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便り

研究員からの情報をお届けいたします

清水寺の顕彰碑の説明文 はじめに

2018年01月29日 20時40分54秒 | お知らせ
「アテルイ・モレの物語」の英語版を掲載する予定でしたが、予定を変更し、清水寺の
南苑境内に建立された「北天の雄 阿弖流為・母禮」顕彰碑の裏面説明文を紹介します。
清水寺に限らず、今や京都・関西の観光地は中国や韓国、台湾をはじめとするアジア各地
欧米からの観光客で連日にぎわいを見せています。せっかく訪れる外国人へも、我が故郷
の蝦夷の歴史、アテルイ・モレの物語の一端を知っていただこうというのが大きな狙いで
す。蝦夷・アテルイ・モレの認知度の国際化、世界への拡散です。いずれ、冊子化(パン
フレット)にして、顕彰碑の前で興味・関心をもっていただける方に配布したいと考えて
います。よって、事前にこのコーナーをお借りして外国語版を順次掲載する予定です。
言語は、英語(高橋 訳)、中国語(簡体字・繁體字共に李さん)、フランス語(Felixさん)
ドイツ語(Danzさん&Julianさん)、スペイン語(名前不明)、ヒンディー語(名前不明)
韓国語(名前不明)、インドネシア語(rizqafitriasari リズカフィトリアサリさん)です。
仏・独・西・印は、私の娘の友人の知人(京大の留学生)、韓・尼(=インドネシア)の2人
は園田学園女子大の留学生です。まず最初は日本語です。(本来は縦書き)

顕彰碑の説明文 

8世紀末頃まで東北・北上川流域を日高見国と云い、大和政府の勢力圏外にあり独自の
生活と文化を形成していた。                  
 政府は服従しない東北の民を蝦夷と呼び蔑視し、その経略のため数次にわたり巨方の
征東軍を動員した。     
 胆沢(岩手県水沢市地方)の首領・大墓公阿弖流為は、近隣の部族と連合し、この侵略
を頑強に阻止した。
なかでも789年の巣伏の戦いでは勇猛果敢に奮闘し、政府軍に多大の被害を与えた。
 801年、坂上田村麻呂は4万の将兵を率いて戦地に赴き、帰順策により胆沢に進出し
胆沢城を築いた。                        
 阿弖流為は10数年に及ぶ激戦に疲弊した郷民を憂慮し、同胞500余名を従えて田村
麻呂の軍門に降った。       
 田村麻呂将軍は阿弖流為と副将・磐具公母礼を伴い京都に帰還し、蝦夷の両雄の武勇
と器量を惜しみ、東北経営に登用すべく政府に助命嘆願した。 
 しかし公家達の反対により阿弖流為、母礼は802年8月13日河内国で処刑された。
 平安建都2000年に当たり、田村麻呂の悲願空しく異郷の地で散った阿弖流為、母礼
の顕彰碑を、清水寺の格別の厚意により、田村麻呂開基の同寺境内に建立す。
 両雄もって冥さるべし。

