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 blog サービス終了のお知らせ 

葉葉的研究生日記?

認真但是不要當真的過生活!

コブクロ的音樂

2009-05-09 20:30:21 | 感想。

コブクロ是我大概兩年前發現的樂團。

其實他們已經出道快九年了吧。

詳細的時間沒有記得很清楚,不過大概是這樣的時間。

 

不知不覺當中他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經爬到很上面了。

我之前有想過有哪些人的演唱會是我死之前想要去聽一次現場的。

之前有想到的是

1. JAM Project

2. 小田和正

3. Porno Graffitti

4. Bon Jovi

5. 福山芳樹

6. 水木一郎

7. Janne Da Arc

8. T.M.Revolution (ablingdon boys school) = 西川貴教

9. コブクロ

目前有聽到的演唱會的好像只有 JAM Project和Porno graffitti。

還有八個還沒聽到。

 

其中コブクロ正是最近躍進這個名單的新人。

這個樂團的歌我真的很喜歡。

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很喜歡田俊介的聲音吧。

雖然田俊介長得超大隻超粗糙的,可是他的聲音真的超厚超有磁性的。

小渕健太郎雖然也是快要170cm可是站在田旁邊感覺就像是小矮人。

雖然就音樂的創作性而言小渕健太郎是個優秀的音樂人,

可是純粹以歌唱力來說,果然還是田俊介比較猛。

當然跟時下其他一些有的沒有的團體比起來小渕的歌聲還是可以打死一狗票人。

小渕的歌聲比較是走纖細路線,可是偏偏我對於這種聲線的歌聲沒有興趣。(茶)

但是コブクロ就是要有這兩個人才會成立,缺少了任何一邊都會讓這個團遜色很多。

我想也是要有小渕創作的音樂才能夠凸顯出田的歌聲吧。

 

他們的歌其實應該是偏治癒系的

會讓人聽了之後很放鬆,心情很輕鬆。

所以我最近常常在想要放空的時候聽他們的歌。

現在也是一邊等資料copy好一邊打字一邊聽他們的歌。

如果什麼都不聽的默默的等待的話我可能會發瘋吧?

 

哈、可惜我現在不是在家裡。

要不然這篇文章就會有很多動畫片段補助了。

我推薦大家幾首歌,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要或是上網自己找。

1.蕾

2.彼方へ

3.君という名の翼

4.桜

5.ここにしか咲かない花

6.宝島

這幾首歌我都覺得超棒的。

當然其他的好歌也是多到不行,我只是就我現在想到的隨便列舉而已。

有興趣的人真的是希望可以把他們的專輯找來聽,每一首歌都很棒。

一般來說一張專輯裡面可以對我胃口的歌真的沒有幾首,了不起三、四首

可是這個團的專輯的歌真的是幾乎每首都可以聽。

就連JAM Project或是福山芳樹這種我超喜歡的歌手的專輯我都覺得命中率搞不好沒有那麼高。

コブクロ是真的很不容易遇到地雷的好團體。

希望大家都能找來聽、喜歡上他們的歌,以後有錢有的時候陪我去他們演唱會XD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OO 1st season 感想

2008-10-30 22:17:50 | 感想。

說實在話,我很久沒有看鋼彈了。

上次看鋼彈是SEED的事,而且還沒有看完。

DVD雖然有買,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沒有勁去看最後面的六片

現在很後悔有買SEED,應該要把錢省下來去買交響詩篇Eureka 7才對啊!!!!!!!!

 

說真的,從逆A之後UC的鋼彈系列落幕之後,鋼彈曾經陷入一段低迷期

連續幾年沒有新作,讓人一度以為這個系列會結束

然後SEED系列就大張旗鼓的開啟了新的鋼彈系列

當初因為製作人員是來自各方的精英,所以大家都很看好這個新系列

也為了Coordinator這個很屌的新設定和新的衝突、矛盾和對立點感到興奮

結果沒有想到最後會產生劇情上的大爆走和監督耍白爛的情況

所以本來以為會變成長期新系列作的SEED最後只有一部續作跟一部OVA就結束了。

(同時福田監督藉由CF在我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也這樣破滅了。)

之後,我又曾經一度以為鋼彈系列應該玩完了吧

畢竟SEED-Destiny可是造成收視率新低的鋼彈系列啊!!

 

結果沒有想到過沒多久就有要製作新鋼彈的消息了。

當初看到Promotion video的感覺是

這啥少女漫畫畫風啊!? (翻桌) 鋼彈咧 !?(搬回來再翻)

然後又聽說人設是腐女畫家。又被很多人戲稱是BL鋼彈,所以我也沒有特別去注意。

 

(沒力打了,再說吧)

 

 

 


∀ガンダム (Turn A Gundam) 觀後心得

2008-07-21 18:01:43 | 感想。

鋼彈系列作可以說是在日本動畫界中留下絕對性影響的作品,用類比來說,就像是魔戒對於奇幻小說界的影響或是星際大戰對電影業的影響。從1979年開始的Universal Century系列,到最近的OO、SEED系列,鋼彈開創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市場,每年在周邊產品跟模型玩具上的產值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而鋼彈這個系列動畫本身也經過了相當多的改變。

早期的UC系列走的是偏寫實軍武風格的動畫,在UC系列結束之後,G、W和X這些帶著異類色彩的鋼彈也各自開創了新的市場並贏得各自的死忠影迷。

而在1999年,UC鋼彈系列的創始之父富野由悠季又再次重新製作鋼彈系列,並打算親手將鋼彈系列畫上休止符,而他所創造的最後一部鋼彈動畫就是這部「∀ガンダム」。∀是一個帶有 For all的意味的符號,∀ガンダム可以說是涵蓋所有鋼彈作品想要表達的意涵的一部作品,而在企畫案的時候所用的名稱為The Ring of Gundam,也就是要表達一個輪迴的概念。富野導演是鋼彈系列的創始之父,而他用∀ガンダム這部作品親手把這個系列宣告了一個完結,並宣稱這之後所有推出的鋼彈作品都不是真正的鋼彈。

(但是後來動畫製作公司Sunrise跟背後的大老闆BANDAI不甘心這麼龐大的市場就這樣消失,所以還是繼續打著鋼彈的名號做了很多部為了賣玩具而做的鋼彈動畫。比如說SEED系列跟最近的OO。)

 

Turn A Gundam跟以往的鋼彈系列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的作品。

以往的鋼彈,不論是UC系列或是其他異色的作品都是建構在科技發達的近未來,人們為了各式各樣的理由,為了這種理念和正義而發動戰爭。但是Turn A Gundam的世界卻是架構在地球的文明因為長久的戰爭而被"Reset"之後的世界,而過去所有鋼彈的歷史、戰爭的歷史都被稱為歷史而被大眾遺忘,只有少數的歷史透過神話的方式留傳在地球上。

