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 blog サービス終了のお知らせ 

Yu

Yu's Blog

Shinjuku Incident

2011年03月10日 12時50分07秒 | Information

新宿事件

===

暴力團的起源
通常源於一群懦弱被欺負的人
當這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時候
就會變成一股勢力

當這股勢力
打倒當初欺負他們的勢力之後
就會變成另一股欺負別人的勢力

最後
原本懦弱的人
變變的目中無人
原本謙虛謙卑的人
變的囂張跋扈

最後
就演變成暴力團

Richest People in Taiwan

2011年03月10日 12時37分15秒 | Information

台灣首富 王雪紅擠下郭董

富比世雜誌昨天公布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台灣首富由雙股王推手王雪紅及陳文以68億美元資產拿下,去年榜首郭台銘57億美元,跟在蔡萬才與其家族之後,屈居第三。

觸控螢幕也讓宸鴻董座江朝瑞擠進臺灣前25大富豪之列,以15億(以下金額單位皆為美元)名列第18,全球排名第833。

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52億第4;接下來依序是王永在35億;林百里30億;林堉璘30億;林榮三28億;羅結及其家族22億;蔡鎮宇22億;趙藤雄17億;蔡宏圖16億;林書鴻16億;鄭信義16億;廖龍星16億;張榮發16億;蔡政達16億;江朝瑞;蔡明介13億。

自第20至23名分別為魏家四兄弟:魏應交、魏應充、魏應行及魏應州。第24名為坐擁12億的徐旭東及以11億美元世界排名第1057的林明成及其家族。1000310

墨電信大亨史林 蟬聯全球首富

(中央社紐約9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富比世」(Forbes)雜誌今天公布的2011年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墨西哥電信大亨史林(Carlos Slim Helu)仍為全球首富。去年登上全球首富的史林,拜旗下電信帝國之賜,財富加205億美元,以令人咋舌的740億美元淨資產,蟬聯全球首富。

微軟(Microsoft)創辦人蓋茲(Bill Gates)以總資產560億美元排名第2。富比世表示,蓋茲排名相對較低,反映出他過去1年來的慈善慷慨解囊。

排名第3的是美國投資大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總資產500億美元,精品集團路易威登(LVMH)創辦人阿爾諾(Bernard Arnault)以410億美元居第4。1000310

香港富豪榜 李嘉誠蟬聯首富

美國財經雜誌「富比世」(Forbes)公布的香港富豪名單指出,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集團主席李嘉誠蟬聯榜首,身價260億美元。

2個月前,富比世統計82歲的李嘉誠財富240億美元,如今加了20億美元,全球富豪榜排名11。

新鴻基地產的郭氏家族為香港第2首富,身價200億美元,全球排名23。恆基地產的李兆基香港排名第3,身價190億美元,全球排名28。2人資產與2個月前相比幾乎沒有變動。

新世界的鄭裕彤以90億美元身家香港排名第4,全球排名100。華人置業的劉鑾雄以63億美元香港排名第5,全球第156。

上述5人除了李嘉誠跨足多項產業,其餘都是靠房地產賺進大把銀子。

跨足多領域的香港第6富豪為中電的米高嘉道理(Michael Kadoorie)家族,61億美元身家全球排名159。

造船業的張志熔則迅速竄起,身家54億美元成為香港第7首富,全球排名192。

九龍倉的吳光正家族則以51美元名列香港第8富豪,全球排名200。他也是以房地產起家。

Bill Gates

2011年03月09日 10時40分42秒 | Information

慨捐280億美元 比爾蓋茲讓出全球首富寶座

富比世雜誌將公佈2011年全球富豪排行榜,專家指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若非捐出280億美元(台幣8236億餘元)鉅資給他的慈善基金會,將穩坐全球首富寶座。如今他以490億美元(台幣1兆4413億元)身價成為全球排名第2的富豪,全球首富則是墨西哥電信大亨史林姆,其資產估計達600億美元(台幣1兆7649億元)。

過去5年,蓋茲、史林姆與股神巴菲特是該排行榜的前三巨頭,今年應該也不會有變化。不過如果蓋茲沒有將其資產的逾3分之1捐給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史林姆與巴菲特的身價將難望其項背。該基金會旨在提振美國的教育及全球健康與發展。

在富比世2010年富豪排行榜中,蓋茲以530億美元資產,小輸史林姆的535億美元而屈居第2,這是他自1995年以來,第2次沒有坐上首富的龍頭寶座。史林姆曾說,企業家較大的貢獻是透過投資創造財富與就業,而非藉由「做耶誕老人」,不過他仍矢志捐輸數十億美元給慈善機構。

去年以47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富豪的巴菲特,也矢志將他絕大部分的財富捐作蓋茲基金會之用,自2006年以來他已捐款80億美元。

蓋茲與巴菲特鼓吹「樂施誓約」(The Giving Pledge)行動,鼓勵其他億萬富豪公開許諾,生前將捐出其至少50%的財產。迄今有59名富豪加入該行動,將他們的許諾書公開於網站www.givingpledge.org,該行動並不接受任何捐款,也不會告訴人們如何捐出財富,純粹要求道上的承諾。

wheat of Taiwan

2011年03月09日 10時33分56秒 | Information
灣寶小麥收割

3月6日、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太陽出來了,一掃前幾天下雨的陰霾。今天苗栗後龍灣寶農民洪箱家的小麥,經過120天的熟成,要收割了。最近國際小麥價格上漲,台灣能夠自己種小麥,有相當的意義。洪箱就說:「我們可以吃自己種的小麥做的麵包,就不用看外國人的臉色了。」

灣寶多數農地屬特定農業區,種稻、地瓜、西瓜、雜作樣樣有名。這是灣寶洪箱家第一次試種小麥,趁著兩期稻作空檔,種了四分地。小麥迎風招展,收割車順著正方型的田從外圍往中心陸續收割,空氣中一股淡淡的麥香。



「我們灣寶真是寶,種什麼長什麼。」小麥從田裏載到洪箱家前廣場堆得像一座小山。洪箱光著腳,拿著農具把小麥一一翻身,分成三列,曬著陽光。一邊工作,忍不住讚嘆起自己的家。她24歲嫁到灣寶張家,守著祖先的地、自己又買了一些,「我有田、有先生、有兒有女,是最幸福的啦。」

但苗栗縣政府卻要徵收灣寶的良田變更為後龍科技園區,三年來農民生活在土地被徵收的陰影中。洪箱三年前才搬到這個家,後龍靠海風大,門前要種防風林擋風,先生張木村很氣餒:「家都要被收了,還種嗎?」



三月初,灣寶的田已陸續插殃。不只她的田要被徵收,還有波哥的農地、里長家、陳幸雄家的西瓜園、隔避阿伯的玉米田…。

最近到隔壁買麵包,發現吐司從52元漲到57元,平常愛吃的桂圓小蛋糕也從17元漲到19元,其他種類平均都漲了約一成。記得2008年麵包也狂漲了一次,這是三年來第二次麵包大漲,總計漲了約兩成。

