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扉-(壺中滴滴流・・・養身・潤心)

出身地:中国蘇州。現定居日本東京。
興趣愛好:写作、音楽欣賞、做瑜伽。

相信你能成功,你就能成功

2017-09-30 10:38:52 | Weblog
成功意味着得到许多美妙、积极的东西。
意味着个人财富增长,意味着赢得赞赏、地位与尊重,意味着自由与自尊。
总之,成功意味着获胜。

每个人都想成功,信念可以移山。
你相信能够成功,就能成功。
信念,就是相信自己“能行”的态度,
会制造必要的力量、技巧和动力。
当你相信自己能做到,
以“我要达到巅峰”的态度对待工作,“怎么做”就会产生。
相信成功是成功者具备的基本的、绝对的要素。
相信自己价值很小,无法成就大事,就做不成大事。
相反,相信自己有价值,能处理庞大艰难的任务,
就确实解决许多大问题。
每个人都是个人思想的产物。
拥有更大的信念,诚实、正直地相信能成功,
然后发动攻势,大信念会产生大成果。

所有能将机会转换为回报的人,
都是“思想致胜”的聪明人。
通往成功的大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敞开,
你要向自己发出宣誓,走进去,
获取想要的东西。
他们创造了奇迹,为什么你不加入?
这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
相信自己,相信能成功!

如何培养信念的力量:
1、总是想着成功,不去想失败。
成功思想设定成功思维,
创造成功的计划和行动的愿望。
失败思想则导致失败的想法。

2、随时提醒自己,你比想象得更好。
成功者是有着坚定信念的普通人,
绝对不要打折销售自己。

3、相信大思想能创造神奇。
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信念的大小,
总是想着大目标,就能赢得大成功。
记住,大想法和大计划常常比小愿望和小计划更容易实现。
个人发展和成长计划,必须提供内容,
即“做些什么”;必须提供方法,即“如何去做”;
必须带来成果。诚心诚意地应用这些计划,
将为你带来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成功。
——大卫.舒尔茨《大思想的神奇.成就梦想的秘密》

根治你的“借口症”

2017-09-27 12:06:22 | Weblog
人总有大堆理由去解释
为什么自己不行。
这是“借口症”者
经常出现的心理活动。
然而,
每当为自己找到开脱的
理由后,
这些理由便在他的潜意识中
扎根下来。

《大思想的神奇》
🔻▼▼
根治你的“借口症”~
研究发现,
不成功的人深受一种
“思想病”的羁绊,
此为“借口症”。
为什么成功者
不断向前迈进,
而失败者却几乎
连站稳脚跟也很难:
一个人越成功,
越不会找借口。
平庸者制造的所有借口,
成功者都没有采用。

健康借口症
以健康为借口,
解释和原谅自己
未能达成某件事情、
未能担起的某种责任、
未能赚钱以及未能成功。
预防健康借口症的
疫苗有四方面:
绝不谈论你的健康、
绝不忧虑你的健康、
感恩自己是健康的、
经常提醒自己运用身体。

智力借口症
大多数人
常犯的智力错误是:
低估自己的智力
和高估别人的智力。
真正的关键不在于
拥有多少智力,
而在于如何运用
现有的智力。
引导智力的思想,
比拥有多少智力更重要。
治疗智力借口症的
方法有三种:
绝不低估自己的智力,
绝不高估别人的智力;
每天多次提醒自己态度
比智力更重要;
思想能力比记忆能力
更有价值。

年龄借口症
此类人永远找不到
适当年龄,
一旦打破年龄的镣铐,
就会大大增加
生命和成功的年限。
治疗方法是:
积极正视目前的年龄、
计算你的生产力时间
还剩下多少、
将未来投资于
真正想做的事。

