蔵書目録

明治・大正・昭和:音楽、演劇、舞踊、軍事、医学、教習、中共、文化大革命、目録:蓄音器、風琴、煙火、音譜、絵葉書

『日本研究』 1 第二巻 第一期  (北京) (1944.1)

2024年03月25日 | 翻訳・翻案 小説、詩歌、映画

    

  日本研究 第二巻 第一期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一月出版
  
  怠工之辯           周作人
  東洋文庫的全貌        王古魯
  關於中日同種之攷察      方紀生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八月五日草於東京都 藥王寺旅舎
 特稿 所望於日本研究者的    實藤惠秀 (昭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關於追儺的二三考察      孫作雲  三十三年一月九日寫。叉本文蒙友人尤炳圻先生多所是正,謹此致謝。
  何所謂大和魂         洪炎秋
  日本之新年風俗        羅伯健  民國三十三年一月七日於故都東城 
  日本近世和歌         王錫祿
    日本輿論選輯
  重慶戰時體制論(五)     石濵知行
  日本知識層的時局觀      本多顯彰
 轉載 日本敎育的戰時非常措置  周報   (選譯自週報三六六號)
 文藝 萬葉一葉(随筆)     錢稲孫
    平凡(小説)       魏敷訓譯 (未完)

    北京 日本研究社 發行

  東洋文庫的全貌    王古魯
  
    日本著名蒐集東洋學資料的東洋文庫,拙著「最近日人研究中國学術之一斑」第二章第二節「私立圖書館及學術機關」裏,已輕介紹過了。可是當時因資料的不完全,總覺得介紹有些不充分,前年承該庫岩井大慧副主事以「東洋文庫十五年史」見贈,較閲之下,似乎有重新介紹一遍的必要。人事栗六,迄未着手,茲偸得幾日閒,重寫一過,付諸「日本研究」。

  【一】東洋文庫前身的莫利遜文庫之沿革
  【二】莫利遜文庫的渡日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莫氏辭泰晤士報通迅員而就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的時候,忽然有所感觸,就想出賣文庫。至民國四五年之交,此項消息傳出,美國各方面如哈佛大学耶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芮恩施公使等都紛紛表示希望購買的意思,其中尤其哈佛大學校長愛立奥(Dr. G. Eliot)博士已輕表示願出美金四十萬元購買,而莫氏未允。莫氏的意見,以爲『能够利用此文庫的,必須能讀漢籍,兼精歐文。美國不合此種條件,頗希望日本能承受。』(「東洋文庫十五年史」六頁)日本方面,得到此種消息之後,當時横濱正金銀行經理井上準之助及董事小田切萬壽之助兩氏,商談的結果,認爲此類藏書,對於日本極爲需要,所以一面先行囑託當時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長上田萬年博士,調査其内容,一面遊説岩崎久彌男爵購取。上田學長轉託東京帝大東洋史學科主任敎授白鳥庫吉博士調査。調査的結果,白鳥博士報告,從國家的立場觀察,實有購歸日本的必要。上田學長即以此種意見,回答井上氏,贊成購買。井上氏旣得上田學長的支持,遂獲得岩崎男爵的快諾,出資三萬五千磅將這個著名而有價値的文庫藏書全部購歸日本了。

  【三】東洋文庫的成立
  【四】東洋文庫的擴充
  【五】東洋文庫的事業

  關於中日同種之攷察    方紀生

   本文爲譯者去歳應日本鐡道省國際觀光局雜誌『東光』而作,屬稿匆促,未能多所發揮,尚希讀者指正。

  中日兩民族,嚴格地説來,並非同文同種,此乃千眞萬確的事實,毌容否認;二十年來,周作人先生在其所作有關中日文化的論文中,曾經明白指出。因爲据人種學人類學的研究,兩個民族的來源,各有所自的緣故。然而中日兩國之間,何以不約而同地共稱「同文同種」,以之爲兩國親善的標語呢?這裏邊是極有理由的。

