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 blog サービス終了のお知らせ 

此去經年

人生不相見,動若參與商。「落落1224」

紀年 軒轅刺

2008年01月30日 14時43分28秒 | 「詩詞歌賦」
紀年 軒轅刺

曲:丟丟
詞:EDIQ

誰 撥亂了棋盤 散落的軍馬 在華夏的土地征戰
血 流淌出界限 卻分割不了 一張炎黃勇敢的臉
戰 帶厚重的塵煙 十四人之前 圖騰上還插著鏽劍
簡 祥瑞落成畫卷 指南車推向 北斗之下的阪泉

衣裳單 單衣不禦風寒
蠶絲牽 扯落一田稻穗亂
西陵女 握璋器跪向昆侖那一邊
今夜 長河月圓 宜灑酒祭天

赤煉神洲逐戰 戰火灼天 桃都建木都斬斷
明朝十日重顯 問誰能射出 後羿弓中的殘箭
荒神逐鹿求戰 一手蔽天 傲笑群雄顏
也許生死一線 血順手中劍

華夏滄海桑田 填滿千年 雨飛霧漫一場煙
翻開舊曆一篇 問誰又能 撐開混沌化江山
軒轅刺血題書 龍背擊鼓 正襟天下亂
一宿寒山飛虹 葬心中紀年

凹凸

2008年01月28日 13時29分03秒 | 「詩詞歌賦」
凹凸

歌手:梁詠
曲詞:簡勝

你說你好孤獨
日子過得很辛苦
早就忘了如何尋找幸福
太多的包袱顯的更加無助
在沒有音樂的時候
很想一個人跳舞

跟不上你的腳步
乾脆就說迷了路
乾脆就繼續麻木
對你有沒有説明
可以笑也可以哭
不一定要別人保護
不要讓現實殘酷
把你趕上絕路

你說你的感觸
已經變的很模糊
想走的路還是有點凹凸
放棄的依附
一切都不在乎
眼看著別人的幸福
還能怎麼忌妒

跟不上你的腳步
乾脆就說迷了路
乾脆就繼續麻木
對你有沒有説明
可以笑也可以哭
不一定要別人保護
不要讓現實殘酷
把你趕上絕路

虞美人

2008年01月27日 22時33分25秒 | 「詩詞歌賦」
虞美人[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感懷故國。以追憶往事入筆,寫眼前之景與回憶之景。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物,作者卻企盼它早日“了”,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消息,卻引起了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引發了詞人物是人非的惆悵,與他由一國之主淪為階下囚的沉痛。是十分真切而深刻的。

這些詞寫的都是他亡國後的內心劇痛。在這些作品中,流露著沉痛與哀傷的情緒,但又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

在這幾首詞裏,“無限江山”也好,“往事”、“故國”也好,所指都不外乎他過去南唐小朝廷及舊日國主的生活,他留戀的是昔日帝王的享樂,苦痛的是而今囚徒的不幸。所以說,李後期詞作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和感情範圍,基本上沒有離開他那狹窄的帝王生活圈子,看不出有什麼值得肯定的東西。但是,由於生活的巨變和囚徒的生活感受,使他在這些詞中熔鑄了具有廣泛意義的生活內容。而且,在李的後期詞作中,往往沒有明確寫出愁思的具體真實的內涵,而是僅僅是寫它的外部形態,並寫景色相融,使詞中的愁緒概括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個人的悲傷和痛楚,從而使這些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那些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或者被壓抑的人受到感動,讓他們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借用它來抒發自己類似的感情,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甚而至於對他的遭遇產生同情,這實在是藝術作品的客觀效果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思想,正所謂“形象往往大於思想”。這正是李能在廣泛的範圍內得以千古傳誦的主要原因。

就藝術特色來看,李後期的詞在表達自己的深情巨痛時,採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夢裏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是他成為囚徒之後 ,觸景生情,盡情傾瀉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和國破家亡之感的表現,情真而思深。他的抒情,是善於概括,富於暗示,感染力強,造境生動,對於周圍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構成一種特有的風格。一方面由於他的文藝修養的深厚,同時由於他亡國以後對苦痛生活的深刻體驗,形成了他這種卓越的抒情藝術。

其次,他善於抓住事物的特徵,利用極其貼切的比喻,使非常抽象的“離愁”之類的感情形象化、具體化,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用“一江春水”來比喻愁之多,用春水來比喻愁之無限,形象而又生動。又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都是。