运气借口症 
千百年来智者们
告诉我们:
万事皆有因。
如果用运气来决定
谁做什么、
谁到哪里去,
所有的企业都会
顷刻瓦解。
任何登峰造极的人,
都凭着卓越的态度、
将正确的常识运用于工作
而达致高峰。
成就与运气没有
任何关系。
征服运气借口症的
方法:
接受因果法则;
成功来自善用成功的原则,
用正确方法做成功的事,
不要成为但愿者。
・・・🍃🍃🍃・・・
思想,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都会由于不断重复的
滋养而日益强壮。
对自己的健康感到感恩,
是防止新病以及新症状
非常有威力的疫苗。

回到初衷

2017-09-24 11:41:13 | Weblog
“小山薰堂”这个名字
可能很多中国人都觉得陌生,
但只要告诉大家他是电影
《入殓师》的编剧,
人们就知道他是哪一位了。
《回到初衷》
是一本讲营销策划的书,
但通篇都没有营销
或者似类成功学似的案例,
仿佛如它的电影一般,
只是静静讲述
“让更多的人幸福”
做为策划的出发点。
作者小山薰堂告诉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
捡拾创意的种子,
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灵感不断,
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发自内心的让他人幸福,
自己也会从中得到幸福。
小山薰堂从这个角度出发,
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
无聊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把每天都变成特别的纪念日,
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
有意思的事情,
不浪费每一次相遇
(哪怕是陌生人),
并种下创意的种子。
当你需要策划时,
你会发现
总有某些深埋在心田的
创意种子开始发芽了。
策划就是服务,
而服务的目的就是让人幸福。
本书将带你回到创意的初衷,
以让更多的人幸福为出发点
来定义幸福和成功的概念。

小山薰堂:
编剧,大学教授,
创意顾问。
1964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
毕业于日本大学。
2008年推出电影《入殓师》,
获得第81届美国奥斯卡……
外语片奖;
2010年策划“熊本惊喜”活动,
让熊本县一举成为风靡日本的
旅游景点;
2011年推出“熊本熊”,
获全日本吉祥物票选活动头名;
2012年推出短片
《在熊本等你》,
获日本东京国际短片影展大奖;
2014年推出歌曲Stand Alone,
被选为NHK年度大戏
《坂上之云》主题曲。

横跨各领域的创意鬼才
小山薰堂说:
很多时候,
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外星人,
把原来的知识体系清除掉,
重新的来看待这个世界。
好比你第一次降落在地球上,
看到了一棵树,
但树这个物种你们星球是没有的,
那么你会如何看待
这棵树在随风摇摆呢?
创意的种子就是这样种下的。
也许很多年前你看的一本小人书,
都会成为创意的源头。
小山薰堂通过无数实践
总结出来的创意秘诀:
洞悉人性,
回到初衷,
以“让更多人的幸福”
为出发点来定义成功。

《回到初衷》文摘*
像写情书那样写策划方案:
为身边的人写文案或策划案,
要像写情书一样。
其实你就是在求爱,希望对方能够动心。

教我这个秘诀的人是林安二先生。
我念日大艺术学院时,曾在文化电台打工,
担任助理导播,他是当时的制作人。
是林安二先生首先开启了我写作的契机。

当初打工的学生除了我以外还有许多人,
但有一天林安二先生突然叫住我,说:
“你要不要写点儿东西?好像很不错喔。”
我吓了一跳,问:“写什么好呢?”
他说:“无所谓,只要是你喜欢的东西就好。
”他这么说,倒不是一开始就打算使用我
写的东西,只是作为人才培养罢了。
后来,他说要支付我稿费,
一期内容3000 日元,每个月播出4 次,
光稿费我就可以收到12000 日元!
我当时心中直呼:“太幸运了!”