因為這樣的故事背景,所以這次Turn A Gundam的場景並不像以往的鋼彈系列一樣是近未來的高科技城市,而是接近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城市。人類才剛製造出飛機,而空投式的炸彈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武器。在這樣的場景下,你感覺不像是在看鋼彈,比較像是在看吉卜力的紅豬或是世界名作劇場的長腿叔叔或是紅髮安妮。而這次的音樂又是請到菅野よう子來製作,所以整部作品的BGM都是優美到一個不行,而風格又感覺完全跟科幻作品搭不上邊,硬是要說的話比較像是交響樂加上一點奇幻跟幽靜的風格,總之,感覺場景和配樂都很突破鋼彈這個系列作品的框架。

∀ガンダム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相當相當遙遠的未來。人類挑起了一場最後戰役,這場戰爭持續了數百年之久,然而最後卻以毀滅了地球上的文明告終。在最後戰役結束後有一批逃離地球的人類最後移居到月球,並靜靜的等待地球復甦到可以居住的狀態,這群人類透過人工冬眠的技術活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在月球保留了許多科學技術和關於地球過去文明的紀錄。之後地球經過了兩千餘年的再生,終於又恢復成宜人居住的環境,而地球上的人類遺民的文明水平也終於恢復到十九世紀初的歐洲的水準。月球的人類開始想要回到這個兩千多前年的故鄉居住,於是在月球的女王迪亞娜的領導下,月之民開始了地球回歸作戰,想要藉由與地球居民談判而讓月之民能夠移民到地球上人口密度稀少的土地上。而再回歸作戰開始前,迪亞娜成立了先遣隊,派遣一批月之民的年輕人,讓他們搭乘MS(機器人偶)偷偷降落到地球上去體驗地球的生活,並回報月之民是否有能力在地球上和地球的人共存。而主角的羅蘭就是在這個時候降落到地球上。

在兩年的觀察期和談判結束之後,地球依舊沒有做出結論,而焦急的月之民就決定直接降臨地球之後再繼續談判,然而月球帶來的MS卻激起地球人的恐慌,所以地球人不但沒有歡迎這些在宇宙中流浪數千年的同胞,反而拿起了槍砲試圖將這些「侵略者」趕出自己的家園。(因為談判都只是貴族的頭頭跟月之民談判而已,民間完全不知道月之民的身分跟目的。)而月之民所帶來的MS也喚醒了沉睡多年的Turn A Gundam。月之民的羅蘭在地球生活兩年之後已經徹底的融入地球的生活,在這裡他有了他自己的朋友跟他的工作和家,他已經完全的成為了一個小村莊的一員,然而在月之民降落之後,民兵對月之民的攻擊行為招惹了月之民反擊,最後對羅蘭生活的村莊形成巨大的破壞,而這時村內所祭拜的神像(White Doll)出現了一個機器人偶(Turn A Gundam)並對月之民展開反擊。而羅蘭在因緣巧合下進入了Turn A Gundam,開始了這個壯大的故事。

Turn A 當中,政治上的角力和勾心鬥角是重點,機器人的戰鬥往往都只是輕輕帶過,而把戰鬥的重心重新放到人的身上,而導演對於人性的描寫的功力也是完全在這部作品當中嶄露無遺!蠻族看到高等文明的種族的時候會做出的反應,軍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都只會想到如何用力量去壓倒對方,野心家如何利用所有可以帶給自己利益的同盟關係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想要達成和平協商的理想家又是怎樣處理現實的問題,市井小民和官僚看事情角度的不同,偶像的魅力對人心的掌控力,民族的對立,無知的可怕和人性的貪婪,而除了這些巨觀的角度以外,從微觀來看,在戰場中的情感關係或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展現,富野由悠季導演都掌握得很好。

就一部動畫作品而言,我覺得Turn A的表現算是相當搶眼的,平穩的故事節奏,讓人看得很舒服,而故事的精彩性卻也不會因為這樣而減少,而導演想要營造的氣氛也有成功的營造出來,不過我想富野導演所想要傳達的東西可能太多,因此儘管這部動畫有五十集,但是依舊讓人感覺還有更多故事可以講,有更多細節是可以鋪陳的。 但是瑕不掩瑜,這部片子絕對可以說是20世紀末的傑作!

而我特別要提的是最後一集的最後五分鐘!在這短短的五分鐘當中,壓縮了很多內容,有相當多的暗示讓人有相當多的想像,在配上淒美的片尾曲真的會催淚。

原本這一段裡面還有一些台詞,可是這邊為了不要妨礙優美的歌聲所以砍掉了。不過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如果光就結局來說的話,我覺得這部的結局是我所看過的所有動畫當中,結局營造的最好的前幾名,以鋼彈系列來看的話應該是第一名吧!

嗯,其實真的很難表達這部作品有多特別,不過我真的覺得我看過這麼多動畫作品,這部給我的感覺真的很棒,而有很多東西都是要自己實際去體會的,所以歡迎暑假不知道要做什麼的人去找這部∀ガンダム來看!

 


Falcom遊戲的音樂表現

2008-06-06 19:30:49 | 感想。

昨天晚上很訝異的發現某個把自己暱稱取得很帥氣的自稱falcon其實是Chicken的小鬼居然也是Falcom的忠實玩家之一,雖然很可惜的是她都只有玩中文版的。

 

所以,雖然我寶貴的睡眠時間被犧牲了一點點,我還是陪她聊了一下有關於空之軌跡系列的話題。結果這傢伙居然只有玩完FC&SC,3rd的話題居然連講都不准講,這讓我有點小小的綁手綁腳,不過也算得上是盡興。

 

不過,回想起來,我還是覺得Falcom的遊戲最讓人驚艷的不是劇情或人物,而是遊戲配樂啊!不管怎麼想都覺得Falcom贏別人的就只有贏在這一點而已,比劇情也沒有特別突出,比動畫和特效也比不贏Final Fantasy,比戰鬥的流暢度也比不上Tales系列,感覺比來比去只有配樂贏別人而已。說到這裡就真的不能不佩服JDK Band了,他們真的是很害,平凡的遊戲多了他們的配樂就讓人可以陶醉在其中了。你能想像Ys沒有優美的音樂嗎? Ys Origin沒有優美的音樂還會讓人想要爬三次塔嗎?尤其Ys的劇情根本就比童話還要薄弱....orz  用一句話帶過就是紅髮淫魔流浪各地開發後宮,然後始亂終棄的故事。(誤)而英雄傳說贏過Ys的部分就在於它是很正統的RPG,所以劇情方面不會那麼薄弱,而英雄傳說的配樂也不會輸給Ys,Ys能夠贏英雄傳說的大概只有他的操作比較爽快而已。

 

結論,其實Falcom的遊戲的賣點是在於它的編曲很讚!我現在手上只要是他們的遊戲的OST我幾乎都有,在寫功課或打報告的時候就會拿來當作BGM。而且他們還會把遊戲裡的BGM arrange之後再出一張新的專輯,名稱通常就是XXXX Super arrange version,然後因為arrange的真的很好,所以也會讓人心服口服的去買...orz。現在我手上就有兩張Ys跟一張空之軌跡的arrange version。本來Falcom公司的音樂都沒有人聲的,可是最近從空之軌跡FC的Ending開始,他們也開始發展人聲的市場了,空之軌跡最後周邊還有一張CD是把BGM改編成歌出的專輯,而且表現也相當出色,看來以後Falcom的遊戲OP和ED都應該會是歌而不是純音樂了。

