要聽那兩張一套的 In the Light,是比他的 koln concert, sun bear concerts 還要內在私密的音樂,也是最重要的 jarrett 作品之一。

(三)Cannonball Adderley,也就是最高級的傳統爵士樂嘛,沒有任何艱深之處,流暢過癮而已,你大概買到了他的次級品。要小心,他出了過多的唱片。我個人不愛聽任何摻有 Nat Adderley 的五重奏唱片,只喜歡他的四重奏組合,而且要最早的,一九五八,五九年左右最好。最好的一張是一九五九年的 Cannonball Takes Charge (Riverside)。唯一的推薦。


acidrain vs dajuin 普林斯頓電子原音

2004-09-13 | Weblog
DJ:
一連聽完四期普林斯頓電子原音網上廣播,覺得對現今的學院派音樂又有了更多的了解,無法從“學理”上來分析的我只能說它們并不是那種不易入耳的枯燥乏味之物,個人覺得生機還是無限的。
另,一般網上廣播都只是ram,或ra文件格式,你知道哪里還支持MP3下載來聽的嗎? 反正普林斯頓是可以的,我已全部下完:-)

acidrain


acidrain,

很為你高興,能沒有成見的去聽一些新東西。今天太多太多人聽的/崇拜的都是個音樂標籤,音樂派別,音樂主義,音樂民族。要能真的進入音樂作品裡就對了。聽現代音樂必須多聽,一定要跨過不同語言和技術的門檻,到達見怪不怪的階段,才能進入音樂本體。

可又有幾個人像老弟一樣關心前衛音樂?有幾人有夠大的胃口?夠強的慾望?

很多人一聽到學院派就反感,一聽到地下就興奮;反之亦然。掌握一堆偶像、一堆名詞、一堆膠碟,郤無法掌握音樂藝術精神。

聽音藝術何其簡單?聽音樂不是坐擁唱片。你得到的是跟你付出的心力成正比。最近跟一位旅居國的中國即興笙演奏家一起聽日本雅樂和能樂唱片,感慨聊到,形式如此稀少空無的音樂形式,它的強大力量必然來自聽者自心悟力,一般人根本聽不出東西,因為心中虛空。你聽的音樂,即使不是你自己作的,也不過是你自我內心的映象而已。

除了我們個人對音樂派別的區分及種類名詞的濫用日益厭惡痛恨以外,整個前衛原創樂人的各種不同路數的殊途同歸也更是對這些還在爭論樂種名詞的樂友的一大諷刺。

關於 mp3 的格式,好像認真音樂用它的還不多。不過這類音樂還應該去芬蘭的 soundbox2 (裡邊也有董魁的 flying apples;若你連接速度快應選高速版)和加拿大的 CEC 電子原音音樂總部網站聽一聽,還有 Kalvos 的電台節目存檔(見強力連網頁)。

cheers,

subborg


paleface VS dj

2004-09-13 | Weblog
1. 「何謂音塑〔SOUNDSCULPTURE〕,音塑與音景〔SOUNDSCAPE〕有何區別與聯系。」

sound sculpture 有兩意:一是真正的作成會發出聲音的雕塑品(如法國的Baschet 兄弟,美國的 Paul Demarinis, Matt Heckertt)。二是任何以修改雕塑的精心雕琢創作方式作出的聲音作品(多為電子樂)。後者為一種比方式說法。

soundscape 音景,則完全不同,可說不相干。是專指用現實的環境聲音(我們四周的聲音)作成的聲音作品。不過廣義的不嚴格的 soundscape 也可說是用電子聲音作成的慢長的背景式 ambient 聲音作品,不過這後一種定義和用法是不十分正確的,只能用作一種比方。

2,「從您站上的文章看,我們能不能說SOUNDSCAPE=MUSIQUE CONCRETE呢?」

絕對不能。請注意 scape 這字根為「景」之義,比如 landscape 為山水,風景。所以 soundscape 譯為音景,就是還得要保存一種廣的聽覺視野,能聽出錄音時的整個周圍真實聲響狀況的才算,好像聲音的攝影一樣。