1994年11月 吉祥日  
関西胆江同郷会  アテルイを顕彰する
関西岩手県人会  京都岩手県人会
~~~~~~~~~~~~~~~~~~~~~~~~~~~~~~~~~

研究員:高橋正吾 
次回は、英語版 2月5日(月)掲載予定

阿弖流為和母禮的故事 中国語版(繁體字編)

2018年01月21日 20時08分02秒 | お知らせ
阿弖流為和母禮的故事  中国語版(繁體字編) 
繁體字は主に台湾、香港、マカオ等で使用

    訳者紹介 李いすず 大阪府在住、関西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科卒業
              台湾で語学留学経験と上海で企業勤務経験あり
              現在主婦、子育て中。
        Isuzu Li 現居住於大阪。關西大學中國語中國文化科畢業。    
              留學台灣之後,在上海從事紡織品貿易工作。 
              家庭主婦。

阿弖流為和母禮的故事

這是一個迄今大概1200年前的故事。時間恰逢奈良時代末期至平安時代初期,在日本東北地方有一群被稱為蝦夷的人,他們對三番五次來襲的朝 廷軍開展了勇猛而果敢的抵抗。作為這支蝦夷軍領軍人物的族長正是阿弖流為和母禮。這兩位英雄是如何堅持與朝廷軍奮戰和抵抗的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在東北蝦夷地區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
(本故事是以2003年6月我在枚方市牧野公民館的演講為基礎,添加了2010年10月在前澤高中文化祭演講中提到的部分話題,大幅添加修正並概括後的版本。)

 1 寫在最初
大家好!我是剛剛主持提到的高橋,從東北來到關西地區在高中教歷史和地理。作為蝦夷的後裔,我雖深深體會到要將老祖宗的歷史好好地傳達給 後世的責任並引以為榮,但也沒有像大學的老師們一樣做專門深入的研究,所以如果你們提出一些很細的問題,我恐怕也答不上來。
我在大學時候的專業是地理,關於歷史,到現在也稱不上詳細。這次關於歷史的演講(在枚方市牧野公民館)對我來說是全新的一次體驗。
今天演講的主題的兩個名字:“阿弖流為和母禮”,我雖在10年20年前就知道,但很慚愧,我在大概4年前才開始調查並學習。當我在通過《前澤町史》查閱自己村子歷史的時候,看到了阿弖流為和母禮的名字。書中講述了西元789年的“巢伏之戰”,提到朝廷的軍隊通過了村裡的街道,正好也從我老家的門口經過。這對我來說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給我很強的觸動。

2.京都清水寺的舞臺之下
在古都的名刹清水寺的境內,著名的舞臺之下,有一個名為“北天之雄 阿弖流為 母禮之碑”的彰顯碑。這是一個用岩手縣產禦影石做成的石碑。石碑的旁邊有一個小的說明石板,上面記述了以下文字:
八世紀末葉,蝦夷之首領阿弖流為以日高見國膽澤(現岩手縣水沢市一帶)為根據地,奮勇抵抗中央政府的屢次侵略十數年。終究不敵阪上田村麻呂之軍,和其同胞母禮一同被押解至京都。田村麻呂雖為敵將,痛惜阿弖流為及母禮之勇武,向政府為他們求情。但力不能及,阿弖流為和母禮二位英雄于802年在河內國被處決。
鑒於此史實,在此田村麻呂開基之地清水寺境內為阿弖流為及母禮立碑。
這個石碑起於住在關西地區的岩手縣人的夙願和努力,在1994年11月6日建立。當年正值建都1200年紀念的特殊年份。
京都清水寺是洗過觀音靈場三十三所之第十六所,屬北法相宗的寺院。普遍認為是延鎮上人於西元778年開山,789年阪上田村麻呂創建,歷史悠久,因靈驗而有著廣泛的信眾,在石碑建立不久後的12月,清水寺連同其他16處的寺院和城樓一起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登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名下。

3.蝦夷土地肥沃而廣大,膽澤地方水陸萬頃
在談論歷史的話題之前,我們先說說東北蝦夷的土地。
東北的土地自古以來就以山珍海味、河鮮物產的豐饒而聞名。
位於東北大地正中央的奧羽山脈,宛如脊樑一般連接南北,其東側是北上高地的小山連綿。北上川流經奧羽山脈和北上高地之間,在其流域形成了寬廣的盆地。
史書最早對蝦夷之地的記述應為《日本書紀》中的景行天皇27年的文章。武內宿禰在視察東國的報告裡寫到:“東夷之中、有日高見國(日高見國即為北上 *諸說不同),…(中略)… 亦土地沃壤而曠之、擊可取也”。另在《續日本紀》的789年的條項裡也有“所謂膽澤者,水陸萬頃,蝦虜存生”的描述。北上川左岸是我出生的故鄉,那裡有一座高600米的束稻山。“日高見土地沃壤而曠之”,“膽澤水陸萬頃”的描寫,很可能來自從這座束稻山上所眺望的風景。除此之外,這座山在小說裡也被描寫為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
周圍綠山環繞的盆地,尤其是北國的盆地四季水資源豐饒,是適合農耕地沃土。岩手縣南部一帶地地名就可印證這一點,這裡的地名往往和水有關,例如:黑澤尻,膽澤,水澤,江刺,前澤,衣川,平泉等。直到今天也是東北屈指可數地穀倉地帶,農牧業發達的地區。

4 從《日本書紀》看蝦夷人的人物像
那麼,當時的蝦夷人是什麼樣的一群人,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日本書紀》裡景行天皇27年的條項裡寫到:“東夷之中、有日高見國。其國人、男女並椎結文身、為人勇悍。是總曰蝦夷”。40年的條項裡:“今東國不安、暴神多起。亦蝦夷悉叛、屢略人民”。不僅如此,更有這樣的描寫:“其東夷也、識性暴強。淩犯為宗。村之無長、邑之勿首。各貧封堺、並相盜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奸鬼。遮衢塞徑。多令苦人。其東夷之中、蝦夷是尤強焉。男女交居、父子無別。冬則宿穴、夏則住樔。衣毛飲血、昆弟相疑。登山如飛禽、行草如走獸。承恩則忘。見怨必報。箭藏頭髻、刀佩衣中。或聚黨類、而犯邊界。或伺農桑、以略人民。擊則隱草。追則入山。故往古以來、未染王化”。