 

然後啊,Falcom還有一點很奸詐,就是他們的Demo廣告效果都超強,可是實際上玩起來都沒有Demo看起來那麼讚....orz 以下附上Ys跟英雄傳說的最新作Demo(覺得字幕很煩的請按右下角的圖示)

Ys Origin 的Demo如下

空之軌跡 the 3rd的Demo如下

可是說真的,玩起來感覺雖然不,可是都沒有DEMO表現出來的那麼爽快。

 

說真的,Falcom的音樂表現真的很讚,遊戲的OP也很不錯。

基本上這兩方面的表現就能夠值回票價了。

以下我選一些Falcom的音樂和動畫讓各位看官欣賞。

基本上他們的音樂都很讚,尤其是配上遊戲內容之後,所以單聽可能會覺得還好。

不過也是有很多音樂是光聽就會覺得很讚的了!

 

動畫部分:

 

空之軌跡 First Chapter

空之軌跡 Second Chapter

空之軌跡 the 3rd

Ys I & II

Ys VI  The Ark of Napishtim 

Ys ~The Oath in Felghana~

Ys Origin

話說Ys I & II 的動畫是新海誠製作的。

 

BGM部分

Ys ~ The Oath in Felghana~

Ys the Origin

英雄傳說 空之軌跡 FC、SC & 3rd

Ys VI  The Ark of Napishtim 

Ys Eternal

 

說到Falcom的音樂就不能少了他!

スクリームの人!最近在NICONICO上面用小提琴拉Falcom遊戲音樂而爆紅的人。

比較有名的大概就這幾首,其他的部分請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nicovideo.jp/mylist/2634073

 

總之Falcom的好音樂真的太多了。

希望大家會喜歡囉~

想要OST的拿光碟我燒給你囉 :P

 


空之軌跡 世界觀設定介紹。

2008-02-15 21:12:29 | 感想。

故事發生在名為ゼムリア的大陸上。在數千年前這個大陸上曾經擁有過十分發達的文明。

人類受到空之女神エイドス的垂愛,從女神那獲贈力量強大的七樣至寶。

獲得七個至寶的力量人類,藉著那強大的力量支配了天空、大地和海洋。

然而在一千兩百年前,被稱作「大崩壞」的不明災難席捲了整片大陸。

被稱作ゼムリア文明的古代文明在此災難中徹底消滅,七個至寶也從此下落不明。

而人類也失去了發達的技術,只能重拾原始的生活方式。

 

就這樣,時光飛逝,一千多年的時光過去了。

 

在故事開始的當代,這時人們的生活是由被稱作導力器的技術所支撐。

在五十年前的導力革命所發明出的導力器廣泛的應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從飛行船開始、照明、通訊、暖氣、兵器、魔法和運輸等等,各式各樣的技術都應用了導力器。

藉由導力器的使用,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富裕,文明也開始快速發展。

同時許多國家也開始研發應用導力技術的兵器,各國開始爭奪霸權。

ゼムリア大陸正陷入渾沌的局面當中。

 

導力器 (Orbment)

由叫做導力的神祕能源所驅動的機械裝置。

導力器的內部是由叫做七曜石的礦物加工而成的迴路,七曜石總共有七種不同的屬性。

紅、藍、、棕、、金和銀色的七曜石分別代表著,火、水、風、地、時、空和幻的屬性。

七曜石當中蘊藏著導力。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動物有被七曜石吸引的特性。

而隨著導力器當中迴路配置的不同,導力也會相對應的引發各種不同的現象。

導力器的普遍使用是源自於五十年前的導力革命。

導力革命

 

 

 

 

 

 

 

 

 

 

 

 

 

 


空の軌跡 全破心得。

2008-02-12 13:16:02 | 感想。

整個寒假都沒有po任何文章。

因為我很認真的在玩空之軌跡系列(以下簡稱空軌),時間幾乎全部砸在這上面了。

 

空軌三部曲--- 英雄傳說VI 空之軌跡 First Chapter

                     英雄傳說VI 空之軌跡 Second Chapter

                     英雄傳說VI 空之軌跡 the 3rd                   (唸作The Thrid)

 

我分別花了50 70 50 個小時全破。所以總共花了170小時在這套遊戲上....

寒假轉眼間就只剩下一個星期了。感覺真的超恐怖的。時間過得真快。

本來在寒假剛開始沒多久的時候我FC已經快要玩完了

當時的我本來想要Po個心得文的,但總覺得要做出評價還是把整套玩完再說較好

所以我就默默的進入了SC跟the 3rd。現在總算是可以打個心得了。

 

------

 

空軌三部曲是縱貫2004年到2007年的作品。

我是有幸在2008年年初玩它,要不然中間這些等待的時間會讓人吐血的。

 

空之軌跡系列是英雄傳說系列的第六部作品。

英雄傳說系列一、二部是獨立的一套世界觀。

接下來的三到五是有名的卡卡布三部曲。故事都發生在同一個世界的不同時空中。

之後隔了好幾年之後終於推出英雄傳說系列的第六部作品空之軌跡。

 

空之軌跡的實驗性質很強,感覺就是一個探索新市場的作品。

Falcom公司在這裏投入了新的影像繪製技術跟新的3D人像繪製技術。

並且使用跟前幾部作品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有多麼龐大我稍後再做論述。

 

就結果來說Falcom這次的嘗試是十分成功的。

空軌系列不但滿足了舊玩家的胃口,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新玩家開始玩英雄傳說系列。

空軌讓英雄傳說系列和Falcom公司再次重回故事型RPG的第一線戰場。

 

儘管跟時下許多遊戲畫面華麗的遊戲比較起來,空軌的畫面只能算是普通

但是Falcom的故事性RPG一向都是贏在緻密故事跟優美的音樂。

(相反的APRG的伊蘇系列的故事一向都是薄弱到讓人想哭。)

在我接觸空軌之前,我對於伊蘇已經有相當的喜好,主要的原因果然還是因為那優美的音樂。

英雄傳說系列雖然沒有爽快的動作性,但是劇情上卻是遠遠的勝過伊蘇系列

就某種層面而言,空軌系列比較接近我理想中的RPG。

在玩RPG的過程當中有細膩的音樂陪襯,感覺就像是看小說有背景音樂跟茶一樣

那個感官的享受一下子就超過來自想像力的刺激,成為一種交互的昇華。

 

就我的滿足程度而言,空軌目前可以給到85分。

相對之下Tales of Symphonia可以給到92分吧。

為什麼我對空軌這麼推崇,但是分數卻給這麼薄弱呢?這一點等等會再論述。

但是簡單一點來講,是因為他還沒有收尾,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個完整的作品。

用書來比較的話,我現在比較像看完五部曲當中的首部曲。

是的,你沒有看錯,170個小時只能算上首部曲而已。

所以我還沒有辦法給它一個完整的分數。

不過光是85分已經夠高了,就我主觀觀點來看,它已經比很多大作都讓我滿意。

反觀Final Fantasy 系列跟Dragon Quest系列反而沒有辦法讓我感到滿意。

大作通常劇情越來越鬆散,主軸越來越不明確,自由度跟劇情沒有做好平衡。

常常花了一大筆錢做了很多聲光特效,可是卻沒有把劇情做好。

就RPG我認為這是走上了邪道,RPG的王道果然應該還是要有緻密的劇情才對啊!!!