再次,語言準確精煉,形象鮮明,優美自然,接近口語,有驚人的表現力,進一步擺脫了花間詞人那種鏤金刻翠的作風。最突出的是沒有書袋氣,到了後期,也沒有了脂粉氣。他善於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他的生活感受,就如上文提及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構成了畫筆不能到的意境,寫出了他對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創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語言而同時又是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他後期的詞已完全不同于溫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詞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淨。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是全詞題眼,也是千古絕句,廣為流傳。李的愁只能自問自答,因為實在無人與他“對泣新亭”,足見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不是周星馳《大話西遊》中的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也不是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周星馳那叫俗文化,像可樂一樣只有那麼一股子氣,後來啥也沒有。蘇軾此時“故國神遊”“雄姿英發”,這一江之水也充滿豪氣。李清照是個婦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的通感用得絕佳。“春水 ”帶點花瓣,有形有聲有色,把“愁”字立體化了。一個“向東流”,最近的聯想是《長歌行》中“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但“向東流”含義更深了,東流之水可理解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會成“眼淚匯入長江”之意,可謂“千古一愁”。

推薦

2008年01月25日 23時22分17秒 | 「莫失莫忘」
=-=-=-=-=-=-=-=-=-=-=拍照の記事=-=-=-=



=-=-=-=-=-=-=-=-=-=-=拍照の記事=-=-=-=
看稿子很费脑细胞啊......不到十点就饿死了...OTL
于是去超市买了这个....很好吃啊...(本来想买其他的,但是由于学生都要放假了,超市也不进新的东西了...)
关键是吃完,看上面的生产日期,哈~
正好是偶的生日诶......然后看底下...OTL怨念啊怨念,就差一个月就是偶LG的生日诶....抽搐

中國古代官吏官階及等級制度(二)

2008年01月21日 22時40分39秒 | 「問君能有幾多愁」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複。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塚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禦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于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禦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官員。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于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呂武官。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呂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為大將軍,明代正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將軍。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於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後,郡王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並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察禦史]監察禦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我國歷史上有“太宰”和“丞相”的名稱,而並無“宰相”的官名。但人們習慣上把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

中國古代官吏官階及等級制度(壹)

2008年01月20日 23時39分07秒 | 「問君能有幾多愁」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起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騭奇其才”,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禦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禦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禦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禦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禦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份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複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裏正】古代的鄉官,即一裏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裏正。”
【裏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裏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公孫策