不过我想,这种机会毕竟很少。
至少到现在,我没再听说过有类似的机会。
“写出能卖钱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
”林安二先生当时对我这么说,
“重要的不是‘因为想写所以写’,
而是要提出能够符合对等价值的东西。
单纯为了自我满足是不够的,
你必须在这种紧张感中创作才行。”
没有设定题目,自由发挥,
写什么都不要紧,
这件事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为了发掘写作的题材,
我必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蛛丝马迹,
然后在某一天把它变成一首诗、
一篇短篇小说,或是一部讽刺漫画。

林安二先生虽然这么说,
但他并未给过我特别的指导,
他只是我的一位读者。于是我为了得到他
读完文章后的会心一笑,或者说
“这篇东西很有趣”的反应而去写作,
这样的写作心情简直像是在写情书,
而且至今未变。

换句话说,我学到的基本规则是:
创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讨某人的欢心。
而让某人欢喜的结果将使自己也感到开心,
甚至得到某种回馈。在我看来,
写作的乐趣以及以编剧为目标的出发点,
应该就是这个吧。

把“策划”换成“动脑筋”
我的公司有一间叫小山薰堂“ORANGE
小铺”的面包店,店里卖咖喱面包。
刚开始推出咖喱面包时,无人问津,
就算挂出“新鲜面包刚出炉”的招牌,
大家也只是从店门口匆匆走过。
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先挂出“再等20 分钟出炉”,
然后换上“再等10 分钟”“再等5 分钟”
等倒计时的牌子,
结果买面包的人居然排起长龙。

说到策划,听起来好像很困难。
但是,假如我们把“策划”换成“动脑筋”呢?
我想任何人都有通过动脑筋
让事情变得更好的经验吧。
我们预先提示咖喱面包出炉的时间,
就是想要让商品产生限定感。
换句话说,所谓策划,
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所动的脑筋与巧思。

以日常事物为例,
为了让我们在开冰箱时容易拿饮料,
饮料柜设计在靠近冰箱门的地方;
为了容易取出手机,在皮包里加一个
可以放手机的袋子……这些都是策划。
你可以埋下更多这样的种子。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改变视点
或者花一些心思,就能让日子变得更轻松,
自己也可以更快乐。

小山薰堂,
一个横跨各领域的创意鬼才,
每跨足一个领域都会
创造新的传奇,
无论是无聊的日常生活,
还是高压状态的工作,
他都能把每一天
变成特别的纪念日。


胡萝卜怎么吃才健康

2017-09-21 11:28:18 | Weblog
​胡萝卜是一种
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
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外,
还蕴藏丰富的钙、钾、
铁等物质。
特别是胡萝卜素
是保持眼睛、
皮肤及粘膜正常
健康的物质。
胡萝卜素有
“士人参”之美称,
其外表虽粗而其色其味,
但胡萝卜素
属于脂溶性物质,
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时,
才能在人体肝脏、肠壁中
胡萝卜素酶的作用下,
转变成维生素A,
为人体所吸收。
如生食胡萝卜,
就会有90%的胡萝卜素
成为人体的“过客”
而被排泄掉,
起不到营养作用。
所以胡萝卜不宜生吃。
用油爆炒
是最好的食用方式 。
它有更多让你一生
都健康的营养价值:

1.让双眼明亮动人
胡萝卜为什么可以对视力
有所帮助吗?主要是因为
维生素A与β胡萝卜素具有
促进眼内感光色素
生成的能力,
加强眼睛的辨色能力,
也能优化眼睛疲劳
与眼睛干燥的问题。
2.预防癌症
胡萝卜里的β胡萝卜素
与维生素A,
可以减少癌症患者体内
75%的致癌细胞。
3.抗氧化
红萝卜中富含的维生素A、
C、E、
及β胡萝卜素、
茄红素,
都是相当良好的抗氧化剂,
很少有一种蔬果
能像红萝卜一样,
拥有这么全方位的
抗氧化成分。
4.让皮肤漂亮
β胡萝卜素在人体中
化转化为维生素A,
再加上红萝卜原本
就拥有的维生素A,
这两种营养素能够增强
上皮组织的完整与生长,
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
让皮肤水嫩漂亮、
防止肌肤干裂。
5.调节免疫功能
红萝卜的多种营养素
与抗氧化成分,
皆具有调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
红萝卜中所含的木素质
更具有提高有机体
免疫力的功能。
6.预防感冒
研究显示当体内的
胡萝卜素不足时,
呼吸器官如支气管
等部位的黏膜
会变得较脆弱,
容易罹患感冒。
7.预防心血管疾病
专家针对胡萝卜做研究,
发现β胡萝卜素
能降低中老年人
罹患心脏病的机会,
近年来也有研究报告
帮助茄红素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良好功效。
8.预防便秘
其实每一种蔬果中
多少都包含一些纤维质,
都具有预防便秘的效果,
胡萝卜也不例外。
如果你不喜欢
胡萝卜的味道,
加蜂蜜或其他蔬果
打成的综合果汁,
可以减少它的味道。
9.促进新陈代谢
胡萝卜中的维生素B群,
让它具有减压、
恢复疲劳,
还能促进新陈代谢,
为你的减重计划加分!