以下簡單敘述我對空軌系列各部的感覺。

 

http://www.falcom.com/ed6/index.html

首先是空軌系列第一部曲,First Chapter。

基本上本來副標並沒有FC,在2004年當初並沒有預計會出SC所以副標就只有空之軌跡

之後在PC上出了SC之後這次移植到PSP上才有了FC這個副標題。

 

FC的創舉就是在玩家們大家都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在快結局的時候突然大翻盤。

「什麼,最後魔王居然只是被人利用?!」

「靠、打五十幾個小時劇情居然是被腰斬在最精彩的地方!」

最後在結局動畫跑完之後在來個約五分鐘的下集預告

然後硬生生的讓玩家等兩年之後才出第二部曲XD

 

基本上FC的故事就是集中在エステル和ヨシュア兩個人的旅行上。

而其中劇情又更加的強調エステル的成長和心境上的變化。

一路上加入了許許多多的角色。 

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可正如我之前所說的,角色多的話就會模糊掉焦點,故事的比重很難抓

所以到了最後搞得除了男女主角以外其他角色的存在感就相對的薄弱很多。

第一部主要可以使用的角色就有八個人,而且搞得除了主角以外的每個角色

好像都是跑龍套的一樣,這點處理得不是很好。

所以第一部結束的時間點會讓人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

 

空軌的主題曲是片頭的「空之軌跡」和片尾的「眾星所在之處」

之所以特別把這兩首歌拿出來講的原因是我很喜歡這兩首歌在遊戲中的設計

FC當中一個特色就是主題曲有數種Arranged version重複的出現在遊戲中

有點像是音樂劇的表現,這個手法我很喜歡。

而片尾的「眾星所在之處」是男主角ヨシュア吹奏口琴時拿手的曲子。

這首曲子在遊戲中本身就有劇情上的功能

而在片尾ヨシュア默默的離開エステル之後,響起了這首曲子

配上那無奈的曲調跟刺激淚腺的歌詞,真的會讓人很鼻酸。

 

基本上空軌系列在音樂上的表現真的是沒什麼好挑剔的。

 

 

 

SC是在2006年中旬發售的。

不論是在故事的長度還是規模都比FC來得大很多。

而在前作當中只見其影不見其身的結社〈自食自身蛇〉也總算露出一點點端倪

(關於 〈自食自身蛇〉和七曜教會的〈星杯騎士團〉我等等會在設定上的感想上再多做說明。)

SC是FC的正統續作,而前作的作用真的只是為了SC開場而已。

基本上登場角色都跟前作一樣,不過有多幾個角色可供使用

而因為前作的成功所以Falcom這次也砸了大錢在經營這款遊戲。

花了兩年在經營劇本不用說,就連系列作都沒有的各角色的戰鬥配音這次都加進來了。

同時也出了用空之軌跡SC當中的BGM所改編的Album

甚至出了補全FC跟SC當中短短劇情的廣播劇。

而這次的敵方角色更是充滿著特色,並且跟我方角色也是有各式各樣的關聯性

我覺得這一點做得比FC還要好得多!!! FC當中的敵方角色太沒有特色了,除了魔王以外。

 

SC的劇情當然是上演エステル尋夫記XD

同時也延續的FC的劇情來說明〈自食自身蛇〉的福音計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FC當中的劇情只是福音計畫的第一階段而已)

SC當中的劇情偏重的是在於ヨシュア的改變和成長。

而其他角色的插曲,很可惜的還是沒有帶到太多戲分。

但把FC&SC的劇情量加在一起看的話,其實各個角色都有琢磨到了。

儘管我個人覺得都還是描寫得不夠深刻 (但是這個缺點在 the 3rd有被補強)

而在結局的部分又是充滿著驚喜。

在結尾的部分又連爆了好幾個奇妙的設定,讓人篤定一定會出續作。

這一點倒是讓人又喜又憂。

喜的是還有很多故事可以看,憂的是怕他會收尾收爛。

 

音樂方面不用說。神曲一大堆啊!!!

〈金之翼 銀的意志〉 〈I Swear〉 〈銀的意志〉 〈執行者〉 〈Maybe it was fated〉....

多到不行!而且每一首歌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配合的場景。

我特別喜歡的BGM是執行者。在遊戲過程當中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時雞皮疙瘩都跳起來了。

 

基本上空軌FC&SC給人的感覺差不多,就是前面劇情有點太過於鬆

到最後一兩章才突然趕劇情,然後一下子衝到很熱血。

不過這個缺點只有在FC比較明顯,SC在這方面已經修正很多了

可是因為玩過FC所以還是會去注意到這個問題。

SC最大的問題大概就在這裡。

前面幾章有的時候真的會玩到讓人想睡覺。

不過一部分也是因為支線劇情我都有玩的關係,如果全力衝主線的話可能就會玩得比較開心一點吧!!

畢竟我的七十個小時裡面可能有十個小時是用在支線劇情上啊....

這十個小時平均分配在劇情裡的話,真的會把節奏打亂,我想。

 

http://www.falcom.com/sora_3rd/index.html

the 3rd與前作的SC之間的間隔約一年左右。

所以其中的新成分並沒有太多,有許多場景跟人物模組都是沿用SC或是稍加arrange而已

但是也因此被許多人批評說這片沒有誠意,或是只是出來騙錢的Fan disk

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這片的主線劇情過短,在空軌三部曲當中是雞肋的存在。

還有網友放話說希望在英雄傳說VII當中不要再看到空軌的人物出現。

簡單一點來說,普遍來看大眾對於the 3rd的評價都沒有太好。

 

但是就我看來the 3rd是空軌系列當中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有別於用遊擊士作為主角的前作,這次的主角是SC當中有出場的星杯騎士ケビン作為主角

並用他的觀點帶出了在空軌世界中與"自食自身蛇"同樣神秘的教會組織星杯騎士團

並且也帶出了七曜教會的神祕的一面。

 

除了在劇情上又鋪設了新的要素之外,我認為the 3rd是目前空軌系列當中劇情節奏掌握得最好的一部。

主線劇情雖然相較於FC&SC略短一些,但是卻不會拖戲,也沒有非必要的支線劇情。

而SC之後的故事使用記憶之扉的系統以電子小說的方式帶了出來,交代了SC的人物之後發生的故事。

這樣的手法讓熟知FC&SC劇情的人能夠獲得相當大的樂趣。

同時在玩the 3rd的時候也能專注的享受劇情。

而在這些門扉當中所呈現的故事都埋了許多有關於英雄傳說VII的伏筆。

讓人會邊看劇情邊熱血燃燒起來啊!!!!  (真希望英雄傳說VII的消息可以趕快釋出。)