2008年01月09日 23時35分19秒 | 「問君能有幾多愁」
一切從少包說起

說公孫策其實是不得不提少包三部曲這個大環境的
在現在這個耽美大眾化編劇同人化的物欲世界中 出現少包這樣一部充斥著YY和JQ的電視劇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少包一二三部一直走著鐵打的展昭流水的包策的路線 三部換了三個包拯 使得三部裏麵包拯的形象不是很連貫
但是,卻因為一二部裏面的公孫都是同一個人演的 造成了一個很奇怪的情況 那就是 少包三部講述了一個驕傲貴公子——公孫策的成長。
從第一部裏面還稍顯稚嫩任性的公孫公子到第二部裏面經歷了盲眼和寺廟被虐的蹂躪直到第三部裏面孤單一個人照顧包大娘展昭DD又等候包拯歸來的淡定卻堅韌的公孫策
不得不說 公孫 成長了
正如有人說 包三的故事更像是公孫策中心
拋開裏面的JQ和編劇時不時拋出來的葷段子
從第一個單元開始,這個正式轉為大包背後的男人的公孫博學就開始漸漸退居幕後做了一個策劃者
一切正如他的名字——策,包拯的一步一步都幾乎可以看見他在其背後推動著。
最明顯也是最簡單的就是第一單元中,公孫策利用小蠻來刺激大包查殺死蕭軍和安國泰的兇手。
而最能表現公孫策這個人物的其實是在最後一個單元,入宮 斷案 公審 請敵
這些事情都是公孫策做的,而且做到不露鋒芒。
我想編劇的本意是要在這一最後一個高潮的部分想要表現的是三個人,皇帝包拯和龐統
首先是皇帝的智謀,一個天子忍辱負重(僅次於勾踐的臥薪嚐膽了==)等待一個奪回權力的機會,設下天芒這個陷阱,表現的是天子孤注一擲的險。
其次是包拯的忠直,公審天下第一人,揭穿皇帝的陰謀,為的是還天下一個真像,他本就抱著一死的決心,敢怎麼做的也只有包拯一人。
最後是龐統心胸,在前面一直像一個散王爺一樣猶在高貴帥氣的龐統終於做了一件通常這個時候反派都會做的事情,逼宮,謀反。當然,龐帥不是一般的反派,他輸得起,放得下,最後他將天下還給了趙禎,其實這個角色的設定比《英雄》中的梁朝偉要討巧得多,可惜放棄得卻沒人家哪個天下有說服力。
但是,容我再BS完 竟然有人想要推包拯上位做皇帝這個在古代覺得RP到被如來佛祖觀音菩薩聯合祥瑞的想法。(在宋朝敢這麼想的而且是敢群體這麼想的人,絕對是穿越過去的。)
編劇在無意之中成就了公孫策。
包拯趙禎和龐統這三個天下第一等的人物在各自最精彩的時候,統統被一個叫公孫策掌控了。
首先,包拯的公審,我想如果不是公孫夜闖皇宮求得皇帝給他一個公審的機會,包拯可能早就死了,死在心,喪於志。是公孫給了他再次站起來的勇氣和機會,在這個時候與其說公孫是包拯背後的男人,不如說,是公孫造就了包拯。
皇帝的計畫。到底,公孫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趙禎的計畫的?我想絕對不會比包拯晚。少包三裏面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公孫策不再是一個次次推理次次失敗的設定,而是變成了掩其鋒芒,退居輔位的智囊角色。所以,由此得知,公孫策一定在去太廟之前就應該知道了這個秘密,夜入皇宮時,皇帝那句“你想讓包拯死嗎?”已經讓他明白了,趙禎還有後招,包拯公審之後若想全身而退,必須有人付出代價,所以,他親手送走了小風箏,讓她去大遼搬兵,請敵。這是送走小風箏有兩個目的,一當然是搬兵解太廟之危,二就是公孫策知道小風箏去大遼比留在他身邊要安全,皇帝不會容忍一個通敵賣國的臣子存在,這是侮辱也是威脅,所以,太廟之後,公孫策必然是死路一條。可是他在明明知道結果的情況下仍然走上了這條路。歎息,編劇啊導演,雖然這段乃們意圖掠過,可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啊,策策這麼做是為了誰啊為了誰??????
第三,龐統的放棄,已經不想多說了,野驢DD是誰請來的?龐老爹爹是誰想辦法找來的?龐帥啊龐帥,你說你輸給了包拯,這個說法BUG太多太大,裏欺負偶面都不會占星蔔掛是不是?我知道槍打出頭鳥 樹大招風 做人要低調低調再低調 可是你為了保護策策而把無辜的大包推上風頭浪尖這種做法是8HD的 雖然為了XX裏甚至可以犧牲大宋的百姓(請參照龐帥的原話 。。。)可是策策會傷心的,人家和人家的人家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啊。。。。。。。。。。。默默
所以,很純潔的問下編劇,裏確定裏寫的劇本是少年包青天而不是少年公孫策麼?
當然以一個同人女的眼光,我承認,看許多東西都是色彩斑斕的,但是像少包的最後這樣色彩斑斕的電視劇也是很少見的。
大包,他,最後跳下去了。
誠然,就如同我在很久之前說過的那樣,最後一次跳崖是有預謀而且處心積慮的想要救策策才跳下去的。
按照剛剛說的那樣,公孫策是必死無疑的,但是基於主角不滅原理,他是不會死的,雖然現在拍的是少包而不是少策但是他也同樣不會死,因為少包總體來說還是屬於古裝青春娛樂片的,就是所謂的需要大團圓結局,所以,既然是大團圓,那麼作為主角的另一半的策策又怎麼可以這麼輕易的失去而賺取我們觀眾多情的淚水呢?
所以,在龐帥和皇帝阿龍統統呈集體保護策策將矛頭指向包拯才是天下動盪的根源時,那時龐龍二人的潛臺詞一定是:大包,安心的死吧,你的老婆孩子和老娘我們都會順利接手的,去吧,你死了策策就安全了。
所以包拯只好順應民意的跳了。
到底,是不是包拯從此之後的擺脫了包世美的駡名,開始了深情大包的全新人生?
我覺得答案是錯的。
強極則辱,深情不壽,讓人欣賞的小受總是適合這兩句話。
大包的一跳造成了公孫策心中永遠不可磨滅的傷口。
無關包拯這個人到底死還是沒死。
而是因為,一切因都是公孫策種下的,一切果卻要包拯來承擔。
試想,以公孫策和包拯的情意,以公孫策的驕傲,他怎麼忍受得了。
尤其是那崖邊,包拯說,放手。
放手,成全了包拯,卻割裂了公孫策。
是深情,還是無情?
不想他死,不讓他死,為了他死,卻偏偏讓他放手,讓他親手了斷自己的生機,讓他眼睜睜看著自己死。
記得公孫策對木蘭說過,我一定會好好照顧自己,不讓自己比你先死。
我不知道著到底是不是編劇有心為之,可是卻是一處前後的對比。
在公孫策讓我們明白先失去的人才是幸福,看著愛人死去的人是多麼的痛苦的時候,大包,卻讓他親身經歷這些。
公孫策是懂愛的人,雖然他的愛情總是很辛苦。
在最後跳崖的這一幕,或許,我們說他們是相愛的,過於一廂情願。
可是就算是朋友,畢竟他們相識十年,就算是兄弟,畢竟他們歷經生死,就算是知己,畢竟他們風雨同舟。
公孫策說,包拯,為了你,我可以連命都不要。
所以,毫無疑問,公孫策情願跳下去的是自己,況且他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大不了一死,這是他在夜闖皇宮時就做好的打算,可是包拯卻先他一步。
讓你放手,讓親手送我上黃泉。
那一跳之後包拯確實不存在了,公孫策也不存在了。
這是必然的,他要怎麼去面對親如母親的包大娘?難道告訴她,包拯之所以跳崖自殺是為了給自己頂缸?
他要怎麼面對自己?難道對自己說,包拯這個傻大包是心甘情願為自己收拾爛攤子送命,不用太在意?
驕傲如公孫策,是無法接受這樣的失敗和錯誤。
就算是過後包拯回來,這一跳的痛,也足夠讓他痛上一生。