《日本書紀》以及之後的《續日本紀》是當時的朝廷正式認可的國家級歷史書籍,所以對處在“邊境、異境之地”的蝦夷的記述是帶有明顯歧視性的。

5 朝廷為何想要統治東北 
為何朝廷如此執著要統治蝦夷呢?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的東北對朝廷來說是一個“既可怕又有魅力的土地”。
首先談談“可怕”這點。站在奈良和京都這樣的都城的角度來看,東北處在東北方向,也就是所謂的“醜寅鬼門”的方角,以中國的陰陽之道來看,是有忌諱不吉利的方向。身處現代聽起來像是迷信,但當時的人尤其是貴族們卻是很敏感。比如京都的比睿山延曆寺建在東北方向的山上,就是為了保護首都不受蝦夷的“侵害”。東京上野的寬永寺也是位於江戶城的東北方向,據說是為了保護江戶幕府而建。
接著是“有魅力的土地”這一點,所謂魅力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魅力是所謂“日高見國土地沃壤而曠之”以及“所謂膽澤者,水陸萬頃”。雖說是遠離都城的邊境之地,但土地肥沃而廣大,有充分的支配價值。
第二個魅力則是“優秀的馬匹產地”這點。岩手這個地方有很多關於馬的故事和傳統風習。古書上也屢見關於馬的記載。
第三個魅力就是“金礦”。西元749年,在現在的宮城縣湧谷黃金迫這個地方,產出了日本最早的黃金。之後,宮城縣北部到岩手縣南部一帶的地區出現了淘金潮,黃金的產出也支撐了後來出現的藤原氏的平泉黃金文化。

6 朝廷的東北統治以及伊治砦麻呂的反亂
我們先來從地形的角度來看看朝廷的東北統治。
奧羽山脈像一匹馬的脊樑一樣南北縱穿東北地方,因此朝廷進攻蝦夷,只有兩條路可以北上:一條是西側(日本海一側),另一條是東側(太平洋一側)。
首先西側的路徑的現新潟縣一帶已經是大和政權的領地,且在奈良時代的初期西元712年就設出羽國,並在隨後的西元733年建立了秋田城。因此,比起太平洋一側,日本海一側對朝廷來說支配更為順利。
與此相比,東側路徑就沒有如此順利。仙台平野的多賀城在西元724年才被建立,朝廷在這裡設置役所作為經營蝦夷的據點,可是此地以北的地方的統治卻遲遲未能實現。膽澤城直到西元802年才建成,整整花了78年,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蝦夷人的頑強抵抗。
朝廷在統治的地區推行農業和養蠶,並給與地區的領袖官位元,於此同時大力推進來自各地的移民政策。可是,仍有諸多的民眾不滿,隨之在各地發生了多起的戰鬥事件。其中規模最大最深刻的事件就數西元780年發生的伊治砦麻呂的反亂。當地出身的政府官員砦麻呂殺害了朝廷派來的總督,並攻陷了伊治城。隨後,前線陣地的多賀城也被掠奪和放火,招致了巨大的危機。

7 蝦夷聯合軍和朝廷的戰爭準備
北方的蝦夷人以這個反亂為契機,團結起來並採取了一致的行動。這時的朝廷列舉了四個典型將他們稱為“賊中之首”,並給了他們如下的描述:
“彼夷俘之為性也、蜂屯蟻聚、首為亂階。攻則奔逆山藪、放則侵掠城塞。而伊佐西古、諸絞、八十島、乙代等、賊中之首、一以當千。”(《續日本紀》)
高橋克彥的小說《火炎》裡面這四個人也有登場,他們聯手組建了蝦夷聯合軍,在北上川中部流域(岩手縣南部)集結對政府軍展開了反擊。
在這個攻防當中,政府軍被節節後壓,北部戰線面臨了重大的危機,蝦夷軍也是為了確保陣地而拼命反擊。巢伏之戰的六年前,西元783年6月,桓武天皇為了進攻蝦夷,對現在的關東地方下達了徵兵和軍事訓練強化的敕令,穩步備戰。之後在西元788年3月,下達了“軍糧又糒並鹽、轉運陸奧國。調發歩騎五萬二千八百餘人、限來年三月、會於陸奧國多賀城”的命令。當時曆法的三月正是現在的4月,是春天播種的時期,可想而知如果戰事拖遝會對農業帶來嚴重的影響。

8 巢伏之戰
由征東將軍紀古佐美率領的朝廷軍於西元789年3月9日自多賀城北上,並於3月下旬在衣川佈陣。此過程花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於是位於都城的朝廷司令部大怒,發出了“即刻進攻”的指令。作為前線部隊司令官的紀古佐美無奈從5萬3000人的大軍中挑選出6000人組成精銳部隊,兵分三路:前軍從北上川的西側,中軍和後軍渡河從東側北上前進。此時蝦夷軍全軍集結在河東,前衛部隊300人暫時撤退,由後方強力的800人應戰。他們更組織了400人的部隊從朝廷軍背後的山裡蜂擁而至,對朝廷軍展開了攻擊。
起初朝廷軍佔據優勢,但不久漸漸遭到蝦夷軍的反擊,誘導戰和夾擊戰使朝廷軍損失慘重。蝦夷軍一方的損失據稱是“惣燒亡賊居十四村、宅八百許煙。…斬獲賊首八十九級”,但朝廷軍的損失更為慘重:“官軍戰死廿五人、中矢二百四十五人、投河溺死一千三十六人、裸身遊來一千二百五十七人。”
面對從5萬數千大軍中挑選出來的6000人的精銳部隊,僅靠1500人應戰。這個事實對於朝廷軍來說無疑是大敗北,而對蝦夷軍來說則是大勝利。

9 阪上田村麻呂的登場
位於都城的天皇對此戰役進行了嚴厲的處分。並在次年西元790年下達命令,準備再度進攻。
在這裡登場的就是京都清水寺的建立者阪上田村麻呂。西元794年,阪上田村麻呂以副將軍之名,行使大將軍的許可權率10萬大軍攻打蝦夷並取得了勝利。794年正值平安京設置於京都,且10萬大軍這個數字也是在日本歷史上未曾出現過的。從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理解當時的政權中樞的決心,同時也可瞭解一路奮勇抵抗的蝦夷軍的強大。
但是,我們無從瞭解這個戰役的經過。因為《續日本紀》的記錄只持續到這個戰役3年前的西元791年。在《日本紀略》這本史書裡面,也只略微提到“副將軍阪上田村麿巳下征蝦夷”而已。
阪上田村麻呂於西元797年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當時39歲。朝廷並在當年從東日本諸國招募9000名農民,鼓勵他們移居到陸奧國進行農耕和養蠶事業。朝廷對蝦夷的支配漸漸擴展開來。
順便我們提一下“征夷大將軍”這個稱號,其實在日本史上有很多人被冠以這個稱號。比如源賴朝、足利尊氏、德川家康等等很多人。最初獲得這個稱號的是大伴弟麻呂,第二位則是這位阪上田村麻呂。

10 阿弖流為的投降和隕落