  所望於日本研究者的    實藤惠秀
    ー中國遊記之組織的研究ー
  
  日本研究社要我向日本方面的中國研究家徴求一些對我們工作!日本研究的意見和希望。我是接受了這事,可是隨即我感到爲難了。
  在日本有不少所謂「支那通」的中國研究家,他們的數目,多如過江之鯽;其中,也有不少是很有名的,爲日本的民衆所尊敬,其對中國事情之剖論,也爲大多數日本人所奉圭臬,可是細考他們所知道的中國是什麽,他們所研究的中國是什麽,我曾經見到,某一些有名的支那通,他們都這樣説:「支那人吃死老鼠的」,「支那人一生就洗二次澡,生下來的時候和死了以後」,或者説:「支那的黄包車夫都是盜匪的僞裝,所以他們喜歡走小徑」,「支那的軍隊根本就是土匪,土匪和國家軍隊間的距離紙是錢」。我們中國人都這樣嗎?我是中國人,我却不敢加以肯定,也許他們年齡比我大,知道的比我多,可是我敢説一句,這決不是毎一個,毎一角落的中國人都如此的。事變以後,這種「支那通」,有人説少了一些,可是依我看來,充斥在日本的,還是此類。另外有一些,我想可以名之爲「親善八股」的中國事情研究家。
  我們!日本研究的工作同志,是不是需要聽聽這種中國研究者的意見,來作爲我們攻錯之石呢?我想沒有必要吧!因爲我們肩上的任務很重,我們國家所希望我們做的還多;我們實在沒有這種餘暇,也沒有這種心緒來研究日本人爲什麽要吃刺身(生魚片),日本的和服爲什麽要用大袖子等連日本人本身都不知道的問題來造成一些遺誤子孫代代的「日本通」・「日本觀」。
  基於這一個原則之下,我徴求到了一位十數年來始終埋首苦幹,孜孜於兩國文化關係研究的實藤惠秀氏。實藤氏雖不像那些「支那通」般的爲日本國民所推量,但是我相信,對於近代中日文化關係之研究,在中國和日本,均沒有出於其右的。因爲這樣,所以我想,依他的經驗來指示我們的途徑,應該是可以供我們參考的了。譯完這篇文章,我更加強了我的信念,可是慚愧得很,我們的同志中,有這樣一人嗎?正確的日本研究是産生在苦幹中的,我願與諸同志共勉。 
  因爲公務的關係,對這畏友兼良師的言論之移譯,遲延了很久,實在是很抱歉的。     汪向榮

    

