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語ML(とCC)の皆様:
(多田氏風に)
こんにちは。フォックス淳子@香港・深夜の人妻仕事中・です。今、現実逃避がてら自由時報の30日付けの記事を見ていたら李登輝&群策會の「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新作が出ていました。これが第5章なのかな。まだ群策會のホームページには出ていないので(注:群策會HPはかなり更新がマメ)、不明ですが、ともあれ「教育」分野という事で、一応。
尚、これまでのストーリー(笑)は:
緒論(2002.12.21)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01011
壹、確立台灣的國家認同(2002.12.21)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0154
貳、正視中國的威脅(2002.12.22)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21848
參、維護國家安全(2002.12.23)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3235
肆、開展全民國際外交(2002.12.25)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54138
それでは皆様、よいお年を(取ってつけたように)
---
《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強化本土教育 建設台灣主體文化
(自由時報 2002.12.30 政治新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dec/today/today-p1.htm
(当日のみ)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dec/30/today-p1.htm
(翌日以降)
教育,一向被視為促進國家發展的原動力,教育要不斷革新,才能提供國家發展源源不絶的動能。當前,我國國家發展面臨兩大基本問題:一為國家認同危機,二為國際競爭挑戰。國家認同危機主要源於台灣長期受外來政權的統治,其所主導的教育内容偏頗,未能培育國人的台灣主體意識及認同感。
因此,台灣在二十一世紀應以「建構台灣主體性教育」為首要目標,以培養認同國家的現代公民,以及國家建設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即「固本」與「強國」兩大任務目標,且要畢其功於一役。
一、重視本土教育,強化學生關懷郷土、認同國家。
國人對國家認同的混淆與對郷土關懷的熱情不足,已成為台灣發展的最大障礙。台灣歴史、地理等培養郷土情、愛國心的主要課程,一直未受重視,以致造成學生對中國、外國史地知道得多,對自己的根源與環境反而了解得少之不合理現象。這就是導致當前國人對國家認同混淆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們必須強化本土教育,加重台灣史地課程之[イ分]量,應由近而遠的教學理論,從認識自己的社區、家郷的風土人情做起,逐歩擴及對台灣歴史淵源與地理環境的了解,乃至培養對全世界的關懷與胸襟。
二、加強公民教育,培養學生民主素養、法治精神。
我國雖已實行民主制度,民衆也享有自由生活,但國人仍普遍缺乏民主素養與守法精神,社會存在各種脱序現象,缺乏道理、合理性的思維與精神。因此須培養學生相互尊重、理性溝通、嚴守法紀的民主素養與法治精神,才能建構真正的民主社會。
三、革新教學方式,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創新能力。
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是科技發展、社會進歩的動力。我們必須改變填鴨的教學方式及偏重記憶的考試内容,以多樣化、啓發式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四、培訓學生資訊外語能力、建立終身學習態度。
面對資訊化、全球化,我們必須加強學生的國際語言訓練與資訊運用能力。而處於知識經濟社會,毎個學生都要建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並且要付諸行動,才能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人。
五、開拓學生國際視野、激發進取精神。
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必須邁向國際社會,才能開拓發展空間。我們要培養學生冒險犯難、積極進取的海洋精神,勇於向外發展;同時也要導引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差異,學習國際禮儀,進而擴大視野,展現包容,成為「地球村」的優質公民。
國内推動教育改革已有多時,惟仍未見顯著成效。茲提出下列數項策略性原則。
一、應在追求卓越與社會正義之間尋求平衡。
基本上,教育是要提供全體國民機會均等與適性發展的國民教育,以培養優質的公民,同時也要透過公平的制度,選擇並培育優秀的人才,以加速國家發展。
二、推動制度改革必須衡酌國情。