至於具象音樂,則是廣義的,任何用了預錄的聲音加以加工後作成的任何模樣的東西都算。音景作品全都可說是具象音樂,但具象音樂不一定都(也多半不是)是音景。

3,「望推薦一些好的音塑作品」。

以後在「前味」電台節目中會非常詳細地介紹上面提到的所有各種東西的。現在推薦了你還是聽不到,因為這些唱片基本上很難買到。


網路資源的話,到我們的強力連網頁上,有 baschet 兄弟及 Paul Demarinis 的網站地址。另外,相關的還有歷史悠久的加州小報期刊 experimental musical instruments 專門講自作樂器及聲音雕塑 - http://www.windworld.com/emi/。




Steely Dan

2004-09-13 | Weblog
acidrain,

剛不是說了嗎,Donald Fagen, Walter Becker (Steely Dan),在七七年推出最後一張高潮經典 Aja(其實就是亞洲之意),八0年擠出一張過氣專輯 Gaucho 後立即以三十歲高齡退休。他們的經典全在這幾張,很簡單:

countdown to ecstasy (1973) ★★★★
pretzel logic (1974) ★★☆
katy lied (1975) ★★★★★
the royal scam (1976) ★★★★★
aja (1977) ★★★★☆

不過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喜歡的,真的不用浪費時間。這是實在話。你就是證明。時間地點生活方式都差太遠太遠。音樂,尤其是有歌詞的音樂,是絕對有時代限制的,是有國界的。這絕對不只是什麼懷舊,聽音樂時感受到的不只是幾十年前的記憶,更是所有那時代其他的一切包括其他作品的 intertextuality。所以世上沒有絕對音樂,古典樂也沒有。今天人自己覺得完全懂巴哈,完全共鳴的,感覺能跟十七世紀在萊比錫的人相同,甚至接近嗎?

更何況 SD 的歌詞是美國人都聽不懂的(但很多都會跟著唱的)。這是老嬉皮的音樂,絕不誇張。但對我們這種老人來說,這倆人是一級純粹寫歌匠,歌詞跟旋律不知如何作到的完美結合,雖是達達,但順暢易唱好記有如 Carpenters 的熱門金曲。吉他獨奏段落總是世界一流:Jeff Skunk Baxter (Doobie Brothers), Denny Dias, Larry Carlton, Elliot Randall.... 而其爵士內容更不用說,全是最好的 studio players:Victor Feldman, Steve Gadd, Phil Woods, Wayne Shorter, John Klemmer, Larry Carlton... 名樂評人 Robert Palmer 說 Steely Dan 是「美國最好的好像搖滾非樂團」。完全正確。

這也是我們反復提到的現象:很多不同種類音樂都在七八、七九年一蹶不振,從流行到爵士到搖滾到前衛到學院,為什麼?不可能是全部人都同時老朽,同時江郎才盡吧。其實很簡單,時代氣息不對了。

Rune Grammofon 公司的,我只聽過 arne nordheim (電子加具象的混合 tape music) 和 biospher 跟 deathprod 重作他的 nordheim transformed。都是只有挪威人才有的深沉,音符很少但耐聽的那種;英國人、歐洲人絕對作不出來。這公司的其他唱片就沒聽過了,不過從前衛爵士到電子到古典到民樂都有。


Lester Bowie VS Miles Davis

2004-09-13 | Weblog
sub:

從某個角度說我覺得Lester Bowie比Miles Davis更牛B, 因為前者只用一把不加電的小號就能弄出那麼多效果來, 你覺得呢?


lawrence

lawrence,

這個相比不太恰當吧。兩人都是天才,但方向全不相同哩。

miles,你知道的,是從傳統、歷史中一步步走過來的;他自己就是一流派的近代爵士樂史。

lester bowie(我最欣賞的 trumpeter),是芝加哥 AACM 派前衛人爵士的主要人物。因為作風(非奏風)的確是太低調,終身未得應有的重視。雖然他自己跟他的 Art Ensemble of Chicago 在音樂精神上直取紐奧良、藍調、進行曲等最原始美國人音樂精髓,但是整個是在一個「前衛」的、舞台表演的、戲劇的、非洲的、集體即興的,呈現方式下演奏。因此,整個音樂中的達達因素極為明顯、強調。比如,塗臉化妝,斗笠,實驗室白袍,等等;所以各種喇叭的花招技巧如半按按鍵、鬼音、滅音器、不對準嘴巴吹,等等音色上的花樣對造成整體的達達荒繆反諷效果極為重要。也就說,他的音樂是一種作怪、搞怪、搞笑、荒謬爵士。而音色也是他的音樂主要成份(甚至重於旋律),不像別的單音樂手只管旋律了。但千萬別誤會 lester bowie 只會耍花樣,他其實是第一流的旋律高手,仔細聽他比較規規矩矩吹的東西,聰明絕頂,旋律感棒極了。