西元801年阪上田村麻呂用兵4萬攻擊並平定了蝦夷。而戰鬥的經過仍是完全不明。802年1月,田村麻呂再次被派遣建造膽澤城,並將鎮守府從多賀城遷至膽澤城。同時聚攏了來自現在關東地方十餘國4000人的無主武士,讓他們移居膽澤城。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同年4月,阿弖流為和母禮痛惜數度激戰而疲憊的鄉民,也為了耕地不再繼續荒廢下去,做出了極其艱難的抉擇:同500名蝦夷人一起向朝廷投降。田村麻呂很惋惜這兩位蝦夷英雄的器量,向朝廷情願讓二人經營東北。不過朝廷沒有聽取他的建言,於西元802年8月13日,在河內國杜山將二人處死。
值得注意的是,阿弖流為和母禮生命最後的地方“河內國杜山”雖存於記錄,但杜山這個地名在河內(今天的大阪)卻始終無法找到。
以前被稱作上山(亦作植山)的大阪府枚方市的牧野公園的正中央,有一個被當地人傳作“很久以前的蝦夷賊長首塚”的小石碑。現在就在這個小石碑的旁邊,樹立著一個氣派的“阿弖流為和母禮之塚”,這是在枚方市的阿弖流為和母禮塚保存會各位的努力之下于2007年建立的。之後每年9月都會在這個公園舉行紀念儀式。

11 事態後續
西元802年2月,隨著膽澤城的營造,朝廷將統治一鼓作氣地延伸到北方的盛岡,並於次年在盛岡附近建造了紫波城。隨後在804年,又開始了下一波地征討計畫。
但在次年末,時任參議地藤原諸嗣和菅野真道之間展開了享有盛名地“論天下之德政”,結果導致了這次征討計畫的流產。在議論當中,藤原諸嗣論述到:“方今、天下所苦、軍事與造作也。停此兩事、百姓安之。”
之後的西元806年,桓武天皇在70對畫下人生的句點。5年後的西元811年,阪上田村麻呂也在54歲的時候英年早逝。
另外令人吃驚的是,富士山在西元802年膽澤城營造的前一天開始噴發,正值阿弖流為一行被帶往京都之時。
在此,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何朝廷對蝦夷的統治沒能一帆風順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理由:①蝦夷位於“邊境、異境”,距離京都遙遠,當時從多賀城到京都有“行程50天,返程25天”的說法。②冬天的東北比起日本西部非常寒冷。③北上盆地周圍環山形成天然的要塞。④蝦夷的軍力強大。⑤蝦夷是優秀的馬匹和鐵的產地。

12 有關戰事的幾個疑點
關於蝦夷軍和朝廷軍的戰事,有以下幾個疑點。
第一, 當時據傳的軍力有5萬數千甚至10萬,到底有沒有能力組織這麼大的軍力是一個疑點。尤其是10萬這個數字在古代史上首次出現,5萬數千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
第二, 為何當時在衣川滯留了1個月之久。朝廷的中樞也埋怨“到底為何遲遲不肯進軍,到現在都不解其中緣由”,可惜並沒有記載可以對此疑問作答。也許當時兵臨敵陣,在情報收集以及作戰計畫、進軍態勢的調整上花了不少時間吧。
第三, 數萬人長達一個月的滯留的生活場景,特別是野營的時候的食宿,肯定是相當的浪費。也難怪朝廷震怒。
第四, 中軍後軍的4000人渡河部隊到底從哪裡橫渡北上川。北上川的中流現今的流路和以前相比並沒有變化,最狹窄的部分是靠近衣川的白鳥附近。我推測渡河地點應該在此,其他地點濕地很多,渡河實為困難。
第五, 蝦夷軍為何將軍力陣地放在河的東側。應該是山間複雜地形對於蝦夷軍來說比較容易戰鬥吧。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形勢有變的時候比較容易逃離或躲藏,比較容易開展夾擊戰也應該是其中一因。

13 阿弖流為和母禮的人物像:尤其是關於母禮的新說
事實上,在歷史資料裡面是找不到對阿弖流為和母禮人物像的描述的。只有在《續日本紀》以及《日本後記》這樣的史書裡面出現名字的記載而已。因此,對於人物像的部分幾乎都是想像。20,30年前只有一部分專家和歷史愛好者才知道他們的存在,現在小說以及戲劇歌舞劇裡面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登場。而且初中高中的歷史教科書裡面也有關於他們的記述,認真學習的中學、高中生們也知道他們是歷史上存在過的人物。
總體上來講,阿弖流為不僅僅是威武勇猛,而且也應該是一個具有領導力和統率力的專才。
另外說到母禮,卻是整整的一個疑團。唯一可以斷定的是,此人作為蝦夷軍的副將,享有“盤具公”的稱號,和阿弖流為的名字一同出現,一同被處刑,所以可以說他是和阿弖流為平起平坐的領導階層吧。其他關於母禮的消息都是推測,也有諸說。具有力的說法是來自東北古代史研究頭號人物東北大學名譽教授高橋富雄,高橋教授認為母禮來自母體地區,我個人也贊成這個說法。
只是我認為,母禮本來應該被叫做“mode”,這是一個全新的說法。至今在東北當地,“母體”音發作“mode”以及“modya”。岩手縣南部地區自古以來是金、砂鐵以及石灰岩礦物的產地,礦山的遺跡眾多,我認為母禮或許是當地礦區的領袖人物。
這只是一個推論,今後需要更多的驗證。

14 初高中歷史教科書裡關於古代東北蝦夷的記述
 ~~~“眾所周知的將軍與無人知曉的族長”關係的演變 ~~~
距今至少40多年前為止,初高中的歷史教科書是沒有關於阿弖流為和母禮的記述的。相反作為征夷大將軍的阪上田村麻呂的名字卻出現在幾乎所有的教科書中,且作為重要人物佔有很大的篇幅。
有關古代東北蝦夷,高中教書一般都是類似如下的記述:“被稱作蝦夷的東北的人民,屢次發動反亂抵抗朝廷,因此桓武天皇派征夷大將軍阪上田村麻呂出兵平定,並將鎮守府由多賀城移至膽澤城,更建立築波城以擴大對北方的統治”。當然,阿弖流為、母禮以及伊治砦麻呂的登場皆無,也沒有以蝦夷為視角的歷史記述。這其中的理由主要是因為史料的缺乏,且對當時的時代的認識過度依賴《日本書紀》和《續日本紀》等文獻。但隨著對中央政權一邊倒、以統治者為中心的歷史認識的重新檢討,以及獨立進行的東北古代史研究、考古研究的進展,蝦夷的日常生活以及朝廷東北統治的情形逐漸地明朗,也更為客觀。
1994年11月,位於京都清水寺地阿弖流為、母禮地彰顯碑正式落成。隨之兩年後,東京書籍出版了《中學社會歷史》,作為1997年度用教科書,裡面刊登了這個彰顯碑的照片,以及一篇名為“蝦夷的抵抗”的說明文。無獨有偶,其他幾家出版社的教科書裡也開始出現此彰顯碑和阿弖流為的名字。
和教科書一樣,作為輔助教材的資料集和一般參考書裡面也開始出現此類的內容,甚至大學入學考試的試題裡面也可司空見慣地看到這些問題,現今的知名度已不可同日而語。
 