麵包漲價起因於台灣麥類自給率小於2%,幾乎都要倚進口,只要國際糧價稍有波動,進口價格、數量立刻就受到影響。台灣麥類消費量快跟稻米差不多,但農委會並未鼓勵國內種植小麥,理由是台灣天氣太熱,不適宜種植。

第一年種比較沒經驗,但沒做什麼田間管理,小麥還是長出來了,洪箱說:「這是台灣人是福氣,過去政府一直說台灣不適合種小麥,好像不是這樣。」

喜願小麥負責人施明煌從2007年起開始契作小麥,在苗栗後龍灣寶、苑裡、台中大雅、彰化芳苑、二林、花蓮壽豐、台東池上、屏東墾丁、台南學甲、嘉里、宜蘭南澳、員山等地已契作26.9公頃的小麥。

施明煌說,小麥品種很多,台灣的秋冬很適合種。寒帶小麥的品質當然比較好,但台灣的品質已經能種到12.5、13.5,接近寒帶國家的14、15,「已經是相當棒了。」而且品質跟品種、環境、管理都有關,台灣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吃飯囉!」小麥翻過身後靜靜躺在廣場舒服地曬著太陽,洪箱端出一道又一道菜,炒蘿蔔干、煎蘿蔔糕、高麗菜、菜頭湯、鵝肉…全都是自己種的、養的。


灣寶畫家波哥去年也開始種二分地稻,收成1500多斤,每分地收成800斤。因為沒用除草劑、農藥,比正常一分地收1000、1200斤少一點。收成的米自己做包裝,少部分留著自己吃、有些送朋友、有些上網賣。種了一年有了信心,過幾天他的田又要再插秧了。

最近農委會一直在談如何提高糧食自給率,而提高自給率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勵種植,優良農地更應該保留。像灣寶這種的良田,為什麼一定要變工業區呢?

Oil and Economic

2011年03月07日 11時33分38秒 | Information

「油」不得台灣 每漲10美元 GDP成長減0.7個百分點

近來北非及中東動盪不安,帶動油價飆漲,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表示,目前整個地區充滿高度不確定性,但最近油價飆漲主要來自心理因素,並非供需改變,只要沙烏地阿拉伯維持穩定,就不用太擔心供給問題,預料短期內情勢將明朗,油價應不會持續飆高。不過,萬一北非及中東動亂擴大,油價就會持續飆升,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台灣必然受波及,預估油價每上漲十美元,台灣經濟成長率將降低○.七個百分點。

記者問:近來北非及中東情勢動盪,從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巴林到約旦等,都出現反政府示威,這波「茉莉花革命」起因為何?屬於短期動盪或將愈演愈烈?

鄭貞茂答:「茉莉花革命」的起因,表面上是因為科技發達,透過網路快速傳播,但真正重點應該在於,北非及中東國家狀況差異大,中東的卡達、阿聯等國,生活水準較高,老百姓比較沒有不滿;埃及、突尼西亞等,基本上是民眾對執政者不滿;利比亞是目前最激烈的地方,因為種族衝突,利比亞強人格達費上台後,將不服從的人都幹掉;巴林則是宗教問題,回教不同的派系常有衝突。

過去歷史上也有類似經驗,通常都是區域性現象,現在輪到北非及中東,國際上比較關心是否愈演愈烈?是否蔓延到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還有黎巴嫩、伊朗、以色列等?整個地區儼然就是個火藥庫,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

眼前的問題是埃及、突尼西亞及利比亞如何發展,埃及總統已下台,現在是軍方執政,今年下半年就會選出新總統,可能明、後年就舉行國會改選,讓政治情勢穩定下來,埃及的財政缺口大,主要靠觀光收入,若政治穩定下來,就可以討論經濟問題。

其他國家就不如埃及樂觀,萬一政治搞不定,經濟問題就無解,以利比亞來說,格達費將對手都殺光了,他倒台後,誰來領導?出現權力真空期怎麼辦?現在很多國家在觀望,要看聯合國或西方國家如何介入,因為每個國家衝突的起源不一樣,高度不確定性應會維持一陣子,利比亞的情勢若能先安定下來,整個情勢就會比較穩定。

問:高度不確定性將維持多久?會不會蔓延到其他國家?

答:目前還在快速發展階段,尤其利比亞的動亂,可能很快、也可能很慢,我認為一、兩個月內情勢就會明朗。眼前看來只有利比亞比較危險,沙烏地阿拉伯因宗教及政權勢力合而為一,大多數人都是虔誠的回教徒,雖然有王位繼承問題,但「茉莉花革命」由人民奮起要求改革的情況,在沙國應不會擴大。

中國應該也不太可能,北非及中東出現「茉莉花革命」,通常是所得較低、貧富懸殊較大的國家,中國也有貧富懸殊問題,但因過去幾年國民所得快速成長,把問題掩蓋過去,一旦中國經濟不成長,問題才會凸顯,中國只要維持快速經濟成長,發生政治動盪的機率應該不高,但未來幾年會不會有問題,就難說了。

問:北非及中東動盪,已導致油價飆高,是否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影響?對台灣經濟影響如何?

答:目前沙烏地阿拉伯的情勢還算穩定,只要沙國能夠維持穩定,油的供給比較不用太擔心,利比亞每天油產量約一百六十萬桶,占全球石油供給僅約一.六%,但沙國每天產量一千多萬桶。

格達費揚言要炸油田,應該只是策略性喊話,可能性不大,即使利比亞把自己的油田炸掉,占全球石油供給也不到二%,而且中東石油分配很廣泛,這個油田炸掉,還有很多油田,現在駐守油田大部分都是沙國士兵,一般認為安全性很高,市場應不是擔心油的供給,而是擔心政治情勢不穩定,以及這個區域未來的政治發展。

另外,今年以來,新興市場國家拚命升息、打壓需求,先進國家需求不太強,整體而言,全球對油的需求雖提升一點,但不是油價飆高的原因,最近油價上漲,一半以上是心理因素,並非實質需求改變。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日前也表示,目前油價是短期上漲,可能帶動短期物價上漲,美國不覺得這是長期問題,而是界定為短期衝擊,等到中東情勢穩定,油價很快會跌回去。

我們也不預期油價會繼續飆高,當然,天底下沒有百分之百的事,如果動盪持續擴大,油價就會持續飆升,但現在大多數分析師都將北非及中東動亂,界定為區域性制度變革,油價會飆漲,是因為好多年來沒有這樣的政治變遷,一旦習慣了,油價就會穩定下來。

以目前油價來看,對全球經濟復甦影響有限,也尚未對台灣經濟造成明顯影響,但國內油價在農曆春節前凍漲,二、三月才開始漲,可能三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會超過二%,二月CPI大概維持一%以上,還沒通貨膨脹問題,台灣應不致重演二○○八年CPI超過三%的情況,目前台灣CPI是亞洲第二低,只比日本高一點,南韓、新加坡及中國,CPI都已超過四%。

問:如果北非及中東動亂並非短期現象,反而愈演愈烈,對國內外經濟影響為何?