這自然跟 miles 的出發點不同了。

在某方面來看,lester bowie 的音樂幾乎總是 referential 的,對外有所指,對歷史風格有所指,不管是紐奧良,mingus, ornette, R & B。而 miles,總是乖乖地在自己寫歷史風格,非 referential,而較 syncretic。

就拿兩人演奏流行歌曲來看,miles 奏 cindy lauper 時是規規矩矩的,近乎一種 tribute 。而 lester bowie 奏 The Great Pretender, Hello Dolly 等曲子,雖然也是 tribute ,但總是多了一層對風格的自覺的反諷玩弄。這在藝術史上的說法也可說是 art-historical art。

Art Ensemble of Chicago,應該看一次現場(有錄影出版),至少聽現場錄音(ECM 有 Urban Bushmen)。(鼓手 Famoudou Don Moye 是當代爵士樂中最被乎視的超級鼓手,品味境界約在 Jack DeJonette 那一級)近年 Joseph Jarman 早已離開,lester 仙逝。最近又看到它的演出廣告,真不知是如何進行。

miles 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這個人本身的一種「味道」,一種 aura 靈氣,那是一種不一定從他的喇叭中才能發出的味道;是他週圍的人,週圍的空氣。在他喇叭不出聲時,你反而特別感覺到他的存在,他的領導。miles 是巫師,能借用別人的嘴說話、演奏:能讓 keith jarrett, john mclaughlin, marcus miller, reggie lucas, jack dejohnette, foley 代他演奏。從 Bitches Brew, Live/Evil 直到最後幾張唱片中可以清楚聞到這種氣味。別人玩的或許是心跳,而他,玩的就是這味道。




sub



Date: Thu, 30 Mar 2000
From: "Lawrence" <soundaddict@netease.com>

sub:

我聽的正是the great pretender〔沒聽過任何其他的bowie或AEoC唱片〕,我想就算他真的“只會耍花樣”,能耍到這個程度也是了不起了,你以前不是在評論里說前衛音樂里其實都是一些效果嗎?以前總是聽某些大師說用一支saxophone可以表達許許多多的感情,可以咆哮,可以低泣,可以傾訴......,我對這種說法的第一個感性體驗就是the great pretender。

audiomulch我是用過的,它的作者好象也在CEC list上,目前國內小有名氣的獨立電子音樂家周沛〔ronez〕也在用,它的確能給業余玩家一種“專業”的快感,因為它的界面是采用了MAX那種,哈哈。當然功能也很全,可以搞出很多eletro-acoustic的聲音。可惜得花50美金注冊,不然90天后就不能用了。


lawrence,

必須聽 Art Ensemble of Chicago 才能清楚 lester 等人真正的完整音樂美學。

關於音色效果,傳統樂器裡極少數樂器有能夠這樣即時變化的。銅管如 trumpet, trombone 因為可用滅音器及按鍵口形的配合,比較能作出多種變化。

一般認為不可能善變的雙簧管,一旦在 Heinz Holliger 高手手中,用泛音/複音指法吹奏加上喉間吼音加上循環換氣法,效果是絕對驚人的 (如一九七一年作品 Studie u:ber Merhkla:nge)。

關於最容易直接表達感情的 saxophone,在音色的大幅變化上度是比較窄的,頂多也是喉音 (邊吹邊哼唱,特別是Gato Barbieri,真擔心他的嗓子!) ,咆哮/吼音 (Dewey Redman, George Adams),高音延伸泛音 (Coltrane, Gato, Jan Garbarek, David Sanborn, Anthony Braxton) ,代替按鍵指法,右手多按不必要的鍵 (Coltrane 最常用),光吹吹嘴 (早期 Garbarek),牙咬簧片,用膝蓋頂住喇叭口等等;另外還有不算音色變化的奏法,如雙吐 (Garbarek),滑奏 (Johnny Hodges, Ornette Coleman),一嘴多管 (Rahsaan Roland Kirk)。

