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 blog サービス終了のお知らせ 

初晴夜雨

人的才華就如海綿的水,沒有外力的擠壓,它是絕對流不出來的。流出來後,海綿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公曆與農曆

2020-03-24 10:56:29 | 派報印刷

  1.公曆

  全世界通用的曆法稱為公曆,它實質上是一種陽曆。

  原始的陽曆是古埃及人創立的。最初取一年為365日。為了協調曆法年與回歸年的長度,公元年曆 前46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對陽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曆。公元前8年,凱撒的侄兒奧古斯都又對儒略曆作為調整。儒略曆分一年為十二個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共366日。這樣,儒略曆曆年平均長度便是365.25日,同回歸年長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400年約差3日。從實施儒略曆到十六世紀末期,累差約為10日。為了消除了這個差數,教皇格裏高利(一譯格雷果裏)十三世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10月15日,中間消去10天;同時還修改了儒略曆置閏法則:能被4除盡的年份仍然為閏年,但對世紀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盡的才為閏年。這樣,400年中只有97個閏年,比原來減少三個,使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更接近於回歸年的長度。經過這樣修改的儒略曆叫格裏高利曆,亦稱格裏曆。格裏曆先在天主教國家使用,二十世紀初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曆。這個曆法最大的特點,是完全不考慮月亮周期在太陽年中的複合運動周期情況,而是按照人的主觀數學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為12個月,然後,為了調整每四年出現的一次太陽運作日和數學分段日上的差異情況,將一年主觀分成為1、3、5、7、8、10、12月為31日,4、6、9、11月為30日,2月為28日,2月為四年一次的調整日差日。人們使用的西曆,也就是我們使用的公曆,基本沒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學內涵,只有主觀數學分段意義。即使是西曆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盡管是借用的東方曆法中的七星象為一個朔望區間的天文理論,但是,其內涵已經被改動成為了基督教的禮拜時間序列了,與天文現象已毫無瓜葛。所以,人們使用的西曆,盡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非常多,也不太符合計算機時代的記數需要,其數學功能比起中國曆法可以180年一循環輪換的甲子記數年法的功能差了許多。

  中國於1912年開始采用公曆,但當時仍用中華民國紀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采用公曆紀年。

  2.農曆

  農曆是我國采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曆、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農民曆印刷其實並非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它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左右。為此,通過增加閏月的辦法加以協調(置閏的周期約為十九年七閏)。有閏月的年份有13個月,全年約384天。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農曆月份按照12個“中氣而定名。缺點是平年與閏年天數相差太大。

  推算

  比如今天是2004年7月2日,那位清末學者是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初九日出生的,唐朝從公元618年到907年共統治了290年等等,這些就是時間。這些時間的計算單位和數字是怎么來的?是從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三個天體——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比例計算出來的。計算時間的三個基本單位,年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月指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日指地球自轉一周。這些本來是小學生都懂的常識,為什么說是一種專門學問?其實並不那么簡單。准確地計算時間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複雜的原因在於太陽、地球、月亮這三個天體運轉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數,誰對誰都無法除盡。我們通常說一年12個月,360日,這只是一個概數。假如真的一個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么曆法就不成其為一門學問了。實際情況卻是:地球繞太陽一周是地球自轉一周的365倍多一點,相當於月亮繞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點;月亮繞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轉一周的29倍多一點。它們相互間的比例都有一個除不盡的尾數,這就需要進行很複雜的計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夠相互配合起來,並且都能用整數進位,便於人們計算、使用,這就是曆法。所以又可以說曆法是計算太陽、地球、月亮運轉周期的比例的學問,是以這三個天體的運轉比例為研究對象的。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這種比例關系,就是不同的曆法。

  中國曆法發展史

  簡介

  縱觀中國古代曆法,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說來包工商日誌 括推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安置閏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計算等。當然,這些內容是隨著天文學的發展逐步充實到曆法中去的,而且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如果再將這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細分的話,大致又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古曆時期: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曆法;中法時期:從漢太初元年以後,到清代初期改曆為止。這期間制訂曆法者有七十餘家,均有成文載於二十四史的《曆志》或《律曆志》中。諸家曆法雖多有改革,但其原則卻沒有大的改變;中西合法時期:從清代期蘇會傳教士湯若望上呈《新法曆書》到辛亥革命為止;公曆時期:辛亥革命之後,於1912年孫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裏高曆(即公曆,又稱陽曆),即進入了公曆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采用公曆的同時,考慮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還頒發中國傳統的農曆。

  上古時代

  在我國,根據傳說,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曆法,但不足為憑。帝堯時代有粗疏曆法的傳說,可能還稍有根據,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典籍《尚書·堯典》所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官員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曆法、預報季節,但有關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發現。

  成書年代不晚於春秋時代(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夏小正》按12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當月星象、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從事的農業和其他活動。例如,書中記載道:

  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鬥柄懸在下。

  三月,參則伏。

  四月,昴則見,初昏南門正。

  五月,參則見,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鬥柄正在上。

  七月,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鬥柄懸在下則旦。

  八月,辰則伏,參中則旦。

  九月,內火,辰系於日。

  十月,初昏南門見,織女正北鄉則旦。


私曆,周曆,桌曆還有什么曆

2020-03-24 10:55:20 | 派報印刷

  曆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曆年、曆月、曆日和回歸年、朔年曆 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

  回歸年約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約為29又1/2 日。年長不是月長的整數倍,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月長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不同的文明,在協調年月日的時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羅馬人在開始的時候,采用的是每兩年插入3/4個月的做法,後來逐漸將每年多於12個月的日子分到各個月裏,逐漸演變成宮分曆,也即是太陽曆。天主教文明影響下的格裏高利曆,亦即是國際普遍采用的公曆,是太陽曆;波斯曆,也是太陽曆。

  中國人、印度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則比較重視朔望月的意義,依然采用農民曆印刷月分曆。其中,中華曆、印度曆、猶太曆是陰陽合曆,一年有12或13個月;伊斯蘭曆是太陰曆,一年只有12個月。

  宮分曆的日期和季節比較契合,月分曆的日期和季節則有工商日誌 一定的偏差。月分曆中,太陰曆的日期和季節的偏差,每年約11天一直累計下去,約32個年之後,累計偏差會達到一年;而陰陽合曆,則通過置閏的方法,將曆日和季節的偏差控制在一個月以內。

  猶太曆的置閏法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猶太曆是以春分為太陽年節點,春分始終處於猶太曆的第一個月,閏月則置於最後一個月之前。

  中華曆和印度曆的置閏法則比較複雜。中華曆和印度曆,是以進入曆月的星座決定月份的排序,無星座進入的月份置閏。

  月分曆的日期和月相比較契合,宮分曆的日期則和月相完全無關。

  分類

  古今中外有多少種曆法,我們沒有統計過。總之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曆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曆法。時代愈近,科學愈發達,測試手段愈先進,曆法就愈科學。我們中國從古到今使用過的曆法,就有一百多種。不過不管有多少種曆法,都可以把它們分別歸到以下三大系統中去:陽曆、陰曆、陰陽合曆。這是因為計算時間,要么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么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么把兩種周期加以調和。前者屬於陽曆系統,後者屬於陰曆系統,調和者則屬於陰陽合曆系統。

  1.太陽曆

  太陽曆簡稱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要求曆法年同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點是定一陽曆年為365日,機械地分為12個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曆還有29或28日為一個月者,例如每年二月),這種“月”同月亮運轉周期毫不相幹。但是回歸年的長度並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時48分46秒餘。陽曆年365日,比回歸年少了0.242199日。為了補足這個差數,所以曆法規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為366日,叫閏年,實際是閏一日。即使這樣,同實際還有差距,因為0.242199日不等於1/4日,每4年閏1日又比回歸年多出約0.0078日。這么小的數字,一年兩年看不出什么問題,如果過了100年,就會比回歸年多出約19個小時,400多年多出近75個小時,相當於3個整日多一點,所以陽曆曆法又補充規定每400年從100個閏日中減去3個閏日。這樣,400陽曆年閏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歸年的總長度146096.8796日多2小時53分22.5秒,這就大體上符合了。這種曆法的優點是地球上的季節固定,冬夏分明,便於人們安排生活,進行生產。缺點是曆法月同月亮的運轉規律毫無關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兩月之交又往往滿月當空,對於沿海人民計算潮汐很不方便。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曆,就是這種陽曆。

  2.月亮曆

  月亮曆簡稱陰曆,是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要求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長度是29日12小時44分2.8秒,即29.530587日,兩個朔望月大約相當於地球自轉59周,所以陰曆規定每個月中一個大月30日,一個小月29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由於兩個朔望月比一大一小兩個陰曆月約長0.061日(大約88分鍾),一年要多出8個多小時,三年要多出26個多小時,即一日多一點。為了補足這個差距,所以規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個大月,5個小月。這樣,陰曆每三年19個大月17個小月,共1063日,同36個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約2小時25分9.1秒了。陰曆年同地球繞太陽公轉毫無關系。由於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歸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陰曆的新年,有時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時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國家用的回曆,就是這種純陰曆。

  3.陰陽合曆

  陰陽合曆,即陰陽曆,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曆法。它既要求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曆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是一種綜合陰、陽曆優點,調合陰、陽曆矛盾的曆法,所以叫陰陽合曆。我國古代的各種曆法和今天使用的農曆,都是這種陰陽合曆。