推動制度改革,不免要參考外國制度,但須深入了解外國制度發展的背景與存在的條件,再審視斟酌國内社會民情做必要的調整,要避免一知半解,尤忌全盤移植,以免産生「橘踰淮而為枳」之結果。推動適合國情、民衆需求、學生發展的教育改革,亦可逐歩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制度。
三、因應多元社會需求,制度應更具彈性。
因應社會多元化的趨勢,有必要建立更具彈性的制度,但多元化並不等同於複雜化。改革應多用智慧與心思,化繁為簡,俾易施行,方可獲得廣大民衆之支持。
四、教育改革首重教育實質内涵的革新。
教育實質内涵的革新,為近年來先進國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我們必須致力於課程、教材與教法的改進,並加強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以提高教育品質。
五、改革的過程應結合學者專家及實務工作者。
教改過程要結合學者、專家、實務工作者及家長之智慧與經驗,透過共同參與的歴程,化解[止支]見,尋求更可行有效的改革策略與措施。
六、改革必須有配套措施。
釐定改革措施應力求周延,不可忽略應有的配套措施。推動新措施,更必須循序漸進。粗[米造]的決策過程不但影響推動成效,更可能帶來困擾,變成改革的阻力。
台灣,因内有族群文化差異的存在,又長期受外來文化的宰制,一直無力建構獨具特色的主體性文化。但若能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加以融合,亦可成為一個族群相互尊重,具有多元色彩,且融合傳統與現代、東西方文明均衡發展的主體性台灣新文化。要邁向此一目標,必須先建立「台灣主體意識」,提振國人的「自信心」。
一、致力族群融合,建構多元文化。
在彼此尊重族群文化差異的原則之下,各自去蕪存菁,發揚所長,求同存異,逐歩融合,建構台灣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
二、篩選傳統文化的精華,賦予時代新生命。
無論是藝術或生活的文化財,經過改良或詮釋,賦予時代的新意義,才易為新時代所接受,而有助於文化的傳承。
三、進行心靈改革,重建祥和社會。
過去快速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物質享樂與奢靡風氣,不但導致國人心靈空虚,且已製造社會紊亂現象。因此,我們必須倡導國人重新重視精神生活,建立簡樸、充實的個人生活,慈悲、容的群己關係,以及合理、和諧的社會。
四、結合教育,扎根文化;鼓勵創作,更新文化。
文化扎根工作必須從教育著手,營造一個具有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進而逐歩擴大至整個社會,以改變國人生活形態。
---
Junko FOX
(多田氏風に)
こんにちは。フォックス淳子@香港・深夜の人妻仕事中・です。今、現実逃避がてら自由時報の30日付けの記事を見ていたら李登輝&群策會の「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新作が出ていました。これが第5章なのかな。まだ群策會のホームページには出ていないので(注:群策會HPはかなり更新がマメ)、不明ですが、ともあれ「教育」分野という事で、一応。
尚、これまでのストーリー(笑)は:
緒論(2002.12.21)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01011
壹、確立台灣的國家認同(2002.12.21)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0154
貳、正視中國的威脅(2002.12.22)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21848
參、維護國家安全(2002.12.23)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3235
肆、開展全民國際外交(2002.12.25)
http://www.advocates.org.tw/article.asp?Serial=01200212254138
それでは皆様、よいお年を(取ってつけたように)
---
《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強化本土教育 建設台灣主體文化
(自由時報 2002.12.30 政治新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dec/today/today-p1.htm
(当日のみ)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dec/30/today-p1.htm
(翌日以降)
教育,一向被視為促進國家發展的原動力,教育要不斷革新,才能提供國家發展源源不絶的動能。當前,我國國家發展面臨兩大基本問題:一為國家認同危機,二為國際競爭挑戰。國家認同危機主要源於台灣長期受外來政權的統治,其所主導的教育内容偏頗,未能培育國人的台灣主體意識及認同感。
因此,台灣在二十一世紀應以「建構台灣主體性教育」為首要目標,以培養認同國家的現代公民,以及國家建設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即「固本」與「強國」兩大任務目標,且要畢其功於一役。
一、重視本土教育,強化學生關懷郷土、認同國家。
