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 blog サービス終了のお知らせ 

We will watch them burn

大屯山下白芒茫

Bruckner第5號交響曲 - Karajan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

2006-04-09 01:19:47 | music


"...我們之間是否存在著一些誤會呢?..."

...以往每當困厄妄念煩擾著心思,而感到緊張與不安之時,總會習慣性地想到翻出這張錄音來聆聽. 樂音中所散發出來嚴肅而又和藹慈祥的諄諄善誘,是很難讓人拒絕服順於這溫暖雙手的溫柔輕撫的. 不知不覺的,這張CD就陪伴了我將近8個年頭. 但在隨著幾次困難挫敗的經歷之後,常自以為孤僻幼稚的心智已有所成長,但是緊接著而來的新挑戰卻馬上將這所剩無幾的自信心輕易地擊碎,使心中徒留著過往虛度光陰逃避成長的悔恨. 此時內心只不過是在盼望著音樂有如自來水般能隨時提供慈父般的安慰,儘管現在明白了這只是另一種顧影自憐. 樂曲中旋律與和絃終究只是自顧自的行進,自知心中的愁苦是無處宣洩只好一笑置之.

...私心盼望著一切終能解決,所以依附徘徊於有如儀式般的音樂,嘴角卻帶著一抹苦笑,畢竟也曉得了凡事不全能盡如人意. 在與樂曲單方向的誤會之中,看清了自己只是對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廂情願,但是最終確定我似乎是聽懂了,音樂唯一告訴了我的是,"走下去,請繼續不斷的走下去,這條漫漫長路."

Berio - Coro

2005-12-25 19:01:24 | music
今年的BBC PROMS音樂節有一場由London Sinfonietta和London Sinfonietta Voices演奏Berio(1925-2003)的作品"Coro",用以紀念這位義大利作曲家的80歲冥誕.不過這首作品所隠含的政治涵義,對於獨裁政權的控訴,或許是這首作品受選的另一因素.至少在節目單上就直接配上Picasso著名的控訴法西斯與西班牙內戰的壁畫"Guernica" ,更加襯托出節目單簡介上欲強調這首作品政治內涵的企圖.

這首作品引用了相當多民族歌謠的歌詞,歌詞的主題多為描繪愛情,死亡與勞役...等,這些歌詞片段間反覆著智利詩人Neruda的一段令人不安的詩句,同樣嚴地指責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Come and see the blood in the streets(請來看街上的血吧!)". 這段詩句在整個作品中自一開頭便不時被反覆出現於各歌謠歌詞片段間,猶如以蒙太奇的方式來加深與強化此詩句的意涵與地位,直至文本最後,整段詩句才逐漸現出原貌:

你們將會問:你的詩為什麼不告訴我們
夢或著樹葉,不告訴我們
你家鄉偉大的火山?

請來看街上的血吧!
請來看
街上的血,
請來看街上的
血!

引自我述說一些事情/聶魯達詩精選集(桂冠)

而在我述說一些事情這首詩中,在這段被引用的詩句之前的段落便已直接控訴著西班牙的獨裁者佛朗哥:

賣國的
將軍們:
注視著我的死屋,
注視著破裂的西班牙:



不過音樂上則是出乎意料之外,"Coro"盡管採用這麼多不同民族歌謠的歌詞,但在音樂素材上Berio卻只用了一段來自克羅埃西亞的旋律.相較於他的其他作品"Voci"和"Folk Songs"中的廣泛地運用民謠旋律,相反的在此他則是把各民族音樂的各種不同音樂技巧運用進作品之中,最特殊的例子或許是他運用中非音樂中一種叫做"hocketing"的技巧:每個樂器各自演奏一個單音,但是以一種非常複雜但有組織的節奏模式,於是整體效果給人一種歡娛的極度騷亂.或許在此作品中若在音樂中廣泛運用民謠旋律便會模糊與打散了在整個歌詞中意欲強調的概念,尤其在每次"Come ..." 出現時必搭配的極端不協和猶如哀嚎般樂團總奏的顫慄氣氛之下.