其實 Saxophone 的情感幅度,主要還是用一些溫和的吹法變化達到,如輕吹 (Stan Getz),硬吹 (Sonny Rollins),不用舌只用喉嚨呵氣吹法 (Ben Webster 的未聞音符先聞氣聲),比丹田功力 (Coleman Hawkins, Gene Ammons),哭音,等。但這些都不是同時同曲中全搬出來用的效果。所以你說的各種表情變化確是可以作到,但是是由不同的樂人在不同的時候作出,跟 lester bowie 的同時全面聲音雕塑法在基本上不同。

電吉他則因為經過電子訊號階段所以也較能全面地作音色變化(聽 David Torn, Terje Rypdal)。


何訓田 ::::伝統>>>>>>

2004-09-13 | Weblog
From: "Lawrence" <soundaddict@netease.com>
Date: 10 Mar 2000


今天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何訓田的採訪,是少數看了不想罵人的之一,何說“東方人常常把一個地域性的東西拿出來,采用民歌做素材,有的人寫交響樂,有的寫其他類型的音樂,起結果大部分是失敗的,因為他們改動、變動的東西其實是最精華的部分,是最不需要改動的部分”。真希望所有搞世界/融合/民族音樂的人能有這個認識!另外何還說“所謂風格就是一種封閉和限制,是封閉和限制造成了風格”,也是難得的見解,不禁想到John Zorn,正是他所謂的絕對無限制絕對不封閉造成了他事實上的“無風格”〔他的“多樣風格”實際上就是無風格〕,他的很多所謂的“融合爵士古典搖滾世界”就象煲得糟糕的粥,米是米,湯是湯,喝了令人想吐。

Lawrence
lawrence,

你說的這篇稿子可有網路版給大家看否?

何訓田在早期是搞很前衛的學院派作曲,今天大部份人都不知道。很多深層的體會是要在上下搞通了之後才能有的。

關於傳統的改動,何說得很對。不過我也要反面補充一點,就是,傳統不是死的,更更更不是「斷了」的。

傳統的本身,就是持續不斷的改良及革命的軌跡。若我們總是先入為主地以「切斷了的」方式來看傳統,作自我/other 的對立觀,那是極端錯誤,且會導致歷史危機的。

因此,我很多時候反倒更強烈感覺到,我們差在沒有對傳統作更深一層的改造,那也就是延續它的生命。一兩年前譚盾與彼得謝勒的新編牡丹亭的最嚴重的錯誤就在於,他們完全沒有去改動真正崑曲的元素及精華;該劇,對於崑曲藝術的本質,包括音樂及舞台元素,徹底的逃避。把原來崑曲的部份,不懂及不會改的部份一律丟掉;還叫它作改革,真是笑掉內行人大牙。

很可悲的是,也是歷史危機的關鍵就是,今天人們,對於傳統,是拿不起,而不是放不下。所以我們最常見的創新藝術,多半要以切斷的,另起爐灶式的方式起家。

關於與傳統的連接,在今天樂壇,當然主要是以採樣的手法執行。然而採樣,有採樣的科學與美學原理。了解了採樣,可以知道,它只是在極端表面的層次上作傳統的連續與嫁接。舊與新的融合和再生,並不只是按幾個採樣器的琴鍵可以作到的。並不只是像眾人模倣 deep forest, enigma 的作法,在舞曲節拍上按幾句舊音樂的採樣就可以作到的。

我們看看美國白人最看不起的墨西哥裔人,看到他們的精神領袖 carlos santana ,我們敬仰,我們慚愧。

今天絕大多數的新舊融合,可說只是整形外科,而我們急切需要的是:基因工程!



