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開課10周年,原本“各自為政”的9類實踐活動將在暑假後實現“整編”。整合後的實踐類課程總課時不會減少,但不同類型活動的課時會根據不同學齡段進行調整,尤其是小學生外出學習機會將增加。
昨天,中小學社會大課堂用一場展示會來慶祝10歲“生日”。“我研究的是農業與昆蟲。”呼家樓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董文傑講解時像個小大人兒,“我研發了一款蚜蟲收納機器人,這雙眼睛是紅外殺蟲設備,之後蟲子屍體被吸納到機器人的‘肚子’裏進行處理,最後形成化肥,直接用在田地裏。”通州實驗一小綜合實踐課老師邢東海則鼓勵孩子展示自己的榫卯作品。他說:“社會實踐不光是讓孩子參加一次活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走出去,系統地了解社會。”
由香港科技園主辦的「全城橋王挑戰賽」(City Challenge)昨日舉行頒獎典禮,公佈比賽結果。中學組的冠軍由德蘭中學的中一女生樊沚津憑著她設計的「可發聲發亮的柺杖」奪得,同時得到一部航拍機及「起動基金」港幣 8000 元。
市教委發布一組數據:2008年,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啟動以來,已吸引了市區兩級資源單位數量達1300餘家,涵蓋黨史、國情、傳統文化、自然、人文、科技、體育、藝術、社會等多個領域。每學期,大課堂可以提供2000多個市級活動課程。在此基礎上,北京教科院組織中小學校與資源單位對接,合作開發了280多份資源單位教育計劃書、878項社會大課堂優秀活動課程案例,形成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群。
然而,隨著大課堂不斷擴容,一些新問題也出現了。“資源太多,學校老師選課的時候要逐家單位打電話咨詢對接,最終只會選擇自己熟悉的幾家單位不斷合作。”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相關負責人高付元說,新學期開始後,這種局面將被打破。
由香港科技園主辦的「全城橋王挑戰賽」(City Challenge)昨日舉行頒獎典禮,公佈比賽結果。中學組的冠軍由德蘭中學的中一女生樊沚津憑著她設計的「可發聲發亮的柺杖」奪得,同時得到一部航拍機及「起動基金」港幣 8000 元。
昨天,社會大課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正式啟動。未來所有課程動態信息將實時發布。“一線老師可以全面了解全市情況,對比不同資源單位的同類課程,然後根據自己所帶班級情況,選擇更合適的實踐活動。”同時,資源單位要在平台上公布課程內容、課程形式等。教育部門則建立了基地回訪等制度。
本市還將依托社會大課堂資源,初中開放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後“330”等9類活動,在課程管理、質量監控等方面實現“一網賬號”,統一管理。整合後,實踐類課程總課時不會減少,孩子們的實踐課會從一年級到初三年級根據不同學齡段進行統籌安排,小學生外出學習機會將增加。
下一步,社會大課堂活動還將在課程內容、資金配備等方面進行調整。“有的活動課時可能增加,有的則相應減少。”高付元介紹,基地單位開發的課程也將分層設置,不會哪個年級來了都是同一個活動。
由香港科技園主辦的「全城橋王挑戰賽」(City Challenge)昨日舉行頒獎典禮,公佈比賽結果。中學組的冠軍由德蘭中學的中一女生樊沚津憑著她設計的「可發聲發亮的柺杖」奪得,同時得到一部航拍機及「起動基金」港幣 8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