(完)
著者:高橋正吾(前初中、高中教師, 岩手縣前澤町出身,現居住在兵庫縣尼崎市)
曾是職業網球選手伊達公子的高中世界史老師。

次回 英語版を掲載予定 
その後、清水寺顕彰碑 裏説明文の英語版、中国語版を掲載予定
お楽しみに!(研究員 高橋正吾)







中国語版(簡体字編)

2018年01月16日 10時03分45秒 | お知らせ
都合により、先に中国語版を掲載します。
中国語版(簡体字編) 簡体字は主に中国大陸、シンガポール等で使用
     訳者紹介 李いすず 大阪府在住。関西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科卒業
               台湾で語学留学経験と、上海で企業勤務経験あり
               現在主婦、子育て中。
          Isuzu Li 现居住于大阪。关西大学中国语中国文化科毕业。
               留学台湾之后,在上海从事纺织品贸易工作。
               家庭主妇。

  阿弖流为和母礼的故事

这是一个迄今大概1200年前的故事。时间恰逢奈良时代末期至平安时代初期,在日本东北地方有一群被称为虾夷的人,他们对三番五次来袭的朝廷军开展了勇猛而果敢的抵抗。作为这支虾夷军领军人物的族长正是阿弖流为和母礼。这两位英雄是如何坚持与朝廷军奋战和抵抗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在东北虾夷地区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本故事是以2003年6月我在枚方市牧野公民馆的演讲为基础,添加了2010年10月在前泽高中文化祭演讲中提到的部分话题,大幅添加修正并概括后的版本。)

 1 写在最初
 大家好!我是刚刚主持提到的高桥,从东北来到关西地区在高中教历史和地理。作为虾夷的后裔,我虽深深体会到要将老祖宗的历史好好地传达给后世的责任并引以为荣,但也没有像大学的老师们一样做专门深入的研究,所以如果你们提出一些很细的问题,我恐怕也答不上来。
 我在大学时候的专业是地理,关于历史,到现在也称不上详细。这次关于历史的演讲(在枚方市牧野公民馆)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一次体验。
 今天演讲的主题的两个名字:“阿弖流为和母礼”,我虽在10年20年前就知道,但很惭愧,我在大概4年前才开始调查并学习。当我在通过《前泽町史》查阅自己村子历史的时候,看到了阿弖流为和母礼的名字。书中讲述了公元789年的“巢伏之战”,提到朝廷的军队通过了村里的街道,正好也从我老家的门口经过。这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给我很强的触动。

2 京都清水寺的舞台之下
在古都的名刹清水寺的境内,著名的舞台之下,有一个名为“北天之雄 阿弖流为 母礼之碑”的彰显碑。这是一个用岩手县产御影石做成的石碑。石碑的旁边有一个小的说明石板,上面记述了以下文字:
八世纪末叶,虾夷之首领阿弖流为以日高见国胆泽(现岩手县水沢市一带)为根据地,奋勇抵抗中央政府的屡次侵略十数年。终究不敌坂上田村  麻吕之军,和其同胞母礼一同被押解至京都。田村麻吕虽为敌将,痛惜阿弖流为及母礼之勇武,向政府为他们求情。但力不能及,阿弖流为和母  二位英雄于802年在河内国被处决。鉴于此史实,在此田村麻吕开基之地清水寺境内为阿弖流为及母礼立碑。
 这个石碑起于住在关西地区的岩手县人的夙愿和努力,在1994年11月6日建立。当年正值建都1200年纪念的特殊年份。
京都清水寺是洗过观音灵场三十三所之第十六所,属北法相宗的寺院。普遍认为是延镇上人于公元778年开山,789年坂上田村麻吕创建,历史悠久,因灵验而有着广泛的信众,在石碑建立不久后的12月,清水寺连同其他16处的寺院和城楼一起作为“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登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下。

