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 blog サービス終了のお知らせ 

開心快樂1年

開心快樂1年

實踐的生活

2021-07-02 15:38:14 | 日記
在商業社會中,我們學會的是如何精打細算,但面對心思單純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不需要的不取,已擁有的都善用」的概念去學習「珍惜」。學會珍惜,一定可以帶來物質節省的結果牙周病

在種種生活教育中,我覺得要教會一個人深刻的懂得「珍惜」最難,因為它是一種在精神上深入,才能從行為中淺出的教養。但一個受過良好珍惜教育的人,不只能把這種體會回應於物質,對於非物質如時間、情感也一定懷抱同樣的心情。他們會是生命基礎穩固、生活踏實快樂的個體;也只有懂得珍惜的人所做的事,才能真正惠己又益他深海 魚油

商業社會鼓勵的是精打細算,於是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贈品、折扣、累計優惠等永無止盡的促銷方案。有時候,就連我這樣五十幾歲的中年人都弄不清楚什麼才是一份商品真正的定價;更何況,對一個生活經驗還很單純的孩子來說,又會多混淆?模糊價錢的「假象恩惠」正在慢慢培養我們非常不好的消費態度與價值認知,我們絕不會在這些商業策略中佔到便宜,卻在每日的引誘之下,把人性中「貪」的弱點引發出來,並磨練得異常敏銳。大家都知道價錢,卻不再懂得價值了,許多人更是整天心甘情願為「便宜」花時間,浪費更多本來不需花費的金錢去滿足「佔便宜」的好勝,這是「珍惜教育」的大敵前列腺檢查

「珍惜」一定會帶來物質節省的結果,也能更順利完成滿足教育;但單從「節省金錢用度」下手,並不能成功的進行珍惜教育。有多少兒童會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也都去過田中勞動,這些雖然都是親身體驗,卻不一定有效,因為這更像特別好玩的活動,而不是每日實踐的生活。

選擇性緘默症者,是自己「拒絕說話」嗎?

2021-06-09 15:33:10 | 日記
人們常認為緘默是自己的選擇,是自己「拒絕說話」,因此鮮少給予同情和支持。從小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卡爾.薩頓分享:「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並非刻意選擇保持緘默,而是當他們在身體、情緒或心理上感受威脅時,反擊或逃跑的本能反應便迫使他們緘默。」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保持安靜的強迫行為

許多小孩面對陌生人而感到焦慮、覺得脆弱或危險,或者和主要照顧者分離時,都會出現保持緘默的強迫行為,這是正常反應,並非選擇性緘默的小孩所特有。當這種行為持續超過學校生活的初期,或引起嚴重的人際互動困難時,才會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因此,小孩開始上學的第一個月被排除於正式診斷標準之外,而僅視為轉換情境的緘默反應,通常持續不到一個月。選擇性緘默症通常會持續好幾年,而非幾個月。在實務上,有經驗或者瞭解辨認方法的人,很容易做診斷。其實很簡單,選擇性緘默者在某些情境之下無法說話ivf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遭受威脅時保持緘默,只是為了避免引起獵食者的注意所採取的退縮行為。儘管人類發展出了精緻的文明,但是畢竟我們仍然都是動物。學者將選擇性緘默類比為動物「凍住」(freeze)的防衛反應。根據我的經驗,我同意對年幼的孩子而言,選擇性緘默症感覺起來的確如此。小時候,我對於某些人保持緘默,並非經由思考或出於什麼想法,那完全是「刺激」(威脅性人物靠近)和「反應」(保持安靜)的運作肝臟檢查

叢林裡的動物一發現飢餓的獵食者逼近時,便立刻變得安靜且小心翼翼。同樣地,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亦出於自動和潛意識的機制,本能地採取緘默來躲避威脅,雖然他們所感知的威脅是來自於易受傷和被注意,而非被吃掉的危險。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並非刻意選擇保持緘默,而是當他們在身體、情緒或心理上感受威脅時,反擊或逃跑的本能反應便迫使他們緘默。因此,「被注意」(例如:暴露於人際互動情境)與緘默反應之間有直接的連結。同樣地,與主要照顧者分離也直接和緘默連結,因為分離帶來了危機和不適感,對於幼童尤其如此車用空氣清新機