關於某猶太樂人,你說得很對。真正的超越與突破,在於達到一種「無法之法」的境界。那也就是先知約翰凱基與這位猶太樂人的差別。

不過,若回到我們原來的論題上,我倒是十分敬佩這些猶太樂人推動的 radical jewish culture 系列唱片。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沒有 radical chinese culture 音樂?????




submaniac



新唱片樂評生産作業流程七部曲

2004-09-13 | Weblog
一。收到四面八方新出版唱片資訊。衝動/過濾/考慮/抗拒。
二。||: 聽完,再聽。視需要反覆若干次:||
三。


IF x=realPureJunk
THEN add myVerbalAbuse to x
trash(abort)
ELSE go next
四。||: 大意成形。否定。再聽。再思考。修正觀點。視需要反覆若干次:||
五。樂評完稿。
六。文稿存檔。置於陰暗處。冷郤一星期以上。視需要跳至二項反覆。
七。複審。不通過者刪除。通過者校正,排版上傳。

絕不騙你。如此折騰下來,自然比它們兩公司的樂評晚上至少一個月。



真是太bt了,哇考

海賊版について 絶賛!!!!よく分かった

2004-09-13 | Weblog
倒是有些和你來信相關的一連串重要問題,可借這個機會討論一下。包括剽竊,版權,盜版,一直到音樂採樣,採樣器,前衛音樂拼貼主義,到網路上的 MP3 旋風,等等…

關於文章抄襲,這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不必驚訝。比方說明朝時就特別流行。比如董其昌最重要的「南北宗」畫論,就跟陳繼儒的分不清誰抄誰。另外明末筆記中有大量的相同「換名轉載」的文字,也是這種習慣的反映;例子太多不想舉。最近「澀柿子」曹志漣在寫一連串的明末大文人張岱的研究,發現居然在「陶庵夢憶」這本大家都極為敬仰的極為個人述情式作品中,也有大段完全一字不漏的搬入袁宏道的文字。

這一方面是跟文化的特殊環境有關,另一方面跟文藝的生產方式有關。比方說明末開始的山水畫復古風氣,就是類似述而不作的態度,每幅畫都是題上「以某某人筆意」,也就是說只用前人的風格和公式作畫,而不太講個人的創意。這種以回頭看代替一種前進的歷史進化論美學,是純中國式的;是在完全提倡個人原創的西方藝術傳統的觀念下,很難理解欣賞的。

從此跳到目前的各地中國人不斷地觸怒美國的音樂、軟體、電影、娛樂各界的盜版問題。其實大家都沒有看到問題的核心:也就是,目前的中國人對世界上文化等方面的貢獻是零。大陸台灣都只是文化輸入大國,自然不能體會,也不甩洋人的鬼叫。這問題老在道標準上、守法性上、生活水平上吵是不會有效的,人都是極自私自利的動物,這個盜版問題要等到有一天中國人拍的電影、中國人灌的唱片、中國人寫的應用軟體、等等被外國人大量盜拷、全世界都在非法盜用時,才會解決。至於此日何時才能到來,您說呢?

另外,這一切都跟咱國人的一種「有福共享精神」有絕對的關係。你不見國外有所謂的「共享軟體」(shareware) (註:這個翻譯詞是老友羅元亨兄最早提出的,版權歸他),你若說給咱國人聽,他會說,嗄?軟體不都是共享的嗎?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和西洋人的絕對個人主義下的人際關係,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

另外,談談採樣美學…

…音樂與版權…

…版權與法律與道…

…網路與版權…

…下個世紀的版權觀念…

…(未完待續)…


Speedy J and bill laswell

2004-09-13 | Weblog
「打算徹底了解bill laswell」
除非你有巨額資金,不然真無法徹底了解他哩!!此公隔幾天出一張唱片,有時真是亂出,比如前幾天買了一張法國進口的唱片,是他和幾個法國的北非音樂家奏的有如酒吧裡的音樂。上當感十足,真搞不過!

我想要了解他就得這樣吃悶棍幾十棒,買上二十張胖哥的唱片,享受那其中兩張的精采也就好了。

可以從這個網站入手:
http://www.hyperreal.org/music/labels/axiom/

先推薦幾張我聽過的 Bill Laswell 經典極品:

- Material: Hallucination Engine
- Akasha (雙碟。在drum'n'bass 火紅之前就已經把鼓機玩得出神入化,另一張則是完全 ambient 長音,細野晴臣助陣)
- Axiom Ambient: Lost in the Translation
- Divination: Ambient Dub volume 1

另外,你該會喜歡荷蘭人 Speedy J 的 Public Energy no. 1,特強悍。不過他最新和Mu-ziq 合作的那張太淡,至今還沒聽出其中的道理。

DJ

Al Green 靈魂樂人

2004-09-13 | Weblog
Al Green 也是我的 favorite 靈魂樂人 (如他的 Sha Na Na...; Let's Stay Together 等)。另外推薦: Gladys Knight & The Pips, Issac Hayes...

en?