國人對國家認同的混淆與對郷土關懷的熱情不足,已成為台灣發展的最大障礙。台灣歴史、地理等培養郷土情、愛國心的主要課程,一直未受重視,以致造成學生對中國、外國史地知道得多,對自己的根源與環境反而了解得少之不合理現象。這就是導致當前國人對國家認同混淆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們必須強化本土教育,加重台灣史地課程之[イ分]量,應由近而遠的教學理論,從認識自己的社區、家郷的風土人情做起,逐歩擴及對台灣歴史淵源與地理環境的了解,乃至培養對全世界的關懷與胸襟。
二、加強公民教育,培養學生民主素養、法治精神。
我國雖已實行民主制度,民衆也享有自由生活,但國人仍普遍缺乏民主素養與守法精神,社會存在各種脱序現象,缺乏道理、合理性的思維與精神。因此須培養學生相互尊重、理性溝通、嚴守法紀的民主素養與法治精神,才能建構真正的民主社會。
三、革新教學方式,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創新能力。
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是科技發展、社會進歩的動力。我們必須改變填鴨的教學方式及偏重記憶的考試内容,以多樣化、啓發式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四、培訓學生資訊外語能力、建立終身學習態度。
面對資訊化、全球化,我們必須加強學生的國際語言訓練與資訊運用能力。而處於知識經濟社會,毎個學生都要建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並且要付諸行動,才能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人。
五、開拓學生國際視野、激發進取精神。
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必須邁向國際社會,才能開拓發展空間。我們要培養學生冒險犯難、積極進取的海洋精神,勇於向外發展;同時也要導引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差異,學習國際禮儀,進而擴大視野,展現包容,成為「地球村」的優質公民。
國内推動教育改革已有多時,惟仍未見顯著成效。茲提出下列數項策略性原則。
一、應在追求卓越與社會正義之間尋求平衡。
基本上,教育是要提供全體國民機會均等與適性發展的國民教育,以培養優質的公民,同時也要透過公平的制度,選擇並培育優秀的人才,以加速國家發展。
二、推動制度改革必須衡酌國情。
推動制度改革,不免要參考外國制度,但須深入了解外國制度發展的背景與存在的條件,再審視斟酌國内社會民情做必要的調整,要避免一知半解,尤忌全盤移植,以免産生「橘踰淮而為枳」之結果。推動適合國情、民衆需求、學生發展的教育改革,亦可逐歩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制度。
三、因應多元社會需求,制度應更具彈性。
因應社會多元化的趨勢,有必要建立更具彈性的制度,但多元化並不等同於複雜化。改革應多用智慧與心思,化繁為簡,俾易施行,方可獲得廣大民衆之支持。
四、教育改革首重教育實質内涵的革新。
教育實質内涵的革新,為近年來先進國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我們必須致力於課程、教材與教法的改進,並加強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以提高教育品質。
五、改革的過程應結合學者專家及實務工作者。
教改過程要結合學者、專家、實務工作者及家長之智慧與經驗,透過共同參與的歴程,化解[止支]見,尋求更可行有效的改革策略與措施。
六、改革必須有配套措施。
釐定改革措施應力求周延,不可忽略應有的配套措施。推動新措施,更必須循序漸進。粗[米造]的決策過程不但影響推動成效,更可能帶來困擾,變成改革的阻力。
台灣,因内有族群文化差異的存在,又長期受外來文化的宰制,一直無力建構獨具特色的主體性文化。但若能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加以融合,亦可成為一個族群相互尊重,具有多元色彩,且融合傳統與現代、東西方文明均衡發展的主體性台灣新文化。要邁向此一目標,必須先建立「台灣主體意識」,提振國人的「自信心」。
一、致力族群融合,建構多元文化。
在彼此尊重族群文化差異的原則之下,各自去蕪存菁,發揚所長,求同存異,逐歩融合,建構台灣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
二、篩選傳統文化的精華,賦予時代新生命。
無論是藝術或生活的文化財,經過改良或詮釋,賦予時代的新意義,才易為新時代所接受,而有助於文化的傳承。
三、進行心靈改革,重建祥和社會。
過去快速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物質享樂與奢靡風氣,不但導致國人心靈空虚,且已製造社會紊亂現象。因此,我們必須倡導國人重新重視精神生活,建立簡樸、充實的個人生活,慈悲、容的群己關係,以及合理、和諧的社會。
四、結合教育,扎根文化;鼓勵創作,更新文化。
文化扎根工作必須從教育著手,營造一個具有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進而逐歩擴大至整個社會,以改變國人生活形態。
---
Junko F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