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便り

研究員からの情報をお届けいたします

中国語版(簡体字編)

2018年01月16日 10時03分45秒 | お知らせ
都合により、先に中国語版を掲載します。
中国語版(簡体字編) 簡体字は主に中国大陸、シンガポール等で使用
     訳者紹介 李いすず 大阪府在住。関西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科卒業
               台湾で語学留学経験と、上海で企業勤務経験あり
               現在主婦、子育て中。
          Isuzu Li 现居住于大阪。关西大学中国语中国文化科毕业。
               留学台湾之后,在上海从事纺织品贸易工作。
               家庭主妇。

  阿弖流为和母礼的故事

这是一个迄今大概1200年前的故事。时间恰逢奈良时代末期至平安时代初期,在日本东北地方有一群被称为虾夷的人,他们对三番五次来袭的朝廷军开展了勇猛而果敢的抵抗。作为这支虾夷军领军人物的族长正是阿弖流为和母礼。这两位英雄是如何坚持与朝廷军奋战和抵抗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在东北虾夷地区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本故事是以2003年6月我在枚方市牧野公民馆的演讲为基础,添加了2010年10月在前泽高中文化祭演讲中提到的部分话题,大幅添加修正并概括后的版本。)

 1 写在最初
 大家好!我是刚刚主持提到的高桥,从东北来到关西地区在高中教历史和地理。作为虾夷的后裔,我虽深深体会到要将老祖宗的历史好好地传达给后世的责任并引以为荣,但也没有像大学的老师们一样做专门深入的研究,所以如果你们提出一些很细的问题,我恐怕也答不上来。
 我在大学时候的专业是地理,关于历史,到现在也称不上详细。这次关于历史的演讲(在枚方市牧野公民馆)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一次体验。
 今天演讲的主题的两个名字:“阿弖流为和母礼”,我虽在10年20年前就知道,但很惭愧,我在大概4年前才开始调查并学习。当我在通过《前泽町史》查阅自己村子历史的时候,看到了阿弖流为和母礼的名字。书中讲述了公元789年的“巢伏之战”,提到朝廷的军队通过了村里的街道,正好也从我老家的门口经过。这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给我很强的触动。

2 京都清水寺的舞台之下
在古都的名刹清水寺的境内,著名的舞台之下,有一个名为“北天之雄 阿弖流为 母礼之碑”的彰显碑。这是一个用岩手县产御影石做成的石碑。石碑的旁边有一个小的说明石板,上面记述了以下文字:
八世纪末叶,虾夷之首领阿弖流为以日高见国胆泽(现岩手县水沢市一带)为根据地,奋勇抵抗中央政府的屡次侵略十数年。终究不敌坂上田村  麻吕之军,和其同胞母礼一同被押解至京都。田村麻吕虽为敌将,痛惜阿弖流为及母礼之勇武,向政府为他们求情。但力不能及,阿弖流为和母  二位英雄于802年在河内国被处决。鉴于此史实,在此田村麻吕开基之地清水寺境内为阿弖流为及母礼立碑。
 这个石碑起于住在关西地区的岩手县人的夙愿和努力,在1994年11月6日建立。当年正值建都1200年纪念的特殊年份。
京都清水寺是洗过观音灵场三十三所之第十六所,属北法相宗的寺院。普遍认为是延镇上人于公元778年开山,789年坂上田村麻吕创建,历史悠久,因灵验而有着广泛的信众,在石碑建立不久后的12月,清水寺连同其他16处的寺院和城楼一起作为“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登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下。