2004-09-13 | Weblog
你對前衛爵士樂確是挖的頗深!

1. Keith Jarrett 的譜應該只有日本有(只有日本人有這個心)。三年前在東京池袋 Parco 裡一家樂器店曾買到 Koln Concert 全譜;Schott 日本分社出版的,不知別地有賣否。詳細出版資料請見本站特稿欄一篇網友介紹 Koln Concert 文章末的編者註。

2. Extrapolation 聽過了……不是說某人好或不好,而是,他不是在其他那些人同一層次裡的… 可以說,樂人總是得放在他自己的欄目類別裡評價吧。比方說 ECM 甚至出版過 Art Ensemble of Chicago, Sam Rivers, Anthony Braxton…這些又不應該跟北歐的樂人放在一起比較,不是嗎?

3. Trane, Ornette… Mina 你何不自己開始談談呢?「拋玉引磚」?

4. ECM 或 FMP:這不是孰好孰次的問題。

FMP ,如名所指,是 diehard 的 free jazz 傳統的死硬持續。是美國人 free jazz 最早傳統的歐洲化(國,英國,日本)。他們追求的東西和 ECM 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 ECM 曾出版許多交集樂人的專輯,但可以說 ECM 的心從不(只)在 free jazz 上。ECM 幾十年來一直在追求的是一種境界,不斷超越的境界。如用一般一說的「唯美」,那是大錯特錯的;同樣的,spiritual (精神性)也不完全恰當。但透過直觀,或模糊邏輯,應可以感覺到一種「韻味」吧。但另一方面來說,近十多年 ECM 的追求可說大半失敗,隨著樂人創造力和年齡的老化,ECM 並沒有成功的抓住或塑造出一種新的韻味…

而這種追求,就是最大的分別。同時這對「意境」的強調,也正是為什麼 ECM 樂派在中國人之間特別容易推廣的原因:「意境」在他國的美學傳統中,並不佔特別高的地位。

總之,還是常常說的老話:樂派之間不能相互比較;樂種之間是有極大界限的。我總覺得,流派發展來龍去脈清楚以後,「個案處理」是最好的討論音樂的方法。



顏峻,

你好。你的上封來信也收到了,但還無緣拜讀你的樂評,因為你給的你網站地址現在進不去(上次你像是在武漢吧),請再告知正確新址。

「對所謂樂評的看法」

對於樂評,有人全盤否定,有人提出大套理論辯解;其實,我覺得沒啥神秘的。樂評的存在和出現只不過是出於自然的需要。人對音樂的熱愛強烈到一定程度就會想談它、想討論它、分享它;人對音樂有不以為然的獨立思考、有更高的期望就會想說說它。讀樂評的心態也是一樣的。所以我的看法很簡單,你有這需要就寫它、讀它;不然就別理它。

以前也提過,中國在古代(先秦到北宋)是聽覺(聽的美學)最發達最先進的世界文明;然而中國畢竟是「以文立國」,到了後來完全是「文以載道」。其實不只有文學才能「載道」,而藝術能夠表現的(「載」的)也不只有「道」。看看現今咱們國人之間,只有文學評論仍然相當認真,沒有藝術評論,樂評也極少。這反映了什麼?

人生短暫如蜉蝣,所以不論對任何事情,只要認真執著,就是可貴的。

你說呢?

希望你繼續寫下去!

Dajun

印度音樂

2004-09-13 | Weblog
2. 印度音樂:三言兩語說不清,不過 sitar 可以先從已故大師 Nikhil Banerjee 聽起。最好避免那位「西塔大使」Ravi Shankar ,境界不是很高深。然而買印度唱片要十分小心:有了 CD 以後印度人把老的唱片翻出來燒 CD 然而原來那些都是為了卡帶格式而剪接成兩首二十分鐘左右的曲子。而北印度正統音樂 raga 一首長度通常在一小時以上。所以最好買新出版的、實況的錄音;最好買一張 CD 只有一首一小時以上的長曲,而且是國美國的出版(避免印度 EMI 版),比較能體會印度音樂的精神。Banerjee 有幾張極佳的未剪接實況,請參見本站推薦盤的介紹。