  我的開始研究中日文化關係,是昭和四年(民國十八年)的事,到現在也不過十數年而巳,所以収穫也不多。對於這一方面的研究,無論在中國,在日本均不是一件等閒的事,所以希望兩國的同志能多從事於此。
  在我研究的過程中,首先想一述的,是所厚望於中國人的。
  我的研究中日文化關係的起念,是在當時毎天翻閲「申報」,總見有不少日本書漢譯本之廣告,覺得十分驚奇,而想以之製成一份目錄所開始的(這種目録,到今天已有了二千四百種)。
  由於這些日本書之漢譯,我叉聯想到這些書的譯者,必爲留日學生或曾爲留日學生的人。這樣,我叉想知道一些留日學生的歷史了。在這原則之下,我開始留意於這方面的文字了,結果發現了松本龜次郎先生的「中華留學生敎育小史」。這是先生以其自身周圍之事爲中心而寫的,所以雖多貴重的資料,但要以之即作爲留日學生史不夠的。就在這一年,我叉在偶然中見到與松本先生的著作同一年出版的舒新城氏所著的「近代中國留學史」;可是這並不能即稱爲留日學生史的專史。這樣,我想,除了由我自己來從事,來執筆而外無他法了。
  「這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呀!」
  正在這樣想的時候,有一個人極力的勉勵我,勸我從事於這種研究;這人,就是當時日華學會的主事,現在神戸商大敎授的高橋君平先生。
  昭和十一年(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起,大約二年間,我研究結果的「中國人日本留學史稿」就在「日華學報」上連載發表了。這稿,以後在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叉由日華學會以非賣品而加出版。
  這留學史稿,是用怎樣的態度來研究的呢?
  假使將留學史譬作河流的話,中國和日本的敎育史就是其兩岸的堤,而兩國的文化史就是其兩方之沃土,而兩國的一般史就是在比較遠處的山脈,由這樣想來,以這種態度來從事,我們的視野就自然而然會宏廣了。我的研究留學史,就是以此態度來從事的。
  留學史稿的材料,先由日本方面及中國方面之主要雜誌中加以捜集,然後再由敎育史,中國革命史等種種方面加以參考。
  在這個時候,早稻田大學圖書館中,忽然找到一冊呉汝綸的「東游叢錄」。無意中能讀到這書,高興非凡,因爲著者的呉汝綸,在任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ー譯者註)總敎習之前,曾到日本視察敎育,因此在本書中有與日本敎育家間關於中國敎育問題以及留學生敎育問題之論議;更因其曾視察日本各學校,所以也記有當時(明治三十五年,光緒二十八年)留學生的情形,對於這樣豐富的材料,我驚喜得不得了。
  「呀!這樣好的資料!」
  正在這時候,我叉從恩師渡俊治先生處,借到黄璟的「游歷日本考査農務日記」。黄璟這人,爲袁世凱之部下,曾爲視察農業,購買農具以及聘請敎習而到日本,我的恩師渡俊治先生,也就在這時應聘而到保定的。對於這日記,我也非常的欣快。
  「這也是很重要的資料呀!」我想。
  將要寫完「中國人日本留學史稿」的時候,我叉被推擧爲外務省文化事業部在支特別研究員,而到了中國。
  昭和十三年(民國二十七年)九月,我到了北京以後,立刻就開始了我的活動。
  第一,儘量的捜買中國人的東遊日記,我想。
  我的旅行,除了北京以外,北起哈爾濵,南至廣東,在這些旅行中,一下了車,我就這樣的告訴車夫:
  「送我到最上等的中國旅館去!」
  到了旅館,除了行裝以後,我立刻就到書店街去,從這一個書架看到那一個書架,盡力的捜找東遊日記,結果,大約有二百餘種的東遊日記是給我看到了。

    

  日本近世和歌       王錫祿
  
 一 德川時代和歌
  
  日本的近世和歌,從近古時期的神秘宗敎觀和傳統的空氣中脱化出來,尋求個性的自由,努力時代的解放。第一元祿時期,抛却因襲的現實,復興古學,提倡萬葉歌風,創造自由世界。第二次永安,天明時期,完成萬葉派的歌風,和歌中心由京阪漸次移住江戸,爲和歌完成時期。到第三時期,和歌已無第一期的生動潑剌,然感情繊細,取材豊富,由復古精神,進於描寫現實,出現新的天地。
    1古學研究與和歌的復古運動
  細川幽齋所承繼下來的二條家歌風,到德川時代還流行在上等社會之間,支配那時代初期的歌壇。自幽齋爲始,中院通勝,烏丸光廣,三條西實隆,智仁親王等,都是貴族歌人中的傑出者。武人木下長嘯子也出幽齋之門。
  水のおもに影をひたして紫のあけぼのにはふ池の藤浪
                  細川幽齋           
  (大意)蔭影映水面,淸晨花飄香,紫藤盛時節,浮紅滿池塘。
  家康奬勵學問,國民智識增進。日本國學方面,研究古書的人以次出現,因此,一般人開始厭惡二條家歌風,論其弊端,提倡和歌復古的人也出現了。當時有力的學者有下河邊長流,僧契沖,戸田茂睡,荷田春滿等。
  