答:主要是市場如何看待,如果利比亞動盪持續三個月,市場比較可能的反應是鈍化,一開始暴動時油價上漲,漲到一個階段就沒有反應了,就跟先前的歐債危機一樣,一開始大家覺得好恐慌,覺得希臘要倒了、愛爾蘭要倒了、還會燒到葡萄牙,後來大家就不太討論了。

如果北非、中東情勢出乎預期,不僅動亂持續,並發生軍事衝突,當然油價會再上升,影響全球經濟,我們評估油價每上漲十美元,對台灣GDP影響約○.七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如果去年油價八十美元,今年一百美元,台灣GDP成長將減少一.四個百分點,所以我們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四.五%,相對其他機構較為保守。

不過,這個預測值是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只考慮油價上漲,如果北非及中東動盪持續,進而拖累全球經濟復甦,導致歐美經濟下修,台灣就會跟著下修。

問:農曆春節過後,外資開始有撤退的現象,影響國內股匯市表現,是否與北非及中東動亂有關?

答:今年新興市場比較明顯的問題是通膨,所以貨幣政策偏向緊縮,對股市的投資心理會有比較負面的影響,加上去年新興市場股價表現不錯,就有分析師表示,上半年應把資金撤離新興市場;反觀先進國家,美國最近經濟數據非常好,政策面又有減稅、零利率、QE2(第二次量化鬆政策)等,所以有些分析師認為,短期資金應該從新興市場移到先進市場。

不過,這只是短期策略,等到下半年政策明朗化後,歐美開始升息,資金又會回到新興市場,資金本來就來來去去,且熱錢撤退造成新台幣貶值,對台灣出口反而是利多,新興市場比較擔心通膨,目前食物及能源價格都在漲。

問:台灣的能源及大宗物資長期依進口,食物及能源價格持續上漲,應如何面對糧食安全及能源安全問題?

答:台灣有戰備儲糧,但無法壓抑大家對通膨的預期,預期心理最可怕,因為大家會多買一些東西,沙拉油、糖等都可以囤積。消弭預期心理有兩種做法,有些國家採取補貼,進口價格上來,利用補貼方式讓零售價格不會上漲;另一種做法是讓市場反應,以價制量讓需求量降低。

但是,補貼政策勢必排擠其他支出,所以通常是短期政策,長期補貼將造成資源扭曲。台灣食物類占CPI比重二十二%,最近上漲的食物價格占整體食物類比重不高,相較之下,油價上漲更值得重視,國內油價採浮動公式,政府能做的是讓漲幅小一點,給民眾一些緩衝時間。

問:雖然台灣CPI漲幅相較其他亞洲國家較小,但薪資停滯問題卻很嚴重,是否影響消費意願?

答:去年平均薪資成長逾五%,我們預估今年可成長三%以上,所以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動能之一是靠消費,當然,油價及食物價格持續上漲,雖然民眾薪水加一點,但要花更多錢加油、買食物,就會排擠其他支出,可能也會影響消費意願。

今年一月零售銷售成長二十二%,汽車銷售成長一○五%,日前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耐久財訂單分項指數是歷史新高,雖然薪水沒有明顯上漲,民眾仍很願意去買汽車、家電等,有很強的消費意願,過去幾年壓抑的需求,會在今年出現,就算所得沒有加很多,需求還是在那裡。

Chunghwa Telecom II

2011年03月05日 10時16分55秒 | Information

一椿奇怪的交易: 中華電信避險案

最近由於和一位大學老師合作公司治理的教案, 因此多數的時間都在研讀和整理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案例. 接連看了幾個案例, 說真的, 從事後看來, 一個公司會出事, 或是做出某些錯誤的決策, 從當時的背景, 環境和經營者本身性格, 都不難理解. 惟獨只有接下來要講的這個案例, 即便媒體大幅報導,請當事人親身說明前因後果和所得教訓. 至今我仍無法理解, 或者應該說”疑點重重”.

這個故事發生在2008年初, 國內上市績優生─中華電信公告去年財報, 發布2007年因新台幣大幅升值, 配合會計準則34號公報, 金融資產應以公平市價予以評價未實現損失下, 帳面上有40億新台幣的潛在損失.

消息一出, 市場大感震驚. 匯損這種事在台灣見怪不怪, 畢竟台灣是以外銷為主體. 但是這種事過往只會發生在電子業或金融保險業, 以中華電信這種營收和支出主要都是新台幣的企業, 怎麼可能會發生這麼大的匯損?

答案揭曉, 原來是2007年中華電信和高盛証券(Goldman Sachs) 簽定了一紙長達十年的合約, 雙方”對賭”美元對新台幣匯率., 簽訂時USD/NTD: 1:33. 約定閉鎖期三個月後, 美元對新台幣匯率如果低於1:32.7 (ex. 1:33.5), 則合約取消, 高盛支付中華電信8%利息. 如果匯率在31.5~32.7 之間, 則高盛要支付以200萬美金為單位的價差. 但如果匯率低於31.5, 中華電信則支付以400萬美金為單位的價差, 而且沒有下限. 雙方以閉鎖期後, 每二週的結算匯率, 結算一次.

最後的結果是, 美元對新台幣匯率之後一路狂貶, 從1:33 貶到1:30.55. 而遠期外匯價已經到了USD/NTD 1:27~28, 由於會計的穩健原則要求以市價來評價, 於是中華電信”帳面上”遭到了巨額的損失.

這件事爆發後, 媒體大幅報導前因後果, 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幾乎所有媒體都一面倒同情中華電信, 整個故事都在描述, 二個不知情的董事長和財務長, 一個善意卻對金融衍生商品不熟, 簽下合約的財務處長和一個熱心想為公司省下交易費用, 卻被誤導的交易員….以及一個邪惡的外資…高盛証券.

捅了這麼大的摟子, 大家要不要猜看看最後的責罰是什麼? 答案是財務長記1小過, 罰薪5%, 簽約的財務處長記2小過, 調離主管職.

以下的文章, 我會更詳盡說明整個流程和我個人的看法. 或許你會發現, 這件事或許不是那麼單純吧!

(請注意, 由於本案未來會引用作教學案例, 所有權為我和教案負責老師共有, 如果你有意轉載, 請勿轉載以下部份, 僅可以用連結方式, 煩請配合)

這件事最早要回溯到2005年, 中華電信民營化後, 董事長賀陳旦在董事會中表示, 由於外資股東對於公司長期以來財務操作過於保守表示意見, 希望能同意公司進行財務活化, 操作金融衍生商品. 當下即有董事表示反對, 認為中華電信本業很賺錢, 財務也很穩健, 根本沒有必要操作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商品. 於是本案在二度被董事會退回後, 在第三次董事會中, 因公股代表佔多數下, 表決通過.