3 虾夷土地肥沃而广大,胆泽地方水陆万顷
在谈论历史的话题之前,我们先说说东北虾夷的土地。
东北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山珍海味、河鲜物产的丰饶而闻名。
位于东北大地正中央的奥羽山脉,宛如脊梁一般连接南北,其东侧是北上高地的小山连绵。北上川流经奥羽山脉和北上高地之间,在其流域形成了宽广的盆地。
史书最早对虾夷之地的记述应为《日本书纪》中的景行天皇27年的文章。武内宿祢在视察东国的报告里写到:“东夷之中、有日高见国(日高见国即为北上 *诸说不同),…(中略)… 亦土地沃壤而旷之、击可取也”。另在《续日本纪》的789年的条项里也有“所谓胆泽者,水陆万顷,虾虏存生”的描述。北上川左岸是我出生的故乡,那里有一座高600米的束稻山。“日高见土地沃壤而旷之”,“胆泽水陆万顷”的描写,很可能来自从这座束稻山上所眺望的风景。除此之外,这座山在小说里也被描写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周围绿山环绕的盆地,尤其是北国的盆地四季水资源丰饶,是适合农耕地沃土。岩手县南部一带地地名就可印证这一点,这里的地名往往和水有关,例如:黑泽尻,胆泽,水泽,江刺,前泽,衣川,平泉等。直到今天也是东北屈指可数地谷仓地带,农牧业发达的地区。

4 从《日本书纪》看虾夷人的人物像
那么,当时的虾夷人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日本书纪》里景行天皇27年的条项里写到:“东夷之中、有日高见国。其国人、男女并椎结文身、为人勇悍。是总曰虾夷”。40年的条里:“今东国不安、暴神多起。亦虾夷悉叛、屡略人民”。不仅如此,更有这样的描写:“其东夷也、识性暴强。凌犯为宗。村之无长、邑之勿首。各贫封堺、并相盗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奸鬼。遮衢塞径。多令苦人。其东夷之中、虾夷是尤强焉。男女交居、父子无别。冬则宿穴、夏则住樔。衣毛饮血、昆弟相疑。登山如飞禽、行草如走兽。承恩则忘。见怨必报。箭藏头髻、刀佩衣中。或聚党类、而犯边界。或伺农桑、以略人民。击则隐草。追则入山。故往古以来、未染王化”。
《日本书纪》以及之后的《续日本纪》是当时的朝廷正式认可的国家级历史书籍,所以对处在“边境、异境之地”的虾夷的记述是带有明显歧视性的。

5 朝廷为何想要统治东北 
为何朝廷如此执着要统治虾夷呢?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东北对朝廷来说是一个“既可怕又有魅力的土地”。
首先谈谈“可怕”这点。站在奈良和京都这样的都城的角度来看,东北处在东北方向,也就是所谓的“丑寅鬼门”的方角,以中国的阴阳之道来看,是有忌讳不吉利的方向。身处现代听起来像是迷信,但当时的人尤其是贵族们却是很敏感。比如京都的比睿山延历寺建在东北方向的山上,就是为了保护首都不受虾夷的“侵害”。东京上野的宽永寺也是位于江户城的东北方向,据说是为了保护江户幕府而建。
着是“有魅力的土地”这一点,所谓魅力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魅力是所谓“日高见国土地沃壤而旷之”以及“所谓胆泽者,水陆万顷”。虽说是远离都城的边境之地,但土地肥沃而广大,有充分的支配价值。
第二个魅力则是“优秀的马匹产地”这点。岩手这个地方有很多关于马的故事和传统风习。古书上也屡见关于马的记载。
第三个魅力就是“金矿”。公元749年,在现在的宫城县涌谷黄金迫这个地方,产出了日本最早的黄金。之后,宫城县北部到岩手县南部一带的地区出现了淘金潮,黄金的产出也支撑了后来出现的藤原氏的平泉黄金文化。

6 朝廷的东北统治以及伊治砦麻吕的反乱
 我们先来从地形的角度来看看朝廷的东北统治。
 奥羽山脉像一匹马的脊梁一样南北纵穿东北地方,因此朝廷进攻虾夷,只有两条路可以北上:一条是西侧(日本海一侧),另一条是东侧(太平洋一侧)。
首先西侧的路径的现新潟县一带已经是大和政权的领地,且在奈良时代的初期公元712年就设出羽国,并在随后的公元733年建立了秋田城。因此,比起太平洋一侧,日本海一侧对朝廷来说支配更为顺利。
与此相比,东侧路径就没有如此顺利。仙台平野的多贺城在公元724年才被建立,朝廷在这里设置役所作为经营虾夷的据点,可是此地以北的地方的统治却迟迟未能实现。胆泽城直到公元802年才建成,整整花了78年,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虾夷人的顽强抵抗。
朝廷在统治的地区推行农业和养蚕,并给与地区的领袖官位,于此同时大力推进来自各地的移民政策。可是,仍有诸多的民众不满,随之在各地发生了多起的战斗事件。其中规模最大最深刻的事件就数公元780年发生的伊治砦麻吕的反乱。当地出身的政府官员砦麻吕杀害了朝廷派来的总督,并攻陷了伊治城。随后,前线阵地的多贺城也被掠夺和放火,招致了巨大的危机。