3 虾夷土地肥沃而广大,胆泽地方水陆万顷
在谈论历史的话题之前,我们先说说东北虾夷的土地。
东北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山珍海味、河鲜物产的丰饶而闻名。
位于东北大地正中央的奥羽山脉,宛如脊梁一般连接南北,其东侧是北上高地的小山连绵。北上川流经奥羽山脉和北上高地之间,在其流域形成了宽广的盆地。
史书最早对虾夷之地的记述应为《日本书纪》中的景行天皇27年的文章。武内宿祢在视察东国的报告里写到:“东夷之中、有日高见国(日高见国即为北上 *诸说不同),…(中略)… 亦土地沃壤而旷之、击可取也”。另在《续日本纪》的789年的条项里也有“所谓胆泽者,水陆万顷,虾虏存生”的描述。北上川左岸是我出生的故乡,那里有一座高600米的束稻山。“日高见土地沃壤而旷之”,“胆泽水陆万顷”的描写,很可能来自从这座束稻山上所眺望的风景。除此之外,这座山在小说里也被描写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周围绿山环绕的盆地,尤其是北国的盆地四季水资源丰饶,是适合农耕地沃土。岩手县南部一带地地名就可印证这一点,这里的地名往往和水有关,例如:黑泽尻,胆泽,水泽,江刺,前泽,衣川,平泉等。直到今天也是东北屈指可数地谷仓地带,农牧业发达的地区。

4 从《日本书纪》看虾夷人的人物像
那么,当时的虾夷人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日本书纪》里景行天皇27年的条项里写到:“东夷之中、有日高见国。其国人、男女并椎结文身、为人勇悍。是总曰虾夷”。40年的条里:“今东国不安、暴神多起。亦虾夷悉叛、屡略人民”。不仅如此,更有这样的描写:“其东夷也、识性暴强。凌犯为宗。村之无长、邑之勿首。各贫封堺、并相盗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奸鬼。遮衢塞径。多令苦人。其东夷之中、虾夷是尤强焉。男女交居、父子无别。冬则宿穴、夏则住樔。衣毛饮血、昆弟相疑。登山如飞禽、行草如走兽。承恩则忘。见怨必报。箭藏头髻、刀佩衣中。或聚党类、而犯边界。或伺农桑、以略人民。击则隐草。追则入山。故往古以来、未染王化”。
《日本书纪》以及之后的《续日本纪》是当时的朝廷正式认可的国家级历史书籍,所以对处在“边境、异境之地”的虾夷的记述是带有明显歧视性的。

5 朝廷为何想要统治东北 
为何朝廷如此执着要统治虾夷呢?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东北对朝廷来说是一个“既可怕又有魅力的土地”。
首先谈谈“可怕”这点。站在奈良和京都这样的都城的角度来看,东北处在东北方向,也就是所谓的“丑寅鬼门”的方角,以中国的阴阳之道来看,是有忌讳不吉利的方向。身处现代听起来像是迷信,但当时的人尤其是贵族们却是很敏感。比如京都的比睿山延历寺建在东北方向的山上,就是为了保护首都不受虾夷的“侵害”。东京上野的宽永寺也是位于江户城的东北方向,据说是为了保护江户幕府而建。
着是“有魅力的土地”这一点,所谓魅力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魅力是所谓“日高见国土地沃壤而旷之”以及“所谓胆泽者,水陆万顷”。虽说是远离都城的边境之地,但土地肥沃而广大,有充分的支配价值。
第二个魅力则是“优秀的马匹产地”这点。岩手这个地方有很多关于马的故事和传统风习。古书上也屡见关于马的记载。
第三个魅力就是“金矿”。公元749年,在现在的宫城县涌谷黄金迫这个地方,产出了日本最早的黄金。之后,宫城县北部到岩手县南部一带的地区出现了淘金潮,黄金的产出也支撑了后来出现的藤原氏的平泉黄金文化。