之後, 中華電信首先從兆豐金控找來了台灣著名財金學者謝劍平擔任財務長, 捨去了過去由人事副總兼財務長的情況. 謝劍平上任後, 發現中華電信, 財務操作過度保守, 手上握有大筆現金, 卻連基金也不買, 於是一方面, 他開始著手建立公司財務評估和風險控管系統, 另一方面也鼓勵財務同仁, 可以從公司現有財務面中找出開源節流的方法.

此時,財務處的一位交易員看上了中華電信每年約2~3億美元的國際支出, 這個錢主要作為支付國際電話費和設備的採購. 最早, 中華電信是以支付時直接購入美元方式,但後來考量要規避匯率風險, 於是改採用外匯換匯(FX SWAP和CCS )方式避險. SWAP雖然可以規避新台幣對美元貶值的風險, 但是卻要支付3%的手續費. 長期下來, 也算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於是他積極尋找可以節流的方法.

就在此時, 一位來自高盛香港分公司的代表找上了他. 雙方經過詳談和確認需求後, 高盛為中華電信量身打造了一個為期避險合約如下:

交易條件(USD/NTD) 執行匯率(Strike Price) 計算本金
>32.5 合約結束 N/A
31.5>FX>32.5 30 200萬美元
FX<31.5 31.5 400萬美元

同意議定條件:

合約為期十年
閉鎖期為簽約後三個月, 如果三個月後USD/NTD 低於32.5, 則合約自動失效(當時簽約匯率為USD/NTD: 1:33)

閉鎖期後&amp;#27599;二週, 以當日收盤匯率結算一次, 直到合約結束

用簡單的數字&amp;#35498;明這個合約, 這個合約簽訂之後會有幾種可能:

(1) 三個月後USD/NTD 是1:32.8, 那合約失效, 中華電信可以拿到200萬美元X8%的利息

(2) 之後, 假定結算匯率是1: 32, 那麼高盛要支付中華電信(32-30)X200萬=400萬(新台幣)

(3) 如果匯率是1:30, 那麼中華電信要支付高盛 (31.5-30)X400萬=600萬(新台幣)

這個合約看起來有一些很明顯的問題, 例如

高盛有下限保障(USD/NTD>32.5即合約失效), 但中華電信卻沒有, 換言之, 中華電信的獲利有限, 但風險是無限大

合約長達十年, 由於匯率牽渉的因素很多, 市場一般針對除非是針對發行國外債券對到期還本息作避險, 一般公司財務操作避險很少有這麼長的.

那麼中華電信又何以會同意這個合約呢? 以中華電信財務處事後發出的澄清新聞稿指出, 由於中華電信本來每年就有2~3億美元的支出, 他們曾計算過十年期USD/NTD 平均匯率是1:30.3, 那怕真的NTD升值到30.3, 從高盛合約上, 中華電信會損失(31.5-30.3)X400萬X260(十年有260次交易)約為新台幣15.6億, 如果折算現值則低於新台幣12億. 但是如果採用傳統避險方式, 10年要支付(2億美元X 3% X 30.3X10)也約等於18億新台幣, 合約的成本較低, 而且可以同時規避如果USD/NTD升值, 中華電信的支付風險(如果NTD對USD貶值, 表示中華電信要用更多NTD去換USD, 那麼高盛合約支付部份該好可以補)

當然, 我猜中華電信還有一個沒有說出來的理由, 那就是央行總裁彭淮南一直把 USD/NTD 固定在1:32~33之間. 換言之, 有央行罩著, 合約獲利的機會大.

就這樣, 由於中華電信認定這是個200萬美元的合約, 再加上財務長和董事長剛好人在國外, 在中華電信內部授權制度, 由財務處長同意即可, 不用提報董事會, 於是這個合約就在財務處長同意下, 在2007年9月開始生效.

接下來呢? 就在簽約的同一個月(2007年9月), 由於金融風暴的影響, 美國Fed開始大幅降息, 帶動USD大幅走貶, 換言之, NTD對USD 開始升值, 結果是USD/NTD從9月簽約時的1:33 到12月底來到了1:32.4左右, 而到了2008年3月則是來到了1:30.5.

如果大家重新回頭去看合約, 大家可能發現, 那怕是30.5都比中華電信預估的十年平均數30.3還要好, 怎麼會有問題呢? 其實問題就出在當年實施的會計34號公報, 金融資產應以公平市價予以評價未實現損失. 由於這是長期合約, 因此不能用現貨價來計算可能損失, 要用遠期合約價來估算, 而當時遠期合約價已經到了USD/NTD=1:27~28元了, 於是在2007年底, 中華電信認列了5 億多元的未實現匯兌損失, 此事一提報到董事會, 引發董事的不滿, 至此大家才知道, 原來財務處作了這麼一件事.

到了2008年3月, 中華電信公告2007年財報, 這個”未實現匯兌損失”, 爆到新台幣40億, 正式在媒體前引爆.

對於此事的說法, 中華電信財務長表示, 由於當時他人在國外, 再加200萬美元授權處長同意即可, 因此他開始時並不知情. 並認為同仁是好意想為公司省下開支, 但卻不了解金融衍生商品, 低估了風險所致, 再加上又偏偏遇上了金融風暴和公司風險控管系統未完全建立, 這一連串”剛好“才會構成了這個”完美風暴”.

不久後, 財務處也發出聲明稿. 用婉約的文字告訴了大家前因後果和真實的數字,

“本公司與交易對手在現金流方面,前11次均由交易對手支付中華電信共新台幣伍仟壹佰餘萬元,第12次由中華電信支付交易對手新台幣貳佰餘萬元,目前尚獲利近新台幣伍仟萬元。”


“承做後不久央行宣佈調高利率,新台幣9月底從33.1升到32.58,造成公司96年第3季季報有8億多的未實現評價帳面損失 (MTM) ,這是衍生性商品在第34號會計公報規定下必須每月做評價的處理”


如果你不解這二段話的意思, 讓我用簡單的白話告訴你. “這筆交易我們實際上是賺近5千萬, 只是帳面上因為會計原則的要求, 被迫認列8億多損失, 如果你還搞不清楚, 回去把初級會計中”應計制”和”現金制”的差別搞清楚再來”.

所以呢, 到此大家很清楚了

實際是賺5千萬的, 只是會計應計制和保守原則下, 中華電信要認列虧損
中華電信真是倒楣中的倒楣, 碰上了百年難逢的金融巨災

請各位別忘中華電信中那群無辜的經理人和善良熱心, 想為公司做點事的交易員…以及更重要的, 邪惡的外資…高盛証券.

