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戒烟中 我愛MIMIAO 我希望処ヲ件事儿能一様長久

私が好きなものは全部ここにいる

芸術と転化の科学技術

2005-09-11 | 音楽
轉)藝術與轉化的科技
文/羅伊?阿斯科特(慕容青譯)
文章來源:《CANS藝術新聞》

     在當今這個數字媒體、全球化傳播大行其道的所謂"後生物"時代中,藝術家如何自我定位?曾經,主宰藝術走向的美學觀(與美術市場)關照的乃是如何反映群體共識與表達個人意念;在那個時代,藝術家自我定位問題只關係到社會上一小部分的人。但如今,隨著藝術家角色的轉變,我們同時也透視到整個社群在面對現今這個科技世界所帶來的挑戰、危險甚或機會時的種種因應之道。
less..
     有人會說,傳統定義下的藝術家早已在過去這三十年中因著後現代主義的"作者已死"說法及電腦科技的影響而消失殆盡。其實作者沒死;不過轉換新戰場罷了。現在的藝術家出現在虛擬空間中、在網路上,與觀眾密切地合作聯繫。新的互動式數位科技被廣泛應用,而多媒體(不論是用在娛樂、教育或行銷上)不過是其中較為大眾所知的一種。其他諸如智慧建築、電路心智(或稱為"隨時上網ubiquitous computing")、智慧型機器人、人工生命、分子工程、分子電子科技等,都將會衝擊到我們的生活與思考方式、我們對自我與社群的看法、我們對自然的瞭解、以及我們在構築現實的過程中的角色。
  這些媒體標舉的是使用者與消費者的重要性。在藝術方面,則個人表達與個人創意已經由藝術家延伸到了觀眾︰人們對藝術家的要求不再是創作動人的內容,而是設計環境、空間,讓觀眾能夠參與其中;藝術家現在所做的不再是在現實世界中取樣以反映他的個人觀點,而是構造框架,任由觀眾在其中創造自己的世界。讓個人有能力建構自己的現實、重新自我創造、充分利用電路空間的自由——這些正是互動網路的重要性所在,也是數位革命真正的意義在。
  而藝術家正是要在這些既實用又冒險的領域中尋找新定位。在許多層面上,我們的工作是高度概念性的,其文化根源至少能上溯至杜象(Duchamp),而此概念性質引導我們接觸了科學界的模式,特別是那些處理生物現象、量子行為、天文物理、人工智慧、混沌現象、複雜性及自我組織等等的新科學。
  對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而言,建構的問題比呈現的問題來得重要。我們要主動、具有建設性,而不希望只是被動反應或只求自我表達。因此,我們對網際網路、生物電子學、無線網路、智慧型軟體、虛擬實境、神經網路、基因工程、分子電子科技、機器人科技等等的興趣,不僅關係到我們作品的創作與流通,也關係到藝術的新定義,關係到"出現"美學(aesthetic of apparition),以及互動性、聯結性和轉變性。"出現"美學取代了舊式的"外形"美學(aesthetic of appearance)——後者只關心物體的外觀和某些具體的絕對價值。然而新的"出現"或"形成"美學(of coming-into-being)則試圖透過科技文化的轉化、演變技術,與世界中看不見的力量形成互動。
  在這樣的條件下,數字藝術家必須重視概念策略及理論推測的重要性,還必須願意打破疆域區隔、接受新的行事方法與觀念。這個世界涵蓋了各形各色的文化,許多地區依然因為隔絕而處於停滯狀態。身為數字藝術家,就必須將這些隔絕轉化成新的社會與文化價值。這個問題牽涉的層面是精神上、同時也是後工業的。我們所處的現實具有多重層次、語言上亦極其複雜,因此勢必需要巧妙地協商、整合--包括在認知上以及地理上。這些技巧同時也是我們在建構超媒體系統、互動式媒體藝術及"隨時上網"技術時需要用上的概念及聯繫技巧。唯有充分認識這些新技巧及其背後的新意識,才能使工、商業皆瞭解並能進而利用現在這個跨越全球的新市場。
  真正有創意的數位藝術家不在於他會使用新科技,像從食譜中挑選一種烹飪法一樣,而是藉由新科技來拓展市場、測試科技的極限、進而促成它的轉變。因此,我們尋求的是具有高度反應力的智慧型機器與系統,它甚至還要能預測我們的需求、以及展現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但不是人工意識)。
  在市場積極開發互動性多媒體作為消費性流覽與探索的資訊空間的潛能之際,藝術家提出的問題是--多媒體系統會如何流覽我?人工智慧能如何探究人類意識?我的內部神經網路與廣布全球的科技網路之間的界線又在哪兒?
  因此,置身于後生物文化中的藝術家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必須拓展尋求新的經費來源與支持者。以畫商與畫廊為主的舊式市場沒有能力對待這樣一種即使不全然是曇花一現,但卻不斷在流動、在重新自我定義與自我轉換的藝術。相較于藝術的傳統以及它所其形成的封閉性典範,我們似乎更容易接受科學的新發現與新嘗試。同時,互動性傳播系統中人與人的親密關係、以及全球網際網路中心智之間的互聯性,意謂著一種新型態的精神性的出現。我們需要與科學家、高科技人員與企業建立有意義的聯盟--他們不僅挑戰與測試我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而且更提供我們編織甚至實現幻想的可能性。若這些企業尚未存在,那麼我們就必須發明他們。畢竟,就在純粹想法以及創新性行為上投資這點來說,矽谷的新創企業與新股票上市公開發行價(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文化與觀念藝術有非常相似之處!而我們這些數字、後生物藝術家在工作上進行智性與財務投資的同時,將創造新的行為模式、新的社會組織、心智與科技的關係,以及身體與仿生學(bionic)、電信系統之間的相生關係。

最新の画像もっと見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