胡萝卜始于
味甘性平的食材,
任何体质皆能食用,
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胡萝卜洗净剁成块
可与鸡或猪骨煲成汤,
营养倍增;
切成丝可炒肉,
味道鲜美,
煎成烙咸甜随意;
而胡萝卜榨成汁配入水,
苹果酸,维生素C等
经科学技术加工提炼
便可成为一种营养、
可口、消渴。

“不持有生活”是什么?

2017-09-18 11:17:05 | Weblog
金子由纪子主张通过
“拥有少量的有用的、
有品位的东西,
过简洁而快乐的生活”。
金子由纪子,
1965年出生,
曾任出版社编辑,
现为自由作家,
写作领域广泛,
涉及生活方式、健康、
教育等各个方面。
非常多女性
有着这样的经验:
家里衣柜里
衣服已经多到没处可挂,
却依然克制不住购买冲动,
而且面对满柜的衣服,
依然觉得没啥可穿的;
房子里已经因为太多的
物品显得促狭,
依然忍不住因为清货便宜
又买了一个
几乎从来不用的家伙……
在各种奢侈玩法层出不穷的今天,
每天遭受各类广告
和欲望的狂轰滥炸,
像日本作家金子由纪子那样,
深谙“不持有的生活” 之道,
恐怕是孑然独立的最好姿态。
“不持有的生活”:
为生活做减法
拥有少量的有用的、
有品位的东西
这个新鲜概念
是由日本家庭主妇
兼自由作家
金子由纪子率先提出的
生活主张。
对物质,
你当然可以选择持有,
但是你也可以
理直气壮地选择不持有。
金子由纪子旗帜鲜明地
表明自己的不持有原则:
超过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
不持有;
不留恋的物品,
不持有;
无法回归自然
或转让其他人的物品,
不持有;
和己的生活风格不符的物品,
不持有。
她提倡
“拥有少量的有用的、
有品位的东西,
享受简朴而快乐的生活”。
与其在管理各种物品上
耗费心力,
不如把时间、
空间留给更重要的人和事。
金子由纪子提出的
“不持有的生活”
还是以新鲜的概念
迅速掳获了
众多年轻人的心。
关键是她提倡的
不仅仅是父母辈
身体力行的“省”,
而是更加强调在
提高审美趣味基础上的
简约之道。
一旦提高了审美品位,
那些廉价的东西
自然无法入你的法眼,
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使身心都从物质的
束缚中松脱出来。

7种生活习惯
助你迈进“不持有”一族
1.不拿。
免费得到的东西,往往囤积不用。
“不持有”的第一步就是“不拿”,
不拿免费塑料袋;
免费发送又用不到的赠品,
也要坚持完全不拿的态度。

2.不买。
冲动购物感觉痛快,
买完东西感到后悔的状况也不少,
因此只要是“没买也无所谓”的东西,
就坚持不买,家中就只会出现真正喜欢、
真正必要的东西。

3.不储存。
不囤积保鲜膜和卫生纸这类消耗品,
好像占了便宜,却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浪费。
一旦停止囤积,使用时就会更谨慎,
并且想出各种生活小妙招,
例如以密闭容器代替保鲜膜、
纱布代替卫生纸,自然能降低消耗品的
使用率,换来神清气爽的好生活。