以上的事, 如果你上網去查, 幾乎所有媒體的報導都是如此, 台灣業主因不了解金融衍生商品, 以及資訊不如高盛, 因而被誤導. 結論是,金融衍生商品真的很可怕, 大家學到教訓, 以後不要再碰了.

接下來, 我講一下我對這件事的疑點:

怎麼會敲了一個為期十年, 沒有下限的合約? 理由前面說過了, 就算財務處長對金融衍生商品再不熟, 應該也知道沒有下限的風險有多大吧?

這個合約的金額到底是200萬美元還是10.4億美元? 以中華電信財務長的說法, 因為是200萬美元處長決行, 所以他不知情.但是第一, 這個合約是每二週計算一次, 第二, 如果破USD/NTD=1:31.5, 它是以400萬美元計算的, 換言之, 如果以極大化來算, 這個合約交易金額是400萬X260(次)=10.4億美元, 那怕只是用200萬美元X260=5.2億美元, 這個合約很難不進董事會吧?

因為簽約時, 董事長和財務長人都在國外, 所以不知情? 就常理推論, 這種合約洽談不可能是幾週就可以定案的, 至少是1~2月以上或更久. 難道這期間都沒有人向財務長報告目前財務處正在進行的工作?

這件事在2007年底即算出會計損失為新台幣5億元, 如果以當初”合約價”200萬美元計算, 損失已經高達833%了, 為何財務處沒有處理, 放任損失到40億? 是否因為認為USD/NTD會回升, 損失會縮減? 還是相信財務處說的實際在獲利, 只是帳面虧損? 公司財務長是國內知名金融衍生商品的權威, 怎麼會忽略了這件事?

原本對中華電信而言, 要避險的是NTD對USD貶值的風險, 但是合約就內容看起來, 不但無險可避(32.5就解約了), 反而把原本對中華電信有利的NTD升值, 轉成了風險. 實在令人費解.
為什麼會在USD/NTD=1:33 時簽這個合約? 這是我最百思不解之處. 因為對中華電信而言, 付的是美元,要擔心的是新台幣對美元貶值, (未避險前, 新台幣升值是對中華電信很有利的), 而從任何數據都可以告訴你, USD/NTD=1:33 已經是歷史高點了. 這就像是你去買了一股1000元的宏達電一樣, 會不會再漲, 應該會, 只是從台股歷史的紀錄, 千元股票下跌的機率遠大於上漲幅度. 為何中華電信要選在這個已經算是底部的價格談合約?

最後是我的陰謀論, 為什麼交易的對象是香港高盛, 而不是台灣高盛? 事實上台灣高盛在事件發生前, 才幫中華電信發行過ADR, 彼此關係應該十分密切. 我不了解是否台灣高盛無能力或無法作這件事, 但是我很清楚, 這種交易佣金不低, 在位處於香港的私人銀行, 是很有辦法幫你處理這些檯面下的事的, 而且台灣政府很難查出來.

以上只是我個人對整件事的看法, 事情的真相如何, 不得而知, 政黨再次輪替後,原董事長和財務長也陸續換人, 不過不管如何, 整件事已經對號稱公司治理模範生的中華電信, 留下了污點.


Chunghwa Telecom

2011年03月05日 10時06分33秒 | Information

專訪中華電信財務長談四十億匯損始末

滿手新台幣的中華電信,原本該為新台幣升值而歡呼,沒想到,半年前為了降低買匯成本簽下的一紙避險合約,卻讓中華電信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一紙金融商品合約、一個投資銀行的財務高手,和一個想替公司省錢的小交易員,卻讓電信龍頭中華電信越避越險,陷入前所未有的巨大風暴……。

三月五日中華電信公布,因為新台幣升值,帳上出現一筆四十億元因匯兌產生的虧損,震驚市場!

其一,中華電信的收入以新台幣計價居多,怎麼會受美元匯價波動衝擊?

其二,讓中華電信出現匯損的是衍生性金融產品,但中華電信一年多前上任的財務長謝劍平,是國內研究衍生性產品有名的學者,他所寫的財務管理、衍生性金融商品相關書籍,是許多大學、證照考試的指定用書。他為何栽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

第三個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筆美元(兌換新台幣)的匯率選擇權合約,竟然為期十年?十年的匯率避險合約,不僅在台灣市場少見,甚至國際上都稀有。

何況,在這行,就算資淺的交易員都知道,新台幣非國際主要交易貨幣,超過三個月、半年的避險合約,流動性不佳,隨著時間越長,避險成本會異常的飆高,買方幾乎失去議價能力。「這種匯率選擇權,恐怕連價格都訂不出來,」一位壽險公司投資長觀察。

第四個疑點是,去年十二月,此合約已造成五億元的虧損,中華電信卻沒有採取行動,任由帳面虧損擴大為四十億。

市場強烈質疑中華電信,「無險可避,為何要避險?」甚至「四十億元,進了誰的口袋?」中華電信的公司治理和穩健形象,被打上一個大問號。

三月二十五日,中華電信董事會針對匯損案做出結論,罕見的進行處分:財務長謝劍平記一支小過,減薪五%;財務處長魏華美記兩小過,調離主管職。

如同買進會大跌的股票 
時間越長、虧損越大

三月二十八日,本刊專訪財務長謝劍平,對複雜的交易過程抽絲剝繭發現,整個事件其實由下而上延燒的是一連串失誤,加上選擇權本身槓桿效應形成的「完美風暴」。

要瞭解這個案件,得先瞭解選擇權。這次中華電信買賣的外匯選擇權,其實是買賣新台幣兌美元的匯兌風險(見選擇權交易圖)。「這個交易其實就是對賭匯率,贏家通吃,沒人解約的話,至死方休。」台灣期貨交易所創辦人、現任會計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陳伯松觀察。

不過,對賣給中華電信這個金融商品的高盛來說,只要新台幣貶破三十二‧七元,合約自動失效,高盛不用再做賠本生意,但當匯率大幅升值時,合約卻沒有任何底線,除非高盛願意解約,否則中華電信就得賠錢買美元,直到十年結束。

如果把新台幣匯率看成股價,中華電信就像約定未來十年要買進二百六十張(每兩星期交易一次,為期十年)「新台幣匯率」公司的股票,即使前面買進的頭十張賺錢,當牌價顯示這家公司未來的股價大跌機率越大時,整個合約的虧損金額就會倍數放大,時間越長,期數越多,放大效應越明顯。

謝劍平一再強調,「四十億是帳上未實現的虧損,」但他也同意,因為中華電信簽約時,未同步進行「避險會計」,讓中華電信獲利狀況隨新台幣升貶而起伏,違背財務操作「安全第一」的初衷。

