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含義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生理、心理與社會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身體的健康影響心靈的健康 ,心靈的健康影響身體的健康 ,身體、身體和心靈的健康將促進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
導語生活中總有那麼多人不快樂。根據權威統計,30% 的人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約7% 的人口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數量仍在增加。那麼,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
一,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曆都是不一樣的,也因此,造就了不一樣的我們,有些人的成長環境缺少愛或者過分溺愛,有些人經曆了曲折的人生,甚至心靈受到重大創傷,還有的人家境不好,長相不好,或者天生就有一些缺陷,於是出現了自卑心理,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不敢和別人接觸交往,害怕走出自己的世界,讓別人了解你,不想讓別人看到你的弱點。我們傾向於認為我們越老,就越孤獨,就越沒有安全感,就越不快樂。事實上,我們的心理狀態決定了我們的快樂程度,也就是說,快樂是可有可無的,我們必須學會對進入我們生活的人,事,和事負責。我們必須學會接受我們的不幸和不完美。生活中我們總會抱怨為什麼,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事情不能如我所願,當懷著受害者心態去和現實較勁不僅得不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反而會越掙紮陷得越深,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更不會有人十全十美,不如順其自然地去接納令你不開心、不滿意的事情,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學會不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二,了解痛苦和幸福是正常的生活,
許多學生希望無憂無慮,幸福是永恒的,但從生活的本質來看,正如《叔本華》所說: “痛苦是生活本身,而生活是一種意志現象。”。”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生命教育存在,每個人注定要在不斷追求自己一個又一個發展目標中付出努力,承受工作壓力,抑制渴望,忍受痛苦,簡而言之,痛苦就是一種常態。痛苦是有正面教育價值和意義的。痛苦會通過不同的情緒體驗表達出來,比如:憤怒、焦慮、恐懼、失望、內疚等。許多學生害怕這些消極的情緒體驗。但其實,我們要感謝自己不壓抑這些學生情緒,因為中國正是由於他們的到來,才使我們需要敢於面對發展自己,從痛苦的內在根源找尋自我管理完善的動力。當你可以知道自己痛苦是生活的常態後就要學會樂觀精神生活,樂觀主義就是我們學會進行解釋,當壞事情沒有發生時,悲觀者傾向認為壞事情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會永久發展存在的,樂觀者則相信導致壞事情的原因分析只是一個暫時的,暫時的就有改變的空間。樂觀就是學會接受現實。當遇到問題時,我們要客觀合理地分析問題就事論事。有時外界的客觀條件不會因我們的意志改變,我們只有放松心態、不怨天尤人才能發現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