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少包說起
說公孫策其實是不得不提少包三部曲這個大環境的
在現在這個耽美大眾化編劇同人化的物欲世界中 出現少包這樣一部充斥著YY和JQ的電視劇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少包一二三部一直走著鐵打的展昭流水的包策的路線 三部換了三個包拯 使得三部裏麵包拯的形象不是很連貫
但是,卻因為一二部裏面的公孫都是同一個人演的 造成了一個很奇怪的情況 那就是 少包三部講述了一個驕傲貴公子——公孫策的成長。
從第一部裏面還稍顯稚嫩任性的公孫公子到第二部裏面經歷了盲眼和寺廟被虐的蹂躪直到第三部裏面孤單一個人照顧包大娘展昭DD又等候包拯歸來的淡定卻堅韌的公孫策
不得不說 公孫 成長了
正如有人說 包三的故事更像是公孫策中心
拋開裏面的JQ和編劇時不時拋出來的葷段子
從第一個單元開始,這個正式轉為大包背後的男人的公孫博學就開始漸漸退居幕後做了一個策劃者
一切正如他的名字——策,包拯的一步一步都幾乎可以看見他在其背後推動著。
最明顯也是最簡單的就是第一單元中,公孫策利用小蠻來刺激大包查殺死蕭軍和安國泰的兇手。
而最能表現公孫策這個人物的其實是在最後一個單元,入宮 斷案 公審 請敵
這些事情都是公孫策做的,而且做到不露鋒芒。
我想編劇的本意是要在這一最後一個高潮的部分想要表現的是三個人,皇帝包拯和龐統
首先是皇帝的智謀,一個天子忍辱負重(僅次於勾踐的臥薪嚐膽了==)等待一個奪回權力的機會,設下天芒這個陷阱,表現的是天子孤注一擲的險。
其次是包拯的忠直,公審天下第一人,揭穿皇帝的陰謀,為的是還天下一個真像,他本就抱著一死的決心,敢怎麼做的也只有包拯一人。
最後是龐統心胸,在前面一直像一個散王爺一樣猶在高貴帥氣的龐統終於做了一件通常這個時候反派都會做的事情,逼宮,謀反。當然,龐帥不是一般的反派,他輸得起,放得下,最後他將天下還給了趙禎,其實這個角色的設定比《英雄》中的梁朝偉要討巧得多,可惜放棄得卻沒人家哪個天下有說服力。
但是,容我再BS完 竟然有人想要推包拯上位做皇帝這個在古代覺得RP到被如來佛祖觀音菩薩聯合祥瑞的想法。(在宋朝敢這麼想的而且是敢群體這麼想的人,絕對是穿越過去的。)
編劇在無意之中成就了公孫策。
包拯趙禎和龐統這三個天下第一等的人物在各自最精彩的時候,統統被一個叫公孫策掌控了。
首先,包拯的公審,我想如果不是公孫夜闖皇宮求得皇帝給他一個公審的機會,包拯可能早就死了,死在心,喪於志。是公孫給了他再次站起來的勇氣和機會,在這個時候與其說公孫是包拯背後的男人,不如說,是公孫造就了包拯。
皇帝的計畫。到底,公孫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趙禎的計畫的?我想絕對不會比包拯晚。少包三裏面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公孫策不再是一個次次推理次次失敗的設定,而是變成了掩其鋒芒,退居輔位的智囊角色。所以,由此得知,公孫策一定在去太廟之前就應該知道了這個秘密,夜入皇宮時,皇帝那句“你想讓包拯死嗎?”已經讓他明白了,趙禎還有後招,包拯公審之後若想全身而退,必須有人付出代價,所以,他親手送走了小風箏,讓她去大遼搬兵,請敵。這是送走小風箏有兩個目的,一當然是搬兵解太廟之危,二就是公孫策知道小風箏去大遼比留在他身邊要安全,皇帝不會容忍一個通敵賣國的臣子存在,這是侮辱也是威脅,所以,太廟之後,公孫策必然是死路一條。可是他在明明知道結果的情況下仍然走上了這條路。歎息,編劇啊導演,雖然這段乃們意圖掠過,可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啊,策策這麼做是為了誰啊為了誰??????