6 朝廷的东北统治以及伊治砦麻吕的反乱
 我们先来从地形的角度来看看朝廷的东北统治。
 奥羽山脉像一匹马的脊梁一样南北纵穿东北地方,因此朝廷进攻虾夷,只有两条路可以北上:一条是西侧(日本海一侧),另一条是东侧(太平洋一侧)。
首先西侧的路径的现新潟县一带已经是大和政权的领地,且在奈良时代的初期公元712年就设出羽国,并在随后的公元733年建立了秋田城。因此,比起太平洋一侧,日本海一侧对朝廷来说支配更为顺利。
与此相比,东侧路径就没有如此顺利。仙台平野的多贺城在公元724年才被建立,朝廷在这里设置役所作为经营虾夷的据点,可是此地以北的地方的统治却迟迟未能实现。胆泽城直到公元802年才建成,整整花了78年,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虾夷人的顽强抵抗。
朝廷在统治的地区推行农业和养蚕,并给与地区的领袖官位,于此同时大力推进来自各地的移民政策。可是,仍有诸多的民众不满,随之在各地发生了多起的战斗事件。其中规模最大最深刻的事件就数公元780年发生的伊治砦麻吕的反乱。当地出身的政府官员砦麻吕杀害了朝廷派来的总督,并攻陷了伊治城。随后,前线阵地的多贺城也被掠夺和放火,招致了巨大的危机。

7 虾夷联合军和朝廷的战争准备
北方的虾夷人以这个反乱为契机,团结起来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这时的朝廷列举了四个典型将他们称为“贼中之首”,并给了他们如下的描述:
“彼夷俘之为性也、蜂屯蚁聚、首为乱阶。攻则奔逆山薮、放则侵掠城塞。而伊佐西古・诸绞・八十岛、乙代等、賊中之首、一以当千。”(《续日本纪》)
 高桥克彦的小说《火炎》里面这四个人也有登场,他们联手组建了虾夷联合军,在北上川中部流域(岩手县南部)集结对政府军展开了反击。
 在这个攻防当中,政府军被节节后压,北部战线面临了重大的危机,虾夷军也是为了确保阵地而拼命反击。巢伏之战的六年前,公元783年6月,桓武天皇为了进攻虾夷,对现在的关东地方下达了征兵和军事训练强化的敕令,稳步备战。之后在公元788年3月,下达了“军粮又糒并盐、转运陆奥国。调发歩骑五万二千八百余人、限来年三月、会于陆奥国多贺城”的命令。当时历法的三月正是现在的4月,是春天播种的时期,可想而知如果战事拖沓会对农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8 巢伏之战
由征东将军纪古佐美率领的朝廷军于公元789年3月9日自多贺城北上,并于3月下旬在衣川布阵。此过程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于是位于都城的朝廷司令部大怒,发出了“即刻进攻”的指令。作为前线部队司令官的纪古佐美无奈从5万3000人的大军中挑选出6000人组成精锐部队,兵分三路:前军从北上川的西侧,中军和后军渡河从东侧北上前进。此时虾夷军全军集结在河东,前卫部队300人暂时撤退,由后方强力的800人应战。他们更组织了400人的部队从朝廷军背后的山里蜂拥而至,对朝廷军展开了攻击。
起初朝廷军占据优势,但不久渐渐遭到虾夷军的反击,诱导战和夹击战使朝廷军损失惨重。虾夷军一方的损失据称是“惣烧亡贼居十四村、宅八百许烟。…斩获贼首八十九级”,但朝廷军的损失更为惨重:“官军战死廿五人、中矢二百四十五人、投河溺死一千三十六人、裸身游来一千二百五十七人。”
面对从5万数千大军中挑选出来的6000人的精锐部队,仅靠1500人应战。这个事实对于朝廷军来说无疑是大败北,而对虾夷军来说则是大胜利。