4.丢弃。
养成丢弃的习惯,
杂志或小册子超过一定数量,
就丢掉;没再使用的漂亮糕饼盒子、
过期的食物和调味料,也丢掉。
用美观的袋子,作为垃圾分类的容器,
让丢弃这件事,变得轻松愉快。

5.替代。
添购一样物品前,先想想家里是否有
其他东西可替代?例如一年可能只用到
一次的漏斗,就用现有的塑料板
卷成漏斗状来代替,
如此就能避免多持有一个东西;
活用现有物品,不是为了弥补贫困,
而是为了创造丰足。

6.借用。不常用的东西,可以借用或租用,
和其他人一起使用更多物品,
每个家庭或许就会减少
囤积少用物品的情况,
避免压迫居住空间,减少无谓的浪费。

7.没有也无所谓。
购物前,务必自问:
这个真的是必要的吗?
也许能得到“没有也无所谓”的答案;
生活中这种东西,应该很多。

简洁生活正流行
物质生活的丰富
人人受益,
但是也带来
无法摆脱的困惑,
富是富了,
但幸福感哪儿去了?
金子由纪子提出的
“不持有的生活”
之所以贴近人心,
恰恰因为其精神内涵
暗含了人们追求
身心平静的愿望,
其行动纲领也带给迷惑的
人们最切实的指导。
对抗物欲缠绕,
追求简朴生活的
愿望其实早已有之。

“不持有生活”准则
带购物袋出门,
拒绝塑胶袋
回家马上确认信箱,
不要的文件
即归为资源垃圾
减少购买需拆封
或只需要微波烹调的食物
不拿免费的物品
购物时带着事先列好的
清单同行
用家里现有、
自己喜欢的餐具吃饭
早三十分钟起床
早上一起床就打开窗户,
呼吸新鲜空气
尽量要吃早餐
丢弃垃圾袋之前将其缩小,
减小体积
四楼以下,
尽量爬楼梯
自觉急躁、
焦虑的话,
做深呼吸
每天一定看天空一次
不要边吃饭
边看什么或读书
回到家,
包包和外衣放在
固定的地方,
衣服暂放时要折好
晚餐尽量自己做
只在预订的时间看电视,
只在预订的时间上网
睡觉前,
确认手机、
相机是否已充电,
事先做好明日外出的准备
买物品时,
以要使用10年以上为前提。

庄子的养生术

2017-09-15 10:01:21 | Weblog
心底无私的人,才能胸怀博大浩远,
不计较功名利禄,生活物质“取之有道”,
才能够知足常乐,心地坦荡,必获大寿。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庄子,
就认识到生老病死如同昼夜一样,
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他以古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生死观为训,
在生之年不寻欢作乐,空耗精力,
也从不因为“老之将至”而畏惧死亡。
庄子活到83岁,无疾而终,
他的寿命比同时代的人平均寿命翻了一番多。
一是少私
他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
一个人如果私心满腹,遇事便会斤斤计较,
患得患失,思想上终日不得其安,
久之必致形劳精亏,积虑成疾,疲困不堪,
必“殆而已矣”。只有剔除求名贪财之心,
使精神宽慰,“可以保身,可以养身,可以尽年”。
心底无私的人,才能胸怀博大浩远,
不计较功名利禄,生活物质“取之有道”,
才能够知足常乐,心地坦荡,必获大寿。
“少私多寿”,是庄子总结的养生规律。
二是寡欲
“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
纵欲必招祸染病。一个人如果抑情欲,
就不会欺男霸女,损肾伤尊;节食欲,
就不会谋财害命,贪吃伤身;
寡权欲,就不会投机钻营,逢迎伤神。
“多行不义必折寿”。
只有做到知其荣、守其辱、安其身、
图其志、创其业、洁身自好的人,
才堪称大丈夫,伟男人。
“寡欲多寿”,是庄子推崇的养生要诀。

