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
是魯迅最出名的一部作品
收錄於小說集吶喊當中
1921/12/4 開始連載於晨報
1922/02/12 連載完畢
魯迅利用一名
中國社會的底層小民阿Q
描寫出許多華人的劣根性
讀起來令人莞爾一笑
卻又心有戚戚焉
許多的華人
面對到自己沒有辦法
或能力不夠的事情時
使用的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利用思想 言語
原地打轉的來抨擊
指責對手
藉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與掩飾自己的無能
結果
就是對手不斷得在進步
而自己卻猶如井底之蛙
夜郎自大
徒務近功
一事無成

阿Q正傳為何被踢出課本?
某地的高中語文教材把魯迅先生《阿Q正傳》“踢”出了課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飛狐》。此外,當代作家余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替掉《陳煥生進城》,海子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則替掉《孔雀東南飛》……
以一個讀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個中學生讀者的角度,也許有的人不喜歡讀《阿Q正傳》。說實話,《阿Q正傳》確實太沉重了些,主題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壓抑。再說句實話,有多少十六七歲的中學生能夠真正讀懂《阿Q正傳》,能夠深刻體悟魯迅先生著力批判的“國民性”問題?更何況,這種對人性的批判幾乎是“打”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不妨再接著說句實話,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閱讀《阿Q正傳》是否已經成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幾年前看過一套叢書,是復旦大學一位博士生導師編著的。在此書的前言中,這位博導坦言:自己上大學的時候整整看了兩遍魯迅全集,結果基本上沒看懂。總結一個結論,沒有深厚的社會實踐和學術積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魯迅的。其實,連魯迅先生自己也說,一個人沒有30歲以上的年齡,是很難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來,別說中學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導致的厭煩心態。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來目標。
看不懂的另一個原因,還在于魯迅先生的筆法。魯迅先生在許多情況下運用了大量“春秋筆法”,行文相對晦澀。而且當代人的閱讀習慣已經與過去有了很大差別,這也是魯迅作品存在不小閱讀障礙的主要原因。
那麼《阿Q正傳》到底該不該剔除出語文課本呢?我總覺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兒,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兒。我是不大讚成剔除這種做法的。把《阿Q正傳》“踢”出課本,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現在編選教材者的一些選文思路。有的人講,這是因為編委會大多是中青年專家的緣故。其實我倒不這麼認為。這種選文思路的背後,體現的是當代社會一種令人不安的傾向———那就是用娛樂性取代嚴肅性、用可讀性取代思想性。當前社會上有這樣一個以輕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擠崇高的傾向。如今這種傾向也開始影響我們的教育。這裏並不是說要我們的社會永遠沉重,那當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現實。但是一個不重視思想的社會,一個不保持沉重的社會,一個把輕浮當寶貝的社會,是不會有什麼大出息的。這倒是為許多歷史實踐所證明了的。
其實,類似《阿Q正傳》、《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課本之中。在某些情況下,作品的難讀完全可以通過教師的講授這個環節加以彌補。一個好的教師,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一個敬業的教師,會通過自己的能力將作品的深義傳遞給學生的。而現在打著所謂“不符合時代要求”、“離現代較遠”等旗號,卻真的有些不靠譜。《陳煥生進城》對官僚主義的諷刺,對農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對農村生活的適度揭露,對城鄉二元對立的隱喻性批判,聯係我們生活的實際,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這些特點,不知道那些編委們是否意識到?不知道教師們是否能真正把它傳授給學生們?
所以,有的時候,問題並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們“自身”的不少責任。有的時候,魯迅離我們並不遙遠,但我們卻主動拉開了與魯迅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