7 虾夷联合军和朝廷的战争准备
北方的虾夷人以这个反乱为契机,团结起来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这时的朝廷列举了四个典型将他们称为“贼中之首”,并给了他们如下的描述:
“彼夷俘之为性也、蜂屯蚁聚、首为乱阶。攻则奔逆山薮、放则侵掠城塞。而伊佐西古・诸绞・八十岛、乙代等、賊中之首、一以当千。”(《续日本纪》)
 高桥克彦的小说《火炎》里面这四个人也有登场,他们联手组建了虾夷联合军,在北上川中部流域(岩手县南部)集结对政府军展开了反击。
 在这个攻防当中,政府军被节节后压,北部战线面临了重大的危机,虾夷军也是为了确保阵地而拼命反击。巢伏之战的六年前,公元783年6月,桓武天皇为了进攻虾夷,对现在的关东地方下达了征兵和军事训练强化的敕令,稳步备战。之后在公元788年3月,下达了“军粮又糒并盐、转运陆奥国。调发歩骑五万二千八百余人、限来年三月、会于陆奥国多贺城”的命令。当时历法的三月正是现在的4月,是春天播种的时期,可想而知如果战事拖沓会对农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8 巢伏之战
由征东将军纪古佐美率领的朝廷军于公元789年3月9日自多贺城北上,并于3月下旬在衣川布阵。此过程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于是位于都城的朝廷司令部大怒,发出了“即刻进攻”的指令。作为前线部队司令官的纪古佐美无奈从5万3000人的大军中挑选出6000人组成精锐部队,兵分三路:前军从北上川的西侧,中军和后军渡河从东侧北上前进。此时虾夷军全军集结在河东,前卫部队300人暂时撤退,由后方强力的800人应战。他们更组织了400人的部队从朝廷军背后的山里蜂拥而至,对朝廷军展开了攻击。
起初朝廷军占据优势,但不久渐渐遭到虾夷军的反击,诱导战和夹击战使朝廷军损失惨重。虾夷军一方的损失据称是“惣烧亡贼居十四村、宅八百许烟。…斩获贼首八十九级”,但朝廷军的损失更为惨重:“官军战死廿五人、中矢二百四十五人、投河溺死一千三十六人、裸身游来一千二百五十七人。”
面对从5万数千大军中挑选出来的6000人的精锐部队,仅靠1500人应战。这个事实对于朝廷军来说无疑是大败北,而对虾夷军来说则是大胜利。

9 坂上田村麻吕的登场
 位于都城的天皇对此战役进行了严厉的处分。并在次年公元790年下达命令,准备再度进攻。
 在这里登场的就是京都清水寺的建立者坂上田村麻吕。公元794年,坂上田村麻吕以副将军之名,行使大将军的权限率10万大军攻打虾夷并取得了胜利。794年正值平安京设置于京都,且10万大军这个数字也是在日本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理解当时的政权中枢的决心,同时也可了解一路奋勇抵抗的虾夷军的强大。
但是,我们无从了解这个战役的经过。因为《续日本纪》的记录只持续到这个战役3年前的公元791年。在《日本纪略》这本史书里面,也只略微提到“副将軍坂上田村麿巳下征蝦夷”而已。
坂上田村麻吕于公元797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当时39岁。朝廷并在当年从东日本诸国招募9000名农民,鼓励他们移居到陆奥国进行农耕和养蚕事业。朝廷对虾夷的支配渐渐扩展开来。
顺便我们提一下“征夷大将军”这个称号,其实在日本史上有很多人被冠以这个称号。比如源赖朝、足利尊氏、德川家康等等很多人。最初获得这个称号的是大伴弟麻吕,第二位则是这位坂上田村麻吕。

10 阿弖流为的投降和陨落
公元801年坂上田村麻吕用兵4万攻击并平定了虾夷。而战斗的经过仍是完全不明。802年1月,田村麻吕再次被派遣建造胆泽城,并将镇守府从多贺城迁至胆泽城。同时聚拢了来自现在关东地方十余国4000人的无主武士,让他们移居胆泽城。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同年4月,阿弖流为和母礼痛惜数度激战而疲惫的乡民,也为了耕地不再继续荒废下去,做出了极其艰难的抉择:同500名虾夷人一起向朝廷投降。田村麻吕很惋惜这两位虾夷英雄的器量,向朝廷情愿让二人经营东北。不过朝廷没有听取他的建言,于公元802年8月13日,在河内国杜山将二人处死。
值得注意的是,阿弖流为和母礼生命最后的地方“河内国杜山”虽存于记录,但杜山这个地名在河内(今天的大阪)却始终无法找到。
以前被称作上山(亦作植山)的大阪府枚方市的牧野公园的正中央,有一个被当地人传作“很久以前的虾夷贼长首冢”的小石碑。现在就在这个小石碑的旁边,树立着一个气派的“阿弖流为和母礼之冢”,这是在枚方市的阿弖流为和母礼冢保存会各位的努力之下于2007年建立的。之后每年9月都会在这个公园举行纪念仪式。