簡言之,我認為the 3rd是空軌三部曲當中讓我最為享受的一部。

因為我會不想間斷的一直玩下去,故事氣氛和節奏真的營造的很好。

 

唯一可以說得上是缺點的部分可能是他Fan disk的意圖真的太重

而硬是要把前作的角色全部塞進來會讓人不知道要怎麼玩。(你有16個角色可以用)

就結果而言真的除了主角以外的都是跑龍套了XDDD

基本上沒有玩過空軌FC&SC的人我真的完全不推薦他們去玩the 3rd

因為一定要有玩過FC&SC才會知道the 3rd在說什麼。

就一款遊戲而言,這樣的設計是不太好的。

可是人家Falcom就擺明跟你說the 3rd是用來連結英雄傳說VI&VII和補充FC&SC劇情的。

所以這個也不能說是Falcom沒做好啦,因為人家就是擺明空軌是三部綑在一起賣的了。

 

而在音樂方面的表現the 3rd的音樂水準又硬是勝過了前兩部曲。

從頭到尾,音樂上面的配合都讓我覺得無話可說。

真的是可以拿來當作BGM一直放都不會膩。

而主題曲更是有深度的意涵,等到你全破之後再回頭聽片頭曲便會知道片頭已經把主角的心境全都說明了。

 

在結尾方面,我認為它很成功的把空軌當中所發生的事件做了一個完整的收尾。

並同時也留下了通往VII的伏筆,並且很完善的做了一個故事的結尾。

就是就算故事就斷在這裡也不會讓人覺得是被腰斬。

就結尾來說比起SC我覺得the 3rd收得好多了。

 

好啦,空軌系列的心得就先打到這裡。

明天晚上再來打空軌系列的世界觀介紹跟設定。

 

PS.繼伊蘇之後我要成立空軌推廣協會!!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 讀書心得報告。

2007-12-14 00:32:10 | 感想。

讀書報告前言:

    我所閱讀的書籍是丹尼爾‧凱斯所著的《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The Milligan War》,我之所以不使用讀書心得報告這個詞的原因是,我這份報告不只是表達我的想法,在撰寫這份報告的同時,我同時也整理了這本書的相關資訊、作者的背景資料、比較這本書中所呈現的情境跟現象是如何跟Abnormal psychology的上課內容接軌,然後我也會根據上課所學的知識對於小說當中過度渲染的部分提出質疑,最後才提出我自己的心得。所以這份作業的形式基本上不僅只是以我的心得為主,而是整理這本書的全方位資訊的一份報告,所以我用讀書報告這個詞做為這份作業的Title。

閱讀書籍之基本資料:

書名: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 The Milligan War。
譯名: 24個比利 & 比利戰爭
作者: 丹尼爾‧凱斯 (Daniel Keyes)。
譯者: 小知堂編譯組。
出版年分: 原文版出版年分分別為西元1981年和西元1994年。中文翻譯版則分別為西元1994年和西元2002年。
原著出版社: Bantam Dell Publishing Group
台灣代理出版社: 小知堂文化出版社。

作者介紹:

    丹尼爾‧凱斯(Daniel Keyes),1927年生於美國紐約。在布魯克林學院修完心理學之後,曾嘗試雜誌編輯、時裝攝影等工作,繼而擔任高中老師,並於任職期間開始從事小說創作。

    1959年首次發表的中篇小說《Flowers for Algermon》(中譯為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就獲得了雨果獎。一九六六年又以長篇化的《Flowers for Algermon》獲得星雲獎。

    1972年後在Ohio university擔任英語與小說創作課程的教授,進而朝多重人格寫作的領域邁進。

    1980發表《Fifth Sally》,81發表《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作品雖不多,但皆陸續被改編成舞台劇與電影。《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於1994年改編成電影《The crowded room》。而《Flowers for Algermon》則是於1968年改編成著名的電影《Charly》。

    目前丹尼爾‧凱斯與家人居住在Ohio state的Athens city。

故事背景介紹:

    這本小說中的故事乃是改編自西元1970年代末期美國Ohio州一件受到社會大眾強烈關注的社會刑事案件。William Stanley Milligan(known as Billy Milligan),在Ohio州內犯下了許多重罪,包括持槍搶劫和在Ohio university內犯下多起強暴案件,但在法庭上卻獲判無罪!因為心理醫師證明他患有多重人格疾患!(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or more correctly Dissociatve identity disorder.)在當時此個案引起了社會大眾密切的關注,也讓美國司法重新思考如何判決因心理疾患而喪失自我控制能力的罪犯的罪刑。最後Ohio州根據Billy Milligan的案件而制定了Milligan法,這是一條專門為了審判精神異常的罪犯犯下的罪刑而定的法律。

    以下將介紹故事中的主角,並且補充在文本所敘述故事之後這個傳奇性的人物近期的發展。

Billy Milligan 介紹:

    西元1955年生,生父的Johnny Morrison在1959年燒炭自殺,之後母親Dorothy帶著Billy兄妹三人回到老家生活,並在那認識了Chalmer Milligan並在1963年結婚。在婚後Billy曾經數次受到繼父虐待和被性侵害得逞,並在這個時期就分裂出幾個不同的人格。(而在Daniel Keyes的訪談中更是確認,Billy最早的三個次人格早在Billy五歲時就分裂出來了。)之後在Billy孩童時期,其中一個主要的控制人格Arthur成型,Arthur具有能夠感知到其他人格的能力,後來甚至發展出決定由哪一個人格出來面對世界的能力。而在日後Arthur成為主要人格在安全情境下的代表,而另一個人格Ragen則是負責在危險情境下保護所有Billy內在成員的代表。

    在1970年代,Billy因為在Ohio州犯下一連串的罪刑而被逮捕,而在被逮捕之後被認為舉止詭異而讓他接受心理評鑑,起初評鑑的結果認為他有嚴重的精神分裂而之後他才被診斷出患有Dissociatve identity Disorder。在1977年以前Billy在數間州立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期間Billy被診斷出來有十個不同的人格,在這一段期間最後負責治療Billy的是Dr. David Caul,他發現另外十四個沒有被確認過的人格。Dr. David Caul幫助Billy和不同的人格溝通,並嘗試去融合Billy不同的人格。而在診療的過程當中,Billy報告他不同人格所擁有的才能在融合之後似乎就消失了。最後Billy在公聽會當中受到各種社會壓力的打壓,失去重獲自由的機會被改判轉入中收精神病重罪罪犯、人稱地獄醫院的州立利瑪醫院(查不到英文原名),之後又轉入戴頓司法中心,並在其中度過十二餘年的歲月。

