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之因
春季,一個靜與動完美結合的時節。春季像一個天使,踏著愉快的腳步,翩翩來到人間。春季像一位花樣年華的少女,鼓動著飄逸的風情。春季像一位畫家,塗滿了蓬勃的色彩。春季像一首瑰麗的詩,如夢般甜蜜,如酒般香醇。
江南的春就是這麼的美麗、寧靜、和諧、富饒,讓人一旦踏入就久久不能忘卻,從而產生一系列的佳作來抒發對春天的讚美之情。這從無數文人墨客的詞藻間就能看的出來:“千裏鶯啼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nuskin 如新絕勝煙柳滿皇都”……
但是,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春天的美麗也是如此,她不可能跑進你的房間裏,讓你欣賞到她全部的美。所以,我們就要踏出自己的房間,投進大自然的懷抱中,去發現和欣賞春天的美。
踏春之時
迎著柔柔的春風,我們已經來到了目的地。我看著這有矮矮的大門,心裏覺得有點被坑了的感覺,但細想之下又覺的合情合理。因為這裏畢竟遠離都市,我們來看的也不是用“銅臭”堆成的現代物。
走進景區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潺潺的春水。但我並為感到過多的驚奇,只覺得有些驚喜。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江南人,而江南的春季是多雨的,不會產生北方人那種驚奇的感覺,而我驚喜的是,此處的春水是那樣的清,清的能看到水裏的頑石。
這對於現在的環境,能看到這麼清的水是多麼不易啊!春水的旁邊是一塊塊石板砌成的小道,小道上堆積著滿地的楓葉,有些楓葉看上去已經堆積很久了,有些看上去是飄落不久,這大大小小的楓葉堆積在一起,讓我們宛如覺得已經遠離了塵世,踏進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我想這應該是景區工作人員不清理的原因吧。
我們沿著石板路,踏著滿地楓葉,徐徐向山上前進。突然,一道美景吸引了我們所有人的注意,只見在小道旁有一塊陡峭的岩石,岩石上正有清泉流淌下來,讓我終於見識到了什麼叫“清泉石上流”。當然,對於愛美而又時尚的我們來說,如此美景怎麼能錯過呢。我們紛紛拿出手機,拍下照來讓美景永遠定格在相冊中。
在往前走大概30米,小道旁出現了導遊指向牌,指向牌上有“仙人洞”,“龍床”等,而對於我們來說當然是“仙人洞”最有吸引力了,所以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仙人洞”了,我們沿著指示牌所指的方向前進。走著,走著,青石鋪成的石板路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節節水泥鋪成的樓梯,樓梯的圍欄是用大理石做成的,也不知道是設計的需要還是實際的需求,這樓道是那麼的蜿蜒曲折,nuskin 如新宛如銀蛇亂舞。
有時向東漫延幾十階就往南漫延幾十階,有時往西漫延幾十階就往北漫延幾十階,如此曲曲折折真不知是為什麼?不過這曲曲折折的山間石階,便不影響山中的美景,反而讓人覺得本該如此。我們從這曲折的樓道中走過,呈現在面前的便不是我們所尋找的“仙人洞”,而是“龍王廟”,我們本著順其自然的心態,在沒有尋到“仙人”時拜拜這“龍王”也不失為一件樂事。拜會過掌管人間雨水的龍王之後,我們重新踏上了尋仙之旅。廟沒了,大理石樓道也看不見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窄窄的小路。
不,確切的說這便不是路,而是“系帶”,一條把大山分成上下兩半的“系帶”。看到這神奇的一幕,我們不禁感歎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起來。我們懷著一種驚歎的心情,依次走入這“系帶”中。說是“系帶”,其實也便不窄,高有1.8米,也有2米,長更有20米。所以在這之中,還是可以看到好些美景的:有白色圍欄供人眺望,有潺潺春水供人欣賞,更有山間怪石讓你驚歎,你看那陡峭的山壁,真讓人有種“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之感。