11 事态后续
公元802年2月,随着胆泽城的营造,朝廷将统治一鼓作气地延伸到北方的盛冈,并于次年在盛冈附近建造了紫波城。随后在804年,又开始了下一波地征讨计划。
但在次年末,时任参议地藤原诸嗣和菅野真道之间展开了享有盛名地“论天下之德政”,结果导致了这次征讨计划的流产。在议论当中,藤原诸嗣论述到:“方今、天下所苦、军事与造作也。停此两事、百姓安之。”
之后的公元806年,桓武天皇在70对画下人生的句点。5年后的公元811年,坂上田村麻吕也在54岁的时候英年早逝。
另外令人吃惊的是,富士山在公元802年胆泽城营造的前一天开始喷发,正值阿弖流为一行被带往京都之时。
在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何朝廷对虾夷的统治没能一帆风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①虾夷位于“边境、异境”,距离京都遥远,当时从多贺城到京都有“行程50天,返程25天”的说法。②冬天的东北比起日本西部非常寒冷。③北上盆地周围环山形成天然的要塞。④虾夷的军力强大。⑤虾夷是优秀的马匹和铁的产地。

12 有关战事的几个疑点
关于虾夷军和朝廷军的战事,有以下几个疑点。
第一、当时据传的军力有5万数千甚至10万,到底有没有能力组织这么大的军力是一个疑点。尤其是10万这个数字在古代史上首次出现,5万数千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第二、为何当时在衣川滞留了1个月之久。朝廷的中枢也埋怨“到底为何迟迟不肯进军,到现在都不解其中缘由”,可惜并没有记载可以对此疑问作答。也许当时兵临敌阵,在情报收集以及作战计划、进军态势的调整上花了不少时间吧。
第三、数万人长达一个月的滞留的生活场景,特别是野营的时候的食宿,肯定是相当的浪费。也难怪朝廷震怒。
第四、中军后军的4000人渡河部队到底从哪里横渡北上川。北上川的中流现今的流路和以前相比并没有变化,最狭窄的部分是靠近衣川的白鸟附近。我推测渡河地点应该在此,其他地点湿地很多,渡河实为困难。
第五、虾夷军为何将军力阵地放在河的东侧。应该是山间复杂地形对于虾夷军来说比较容易战斗吧。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形势有变的时候比较容易逃离或躲藏,比较容易开展夹击战也应该是其中一因。

13 阿弖流为和母礼的人物像:尤其是关于母礼的新说
事实上,在历史资料里面是找不到对阿弖流为和母礼人物像的描述的。只有在《续日本纪》以及《日本后记》这样的史书里面出现名字的记载而已。因此,对于人物像的部分几乎都是想象。20,30年前只有一部分专家和历史爱好者才知道他们的存在,现在小说以及戏剧歌舞剧里面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登场。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教科书里面也有关于他们的记述,认真学习的中学、高中生们也知道他们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
总体上来讲,阿弖流为不仅仅是威武勇猛,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具有领导力和统率力的专才。
另外说到母礼,却是整整的一个疑团。唯一可以断定的是,此人作为虾夷军的副将,享有“盘具公”的称号,和阿弖流为的名字一同出现,一同被处刑,所以可以说他是和阿弖流为平起平坐的领导阶层吧。其他关于母礼的消息都是推测,也有诸说。具有力的说法是来自东北古代史研究头号人物东北大学名誉教授高桥富雄,高桥教授认为母礼来自母体地区,我个人也赞成这个说法。
只是我认为,母礼本来应该被叫做“mode”,这是一个全新的说法。至今在东北当地,“母体”音发作“mode”以及“modya”。岩手县南部地区自古以来是金、砂铁以及石灰岩矿物的产地,矿山的遗迹众多,我认为母礼或许是当地矿区的领袖人物。
这只是一个推论,今后需要更多的验证。

14 初高中历史教科书里关于古代东北虾夷的记述
 ~~~“众所周知的将军与无人知晓的族长”关系的演变 ~~~
距今至少40多年前为止,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是没有关于阿弖流为和母礼的记述的。相反作为征夷大将军的坂上田村麻吕的名字却出现在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中,且作为重要人物占有很大的篇幅。
有关古代东北虾夷,高中教书一般都是类似如下的记述:“被称作虾夷的东北的人民,屡次发动反乱抵抗朝廷,因此桓武天皇派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出兵平定,并将镇守府由多贺城移至胆泽城,更建立筑波城以扩大对北方的统治”。当然,阿弖流为、母礼以及伊治砦麻吕的登场皆无,也没有以虾夷为视角的历史记述。这其中的理由主要是因为史料的缺乏,且对当时的时代的认识过度依赖《日本书纪》和《续日本纪》等文献。但随着对中央政权一边倒、以统治者为中心的历史认识的重新检讨,以及独立进行的东北古代史研究、考古研究的进展,虾夷的日常生活以及朝廷东北统治的情形逐渐地明朗,也更为客观。
1994年11月,位于京都清水寺地阿弖流为、母礼地彰显碑正式落成。随之两年后,东京书籍出版了《中学社会历史》,作为1997年度用教科书,里面刊登了这个彰显碑的照片,以及一篇名为“虾夷的抵抗”的说明文。无独有偶,其他几家出版社的教科书里也开始出现此彰显碑和阿弖流为的名字。
和教科书一样,作为辅助教材的资料集和一般参考书里面也开始出现此类的内容,甚至大学入学考试的试题里面也可司空见惯地看到这些问题,现今的知名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完)
著者:高桥正吾(前初中、高中教师, 岩手县前泽町出身,现居住在兵库县尼崎市)
曾是职业网球选手伊达公子的高中世界史老师。

次回 中国語版(繁體字編)を掲載予定  (研究員:高橋正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