對情勢過度自信 
以為新台幣升值微乎其微

而引發這起「匯損風暴」的遠因,其實是中華電信內部的財務改革。之前,中華電信的財務主管,由人事副總經理王漢朝兼任,謝劍平是民營化後的第一個專職財務長。在他之前,中華電信手上現金動輒近八百億元,投資標的僅局限在定存等幾乎零風險的工具,其財務資訊系統也是自己開發出來的。

因為投資保守,風險控管系統也相對薄弱,在謝劍平到任之前,別說衍生性金融商品,連基金都沒買過。「我在公司的目標,就是活化資產,建立資產管理團隊、財務資訊系統。」謝劍平說。對中華電信來說,活化資產才能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吸引外資青睞。

謝劍平二○○六年十二月剛上任,九個月後,風控系統還沒建立好,一個剛從英國投資銀行巴克萊(Barclays Bank)跳槽到高盛的財務高手,卻聞到中華電信財務轉型的商機,悄悄踏進中華電信。

同時,中華電信裡主管外匯的交易員,也正在評估新的外匯避險方式。這位不到四十歲的交易員,也看到轉型帶來的新舞台。

於是,他看到中華電信每年固定要用兩億美元,支付國際電話費和設備採購,雖然對比中華電信近新台幣兩千億元的營收,這筆美元支出的部位不大,但若可以把這個部分的匯率風險鎖住,何樂而不為?

然而,「以前外匯避險是買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還沒賺到錢,光換匯避險的成本就要三%。」當時人雖然在海外,但謝劍平事後分析,該名交易員為了替公司省錢,到處找銀行詢價、考慮用一籃子貨幣的避險方式,比較避險成本。後來,高盛代表提出的方案,卻讓他眼睛一亮!

這位高盛人員列出一長串分析,他提出動人誘因,只要壓對匯率方向,中華電信不但避險零成本,還可以獲利(八%利息收入);就算匯率不如預期,也可把換匯成本固定在他們認為較為便宜的三十一‧五元(簽約當時匯率三十三元)。「以後他們在白板上寫的東西,我們都要拍照存證。」謝劍平說。

本來要付三%的避險成本,現在變成可以淨賺八%的利息收入?聽來似乎很划算。

謝劍平說,當時交易員分析,過去十年,新台幣兌美元平均匯率是三十二‧三四元,過去十七年平均匯率是三十‧三元,而當時簽約時,新台幣的匯率是三十三元,加上台灣經濟走弱的預期,交易員估量,新台幣會繼續走貶,即使美元貶,中央銀行也會控制匯率,三個月閉鎖期結束後,新台幣極有可能貶破三十二‧七元,合約自然失效,升值機會微乎其微。

在他眼中,這等於是件穩賺不賠的生意。去年九月中,中華電信犯的第一個錯,就是過度自信簽下這個合約。

授權標準出問題 
當成小交易,未向上呈報

簽約後,中華電信的風險控管能力馬上受到考驗。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葉銀華觀察,中華電信的公司治理其實不差,「他們是最早實施公司治理的國營事業,審計委員會也是由三個獨立董事審核,每個月固定開會一次。」三億元以上金額的決定,都必須報董事會才能推動。但是這個機制卻沒擋住這個有問題的合約。

交易員樂觀的以為,合約三個月後就會失效,於是,他把每期兩百萬美元的交易金額,當成這個合約的真正大小向上呈報,兩百萬美元的合約,只要處長核准就能簽約。而這位交易員的直屬長官、財務處長魏華美,也沒管過衍生性金融商品,因此,該案直接被批准,未再向上呈報,其他內控機制無法擋下這個合約。

「中華電信的問題在於,授權標準出了問題。」葉銀華分析。陳伯松也認為,評估衍生性商品,不能只看單期成交金額,「要做情境分析,看這個合約對現金流量、損益表的最大影響是什麼。」如果用這個方法分析,這個合約對中華電信在最壞狀況下,將造成十億美元損失,而不是兩百萬美元!這就是中華電信犯的第二個錯!

風險控制系統未建置 
曾想要沖銷,代價要五億

中華電信犯的第三個錯是,當時中華電信還在重建財務資訊系統,風險控制系統也還沒完成,系統防堵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的能力也很有限,其實不應冒險操作高風險金融商品,加上董事長和財務長都出國,最後一關也跟著失守。

合約上路之後,夢魘才剛開始。陳伯松形容,投資銀行賣衍生性金融商品,就像在廟口擺象棋殘局,等人上門對賭的莊家一樣,要壓多少,要選哪一邊下,都可以,但布局的人,卻總是贏家。「合約是它寫的,裡面有很多東西,是人家千錘百鍊寫出來的。」

在簽約的同一個月,美國突然大手筆降息,美元一路貶值。今年一月初,新台幣升值力道之強,連央行都不得不讓步。

這個時候,中華電信想下車已經來不及了。謝劍平表示,約簽下去之後,他也曾想過用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抵銷風險,但計算之後,成本根本不划算,若要沖銷原來的契約,以去年十二月底價格計算,要花的代價高達五億元,這是立即要支付出去的銀子。「寧願忍受帳面虧損,也不能這樣讓股東承受實質損失,」謝劍平說。

對比過去中華電信近乎無為的財務操作,謝劍平認為,財務人員要更積極為公司管理資產,讓龐大資產發揮效益,進股東利益的想法是很對的,但若不瞭解衍生性產品的風險,「能替公司賺五%是很好,但也可能賠五十億元。」他不禁嘆息。

諷刺的是,這筆交易暴露了中華電信財務部的弱點,最近,拜訪中華電信的投資銀行比過去更多,兜售各種宣稱可以解決這筆交易漏洞的「解藥」。

這個事件有三個層次,一、中華電信邁向財務現代化,這個目標並沒有錯。二、中華電信針對每年有實質交易的兩億美元部位,進行五成的避險,出發點也並無不妥。

然而,第三個層次是,它有沒有能力這麼做?結論是,財務部人員的素質尚不齊全,風險控管的系統也未完成建置。因此,它是沒有能力做的。

經過這次教訓,「我們學會公司不要對匯率走向take view(壓寶)。」謝劍平說,中華電信未來會改用最保守的標準認定授權額度,流程也會設計得更明確。

十多年前,投資銀行紛紛到企業界兜售這種高利潤,卻可能陷企業於無限風險的產品,許多企業因不瞭解誤觸地雷。後來投資銀行也將這種產品改包裝,轉向散戶兜售,市面上的連動債都是相關產品。

沒想到,十多年後同樣的教訓再次重演。證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是衍生性產品交易的不變定律。凡表面上看來的好處,背後必定有你所不知道的風險。