沿著“系帶”繼續前行百二十步,突然顯現出一天然石洞來。石洞上方還有流水流下來,讓人覺得仿佛來到了吳老筆下的“水簾洞”。我們迅速沖進洞內,洞裏的環境便沒有想像中的那般昏暗,只比洞外稍暗,而這原因是這“仙人洞”便不是很大,只有十幾米的路程,又因是雙開的山洞。
我從山洞的另一端走出,看著空空如也的“仙人洞”,難免有些失望,我不禁吟詩一首:“春雨絲絲潤萬物,輕風縷縷竊花馨。好雨好風好出行,相邀相攜相尋仙。仙人飄渺何出尋,三都勝境仙人洞。雲起雲落仙不見,人來人往洞獨閑。”帶著一些惆悵打算離開之際,突然仰頭一看,這淡淡的失落就被驚喜所沖洗掉了。只見“仙人洞”的上方是一塊塊油油的“草地”,那油油的小草,把陡峭的山壁裝飾的仿佛是平坦的大草原,這峭壁山的草地是多麼的有魅力啊,我真想插上翅膀在陡峭的“草地”上盡情飛奔。
我們告別“仙人洞”繼續前行約2裏的山路,在感到腿腳吃力之際,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幢房子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好比在沙漠中行走的人,突然看到水源那般的讓人欣喜。我們走進一看,原來這是一座道觀,因為“白雲觀”這三個打字正刻在門楣上的匾額裏。我們踏入了有松木造成的門,躍然於眼前的是一地草,一池春水和一座閣樓。
此時正值春季,陽春三月江南水長草也長,在大門內的空地上到處都長滿了翠色的小草。有的在春風中輕輕搖動,宛如在向我們輕輕招手。有的在羞澀的彎著小腰,好像是尚未出閣的姑娘,怕見到我們這些外來客似的。草地的正前方就是閣樓了,這閣樓我想應該有不少的年月了。但首先吸引我們注意的卻便不是這閣樓,而是立於閣樓正大門前的一件“古物”,它源於西周,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形狀我三足兩耳,正符合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因而它成了道家的標誌,成了道觀不可或缺的主要器物。鼎本來就是祭祀的作用,道家的鼎也是如此。
雖然此處香火並不旺盛,我想應該是時代不同的原因吧,更何況上這山還要收錢呢。鼎的後方就是閣樓了,我們走進一看,裏面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有“三清道像”,也沒有半個道人,有的只是幾張桌子和幾把椅子。易老師說:“此處道觀的道像和道人都到別處去了,而這些桌椅是提供遊客休息和吃飯用的。”因此,我們先在這裏小憩下,就都繞到閣樓的左邊去了。只見在閣樓的左側是一池春水,春水清見底直視無礙。然而最吸引我們的卻不是這池春水,而是那一條條從峭壁上奔流而下的山水,宛如條條縱交錯的河流流向大海,nuskin 如新又宛如一條條銀蛇在陽光的照射下銀光點點。我們紛紛拿出手機為這美景照上一照,以待日後回味欣賞。我們在閣樓裏吃完中飯,就開始繼續登山了。
我們走過了百步峻、龍潭、天門、放生池等地,終於來到了山頂。我們在山頂上向下眺望,只見大半個店都在我們的眺望之下,頓時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快感油然而生,我終於明白了古人為什麼這麼喜歡登山了。
從山頂上下來,在往回走的路上就顯得平淡無奇了起來,不過當我們遇到淨土大師時,一切又重新變的有意思了起來。原因就是大師給我們充當導遊,把我們看到卻體會不到的美景都指了出來,比如那兩塊合在一起的山壁叫“心心相印石”,比如那座最高的山峰是神龍的龍頭,那起伏的群山是神龍的龍身,那龍床正是神龍的龍尾處……
踏春之果
此次登臨三都勝境,讓我知道了不僅巴蜀的山峰陡峭,我們吳越之地的山峰也絲毫不比它差;這次登山讓我欣賞到了大自然獨特的美麗,使我煩躁的身心得以沉澱;這次踏春更讓我明白了,人生苦短,只有在年輕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縱情於山水之間,待到工作後這樣的機會就很少了,所以我們要學會“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