    經過十餘年在精神病院當中的生活之後,Billy於1988年從戴頓司法中心被釋放,回到正常的生活當中。現在Billy Milligan定居在California,改名換姓開始他的新生活,Billy現在擁有自己的產業,並且投資拍攝一部關於自己親身故事的電影《The Crowded Room》,預計將於2008年於美國上映。Billy至今仍宣稱自己為多重人格並依舊與Daniel Keyes保持聯絡。

註一:

    《The Crowded Room》是尚未上映的新片,跟1990年代以《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為藍本拍攝的電影為不同作品。相信到時候應該能夠變態心理學課程很好的課外補充教材 :P

註二: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於1981年在美國首次發行,之後造成了一陣轟動,並陸續的翻譯成多國語言發行,在《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一書當中是記載了Billy Milligan從被逮捕到被判決送入利瑪醫院之間發生的事件和Billy在訪談當中所訴說的自己的童年回憶,可以算是Billy的傳記。Daniel Keyes在Billy生活在利瑪醫院的期間及1988年離開利瑪醫院之後仍有跟Billy保持聯絡,並打算出版Billy被囚禁在精神病院的這十二年當中所發生的故事,但是由於故事當中描寫了許多在當時精神病院當中發生的不法事件(e.g.受到變態戒護人員的虐待、電擊、要脅、毆打和敲詐。以及不當的醫療處置和強迫性的藥物迫害。),因此《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的後續故事《The Miligan War》至今仍沒有在美國發行。《The Miligan War》是1994首先在日本發行,之後才轉譯成各國語言發行,台灣繁體中文版於2002年發行,而美國版則是決定於明年電影《The Crowded Room》上映同時在美國販賣。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介紹: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以下簡稱DID),早期又被稱作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最廣為人知的心理疾患之一,之所以眾所皆知的原因在於有許多以DID作為主題的影片或書籍盛行於民間,因此一般大眾對於DID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和想像。而在DSM-IV-TR當中患者必須要符合以下的三個症狀才會診斷為罹患DID

    1. 患者必須顯露出兩種以上的相異人格。

    2. 至少有兩個以上的人格經常反覆出現來掌控身體的行動。

    3. 至少有一個人格不知道有與主人格相關的重要個人資訊。

    不同的人格表現如同完全不同的個體,不同的人格有彼此不同的思考、感受和行為,通常也有截然不同的人際關係。而通常DID的患者會有一個主人格,而通常也是這個主人格會去尋求幫助。而DID患者通常也會感受到記憶的中斷,因為通常至少會有一個人格無法與剩下的人格進行溝通,亦無法覺察在另一人格掌控身體時所發生的事情。每個人格頗為複雜,都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模式、記憶和人際關係。通常不同人格間都有明顯差異,甚至是極端的差異。他們可能有不同的筆跡、不同的度數,對不同的物質過敏。不論是主人格或是副人格都會經歷喪失部分時間的感覺,有些人格甚至能夠在意識當中和其他人格對話。DID通常在幼兒時期發病,但是通常是在成年之後才被發現,女性患者較多,而通常很難痊癒。DID患者通常會伴隨其他徵狀,例如頭痛、幻覺、嘗試自殺、自我虐待、健忘和人格解體。在早期常把DID跟精神分裂搞混,因為他們都有經歷幻覺等共同的徵狀。

    而在DID的病因理論中則提出兩種不同的見解分別是posttraumatic model和sociocognitive model。以下將分別介紹。

a. Posttraumatic model:

    Posttraumatic model認為人格的分裂是歸咎於患者幼年所受到的嚴重肢體暴力或是性侵害,因為在臨床的診療中絕大部分的患者都有陳述小時候曾受到虐待或性侵,也有證據支持被虐的孩童有發展出Dissociative symptoms的危險。但是由於並不是每個有創傷經驗的人都會發展成DID,因此有人提出使用Dissociation作為處理、因應創傷經驗的策略的人較有可能在創傷經驗後發展出不同的分裂人格。但是由於DID的患者十分的罕見,因此無法使用實驗方法證明這些假設。

b. sociocognitive model:

    另一個解釋DID成因的model認為DID是一種角色扮演,DID只是患者學習扮演社會角色的結果。根據這個解釋模型,不同的人格是因應診療者的暗示、接觸到關於DID的媒體或是其他文化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這是個模型暗示有很多的DID患者其實是在療程當中受到治療者的暗示而產生,這個暗示並不是在爭論DID是否為真,而是在討論它究竟是如何產生。而一些研究也顯示正常人也有可能在演戲當中呈現DID的症狀,而也有研究顯示很多DID患者的DID症狀是在接受治療之後才產生。

    儘管sociocognitive model提出了很多證據,但是仍有許多證據支持posttraumatic model,因此這兩個模型並不是相互牴觸,而是兩種平行的解釋。

Treatment of DID:

    不論治療者本身認為DID的成因為哪種模型,DID的治療方式都有一共通點,他們都嘗試要讓患者能夠整合、融合內在的不同人格們。治療的最終目標都是要說服患者相信他們沒有必要再利用分裂人格這個策略去面對生活當中的壓力。而治療者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分成行為療法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行為療法所使用的方法跟治療PTSD的流程差不多,都是準備一個安全的場所並在一次的觸發創傷經驗,讓患者相信這個創傷經驗對他再也沒有威脅性。而心理分析的方法則相信患者是由於固著或regress到創傷經驗發生當時的年齡,因此心理分析師常會使用催眠來幫助患者回想請事發當時的記憶,並藉此幫助患者重新面對這個事件。

書中所述情境和課本內容的對照和比較:

    從書中的敘述當中可以得知Billy Milligan的症狀都完全符合DSM-IV-TR當中對於DID診斷的標準。他體內的存在24個不同的人格,主要是由Tommy、Allen、Arthur、Ragen、Danny等人格重複出現掌握身體的主控權。而在其中除了Teacher之外大多數的人格,若沒有經過Arthur溝通,都不知道其他人格掌握身體主控權時發生的事情也沒有共有的記憶。這些症狀完全的符合上述DID的三個診斷的標準。而Billy體內的不同人格都擁有各自的形象,他們有不同的年紀、性別、國籍,而在外顯的行為上也有完全不同的特質,有些有機械方面的長才,有些有繪畫的才能,有些會烹飪,有些博學多聞,有些精通格鬥技,但不同的人格卻沒有分享相同的才能!這跟課本上所敘述的,DID患者不同的人格可能有不同的近視度數和對不同的物質過敏是一樣的現象。而Billy在書中所敘述孩童情境下,都可以發現每次當Billy分裂出一個新的人格的時候都是在他放棄面對壓力情境的時候。當他不想要聽見父母爭吵的時候就分裂出聽不見聲音的Shawn,當他被繼父虐待或性侵的時候便產生了負責承受痛苦的David,當他無法面對課業壓力時就由聰明的Arthur來回答問題,當他被人欺負時就出現勇猛的Ragen用暴力解決問題。從這些例子就可以知道,Billy一開始是因為繼父的虐待和性侵而開始使用分裂出新的人格幫他承受痛苦來逃避壓力,而在這樣的策略很有效果的時候並導致他每面對新的壓力事件之後便創造出不同的人格來因應不同的事件。這樣的敘述一開始是支持posttraumatic model的但是後面的因為不同的情境而有不同的角色出來面對世界這個感覺卻又有點sociocognitive model當中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味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Billy是藉由產生不同的人格來適應不同的生活壓力。