在編制上"Coro"需要40名歌者與40把樂器演奏旋律,加上鋼琴,電管風琴與兩個打擊樂組.在實際演奏上,每位歌者搭配一名樂器演奏者兩兩一組坐在一起,然後集體發出"合唱".在演奏時,有時會是合唱對樂團,有時變成好幾個室內樂團,有時則是變成各個歌者與樂器的二重奏.Berio將這84名樂手在台上如此配置,有如讓台上相異位置的樂團們相互作用與影響的手法,除了猶如再現他在1950年的作品中所嘗試的聲響空間實驗之外,Berio自述此猶如計畫一個想像都市,藉由產生,組合,統合不同事與人,給予他們共同與個別的特性,他們的間隔,他們的關係與衝突,而使其具現在不同的層次上.(...好熟悉的調調啊...)當中諧音的層次,它構成作品的基礎並有如漸次改變的景觀,產生於其中的音樂事件便有如在城市的諧音城牆上的塗鴉.而"Coro"的歌詞則有兩個相異與互補的層次,一個是由歌誦愛與工作的民謠歌詞建構出來的,另一個則是敘事詩般的,以Neruda關懷一般大眾,歌誦著愛恨與勞工的血汗的觀點的詩作.

所以雖然"Coro"看似隱含著上述的政治意涵,但是從Berio的想法可以看出他想要強調的不單單只是所引用的Neruda詩作中的政治意涵,而是還有對於身受苦難的民族與民眾的深刻關懷,如同Neruda在地上的居住詩集開始轉變成以一般民眾為對象的詩風.另外有趣的是,在amazon的顧客評論中,有人提到此作(1975-6)"正好"就完成於在智利1973年由美國資助的Pinochet以政變推翻民選總統Allende並開始其血腥獨裁統治之後,當中涵義只能說是深遠異常.我只是很訝異BBC好死不死就挑有背刺的這首作品,還是他們反正就裝傻,反正虐囚是美國人最多,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


編譯自:
bbc節目單
DG的CD小冊
聶魯達詩精選集(桂冠)

再分享Pandit Nikhil Banerjee專輯一張

2005-12-25 14:49:35 | music
Nikhil Banerjee - live concert vol.5 (Zakir Hussain - Tabla).rar

lame mp3 vbr 192kbps

# Raag Sindhura 29:03
# Short Alaap & Gat in Sitarkhani Taal (4+4+4+4)
# Raag Bhoop-Kalyan 28:13
# Gat in medium & fast tempo teentaal (4+4+4+4)

ed2k://|file|Nikhil%20Banerjee%20-%20live%20concert%20vol.5%20(Zakir%20Hussain%20-%20Tabla).rar|67291146|229CA08C72874D5A5003F132E0B7D999|h=XSAUBW3D52DSLORYBZO5SHM4L4MM2AHD|/

Berg - 三首管絃小品

2005-12-18 17:52:42 | music

       身為20世紀初以Mahler為精神導師的新維也納樂派作曲家之一,相較於他的老師Schonberg在早期作品中顯露出隱約的性沉迷與隨之而來的恐慌與憂鬱,以及同儕Webern精神衰弱般的弱語呢喃,Berg的音樂似乎在聽覺與精神衛生上就顯得較"健康"得多,且有著更多直接向Mahler效法以及被影響的痕跡.除了以Mahler"大地之歌"幾乎完全相同的編制所撰寫的管絃歌曲"阿登貝格歌曲集 op.4"之外,3年之後的"三首管絃小品"仍採用Mahler的"第6號交響曲"完全相同的樂器編制,甚至當中的第3曲"行進曲"就有著與"第6號交響曲"終樂章一樣的3次擊倒英雄的巨槌聲響.

       融合著Schonberg的教導與影響,這首作品聽來就猶如Schonberg的"五首管絃小品"與Mahler的"第九號交響曲"的綜合體(Adorno語調). 整個樂曲裡面充斥著意欲推展到極限的噪音與不協和音程,片段迷離朦朧的弦律與動機行進夾雜其間,最後樂曲三次粗暴的敲擊猶如極力擊碎所有樂音而直至世界的最深處,濺灑出燃燒著恐怖與虛無的深淵之火.(...或許在觀看現場演奏時更能從視覺上的效果感受得到其震撼,因為槌音是與和弦合奏一同出現的,光聽CD不是很容易分辨出來.) Mahler交響曲裡的噪音在這個永恆夢靨中獲得了實體,在驅使軍隊行進的節奏中,恣意地凌虐踐踏花園裡符合文化規範,且受到仔細維護的精巧事物. 就如同"微笑吸血鬼"裡的吸血鬼們,擺脫了人世間一切道與教條束縛與感官的限制,獲得了超人力量與禁忌的娛,但換來的代價反而是不死身特質所蘊含的虛無與不安,以及至上歡娛而來的加速老化. 解放後的不協和音,放野望去,等待它們的是無盡荒原與嬰兒受竊而憤怒異常的人們.

(推薦飲用: Berg: Pieces Orchestra/Early Songs - Abbado/WPO - DG 445 846-2)



"...啊呀?!
這是啥
這道光芒

感覺好像就在腦袋中綻放出花朵似的"
--丸尾末廣 "微笑吸血鬼"第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