    2萬葉和歌的復興

  契沖春滿提倡的復古運動雖漸次高漲,但長期的因襲關係,在不知不覺之間爲人傳染,萬葉歌風總難實現。
  然而到賀茂眞淵出世,實現萬葉歌風了。契沖等復古學者的努力到這時候才得成功了。
  
    3桂園派的樹立

    繼擬古派興起的新派
  眞淵爲中心,以復古爲本質的江戸歌壇,到完成時期,叉發生其他新的運動。小澤蘆菴唱始,香川景樹完成的一大歌風就是這個。
  
    4獨特歌風的歌人

 二 明治大正時代和歌

   
      
    1明治初年的和歌ー御歌所歌風的確立
    2新短歌的勃興

  明治二十年前後,日本興起一種國粹保存運動。他們極端的反對歐化主義。這種思想一半自然是由於國民的自覺,同時是當時的文相井上毅奬勵國學的結果。他奬勵校訂刊行古書。因此,國文詩歌盛行,如前所述御歌所派的活躍,就是乘此機運,此時喜歡舊和歌的人出現。但舊短歌的風體言辭,已成定型,無創造自由。内容固定,材料因襲,凡事崇尚古道
  改革以上諸點,自然是依少數先覺者的唱導。走向自由自然。他們對於當時御歌所派的舊派呼爲新派和歌。最初的運動者是落合直文,佐佐木信綱,正岡子規三人。

    2落合直文的淺香社
     B  與謝野鐵幹與的明星派    
    3傾向自然主義的歌風
    4竹柏園一派的歌風    

  開拓新短歌的一人佐佐木信綱氏是不可忘掉的。信綱爲伊勢國學者弘綱之子,自幼家學薰染,從早昨歌。但値得注目的作品,是中日戰後新文學興起的時候。那時他的歌風是折衷徳川時代兩大歌人眞淵和景樹的風體,再加一些當時盛行的西洋浪漫主義。温雅平明之中有淸新氣味,材料等也多新鮮。明治三十六年有思草,大正十一年有常盤。昭和三年有豐旗雲出版,但佳作多載思草之中。
  家門號竹柏園,明治三十一年創刊機關雜誌「心の花」,以至今日。竹柏園歌風以信綱的温雅平明爲中心,沒偏向主義。歌有萬葉風,有古今風,有古典風,有西洋浪漫派氣味。社中有木下利玄,川田順,九條武子,柳原白蓮,石榑千亦,齋藤瀏等。
  
    5萬葉調的寫生主義歌風
    6象徴主義的作風
 
 三 昭和時代和 
  
    1寫實寫生主義的飽和
    2破壊和歌的定型運動
    3日本舊歌風復活

  附記:這篇日本近世和歌,大部分是譯太田水穂的日本和歌讀本,但其中的歌譯的太少。其他叉參考藤村作氏的日本文學史槪説,齋藤淸衞氏的新講和歌史,福井久藏氏的近世和歌史寫成。附記於此。
  
 平凡    二葉亭四迷著 
        魏敷訓譯  
    

  我今年三十九歳了。人生通常爲五十的話,還不至於今天明天就要入土。可是來日似乎方長其實很短。已輕過去的眞是無常。在説着還早還早的期間,不定那天,今生的大事已畢,與世長辭的時節到臨。到那時怎樣掙扎奮鬥也來不及了,要下決心,就得趁着現在。
  唉!我也眞老了。有人認爲三十九歳就算老未免有點太早,可是精神方面老,總勝過年齡的老,是這樣的,還好辦。
  爲甚麽變成這樣老人似的心情呢,也未必是因爲受了艱苦的緣故。像我這樣的艱苦,誰也曾受過。當然有的人戰勝了艱苦永久神氣勃勃的,更也有的人把艱苦不放在心上,任他浮萍一過,到任何時還不失掉童年朝氣不少爺脾氣。可是大抵全是像我屈服於艱苦,比起年齡來顯得蒼老,染上家庭臭味,沒有魄力,從官廳下班,肯提着竹葉包着的沙蒙魚回家,這是人間常事,心中這樣想着藉以自慰。
  