    從治療的角度來看,Dr. David Caul 所使用的方法是透過Arthur,the inside self helper,讓Billy跟不同的人格對話,並常識要把不同的人格跟Billy融合在一起,除了這些一般常用的方法之外,Dr. David Caul也有使用催眠的方法,不過不是像心理分析一樣讓Billy去回想過去,而是透過暗示的方式協助Billy放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治療過程中最終融合的人格叫做Teacher。但在Teacher口中所得知的現實是,其實Teacher就是Billy,最初那個完整的Billy,他潛藏在意識的背後,而擁有每一個人格的記憶。也是因為Teacher的出現而讓作者能夠得到一個連續的故事。但是Teacher並不是一個穩定的人格狀態,每當Billy遇到新的壓力事件時或是極度的悲傷時,Teacher便又會分裂成原先的渾沌狀態。這樣的現象顯示Billy確實是利用人格分裂的方式來cope with 生活中的壓力事件。

    原先我認為這本書是一部小說創作,其中必定會有許多誇大的事實和不合理的現象,但是由於作者心理學出身的底子和詳盡的訪談,所以其實這部書中所描述的內容和現象都很貼近事實,這讓我相當的訝異。若是要我說哪裡不合理的話,我想我只能懷疑Billy的眾多人格多樣性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是否為真了。我很難想像有人能夠從來沒有出過國,卻能分裂出能操各國不同口音和讀寫不同語言的人格,我也很難想像一個人能夠有這麼多不同的才能,又有藝術方面的長才又能夠是機械的天才,但是書中有特別解釋,其實完整的Billy是一個天才,而潛藏在最深層的人格Teacher就是最接近完整Billy的存在,而所有不同人格所擁有的才能都是Teacher教授給他們的。所以其實我並沒有辦法挑出太大的問題所在,也許Billy Milligan真的就是個如此特別的個案。

讀後心得:

    我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是在我國三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只有人格分裂真是種奇妙的現象這種粗淺的想法,同時當時的我也認為這本書所撰寫的內容一定是經過誇張化來加他的故事性,儘管Billy Milligan確實存在,書上甚至有附上他的照片,不過一個人怎麼可能能夠分裂出這麼多不同的人格呢!?甚至不同的人格還有不同的國籍和使用不同的語言,還有不同的才能,怎麼可能有這麼害的人!?當時的我是這樣想的,當時這本書對我而言只是本小說。

    但是在經過六年回頭再看這本書,現在的我擁有了更多心理學方面的背景知識,這次我再一次打開書扉,我看完的感受跟之前完全不同!因為我這次體會到這是一個多麼特別的個案,而這本書裡面所描繪的現象或許有經過作家的潤色但卻並不是虛構或誇張的。Billy Milligan是確實存在的一個特別個案。而在擁有心理學的背景知識之後,我這次看這本書的感覺更是過癮,因為我這次看到的內容並不只是書中的文字,而是我認知層面的一部分,是我有辦法理解的內容,而不再像是虛構的故事,我很難想像在多年後同一本書會帶給我截然不同的感動,但是這本書做到了!

    我在心理系的這幾年,坦白說,有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學了什麼東西,也不知道自己以後可以做什麼,可以有什麼樣的發展,常常覺得課本上講的東西都在空談,同樣的現象前後有無數種理論,卻沒有一個定論,也常常覺得自己為什麼要讀一個完全不確定的學問,為什麼要學一個可能會被推翻的學問,雖然有參加系上老師的研究室,但當初想要學習心理學的熱情卻在其中漸漸的消逝,因為我覺得我所學的東西都沒有個實體,沒有辦法捉摸,甚至沒有辦法確定它到底存不存在,這樣的感覺讓人非常的無所適從,也讓人沒有動力繼續學習下去。

    雖然聽起來有點愚蠢,但是我覺得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讓我有了新的活力湧現。在看這本書時,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在心理系的三年並不是空白的,我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所學是有實體的,我第一次體會到自己的裡面已經有名為心理學的基石墊在底下,儘管上面還沒有蓋好房子,但只少底已經穩固了。我覺得心理系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和我一樣失去了目標,盲目的在上課但卻不知道自己學的是什麼,有什麼意義,但是像這樣靜下心來閱讀課外讀物的時候,意外的可以發現自己早先埋下的種子在沒有注意到的時候悄悄的探出芽來了。我想就結果而言,我很高興自己有機會能夠再讀一次這本書,因為它帶給我的遠遠不只有另一次全新的感動,它還給了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Awakenings 觀後心得-生理心理學報告三

2007-12-10 18:40:31 | 感想。

首先,先從比較表層的心得講起。

 

我認為這部影片是一部跟課程結合得相當好的影片!

 

裡面所敘述的相關病徵都是最近才學過不久的題材(Parkinson’s disease),而最後的的徵狀復發也會讓人想到抗藥性等之前學過的內容。

 

而我發現同樣的一部影片,如果多了一些背景回來再看,會讓人有更深的共鳴以及更多的心得。就整體來說我非常喜歡這部片子,也期待以後在看其他片子的時候也能夠像這次一樣因為擁有了心理學的背景知識而能有不同的發現跟共鳴。

 

接下來要講述我個人比較深層的感覺。看完這部影片我第一個所想到的是“丹尼爾 凱斯”所著之一部名為〈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的小說,雖然他們所描述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在〈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這部小說中,是敘述一名智能障礙的人在四十餘歲的時候決定接受一個可以讓他變成天才的腦部手術,手術成功了,他原本單純簡單的世界卻破滅了,他再也無法和曾經取笑過他的人和諧相處,儘管手術的後遺症最後使他又變回了智能障礙,但是他卻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單純簡單的生活。

 

這讓我想到,正如同失而復得比單純獲得更叫人歡欣,失去固然難受,再次獲得卻不得不再次失去的感覺卻比失去更令人傷感百倍。

 

在本片中,這群Awakenings在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睡眠後終於被喚醒,對於醒過來之後的世界雖感到陌生卻也感到重獲自由的喜,儘管也有人不願面對醒來之後的人事皆非,但是他們依舊活著,也還能夠感受到希望跟可能性。但是在片尾Leonard的情況漸漸惡化,而Dr. Sayer不論把L-dopa的劑量如何加都沒有辦法挽回他的徵狀慢慢恢復的事實,當這些Awakenings看到Leonard再次陷入沉睡時,他們心中又是多麼絕望和無助呢?

