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 blog サービス終了のお知らせ 

We will watch them burn

大屯山下白芒茫

Iannis Xenakis - the Legend of Er (dvd: mode 148)

2005-11-13 03:12:07 | music

                           


Diatope是由Xenakis構思出來的多媒體藝術裝置之一,結合了建築,音樂,影像與光的裝置效果,這個大型的裝置藝術展示於1978年巴黎的龐畢度中心與隔年國的伯恩. 這個外觀為雙曲拋物面的建築裡不但有1600多盞閃光燈,還有4架以當時可是最新科技的雷射,配樂則是磁帶作品,為純具象音樂與電子原音音樂的融合,故在當時此可謂最新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可惜的是這個裝置展示完之後就拆掉了,甚至連影片存檔都沒有,所以DVD裡頭的影片事實上只是這個diatope裝置的照片集錦與Xenakis的部分原稿,不過至少有照片總比沒有好.

但音樂倒是完好的被保存下來,而且它還有個獨立的標題,"the Legend of Er",取自於柏拉圖的"理想國";此段描述的是Er死亡但屍體卻未腐化,且十天後又活回來並開始敘述他的所見所聞. 音樂整體大致是個拱型結構:緩慢安靜的開始,在中間達到最高潮,然後再逐步地恢復平緩的結束,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Xenakis鍾愛的概念-宇宙演化;也或許我們還是可以聯想到Xenakis經歷過的2次大戰經驗,與他所曾受到幾乎致命的嚴重臉部創傷;一如他作品中讓人發昏的超大音量與標題所暗示的:去鬼門關遊一遭的傳說.,儘管Xenakis又宣稱他並不是受此傳說啟發而作此曲的. 另外這首曲子的聲響素材可分為3種,第一種是樂器的演奏聲,包含來自亞洲與非洲的樂器,第二種是噪音,像是磚塊互敲或是摩擦厚紙板的聲音,第三種是由數學方程式在電腦上具現出來的聲響. 前兩種的運用可稱作具象音樂,第三種便是電子原音音樂.

在CD冊子解說裡將曲子分成6個部分來介紹:
第1部分(0:00-6:33)
平緩安靜的開始,主要的聲音是來自金屬棒,在中段活耀了一陣之後在結尾又變回穩定.

第2部分(6:34-19:18)
音量與聲響的活動開始加強加大,樂器和更多噪音的聲響進來,並形成背景,襯托出穿插其間的電子原音聲響.

第3部分(19:19-25:00)
過渡態,聲音活動持續密集而穩定. 更多種具象的聲響.

第4部分(25:00-32:54)
反應開始加劇並開始到了震耳欲聾的程度. 這部分的聲音主要來自電子原音.

第5部分(32:55-40:16)
過渡態,劇烈的反應持續進行,但已經準備開始遲緩下來.

第6部分(40:16-final)
使用數種新的具象聲音素材來結束樂曲,最後只剩下第一部分出現的聲響一直持續著,直到靜默.

原始的作品是7聲道的磁帶,後來也陸續有了2個數位化的CD版本. Mode的版本是最新的重新混音版,由本身就是作曲家的Gerard Pape操刀. DVD裡除了有2聲道PCM音源之外,還有DB 5.1聲道與DTS的訊號. 我是用耳機聽5.1聲道(downmix)與PCM音源的,相較於Auvidis的版本,感覺有較好的空間感,而且也較清晰細緻與較多的細節.


Boulez - the Third Sonata

2005-09-16 22:29:30 | music
(討論區話題曲(噓))

這首作品基本上還是用序列技巧寫作的,不過最特別的是, 裡頭包含五樂章ABCDE,"演奏者"可以決定AB是否順序對調,DE也是,而C一直保持中心位置,當然由今天角度來看這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且對比於同時期的'不確定'與'機率'概念,這種手法儘管比較偏向前者,但Boulez提到這首作品的出發點是來自於文學的角度,與概念來自於他最喜歡的詩人 Mallame的啟發,意欲形成概念上的'無窮'-多重的可能性,與'無盡'-永不終結(不僅止於時間性的)的作品.

ABCDE是已經由作曲家Boulez寫好的;所以這是首對演奏者'open'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來說,對聽眾來說並不算是'open'的,因為一次聽眾聽到一種版本,若下次他聽到另一種順序的版本,(由於序列音樂很難聽)他也很難辨別出版本的差異.

以下link為全曲試聽(piano: Claude helffer / time: 11:30 / montaigne mo 782120)

http://orangejam.castpost.com/22640.html

[live] Exquisite Vocal Music from North India

2005-08-23 07:46:22 | music
印度音樂我完全陌生,所以我就不在這裡亂掰了,大致說說心得就好. 我手上有的唯一一張印聲樂的cd,是Bhimsen Joshi的現場演奏,這張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比較神秘而蘊藏著激情的,現在再聽就感覺比較溫暖溫和得多. 相較之下,這場音樂會就顯得激情許多,主唱(中間右邊那位)秀了許多技片段,聽得在場一堆印度人猛搖頭表示讚賞. 兩個小時不知不覺的就過去了.

program info

石井眞木 - 輝夜姫 (ishii, maki - kaguyahime)

2005-03-31 02:00:09 | music


日文的簡介

或許唯有像日本如此徹底浸淫西方文化百年以上,才能醞釀出真正所謂東西合璧的音樂. 這齣芭蕾舞劇,配樂本身便表現出相當強烈的性格,相當吸引人. 石井在此引入西方的打擊樂器,日本的雅樂(又有宮田まゆみ!!)與太鼓. 音色上藉由打擊樂器搭配做了很仔細的雕琢;儘管大部分是由雅樂與太鼓作為主角,但東西方樂器間的搭配也相當合宜.

開頭的雅樂與打擊樂器營造出故事中虛幻,超乎凡世的氣息;中段則是由太鼓與龍笛再現鄉間節慶的喧囂與騷動,以及隨之由打擊樂器與太鼓帶出狂濤般的節奏律動,接著由雅樂延續著慶典結束的空虛氣息,形成明顯的靜動靜的對比. 終段由雅樂,太鼓,打擊樂器依次演奏,最後由雅樂為主角平緩的結束.

曾看到有人描寫他對Haas微音音樂的喜愛:"有人會為了再聽一次而熬夜嗎?".我想我也為了把最後一軌聽完,只好稍微晚點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