三是清静
庄子认为静默祛病。
如果一个人终日躁动不安,思想不能逸息,
定会心力交瘁,百病丛生。
他提倡,凡有志于养生者,
都应当磨炼自我控制的能力,
要善于在纷乱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放松,
自我稳定,做到轻松自如。
为此,他首创了以“头空、心静、身松”
为要领的“静坐功”。
“清静多寿”,是庄子倡导的养生法则。
四是豁达
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庄子主张处世要乐观。
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鹤,
十步一啄,百步一饮,消遥自得,
幽闲自如,因而得以保生;
而笼中之乌虽然饮食充足,
但有翅难飞,蹦跳不能,
成天低头不鸣,无精打采,因之难以全生。
一个人长期锢于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之中,
必然会忧愁苦恼,“病由心起”。
“豁达多寿”,是庄子养生和处世的切身经验。

日本人“简单”生活中的奥秘

2017-09-13 12:55:31 | Weblog
很多中国人前往日本,
喜欢使用日本制造的商品,
从喜爱日本商品
最后成为坚定哈日粉丝。
很多中国人说,
日本人生活太简单。
中国人喜欢使用日本商品,
而过欧洲的生活方式。
确实每一个国家都有长处与短处,
瑞士的钟表,德国的汽车,
美国的汉堡。
而真正的日本生活
其实就是
追求没有压力的简单生活。
如何做到没有压力?
很简单,
没有牵挂就没有压力,
人要从一切需要牵挂,
担心的事务中完全解脱出来。
日本人是如何提高效率的呢?
把碍手碍脚,
或者任何不能激发兴趣
(习惯,人或者餐饮)
都要简单地扔掉(忘记)。
这就是最近在日本非常流行的
“断舍离”生活方式。
如何解释“断舍离”?
这个词语是从瑜伽中引伸出来,
断:断行,
舍:舍行,
离:离行。
人生中,
人要不断地与物质脱离关系,
扔掉不必要的东西,
让人从对于物质的
执着重解放出来,
减轻负担,
使生活轻松的哲学理念。
日本人为何要“断舍离”?
这是因为日本地少人多,
都市居住狭小,
如果东西太多,
就会感觉空间狭小,
感觉压抑。
这样有了“断舍离”,
就会产生出空间,
把85%的无用扔掉,
而剩下的15%的东西
就是很重要的物品,
反而会更加爱惜。
日本年轻女性近藤麻理惠
在欧美大红大紫,
她不是演员,
也不是艺术家,
更不是科学家,
而是出生于1984年的八零后。
现在的工作是
整理顾问质询公司的CEO,
她的出名
各种日本的整理整顿方法,
在日本这样很平常,
而在欧美简直是发现了
新大陆,
对于空间的整理,
对于时间的整理,
都是很新鲜的事务,
所以她还被《时代》杂志
评为影响世界100人之一。
在日本东京
还有早晨通勤时的拥挤,
还有很多公司晚间的加班,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
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
追求着心灵的港湾。
实践“简单生活”的人,
以及向往
“简单生活”的欧美人,
还有在生活压力中
度日的人们,
或许需要对照自己的生活,
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金童玉女│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

2017-09-09 12:22:10 | Weblog
1980年10月5日,
正当山口百惠声名鹊起,
顺风扬帆之际,
山口百惠
在日本武道馆舞台上
像仙女一样出现在
大家面前,
放下麦克风,
宣布与相恋男友日本影坛
著名男影星三浦友和结婚。
她同时宣布
从此告别日本影坛,
不再重返演艺舞台。
她的急流涌退,
让在场的所有观众
无不怅惋唏嘘,
甚至泪流满面。
当时人气盛极、
红遍东亚的山口百惠
在日本武道馆
唱了《在再见的路旁》
最后一曲。
结束后
口百惠留下了
白色的麦克风飘然离去。