 

我看到接近影片尾聲的時候,心情不能自己的陷入鬱悶當中,我深深為這群曾經真實存在的人感到悲慟,我沒有辦法想像那種好不容易醒過來卻又不得不再次陷入沉睡的絕望。但也正如Dr. Sayer所說,這個喚醒Awakenings的計畫最後雖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個過程卻教會我們如何欣賞生命的美好。坐在我身旁的同學看到這時對我說:「看到這群人,頓時讓我覺得生心考差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了。」確實,跟這群Awakenings相比,我們確實幸福許多,我們擁有更多、更多的自由,多到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而忽略了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小小的奇蹟,也忘記我們的生命是多麼可貴的珍寶。

 

最後我的結論是,就像Leonard在半夜興奮的跟Dr. Sayer訴說 “We shall living every minutes of life !” 我們也應該好好的利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因為我們錯過的每一秒鐘都是不能重新再來的,而我們所經過的每個情境都是無法再次經驗的!

 

--------

題外話,我真的覺得自己的文字有點矯情過頭了.....orz

還有啊,今天影片看到最後有很多人都哭到一個不行。

頓時讓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有我沒有想到的人哭到不行。

宜縉真的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兒:P

然後結論是我果然是喜歡看人落淚的變態。

 

言歸正傳。

基本上這部片子真的是值得看的片子。不過好像租不太到。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找看,中文翻譯叫"睡人"

是羅賓威廉斯跟勞勃狄尼洛演的!

 


Transformer。

2007-06-28 21:58:05 | 感想。

基本上,是個虎頭蛇尾的典型或是範例。

就是那種,以後你想要說明虎頭蛇尾的電影是什麼感覺的時候,你就會說

「喔、就跟變形金剛一樣的感覺啊」的那種情況。

 

基本上就是講一群機械生命體為了讓自己的星球復活

只好跑遍全宇宙找尋自己幹架幹太兇的時候不小心搞丟的寶物

然後還因為幹架幹得太專心,連寶物不見都不知道

所以後來打到整個星球都沒有能源的時候只好再回頭找寶物

 

然後當然這個漂流在宇宙中的祕寶當然會飄到這個宇宙中最衰的行星─地球。

所以這群機械生命體的戰場就遍布全宇宙,最後跑到地球上

 

最後就一陣打打殺殺,然後寶物被毀掉,讓壞金剛無法利用

然後就結束了

 

以上就是大意。(沒有誤)

 

基本上麥可貝真的讓我很失望啊。(菸)

今天去電影院看,一開始感覺實在是非常的期待。

坐下來看以後我幾乎都忘記我旁邊還有其他人了。

就這樣一股腦的融入劇情裡面。

 

兩個半小時的片長當中,前面一個半小時跟後面一個小時是天壤之別啊。

我甚至懷疑其實這兩段是不同人導的 =   =

前半段的節奏掌握得很好,在人類面跟Transformer面都有一定的著墨。

其中兩條主線在發展,都是以人類的眼光敘述,但是Transformers都有搶眼的表現。

兩邊的主線不斷交替,也都交代得不。

前半段的高潮在最後Autobots集結的部分。

看到這裡我真的差點就給了這部片子A+的分數。

 

可惜接下來就開始後繼無力了。

 

Decepticons的角色根本就沒有著墨。

了不起有提到Starscream跟Megatron。

其他幾個角色根本沒看過原作根本就不知道是誰。

 

最後面Megatron復活之後過一下就結束了。

根本就沒有表現出他那一代梟雄的風姿。

本來他可是一個非常帥氣的惡役啊。

如果是變成這樣的話,我還寧願劇本更忠於原著一點。

Optimus Prime也沒有表現出他身為仁慈的領導的姿態。

整個就是失望。

Optimus Prime在這部感覺像是個冷血的領導者。

BumbleBee被抓走也只說,重要的是完成任務就走了。

Jazz死了就幾句話帶過去。

根本就不像是Optimus Prime的個性。

 

結尾最莫名其妙。

 

Megatron莫名的就死掉了,其他Decepticons也沒有特別交代結局。

然後BumbleBee還居然說要留在小男孩身邊!?

整個就是莫名其妙,最後還把Megatron的殘骸丟到海溝裡。

然後帶過一個Starscream飛過大氣層的畫面。

擺明就是想要拍續集嘛 !!

 

說真的,這部最後爛尾爛成這個樣子,我也大概只能給B了。

基本上,現在除了特效之外,這部已經沒有太大的可取之處了。

喔、之所以說是爛尾,也因為人類方面的主線也完全沒有交代。

很多角色都出來晃晃,可是結尾就沒有交代下去。

像是駭客跟那些分析訊號的人,一開始感覺好像很重要,可是後來什麼作用都沒有。

小男孩的轉變也沒有什麼描寫,就莫名的變得神勇。

 

最後居然畫面就直接跳到男、女主角在BumbleBee上打得火熱。

然後Optimus Prime在旁邊散步+獨白。

 

整個就是莫名啊!!

 

還等待所有的Autobots來是怎樣啊!?

就是要把地球當成殖民地就是了!? 囧

 

反正照這個聲勢,續集是一定會拍了啦。

只是不知道會搞成什麼樣子....

希望下次換個導演。

(換史匹柏應該不說。)

 


ラジオの時間。

2007-04-25 22:25:42 | 感想。

今天日文課播的電影。

中文譯名好像是「心情直播,不NG」

十年前的電影,有參加過影展。

 

剛聽到這部片名的第一個想法是

「這啥? 聽都沒聽過」

差一點就要翹課 XD

後來是留下來陪人家看,結果沒有想到一看就整個入迷了

 

小成本、小製作

拼的是編劇的創意跟演員的功力

而他們也的確給觀眾前所未有的體驗!

 

故事的內容大概是

在十幾年前,電影剛開始發展的時候

那時廣播還沒有退流行,廣播劇還很盛行

有個電台想要製作一部現場轉播的廣播劇,就舉辦劇本寫作比賽

而一名主婦的劇本得獎,即將被改編成廣播劇

結果卻由主演的女演員耍大牌改劇中人物的名字開始

演變成一場有趣的即興表演。

總而言之,就是一場幾乎完全脫本演出完全即興創作的表演

為了補設定上的錯誤,就只好再改寫劇本

而看到自己的作品幾乎完全改編的作家,又怎麼在這場混亂當中行動?

 

故事當中傳達的東西是很有趣的

也是那種每個人會注意到的點都不一樣的劇本

要分類的話,毫無疑問是被分類在喜劇當中

不過他並不是靠誇張的肢體動作在搞笑

他的笑點全部都是在劇本當中,而且是很有趣的表現方式

每個人的動作都是合理至極,也都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可能發生的事

只是把很多事情擠在一起發生而已

不過得到的效果很好,也讓我從頭到尾都是放聲大笑

(認識我的人應該知道我放聲大笑並不是件常見的事情。)

所以我一回家就上網去看有沒有在賣這部電影了

真的是一部值得買回來珍藏的片子

沒有買回來也至少要花時間看過一遍!

我去查了查,發現它並不貴,DVD只要100元左右

可能是因為片子本身就有點年紀了吧

 

反正這部我是一定會買

所以方便跟我借的人可以跟我借

不過我不想要借到外縣市,所以住太遠的好夥伴們就自己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