最後,一切也將從少包結束。
心裏總有一絲猜測,也許,公孫策死了。
龍圖案中的公孫先生畢竟是個比展昭還要年輕的書生,也許他們恰好同名,也許是包拯和展昭有意找來一個叫公孫策的填補那塊其實永遠也填補不了的空白。

最後的最後
公孫策的形象總是要定格在夜闖皇宮的那一跪上,曾經在少包一少包二中多麼驕縱任性天資聰穎的公孫都不如皇宮大殿上,那身著絳紅色官服跪在地上卻昂著頭,望著天子,說著臣想他死的消瘦身形。那表情驕傲得讓人覺得仿佛整個皇宮也只配做他腳下的瓦礫,而且他卻竟然以那麼謙卑的姿態存在著。
每當我看到這一幕,總要歎一句,這時的公孫策竟然是我見過的,他最驕傲的時刻。

塵埃

2008年01月08日 19時26分35秒 | 「詩詞歌賦」
塵埃
胡楊林

還不能好好的感受
手指勾手指的溫柔
只不過一朵花蕊
綻放凋零匆匆的溜走
才學會好好的欣賞
抽屜對桌子的眷戀
只需要一霎光景
玉凝成雪完美的風景
到現在才明白
蝴蝶永遠飛不過滄海
什麼海嘯什麼風浪
只不過宇宙小小塵埃
也許你還不懂
青山和水的廝守
等到細水不再流
或許才能一起看潮起潮落

還不曾仔細的端詳
照片上幸福的模樣
只不過一下快門
永久保存當時是兩個人
才學會靜靜的聆聽
時針撥空氣的聲音
只需要一個眼神
交匯一起就已經足夠
到現在才明白
蝴蝶永遠飛不過滄海
什麼海嘯什麼風浪
只不過宇宙小小塵埃
也許你還不懂
青山和水的廝守
等到細水不再流
或許才能一起看潮起潮落

少年包青天之中州王

2008年01月07日 20時46分34秒 | 「若相惜|常相憶」
=-=-=-=-=-=-=-=-=-=-=「若相惜·紀年」=-=-=-=



=-=-=-=-=-=-=-=-=-=-=「若相惜·紀年」=-=-=-=

於是這是偶的PS練習成果。。。OTL貌似也沒有什麼好成果。。。
忘的差不多了。。。。哭~~PS偶對不起你啊對不起你
偶一定會勤加練習的。。。。握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