第三,龐統的放棄,已經不想多說了,野驢DD是誰請來的?龐老爹爹是誰想辦法找來的?龐帥啊龐帥,你說你輸給了包拯,這個說法BUG太多太大,裏欺負偶面都不會占星蔔掛是不是?我知道槍打出頭鳥 樹大招風 做人要低調低調再低調 可是你為了保護策策而把無辜的大包推上風頭浪尖這種做法是8HD的 雖然為了XX裏甚至可以犧牲大宋的百姓(請參照龐帥的原話 。。。)可是策策會傷心的,人家和人家的人家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啊。。。。。。。。。。。默默
所以,很純潔的問下編劇,裏確定裏寫的劇本是少年包青天而不是少年公孫策麼?
當然以一個同人女的眼光,我承認,看許多東西都是色彩斑斕的,但是像少包的最後這樣色彩斑斕的電視劇也是很少見的。
大包,他,最後跳下去了。
誠然,就如同我在很久之前說過的那樣,最後一次跳崖是有預謀而且處心積慮的想要救策策才跳下去的。
按照剛剛說的那樣,公孫策是必死無疑的,但是基於主角不滅原理,他是不會死的,雖然現在拍的是少包而不是少策但是他也同樣不會死,因為少包總體來說還是屬於古裝青春娛樂片的,就是所謂的需要大團圓結局,所以,既然是大團圓,那麼作為主角的另一半的策策又怎麼可以這麼輕易的失去而賺取我們觀眾多情的淚水呢?
所以,在龐帥和皇帝阿龍統統呈集體保護策策將矛頭指向包拯才是天下動盪的根源時,那時龐龍二人的潛臺詞一定是:大包,安心的死吧,你的老婆孩子和老娘我們都會順利接手的,去吧,你死了策策就安全了。
所以包拯只好順應民意的跳了。
到底,是不是包拯從此之後的擺脫了包世美的駡名,開始了深情大包的全新人生?
我覺得答案是錯的。
強極則辱,深情不壽,讓人欣賞的小受總是適合這兩句話。
大包的一跳造成了公孫策心中永遠不可磨滅的傷口。
無關包拯這個人到底死還是沒死。
而是因為,一切因都是公孫策種下的,一切果卻要包拯來承擔。
試想,以公孫策和包拯的情意,以公孫策的驕傲,他怎麼忍受得了。
尤其是那崖邊,包拯說,放手。
放手,成全了包拯,卻割裂了公孫策。
是深情,還是無情?
不想他死,不讓他死,為了他死,卻偏偏讓他放手,讓他親手了斷自己的生機,讓他眼睜睜看著自己死。
記得公孫策對木蘭說過,我一定會好好照顧自己,不讓自己比你先死。
我不知道著到底是不是編劇有心為之,可是卻是一處前後的對比。
在公孫策讓我們明白先失去的人才是幸福,看著愛人死去的人是多麼的痛苦的時候,大包,卻讓他親身經歷這些。
公孫策是懂愛的人,雖然他的愛情總是很辛苦。
在最後跳崖的這一幕,或許,我們說他們是相愛的,過於一廂情願。
可是就算是朋友,畢竟他們相識十年,就算是兄弟,畢竟他們歷經生死,就算是知己,畢竟他們風雨同舟。
公孫策說,包拯,為了你,我可以連命都不要。
所以,毫無疑問,公孫策情願跳下去的是自己,況且他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大不了一死,這是他在夜闖皇宮時就做好的打算,可是包拯卻先他一步。
讓你放手,讓親手送我上黃泉。
那一跳之後包拯確實不存在了,公孫策也不存在了。
這是必然的,他要怎麼去面對親如母親的包大娘?難道告訴她,包拯之所以跳崖自殺是為了給自己頂缸?
他要怎麼面對自己?難道對自己說,包拯這個傻大包是心甘情願為自己收拾爛攤子送命,不用太在意?