9 坂上田村麻吕的登场
 位于都城的天皇对此战役进行了严厉的处分。并在次年公元790年下达命令,准备再度进攻。
 在这里登场的就是京都清水寺的建立者坂上田村麻吕。公元794年,坂上田村麻吕以副将军之名,行使大将军的权限率10万大军攻打虾夷并取得了胜利。794年正值平安京设置于京都,且10万大军这个数字也是在日本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理解当时的政权中枢的决心,同时也可了解一路奋勇抵抗的虾夷军的强大。
但是,我们无从了解这个战役的经过。因为《续日本纪》的记录只持续到这个战役3年前的公元791年。在《日本纪略》这本史书里面,也只略微提到“副将軍坂上田村麿巳下征蝦夷”而已。
坂上田村麻吕于公元797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当时39岁。朝廷并在当年从东日本诸国招募9000名农民,鼓励他们移居到陆奥国进行农耕和养蚕事业。朝廷对虾夷的支配渐渐扩展开来。
顺便我们提一下“征夷大将军”这个称号,其实在日本史上有很多人被冠以这个称号。比如源赖朝、足利尊氏、德川家康等等很多人。最初获得这个称号的是大伴弟麻吕,第二位则是这位坂上田村麻吕。

10 阿弖流为的投降和陨落
公元801年坂上田村麻吕用兵4万攻击并平定了虾夷。而战斗的经过仍是完全不明。802年1月,田村麻吕再次被派遣建造胆泽城,并将镇守府从多贺城迁至胆泽城。同时聚拢了来自现在关东地方十余国4000人的无主武士,让他们移居胆泽城。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同年4月,阿弖流为和母礼痛惜数度激战而疲惫的乡民,也为了耕地不再继续荒废下去,做出了极其艰难的抉择:同500名虾夷人一起向朝廷投降。田村麻吕很惋惜这两位虾夷英雄的器量,向朝廷情愿让二人经营东北。不过朝廷没有听取他的建言,于公元802年8月13日,在河内国杜山将二人处死。
值得注意的是,阿弖流为和母礼生命最后的地方“河内国杜山”虽存于记录,但杜山这个地名在河内(今天的大阪)却始终无法找到。
以前被称作上山(亦作植山)的大阪府枚方市的牧野公园的正中央,有一个被当地人传作“很久以前的虾夷贼长首冢”的小石碑。现在就在这个小石碑的旁边,树立着一个气派的“阿弖流为和母礼之冢”,这是在枚方市的阿弖流为和母礼冢保存会各位的努力之下于2007年建立的。之后每年9月都会在这个公园举行纪念仪式。

11 事态后续
公元802年2月,随着胆泽城的营造,朝廷将统治一鼓作气地延伸到北方的盛冈,并于次年在盛冈附近建造了紫波城。随后在804年,又开始了下一波地征讨计划。
但在次年末,时任参议地藤原诸嗣和菅野真道之间展开了享有盛名地“论天下之德政”,结果导致了这次征讨计划的流产。在议论当中,藤原诸嗣论述到:“方今、天下所苦、军事与造作也。停此两事、百姓安之。”
之后的公元806年,桓武天皇在70对画下人生的句点。5年后的公元811年,坂上田村麻吕也在54岁的时候英年早逝。
另外令人吃惊的是,富士山在公元802年胆泽城营造的前一天开始喷发,正值阿弖流为一行被带往京都之时。
在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何朝廷对虾夷的统治没能一帆风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①虾夷位于“边境、异境”,距离京都遥远,当时从多贺城到京都有“行程50天,返程25天”的说法。②冬天的东北比起日本西部非常寒冷。③北上盆地周围环山形成天然的要塞。④虾夷的军力强大。⑤虾夷是优秀的马匹和铁的产地。

12 有关战事的几个疑点
关于虾夷军和朝廷军的战事,有以下几个疑点。
第一、当时据传的军力有5万数千甚至10万,到底有没有能力组织这么大的军力是一个疑点。尤其是10万这个数字在古代史上首次出现,5万数千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第二、为何当时在衣川滞留了1个月之久。朝廷的中枢也埋怨“到底为何迟迟不肯进军,到现在都不解其中缘由”,可惜并没有记载可以对此疑问作答。也许当时兵临敌阵,在情报收集以及作战计划、进军态势的调整上花了不少时间吧。
第三、数万人长达一个月的滞留的生活场景,特别是野营的时候的食宿,肯定是相当的浪费。也难怪朝廷震怒。
第四、中军后军的4000人渡河部队到底从哪里横渡北上川。北上川的中流现今的流路和以前相比并没有变化,最狭窄的部分是靠近衣川的白鸟附近。我推测渡河地点应该在此,其他地点湿地很多,渡河实为困难。
第五、虾夷军为何将军力阵地放在河的东侧。应该是山间复杂地形对于虾夷军来说比较容易战斗吧。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形势有变的时候比较容易逃离或躲藏,比较容易开展夹击战也应该是其中一因。