而且,避險工具要越簡單越好,千萬不要「因小失大」,謝劍平感嘆再三。


Taiwan Tower

2011年02月28日 01時22分24秒 | Information
驚艷「台灣塔」 入選全球建築代表

每日郵報8日專文介紹全球各地建築,台灣塔與東京清水金字塔城市、卡達阿爾科爾體育場、零碳城市瑪斯達等一同入選。

台灣塔去年進行國際競圖評選,羅馬尼亞籍的Stefan Dorin概念前衛,「漂浮的瞭望」作品奪冠。台灣塔靈感來自樹木的結構,基地4公頃、高390公尺(台北101大樓508公尺),狀似樹葉的漂浮觀景台設計灌有氦氣,可在塔身外側垂直升降。不僅使用太陽能,也有雨水回收裝置,塔內將設置辦公室、餐廳和博物館,預定明年動土,民國105年完工,造價約59億。

胡志強市長之前看到作品後曾說,這個作品有台灣精神,12個空中囊袋很像稻穗、又像葉片,作者的設計概念是透過風力產生動能,讓囊袋在空中飄浮,表現出豐收、滿足的喜。評審團學者Craig、Marcos與主席安郁茜也說,全世界有1200多座高塔,很難得有「漂浮的瞭望」這個前衛的設計,相當浪漫。

其他入選的建築包括日本「清水清水金字塔城市」,計畫在東京灣建造,高2000公尺,佔地8000平方公里,可容納75萬人居住,比埃及的吉薩金字塔要大上12倍,但是因為建築材料的關係,動工之日遙遙無期。

卡達的阿爾科爾體育場,是卡達為了2022年世界杯足球賽興建的,可容納45330人,體育場將有太陽能空調,設有恆溫裝置,在華氏80度的溫度。

另外,全球首座零碳城市馬斯達,將於2020年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完工,開發費用高達220億美元,馬斯達(Masdar City)城市位於阿布達比近郊,嚴格禁止汽車的駛入,電力和空調則由太陽能發電供給,大部分水都可回收利用。

===

議員唱衰 台灣塔恐變夢想館

台中市府引以為傲的「台灣塔」,卻遭議員、民眾唱衰根本是無法實現的「夢想館」,藍、議員齊聲批評,設計為了爭奇鬥豔,違反建築的結構力學,中部建商無人敢碰,恐又是胡志強市長繼古根漢之後另項空頭支票。

也有民眾上網投訴,台灣塔枝葉狀的附屬物,真的不怕地震或強風?而且建築物即使建得起來,獨特風格是否與周遭市容可結合?附近老舊平房,將和前衛的台灣塔形成奇怪的對比與反差。

台中市副市長蕭家淇解釋說,當初競圖由羅馬尼亞設計師出線,攬景葉的獨特設計讓全世界驚豔,這是創新工法,相關指數都細算過,絕對可以興建,市府也會努力執行,只要議會預算通過,有信心可以如期完成。

台中市府此次送審預算中,最引人注目就是斥資59億元的台灣塔生態樹,高達390公尺的台灣塔,由羅馬尼亞建築師多林設計「漂浮的眺望」驚豔世界。

但國民黨市議員李中說:「這根本違反結構力學原理嘛!」設計塔的主體銜接數片漂浮葉子,以力學原理,細細的柱子如何能支撐巨型葉子?他舉例這就像國之前研發的「興登堡飛艇」,引起轟動,大約1年多就發生空難,根本不安全。

「目前中部根本沒有建商敢承接!」民進黨市議員黃國書也批評,競圖花了1千多萬元,卻只有設計圖,相關細部設計、使用材質和營運目的等都不明確,廠商們私下討論興建上恐有困難,競標意願不高,也無人敢接手營運。

市議員何明杰說:「會不會是第二個古根漢?」之前古根漢也是創新設計,結果淪為美夢一場,大家都很擔心被騙,希望胡志強先兌現之前承諾,不要一再開空頭支票。

市議員們批評市府老是搞一些驚世駭俗、爭奇鬥豔的大建設,卻難以執行,要求此次預算送審應提出完整細部計畫或專案報告,否則不會讓經費輕易過關。蕭家淇指出,今年三月就會進行細部設計發包,這與歌劇院同列國際級的建設,希望議會能夠全力支持。

Woman HBL

2011年02月28日 00時38分17秒 | Information
張綺芳One Man秀 冠軍史上單場最高45分

「阿Man」果然打得像阿Man!別號「阿Man」的滬江高中女籃全能後衛張綺芳,27日大殺四方,狂飆HBL女甲級冠軍賽史上最高的45分,外帶10籃板、5助攻、4抄截、1火鍋,含上半場就攻下致勝的31分,大演「One Man」秀,搭配陳仲薇22分、8籃板,滬江87:73扳倒賽前第一績優股海山高中,撂下13年隊史的第一冠,空前大勝利。

張綺芳決賽兩戰平均得34分、8籃板、5.5助攻、3抄截,幾憑一己之力就打下江山,全票獲選MVP。

174公分、能鋒能衛的她,兩年前高一菜鳥球季,有絕佳機會當選新人后,卻因陽明高中爆冷勇奪亞軍,射手李筱苹異軍突起,力退張綺芳及淡商楊蓉,搶下新人獎,但張綺芳沒氣餒,上季表現愈有模有樣,率滬江在季軍賽77:62勝海山,拿下隊史最佳的第三名,本季前她經過亞青歷練,成熟度、球技愈洗練,27日終於一舉登鋒。

張綺芳說:「MVP或個人獎不重要,重要是冠軍,且證明滬江可打敗任何敵人,封后絕無一絲僥倖!」張綺芳不僅隻手擊垮海山,也獲海山教頭柯孟儀的肯定說:「以張綺芳這種如超人表現,不但HBL沒人可守得住她,即便甲組球員恐也沒幾個能攖其鋒!」

滬江是WSBL台元女籃小隊,台元教頭林建平全程目睹「阿Man」的超凡演出後,緊抱住她說:「本季原要提前讓妳打WSBL,現在才發現妳的最佳舞台是HBL!」

滬江決賽前的奪冠率只排四強的第三,卻在準決賽、冠軍賽連克淡商、海山兩支大熱門,尤其高度遠不如雙強,卻以小制大、以矮制高,連兩天上演小蝦米硬吞大鯨魚,爆出HBL女甲23季來的最大驚奇、冷門。

教頭簡印說:「賽前針對海山控衛陳晏宇路線詳加研究,今天策略是切斷她的供輸線,再協防或包夾海山黃湘婷、王維琳雙塔,大抵成功,加上張綺芳大爆發,得以一戰成功!」助理教練周泓諭說:「希望從這個冠軍起,打造滬江的HBL新局面!」

海山八強賽曾以57:51贏滬江,被看好可贏球四度封后,但開局就被打悶,在張綺芳的「One Man」秀下,滬江第一節24:18、上半場48:36,一路壓著海山打,最高領先14分,「阿Man」的31分占三分之二,一人殺翻海山。