別忘了所有北印度音樂都是源自於人聲音樂;人聲獨唱也是印度音樂的最高境界,可以從最好的 Pandit Jasraj 聽起,再旁及別家。

另外,要專聽 tabla 鼓,可以聽 tabla 之王 Zakir Hussain 的眾多唱片。

綜合了 1,2 問題兩項的樂團是 John McLaughlin 的 Shakti,你可能不聽不行。前後只有三張專輯 (Shakti with J.M; Handful of Beauty; Natural Elements);除了第一張有全球 CD 版外,另兩張只有日本 CBS/Sony 有 CD 版。不過在舊唱片行還可找到當年的 LP 版。另外還有一張精華選集版 CD 也還可以。

崔健 王勇 何訓田

2004-09-13 | Weblog
嘉銘兄:

關於崔健新專輯,實在不想作評,可以往下看看以前回復另一位樂友的信,稍稍的談了一下。基本上,在作品不再有音樂性的情況下,文字(歌詞)變成全部,而當文字又只是稀鬆描平常地敘述大家都已煩厭了的現實社會百態時,真不知要怎麼去聽它了(尤其是崔兄的唱詞本來就是聽不懂的,只能讀的)。這不是個人己見,連諸多死忠崔迷都表示不喜歡。這應是崔健第一次讓人無法熱愛他的作品。至於崔兄自己的看法,可以參考最近網上各處刊登的各種訪談錄。

關於王勇的"往生",是創作者自我和聽眾期望都頗高的作品。固然在音樂採樣取材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一個突破;然而對於主題內容本體(西藏哲理人生等等)總強烈地查覺到一種隔隔不入的感覺;也就是說,自我的人生哲學尚未能透過音樂表達出一個完整圓滿的獨特個人境界;內在思緒與外在音樂具體材料仍然頗為脫節。另外,兩年前那專集剛出不久時,另翼岸譜 BBS 討論板登有一篇長文評論,完全正面無異議,可以參考。

當然,這種音樂是極難作好的,往生也只是王勇的第一張專輯。而王勇仍然是中國此類新音樂的極優秀且具極大潛力的(唯一?)樂人。我去年在北京和他談過,個人期待的是他未來的作品。

至於何訓田的阿姐鼓和央金瑪,由於他創作經歷較久,且有早先的「黃孩子」專輯打底子,故能在後兩張專輯音樂中,表現出自成一家、混然一體之整合獨立感,而並不讓人只覺得它又只是另外一張世界音樂或融合民族音樂。再者,在「非漢」的音樂原料的採樣上,也比較謹慎,表現他個人的內在原創意味較多些。

或許別人是,但本站絕不是對外國的玩意兒都覺得值得一評。"往生"專輯出版於本站成立之前,故未得收錄。同樣的,讓中國原創音樂在本世紀險些沒有交白卷的唯一三張唱片:崔健的早些兩張專輯(一無所有,解決)和何訓田的阿姐鼓,也因出版較早而沒來得及收入。

DJ

Stockhausen

2004-09-13 | Weblog
Hi, KL,

謝謝你的留言。主修英文的你能對現代音樂如此認真,實在不容易。

有些地方是評得嚴些,不過在這個不反省、不說真話的時代裡,似乎是有必要。關於 Stockhausen,當然是大師,絕沒有輕視之意,應可輕易地從本站各頁流露出對他的敬重和推崇看得出來。不過,他的自大與故步自封,也可以從那篇 The Wire 的訪問裡明顯的看到吧。至於他近二十年左右的作品,抱歉,實在不敢恭維,常常連我都聽得要吐了(尤其常在花了近百元美金買一張 CD 後)。

我絕不相信一個人的作品能個個都棒,即使是 master!Stockhausen 的 Gesang der junglinge, Hymnen, Mikrophonie I 等作品,都令我五體投地,然而 Licht 系列嘛,真不敢叫好。把所有作品稍作釐清,說明為何好,為何壞,這似乎是討論音樂的人該作的吧。

您說這兒包含內容太雜。的確,不過這正是本站的 point 哩。我並不認為學院派必定比民間派好,九0年代的音樂一定比古代音樂前衛,吵雜的聲響一定比幽美的聲音更前衛……以此類推…

DJ


铜色 #B8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