13 阿弖流为和母礼的人物像:尤其是关于母礼的新说
事实上,在历史资料里面是找不到对阿弖流为和母礼人物像的描述的。只有在《续日本纪》以及《日本后记》这样的史书里面出现名字的记载而已。因此,对于人物像的部分几乎都是想象。20,30年前只有一部分专家和历史爱好者才知道他们的存在,现在小说以及戏剧歌舞剧里面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登场。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教科书里面也有关于他们的记述,认真学习的中学、高中生们也知道他们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
总体上来讲,阿弖流为不仅仅是威武勇猛,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具有领导力和统率力的专才。
另外说到母礼,却是整整的一个疑团。唯一可以断定的是,此人作为虾夷军的副将,享有“盘具公”的称号,和阿弖流为的名字一同出现,一同被处刑,所以可以说他是和阿弖流为平起平坐的领导阶层吧。其他关于母礼的消息都是推测,也有诸说。具有力的说法是来自东北古代史研究头号人物东北大学名誉教授高桥富雄,高桥教授认为母礼来自母体地区,我个人也赞成这个说法。
只是我认为,母礼本来应该被叫做“mode”,这是一个全新的说法。至今在东北当地,“母体”音发作“mode”以及“modya”。岩手县南部地区自古以来是金、砂铁以及石灰岩矿物的产地,矿山的遗迹众多,我认为母礼或许是当地矿区的领袖人物。
这只是一个推论,今后需要更多的验证。

14 初高中历史教科书里关于古代东北虾夷的记述
 ~~~“众所周知的将军与无人知晓的族长”关系的演变 ~~~
距今至少40多年前为止,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是没有关于阿弖流为和母礼的记述的。相反作为征夷大将军的坂上田村麻吕的名字却出现在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中,且作为重要人物占有很大的篇幅。
有关古代东北虾夷,高中教书一般都是类似如下的记述:“被称作虾夷的东北的人民,屡次发动反乱抵抗朝廷,因此桓武天皇派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出兵平定,并将镇守府由多贺城移至胆泽城,更建立筑波城以扩大对北方的统治”。当然,阿弖流为、母礼以及伊治砦麻吕的登场皆无,也没有以虾夷为视角的历史记述。这其中的理由主要是因为史料的缺乏,且对当时的时代的认识过度依赖《日本书纪》和《续日本纪》等文献。但随着对中央政权一边倒、以统治者为中心的历史认识的重新检讨,以及独立进行的东北古代史研究、考古研究的进展,虾夷的日常生活以及朝廷东北统治的情形逐渐地明朗,也更为客观。
1994年11月,位于京都清水寺地阿弖流为、母礼地彰显碑正式落成。随之两年后,东京书籍出版了《中学社会历史》,作为1997年度用教科书,里面刊登了这个彰显碑的照片,以及一篇名为“虾夷的抵抗”的说明文。无独有偶,其他几家出版社的教科书里也开始出现此彰显碑和阿弖流为的名字。
和教科书一样,作为辅助教材的资料集和一般参考书里面也开始出现此类的内容,甚至大学入学考试的试题里面也可司空见惯地看到这些问题,现今的知名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完)
著者:高桥正吾(前初中、高中教师, 岩手县前泽町出身,现居住在兵库县尼崎市)
曾是职业网球选手伊达公子的高中世界史老师。

次回 中国語版(繁體字編)を掲載予定  (研究員:高橋正吾)

最新の画像もっと見る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