〔蔵書目録注〕
  
 下は、本号の見返し等にある、『日本研究』 第一期 第一巻~第四巻 の目錄である。

  

日本研究 第一巻 第一期 目錄
  
 發刊詞  我們爲什麽要研究日本 張紹昌  
  關於日本國號的研究      丁福源
  日本風土與國民性       瀾滄子
  隠元隆琦與日本文化      梁盛志
  日本之東洋史學        莫東寅  
  萬葉集解説          王錫祿 
  日本體育槪況         阮蔚村
  日本地政學界之展望      趙燕農 
  日本統計學之發達及其趨勢   李祥煜
 日本輿論選輯
  重慶戰時體制論(一)     石濵知行
  當前的中國諸問題       「大毎」東亞局
  中日問題全面解決的可能性   吉田東祐
 轉載
  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郁達夫
  我與日本           周幼海
 文藝 
  寄居蟹(短篇小説)      銭稲孫      
  寒荒(短篇小説)       楊燕懐
  患者(獨幕劇)        張紹昌
   
 日本研究 第一巻 第二期 目錄
  
  「日本敎育學」之創建及其體系 祁森煥  
  日本社會學界槪観       丁福源
  西洋人之日本研究       莫東寅
  新刊「日本美術之特質」(一) 銭稲孫
  日本美術在世界上的地位    蘇民生  
  日本精神的特質        洪炎秋 
  日本的宗教          聶英懐
  日本武士道          王輯五 
  日本上代之抒情文學      王錫祿
  「留東外史」與其日本觀    趙銘三
 日本輿論選輯
  重慶戰時體制論(二)     石濵知行
  印度獨立運動與重慶政權    平野義太郎
 轉載
  日本民族的健康        劉大杰
 島崎藤村記念特輯
  關於島崎藤村         張我軍
  島崎藤村之一生        尤炳圻
  浦島(詩)          楊燕懐譯
  初戀(詩)          告邑譯
  椰子實(詩)         告邑譯
  淒風(中篇小説)(一)      以齋譯
  
 日本研究 第一巻 第三期 目錄
  
  我也來談談日本研究      王古魯  
  新刊「日本美術之特質」(二) 銭稲孫
  日本新劇底黎明        張鳴琦
  俗樂・唐朝燕樂與日本雅樂   江文也
  日本庭園與國民性       洪炎秋 
  山水之美與日本        王述平
  日本絲業及人造絲業之研究   李祥煜
  新聞雜誌上的中日關係     趙銘三 
  日本上古文學槪觀草稿(上)  楊燕懐
  日本政記註釋         張春霖
 日本輿論選輯
  重慶戰時體制論(三)     石濵知行
  動盪的歐洲政局        田中直吉
 轉載
  中日文化交流         郭鼎堂
 文藝
  方丈記(随筆)        聶長振
  淒風(中篇小説)(二)      以齋譯 

 日本研究 第一巻 第四期 目錄
  
  日本國名之商討        傅仲濤 
  日本敎習與中日文化交流    汪向榮
  日本敎育新體制之研究     祁森煥
  強靭的日本傳統精神      羅白劍
  日本國民體格演進實況     阮蔚村
  日本國民運動發達史      楊開泰
  日本國民錬成的新組織     劉亞棟
 日本輿論選輯
  重慶戰時體制論(四)     石濵知行
  國共關係的現狀與今後     橘善守
 轉載
  中國與日本          陶亢德
 文藝
  萬葉一葉(随筆)       錢稲孫
  星落秋風五丈原(詩)     楊燕懐
  淒風(中篇小説)(三、續完) 以齋譯 



コメントを投稿

ブログ作成者から承認されるまでコメントは反映されませ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