根據以上選擇性緘默症根本原因的描述,它並不需要任何壓力或創傷事件來加以引發。有些小孩先天的氣質,便是較易受到暴露與脆弱感的影響,自閉症和焦慮傾向的小孩尤其如此。

現實生活中缺乏存在感

2021-05-11 15:44:15 | 日記
林煜軒也提醒,在臨床上,這些網路成癮青少年問題大多都出在網路之外的現實生活,如學業成績不理想、遭霸凌、家庭關係不和睦等等,許多孩子因此無法從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網路便成為他們逃避現實、快速取得成就感的場域。「如果現實生活可以滿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他們自然不會在網路中愈陷愈深,」林煜軒說滅白蟻推薦

過去其他亞洲國家針對網路遊戲成癮的研究,會出現高達10%-30%的數字,林煜軒指出,這是因為多半未採用國際通用的網路遊戲成癮標準英國樓盤

參與研究的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邱于峻也表示,重點應該關注青少年是否對網路有「耐受性」,若他們開始為了上網、玩遊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且「停不下來」的話,才算是網路遊戲成癮。

但林煜軒也呼籲家長、老師,避免一味以負面態度指責孩子沉迷遊戲的行為,或者立即阻斷禁止玩網路遊戲,反而應當更多的關注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身心狀態,以「健康促進」取代「治療疾病」的眼光,積極鼓勵孩子從現實中找尋成就感如何註冊公司

培養同理心,奠定未來成功基礎

2021-04-09 11:27:37 | 日記
孩子善體人意嗎?別以為這只是討人愛的特質,可有可無。同理心可是吸引哈佛大學跨學院研究的顯學,因為這是孩子能否與人合作、溝通、建立信任與影響力的成功基礎。專家發現,孩子天生就有同理心,就看你怎麼教養孩子、喚醒它膠原自生

善體人意的孩子人人都愛。但他們不只是甜心、討人喜歡而已,還擁有了未來成功的基礎。曾任教於哈佛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喬拉米卡利(Arthur Ciaramicoli)指出,能體會別人感受的同理心,是與人合作、溝通、建立信任與影響力的基石通淋巴按摩

好消息是,哈佛醫學院副教授雷斯(Helen Riess)在去年底出版的《同理心效應》(The Empathy Effects)指出,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原來人們天生就具有這項美德與潛力,後天的教養方式與環境可以讓它發揚光大。但若遇上不合適的教養方式,也可能毀了這項天賦脫毛 學生

「同理心」在美國醫學與教育線上,幾乎成為顯學。從醫學、心理、神經腦科學、精神病學、教育,都有學者投入研究。哈佛教育學院結合教育者、家庭與社區發起的「讓關懷常在」(Making Caring Common)計畫統整各方發現,提出有助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方法。

孩子要「激」才會成長? 假期中家長最應該避免的「嗆聲」說話法

2021-03-16 10:04:32 | 日記
「如果你念書有打電動一半認真就好了。」「怎麼連這種題目都不會?」連假期間,最是考驗親子關係,也請爸媽們留意親子對話的方式。職能治療師黃彥鈞提醒,慣用的「嗆聲」式激將法,並非適合所有孩子,小心激勵不成,反而激化親子對立懷孕前準備

你也曾用下列方式對孩子說話嗎?
◆ 案例一:

治療室來了一個四年級有社交人際問題的女孩小卉,我給她一個遊戲指令是「丟沙包到滾筒中」。以過去的經驗,在一旁陪伴的家人多半都會幫孩子加油,再不然就是指導他們要怎麼投才會進。不過,這位女孩的媽媽卻在遊戲一開始就笑著大聲預告孩子的失敗,說:「小卉妳可以嗎?平常跟妳玩丟接球的表現都這麼差了。我看妳大概丟進一個就要偷笑了facial 試做。」

當小卉拿起沙包瞄準時,媽媽居然很有節奏地拍著手喊著:「投不進!投不進!投不進!」我眼見這一切實在覺得有點不妥又很尷尬,但一時之間也不方便開口說些什麼,猜想有可能是他們家特殊的相處模式吧。

後來我觀察到小卉丟中時,媽媽會立刻說:「運氣不錯喔,還真的給妳矇到!」沒丟中時,媽媽就得意地說:「妳看,被我說中了吧!我就說妳做不到嘛!妳也沒有很厲害呀!之前丟進果然是運氣好臍帶血儲存。」

我瞥見小卉的眼中泛著淚光,連忙補一句話給她:「小卉,老師是用遊戲來觀察妳的動作,不是要算妳投進幾個,所以看好再丟就可以囉!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