第三節張綺芳再添10分,個人41分帶領滬江進入攻頂的末節,最高超前20分,早早底定戰局,第四節海山對她包夾,她只罰進4分,海山全力反撲追成14分差,但已時不我予,張綺芳個人秀昂首打出滬江新世界。

撐39分鐘三分球5投中2、兩分球22投中14、9罰中8,準到不行的她說:「我最拿手的是跳投,而此役手感特好,而勇於出手,末節因海山對我加強防守,我體力小下滑,而改送球助攻!」

陳仲薇決賽兩戰平均得20.5,也功在冠軍,她說:「外界看扁滬江,我們證明大家是錯的!」

支援8分的李如庭,與張綺芳、陳仲薇被喻為「鐵三角」,她說:「我們三人默契超好,練投都在一起,也在決賽一次收效!」
海山錯失繼94-96三連霸後隊史第四冠,黃湘婷23分、9籃板,王維琳13分、11籃板、3火鍋較佳,但「雙塔」優勢並未發酵,後衛「法拉利」陳晏宇17分、4籃板、3助攻、3抄截。

教頭柯孟儀:「輸得沒話說,除守不住張綺芳,其他後場球員也被比下,雙塔打得又僅一般!」柯總認為,經過決賽震撼教育,高二主控陳晏宇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遠!王維琳認同教練說法,表示此役沒打出應有水準,才一路落後失利。



得分后張綺芳發威 滬江首奪冠

張綺芳全場攻下45分,是滬江奪冠大功臣。(記者林正堃攝)〔本報訊〕今(27)晚登場的HBL女子組冠軍戰,由滬江高中對上雙塔坐鎮的海山高中,前一戰犯滿畢業的滬江主將張綺芳手感熱的發燙,全場攻下45分,幫助滬江以87比73擊退強敵,拿下隊史首座冠軍。

阿Man手感發燙 全場獨攻45分

滬江高中昨天面對淡水商工打的辛苦,「得分后」張綺芳身陷犯規麻煩,第四節還剩7分20秒就犯滿畢業,讓滬將陷入苦戰,經過延長賽才以85比81爆冷獲勝,隊史首次闖進HBL女子組冠軍戰,今晚更一鼓作氣,首次在冠軍戰亮相就抱走冠軍獎盃。

晚間比賽中,滬江在張綺芳的帶領下,第一節就以24:18領先海山,手感發燙的張綺芳更是火力全開,上半場就狂砍31分,半場打完,滬江便已取得48比36的12分領先優勢。

海山飲恨 無緣隊史第四座冠軍盃

下半場雙方易籃再戰,張綺芳保持上半場的火熱手感繼續飆分,帶領球隊在第三節持續拉開比分,幫助滬江帶著17分領先優勢進入最末節,儘管海山雙塔之一、亞青國手黃湘婷多次單打得手,卻難以挽回劣勢,無緣隊史第四座冠軍獎盃。

今晚表現有如神助的張綺芳,全場繳出45分10籃板5助攻、外帶4抄截的優異成績,對於球隊奪冠,她坦言心情「很爽」,張綺芳表示,之前對海山時常輸球,但今天「做到了」,再加上準決賽、冠軍戰接連擊敗呼聲相當高的淡商與海山,證明滬江是「真正的冠軍」。

Price of House

2011年02月27日 20時58分10秒 | Information

年輕人何時能享這種自由

急起急落的房地產市場,不但是民怨滋生的根源,也是多個國家金融風暴的元兇。台灣人薪資所得多年來原地踏步,然而都會區房價卻屢創新高。央行為打擊炒房,先後祭出多項行政手段和升息的貨幣政策,然而,人們對於政府房市政策滿意度持續偏低,認為房價不合理的民眾高達8成。

將房價除以所得,是國際間衡量購屋「痛苦指數」的通用指標。根據《蘋果日報》日前報導,30至34歲北市民眾年所得近57萬元,卻得不吃不喝20.8年,才能買得起平均成交價1180萬元的2房公寓。北市居大不易,過去7年家戶可支配所得僅成長4%,房價漲幅卻高達80%,使首次購屋者的平均年齡延後至39歲。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對阮囊羞澀的年輕人而
言,成為遙不可及的夢。

觀察各國房地產市場數據,以國的房市政策最值得借鏡。國房價所得比的「痛苦指數」只有3倍,並且多年來房價維持穩定。過去10年房價的年漲幅僅有1%,甚至低於2%的平均通膨。換言之,考慮物價因素,國房價實際上以每年1%的速度縮水。


國打房手段完善

國人連續工作3年就可以買到房子,「痛苦指數」如此之低,是不是意味人人有房住,無殼蝸牛已經絕跡了呢?

令人吃驚的是,雖然房價相對低廉,但國自有房屋率僅有42%,租房族高達58%,而年輕人中更有77%是無殼蝸牛。國人首次購屋的年齡高達42歲,更比台北人晚了3年。

很明顯,台北人要工作20年才能買房,因此平均購屋年齡39歲,這個理所當然的房地產消費邏輯無法適用國。房價等於3年薪資,卻要拖到42歲才買房,難道國人都是從39歲才開始工作?當然不是!

關鍵在於國政府控制房地產投機的手段完善,市場機制、法律與稅收三管齊下。首先,政府依據人口需求訂定詳盡建房規劃,維持市場供需穩定。國總家庭數約3600萬戶,而可居住的房屋總量接近3800萬單位。供給相對過剩的房屋市場,加上透明的市場資訊,讓投機炒作無所遁形。

此外,嚴的稅收政策也是關鍵,包括非自住房屋的不動產稅、房屋買賣的交易稅,以及買賣價差獲利的資本利得稅,都壓縮房屋炒作的獲利空間。而健全的法律規範也為穩定房價提供法律保障,建商定價超出合理房價20%即要付出罰款,超出50%以上更構成刑事犯罪的要件,白紙字的法律條文,對投機炒作形成有效恫嚇。

國法律還有詳盡條款保障房客的利益,使得無殼蝸牛租房的安全感不亞於買房。例如房東漲價必須出示書面理由,並附上至少三例類似房租漲價的證據,否則房客可以起訴房東漲價為非法行為。

買房子的理由,除了保值值外,無非是讓自己更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如果房價沒有投機空間,租房又方便穩定,權益備受法律保障,何需買房讓貸款綁住人生呢?

也難怪台北年輕人犧牲生活,努力存錢付頭期款,還擔心「現在不買以後更難」的同時,國年輕人卻選擇自由穿梭各地,求學、工作、體驗人生。房子只是個睡覺的地方,一個住宿的工具,而不是主要奮鬥的目標,更不是什麼身分的象徵或婚姻的入場券。年輕時,他們有足夠財務資源和心靈空間仰望星空、享受人生,思考生命的價值。只有過了中年,有了足夠的人生閱歷,體力也漸不允許,才考慮買房讓生活作息定著於一地。我們的年輕人何時能夠享有這種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