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原理我們都學過,但太抽象了,只能死記硬背。今天看了亞平老師的演示,可能一輩子也忘不了”
在距地球300多公裏的地方向全國青少年講授物理課之後,33歲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有了另一個稱呼:王老師。
“這一次飛行任務讓我圓了兩個兒時的夢想,一個是飛天夢,一個是教師夢,而且是在天地間上的課。不知道大家對我們這次太空授課的感覺怎麼樣?”6月26日返回地球的第一刻,王亞平念念不忘的仍是太空授課的經歷。
王亞平來自教育家孔子的故鄉,此前她只是在戰友面前講過飛行計劃。她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站上中國最高的“講堂”――“天宮一號”。
“面對浩瀚宇宙,我們都是學生”
6月20日10時許,王亞平以魚兒般輕盈的亮相,揭開了太空授課的序幕。
失重環境下,航天員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還是瘦了,該怎麼辦呢?王亞平向大家介紹“質量測量儀”,一個安裝在天宮艙壁的支架形狀裝置。
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後再一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測量顯示,聶海勝的質量是74千克。王亞平解釋說,這個質量測量儀應用了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物體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質量乘以加速度。儀器中的彈簧能夠產生一個恒定的力,還有一個係統能夠測出加速度,然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體的質量了。
隨後,王亞平展示了單擺運動、陀螺運動和水膜與水球。授課40分鐘,天地間不斷響起笑聲和掌聲。
當地面課堂學生問到航天員在太空中有沒有上下方位感時,王亞平不是簡單回答,而是在聶海勝的幫助下用一套“雜技”動作解答同學們的疑惑:先是懸空臥,緊跟著又倒立起來,然後介紹了天宮一號對上與下作出的方位定義。做完水表面張力實驗後,王亞平笑著說:“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裏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
5個實驗一一做來,王亞平風趣幽默,天地互動問答自如,一堂課講得如行雲流水般流暢。
為了這堂課,王亞平花了不少時間備課,特意學習了青少年心理知識,還給院子裏的孩子們上了好幾次模擬課。“實驗不成功怎麼辦?”面對此前本刊記者的問題,王亞平抿著嘴略一歪頭:“實驗做出什麼樣,我們就講什麼現象唄。面對浩瀚宇宙,其實我們都是學生。”
來自北京的大學老師張雅聲評價王亞平的表現:“主題清晰,講述生動,質量優等。”王亞平自己心中的好老師,則是“比較和藹、有親和力”的老師。
扎著衝天“馬尾巴”的她向著攝影機燦爛開講的40分鐘裏,她的親和力感染了孩子們和更多的人。
關于她的長發,航天員中心曾討論過要不要剪短。“最後我們還是認為,在太空看看長發亂舞的樣子也挺有趣的,所以讓她留住了。”一位工作人員透露說。
這種真實狀態的展示,大概也是“親和力”的一部分吧。
科普是中國航天的重要任務
來自人大附中高一的王義鐸,是在地面課堂聆聽王亞平講課的600名學生之一。他說:“物理原理我們都學過,但太抽象了,只能死記硬背。今天看了亞平老師的演示,可能一輩子也忘不了。”
這位16歲少年的夢想是坐上神舟飛船,去看一看宇宙是否像電影“大片”所呈現的那樣浩瀚美麗。
作為我國第一次太空科普活動,這堂特殊的物理課傳遞出這樣一種理念: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精神,同樣是中國開展航天活動的重要任務。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美國就開始推行“教師在太空”等一係列太空教育計劃。“神十”飛行期間與王亞平通過電子郵件進行交流的美國前宇航員芭芭拉‧摩根,6年前曾在國際空間站裏進行太空授課。
我國是載人航天的後來者,在太空科普領域的實踐也剛剛開始,但歷次神舟飛行在實現工程目標的同時,也極大提升了全社會理解、支持航天和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學的熱情。
“青少年的科學精神是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航天活動可以為他們樹立一個很好的理念:學科學、愛科學並勇敢面對科學的風險,美好的科學目標才能實現。”
1970年,從頭頂飛過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開啟了周建平的科學夢想。今天,30歲左右的年輕一代已經成為載人航天工程各係統的技術骨幹,而他們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員楊利偉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勵下投身航天事業的。
王亞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對藍天的熱愛讓膽子並不算大的王亞平變得勇敢。
她一直記得第一次跳傘。8個女同學看著地面上的人越來越小,興奮不已,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指令一下,姑娘們一個接一個稀裏糊涂跳了下去。接著跳第二次,機艙裏突然間鴉雀無聲――第一次的新鮮與好奇褪去後,襲來的是恐懼……那天在返回的車上,大家唱起了《真心英雄》,王亞平和戰友們一樣,淚流滿面。
那一刻她突然感受到“熱愛”兩個字的力量:“只要熱愛,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9年駕駛運輸機馳騁藍天,王亞平安全飛行1600小時,出色完成奧運開幕式消雲減雨、汶川抗震救災、山東抗旱等任務。
2010年5月,她和劉洋一起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的兩名女性。
太空環境不會因為性別不同而區別對待。最初,王亞平的超重訓練成績一直沒能突破二級,身體的極限讓她難以承受。要強的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老大哥”們討教,一面加班加點強心血管和肌肉練習。第二年,超重訓練成績輕松達到一級。
同伴劉洋是這樣描述極限感受的:“我突然渾身冒汗,像暈車一樣說不出的惡心,但我不能吐,更不能喊停。因為身體對訓練會有一種條件反射式的記憶,如果你第一次嘔吐或停止,下一次就很難堅持了。”
2003年觀看“神舟五號”發射直播時,一個念頭在剛進飛行部隊兩年的王亞平腦海中閃過:中國的飛行員中男性女性都有,現在中國有了第一個男航天員,什麼時候會有自己的女航天員呢?8年後,當女航天員選拔消息傳來,她毫不猶豫報名參選,最終從運輸機女飛行員成為中國首批女航天員。
“當航天員之前,這個職業在我眼裏更多的是神聖、神秘以及航天員得到的鮮花和掌聲。直到真正加入這個隊伍,我才體會到這背後要付出多少艱辛。”王亞平說。
“只要熱愛,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超乎想象的付出,沒有打敗在一次次挑戰中成長的王亞平。
王亞平出生在山東煙臺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勤習農活。
初中畢業,家人希望王亞平讀中專,懷揣大學夢的她偷偷背著家人報考了高中;高中畢業,她是理科班幾十個女生中唯一不戴眼鏡的,一路過關斬將進了軍校,加入空軍第七批女飛行員隊伍。她曾想過做律師伸張正義、當醫生救死扶傷,“可是,誰能抗拒飛翔的吸引力呢?”
像男航天員們一樣日復一日挑戰極限、對抗負荷,王亞平和劉洋在兩年多的訓練中通過了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具備了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在一年前的“神九”乘組選拔中,王亞平以微弱之差落選。航天員係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記得,王亞平沒有難過,也沒有停頓,立即投入後續訓練。
“她是個質樸的人,看起來文文弱弱,其實內心很坦然、很堅強。”黃偉芬說。而在被記者要求描述自己的性格時,王亞平想了想,這樣回答:如果說“簡單”也是一種性格,那我的性格就是簡單。
作者:《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白瑞雪趙薇
資料來源:新華網
※コメント投稿者のブログIDはブログ作成者のみに通知され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