驕傲如公孫策,是無法接受這樣的失敗和錯誤。
就算是過後包拯回來,這一跳的痛,也足夠讓他痛上一生。
最後,一切也將從少包結束。
心裏總有一絲猜測,也許,公孫策死了。
龍圖案中的公孫先生畢竟是個比展昭還要年輕的書生,也許他們恰好同名,也許是包拯和展昭有意找來一個叫公孫策的填補那塊其實永遠也填補不了的空白。
最後的最後
公孫策的形象總是要定格在夜闖皇宮的那一跪上,曾經在少包一少包二中多麼驕縱任性天資聰穎的公孫都不如皇宮大殿上,那身著絳紅色官服跪在地上卻昂著頭,望著天子,說著臣想他死的消瘦身形。那表情驕傲得讓人覺得仿佛整個皇宮也只配做他腳下的瓦礫,而且他卻竟然以那麼謙卑的姿態存在著。
每當我看到這一幕,總要歎一句,這時的公孫策竟然是我見過的,他最驕傲的時刻。
說公孫策其實是不得不提少包三部曲這個大環境的
在現在這個耽美大眾化編劇同人化的物欲世界中 出現少包這樣一部充斥著YY和JQ的電視劇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少包一二三部一直走著鐵打的展昭流水的包策的路線 三部換了三個包拯 使得三部裏麵包拯的形象不是很連貫
但是,卻因為一二部裏面的公孫都是同一個人演的 造成了一個很奇怪的情況 那就是 少包三部講述了一個驕傲貴公子——公孫策的成長。
從第一部裏面還稍顯稚嫩任性的公孫公子到第二部裏面經歷了盲眼和寺廟被虐的蹂躪直到第三部裏面孤單一個人照顧包大娘展昭DD又等候包拯歸來的淡定卻堅韌的公孫策
不得不說 公孫 成長了
正如有人說 包三的故事更像是公孫策中心
拋開裏面的JQ和編劇時不時拋出來的葷段子
從第一個單元開始,這個正式轉為大包背後的男人的公孫博學就開始漸漸退居幕後做了一個策劃者
一切正如他的名字——策,包拯的一步一步都幾乎可以看見他在其背後推動著。
最明顯也是最簡單的就是第一單元中,公孫策利用小蠻來刺激大包查殺死蕭軍和安國泰的兇手。
而最能表現公孫策這個人物的其實是在最後一個單元,入宮 斷案 公審 請敵
這些事情都是公孫策做的,而且做到不露鋒芒。
我想編劇的本意是要在這一最後一個高潮的部分想要表現的是三個人,皇帝包拯和龐統
首先是皇帝的智謀,一個天子忍辱負重(僅次於勾踐的臥薪嚐膽了==)等待一個奪回權力的機會,設下天芒這個陷阱,表現的是天子孤注一擲的險。
其次是包拯的忠直,公審天下第一人,揭穿皇帝的陰謀,為的是還天下一個真像,他本就抱著一死的決心,敢怎麼做的也只有包拯一人。
最後是龐統心胸,在前面一直像一個散王爺一樣猶在高貴帥氣的龐統終於做了一件通常這個時候反派都會做的事情,逼宮,謀反。當然,龐帥不是一般的反派,他輸得起,放得下,最後他將天下還給了趙禎,其實這個角色的設定比《英雄》中的梁朝偉要討巧得多,可惜放棄得卻沒人家哪個天下有說服力。
但是,容我再BS完 竟然有人想要推包拯上位做皇帝這個在古代覺得RP到被如來佛祖觀音菩薩聯合祥瑞的想法。(在宋朝敢這麼想的而且是敢群體這麼想的人,絕對是穿越過去的。)
編劇在無意之中成就了公孫策。
包拯趙禎和龐統這三個天下第一等的人物在各自最精彩的時候,統統被一個叫公孫策掌控了。
首先,包拯的公審,我想如果不是公孫夜闖皇宮求得皇帝給他一個公審的機會,包拯可能早就死了,死在心,喪於志。是公孫給了他再次站起來的勇氣和機會,在這個時候與其說公孫是包拯背後的男人,不如說,是公孫造就了包拯。
皇帝的計畫。到底,公孫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趙禎的計畫的?我想絕對不會比包拯晚。少包三裏面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公孫策不再是一個次次推理次次失敗的設定,而是變成了掩其鋒芒,退居輔位的智囊角色。所以,由此得知,公孫策一定在去太廟之前就應該知道了這個秘密,夜入皇宮時,皇帝那句“你想讓包拯死嗎?”已經讓他明白了,趙禎還有後招,包拯公審之後若想全身而退,必須有人付出代價,所以,他親手送走了小風箏,讓她去大遼搬兵,請敵。這是送走小風箏有兩個目的,一當然是搬兵解太廟之危,二就是公孫策知道小風箏去大遼比留在他身邊要安全,皇帝不會容忍一個通敵賣國的臣子存在,這是侮辱也是威脅,所以,太廟之後,公孫策必然是死路一條。可是他在明明知道結果的情況下仍然走上了這條路。歎息,編劇啊導演,雖然這段乃們意圖掠過,可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啊,策策這麼做是為了誰啊為了誰??????