引起膠印印金變色的原因及預防

2020-03-24 10:54:14 | 派報印刷

  一、膠印金墨的基本構成

  銅金粉(鋁銀漿)30~50%

  膠印調金油70~50%

  充分混勻銅金粉(鋁銀漿)與調日曆金油即可成金銀色油墨

  二、造成印金變色的成因及預防措施

  1.紙張的酸堿度

  由於制漿和造紙過程中處理不當的原因,如紙漿中帶有有機酸或漂白時剩下殘氯,會使紙張呈月曆酸性,而加堿性填料、色料時就會使紙張呈堿性。紙張若呈酸性,酸性的紙張將起著抑制印跡氧化結膜幹燥的作用,使幹燥速度慢;而堿性太強的紙張,在印刷過程中的堿性物質將不斷地傳送到水鬥液中,使原本偏弱酸性的潤版液被中和,影響了正常的潤版液PH值,造成剩餘的油墨變色變質,另外,會使油墨乳化,造成浮髒。因此,選擇的紙張PH值為7,即呈中性是最理想的,可以有效避免變色。

  2.潤版液PH值與水墨平衡

  利用印版圖文部分親油疏水、非圖文部分親水疏油原理的膠印印刷,潤版液中的酸性物質可以起到三角桌曆版面清潔除髒的作用,但是酸性過強容易造成印金變色,失去金屬光澤,造成印版花版,印跡慢幹、背面粘髒等質量問題;而酸性太弱,印版網點圖文起髒、糊版。所以一般潤版液的PH值控制在5~6為宜。水墨平衡就是在印版不起髒、不糊版的前提下,使用盡量少的水分,使油墨的乳化量控制在25%以內的最小范圍。因為水分過大,容易造成印金墨色過淡,金墨無光澤,顏色不鮮豔,金墨被乳化,紙張伸縮變形造成套印不准等質量弊病;水分過小,容易使版面起髒,起油膩及出現並級糊版等問題,所以掌握水墨平衡非常關鍵。另外,中間輥必須脫離墨路與水路系統,也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方法。

  3.印刷速度

  印刷速度過快,容易使墨輥間產生激烈磨檫,-上海素墨不幹膠印刷-進而產生的熱量使油墨變色,一般的經驗是控制在5000張/小時為宜。

  4.銅金粉、鋁銀漿的氧化

  銀粉和金粉具有容易氧化變色的弊病,所以未使用完的金銀粉必須盡量隔絕空氣密閉保存,且存放時間不宜太長。

  5.調金油的酸堿度

  銀粉和金粉都具有容易氧化的性質,所以使用的調金油必須是氧化性小、酸堿度在中性的快幹快固、高黏度樹脂油,為了避免長期保存而起氧化,並最好采用即用即調的自調配方法,可以進一步提高防氧化變色。


提高ps版耐印力的幾種方法

2020-03-24 10:53:11 | 派報印刷

  1.著水輥、著墨輥與印版接觸時,軸向竄動應盡可能小,與印版不接日曆觸時,其周向旋轉靈活自由。

  2.選用著水輥與著墨輥的硬度要適當,且圓度較高。

  3.根據機器使用說明書,合理調節橡皮滾筒與印版滾筒之間的壓力,以減少對印版的摩擦。

  4.合理使用催幹劑,防止油墨在傳遞中過早幹燥,保持其流變性,滿足月曆印版圖文部分剩餘墨層的需要,以保護印版。

  5.烤版。PS版經過曝光、顯影、除髒後,在230~250℃下經過一定時間烘烤,上海印刷公司使原來的感光層分子結構發生變化,形成立體網狀結構,成為牢固的圖文基礎。

  6.陽圖型PS版要避光保存。

  7.潤版液的pH值要適宜。

  8.選用表面光滑、不含雜質三角桌曆的承印物。

  9.認真調節著水輥、著墨輥與印版表面的接觸壓力,調節應在印版非圖文部分進行


桌曆還有什么曆

2020-02-10 15:39:21 | 派報印刷

  曆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曆年、曆月、曆日和回歸年、朔年曆 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

  回歸年約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約為29又1/2 日。年長不是月長的整數倍,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月長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不同的文明,在協調年月日的時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羅馬人在開始的時候,采用的是每兩年插入3/4個月的做法,後來逐漸將每農民曆印刷年多於12個月的日子分到各個月裏,逐漸演變成宮分曆,也即是太陽曆。天主教文明影響下的格裏高利曆,亦即是國際普遍采用的公曆,是太陽曆;波斯曆,也是太陽曆。

  中國人、印度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則比較重視朔望月的意義,依然采用月分曆。其中,中華曆、印度曆、猶太曆是陰陽合曆,一年有12或13個月;伊斯蘭曆是太陰曆,一年只有12個月。

  宮分曆的日期和季節比較契合,月分曆的日期和季節則有一工商日誌 定的偏差。月分曆中,太陰曆的日期和季節的偏差,每年約11天一直累計下去,約32個年之後,累計偏差會達到一年;而陰陽合曆,則通過置閏的方法,將曆日和季節的偏差控制在一個月以內。

  猶太曆的置閏法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猶太曆是以春分為太陽年節點,春分始終處於猶太曆的第一個月,閏月則置於最後一個月之前。

  中華曆和印度曆的置閏法則比較複雜。中華曆和印度曆,是以進入曆月的星座決定月份的排序,無星座進入的月份置閏。

  月分曆的日期和月相比較契合,宮分曆的日期則和月相完全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