第三,龐統的放棄,已經不想多說了,野驢DD是誰請來的?龐老爹爹是誰想辦法找來的?龐帥啊龐帥,你說你輸給了包拯,這個說法BUG太多太大,裏欺負偶面都不會占星蔔掛是不是?我知道槍打出頭鳥 樹大招風 做人要低調低調再低調 可是你為了保護策策而把無辜的大包推上風頭浪尖這種做法是8HD的 雖然為了XX裏甚至可以犧牲大宋的百姓(請參照龐帥的原話 。。。)可是策策會傷心的,人家和人家的人家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啊。。。。。。。。。。。默默
所以,很純潔的問下編劇,裏確定裏寫的劇本是少年包青天而不是少年公孫策麼?
當然以一個同人女的眼光,我承認,看許多東西都是色彩斑斕的,但是像少包的最後這樣色彩斑斕的電視劇也是很少見的。
大包,他,最後跳下去了。
誠然,就如同我在很久之前說過的那樣,最後一次跳崖是有預謀而且處心積慮的想要救策策才跳下去的。
按照剛剛說的那樣,公孫策是必死無疑的,但是基於主角不滅原理,他是不會死的,雖然現在拍的是少包而不是少策但是他也同樣不會死,因為少包總體來說還是屬於古裝青春娛樂片的,就是所謂的需要大團圓結局,所以,既然是大團圓,那麼作為主角的另一半的策策又怎麼可以這麼輕易的失去而賺取我們觀眾多情的淚水呢?
所以,在龐帥和皇帝阿龍統統呈集體保護策策將矛頭指向包拯才是天下動盪的根源時,那時龐龍二人的潛臺詞一定是:大包,安心的死吧,你的老婆孩子和老娘我們都會順利接手的,去吧,你死了策策就安全了。
所以包拯只好順應民意的跳了。
到底,是不是包拯從此之後的擺脫了包世美的駡名,開始了深情大包的全新人生?
我覺得答案是錯的。
強極則辱,深情不壽,讓人欣賞的小受總是適合這兩句話。
大包的一跳造成了公孫策心中永遠不可磨滅的傷口。
無關包拯這個人到底死還是沒死。
而是因為,一切因都是公孫策種下的,一切果卻要包拯來承擔。
試想,以公孫策和包拯的情意,以公孫策的驕傲,他怎麼忍受得了。
尤其是那崖邊,包拯說,放手。
放手,成全了包拯,卻割裂了公孫策。
是深情,還是無情?
不想他死,不讓他死,為了他死,卻偏偏讓他放手,讓他親手了斷自己的生機,讓他眼睜睜看著自己死。
記得公孫策對木蘭說過,我一定會好好照顧自己,不讓自己比你先死。
我不知道著到底是不是編劇有心為之,可是卻是一處前後的對比。
在公孫策讓我們明白先失去的人才是幸福,看著愛人死去的人是多麼的痛苦的時候,大包,卻讓他親身經歷這些。
公孫策是懂愛的人,雖然他的愛情總是很辛苦。
在最後跳崖的這一幕,或許,我們說他們是相愛的,過於一廂情願。
可是就算是朋友,畢竟他們相識十年,就算是兄弟,畢竟他們歷經生死,就算是知己,畢竟他們風雨同舟。
公孫策說,包拯,為了你,我可以連命都不要。
所以,毫無疑問,公孫策情願跳下去的是自己,況且他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大不了一死,這是他在夜闖皇宮時就做好的打算,可是包拯卻先他一步。
讓你放手,讓親手送我上黃泉。
那一跳之後包拯確實不存在了,公孫策也不存在了。
這是必然的,他要怎麼去面對親如母親的包大娘?難道告訴她,包拯之所以跳崖自殺是為了給自己頂缸?
他要怎麼面對自己?難道對自己說,包拯這個傻大包是心甘情願為自己收拾爛攤子送命,不用太在意?
驕傲如公孫策,是無法接受這樣的失敗和錯誤。
就算是過後包拯回來,這一跳的痛,也足夠讓他痛上一生。
最後,一切也將從少包結束。
心裏總有一絲猜測,也許,公孫策死了。
龍圖案中的公孫先生畢竟是個比展昭還要年輕的書生,也許他們恰好同名,也許是包拯和展昭有意找來一個叫公孫策的填補那塊其實永遠也填補不了的空白。
最後的最後
公孫策的形象總是要定格在夜闖皇宮的那一跪上,曾經在少包一少包二中多麼驕縱任性天資聰穎的公孫都不如皇宮大殿上,那身著絳紅色官服跪在地上卻昂著頭,望著天子,說著臣想他死的消瘦身形。那表情驕傲得讓人覺得仿佛整個皇宮也只配做他腳下的瓦礫,而且他卻竟然以那麼謙卑的姿態存在著。
每當我看到這一幕,總要歎一句,這時的公孫策竟然是我見過的,他最驕傲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