1959年1月17日,
山口百惠生于日本东京都
涩谷区惠比寿。
1962年她四岁,
母亲山口正子被父亲遗弃,
百惠与母亲及妹妹
移居横须贺市。
1972年12月,
13岁的山口百惠
在第五届
“明星诞生”歌唱比赛中
以一曲《回转木马》
崭露头角并获得第二名。
1973年她十四岁,
参加了“明星诞生”节目,
获得季军。
从此成为日本的偶像歌星,
所唱的《一夏的经验》、
《秋樱》、
《曼珠沙华》等
歌曲至今仍被传唱。
1974年百惠十五岁,
拍摄影片《伊豆的舞女》,
这也是她第一次
和三浦友和共同演出。
1980年11月19日,
宣布息影的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
举行婚礼,
当时不少人感到惋惜和遗憾。

多年来,
清纯靓丽的山口百惠
是日本广大观众
心目中的女神。
她既是歌星,
又是日本影坛
如日中天的影星。
她的表演和歌曲
曾经风靡日本的千家万户。
尽管山口百惠演艺俱佳,
但她向来是一位
较传统的日本女性,
她为了自己所爱的人
宁愿付出一切。
关于他俩的爱情,
山口百惠曾这样形容
第一次相遇:
“这个穿着蓝色运动装的
健康男子,
像是一个到公园里来
锻炼的运动员。”
那一年,
百惠15岁。
同年,
两人首度合作
《伊豆的舞女》,
该片获得巨大轰动。
也正是在这次合作中,
俩人情愫暗生。
同时,
她认为自己从影几年,
工作太累,
如果婚后继续工作,
势必将影响家庭生活,
她不愿这样,
家庭对她来说也许是
头等重要的,
因此,
她宁愿隐居幕后,
遮住自己往日的光辉,
静下心来做一位贤妻良母。
山口百惠的结婚与引退,
在日本列岛曾引起过
一场狂热的“百惠幻像”。

1980年,
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
结束4年浪漫的恋爱路程
走进了婚礼教堂。
三浦友和目前依然
活跃在日本影视圈,
而山口百惠
无悔地回归了家庭。
她发自内心地表白:
我希望自己能平凡地结婚、
生孩子,
这就是我的梦想。
1984年,
山口百惠生下长子,
第二年再生一子。
三浦介绍说,
两个孩子的培养基本上
都是百惠在承担。
她十几年如一日,
每天早上都按时起来
给孩子做饭。
当时,
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没有供餐,
因此除了早上吃的,
还要准备好饭盒。
接送孩子上学不用说
也是百惠的分内事。
他俩的婚姻
恩爱37年被称楷模
“在婚后面临各种各样的
状况之下,
到底有什么秘诀
能保持夫妇圆满呢?
作为自省式的答案,
我启用了‘相性’这个关键词。”
在三浦友和本人执笔
创作的自传《相性》该书中,
三浦友和畅谈了
与妻子如何维系夫妻
感情的话题。
“我和她没有吵过架。
可以说我遇到了非常优秀、
与我缘分相投的她,
并成为了夫妻……
与她相遇至今三十多年,
一直幸福地过来了,
所以相信我的感觉应该没错。”
如今的平淡幸福夫妻
就像三浦友和
在自己首部自传书《相性》
(日语中缘分的意思)
当中所述的那样,
“我和一位与自己性格
相合的女子完婚……
彼此之间有着非常坚实的
基础和信赖感,
正是有了内人的功劳
自己才能够走到今天……”
这对上世纪80年代
风靡中国的“金童玉女”,
仍在幸福地书写着
“王子与公主”的童话……

三浦友和山口百惠
有两个儿子,
都继承了父母的事业,
进入演艺圈。
大儿子三浦佑太朗
出生于1983年,
现在是一名歌手,
二儿子三浦贵大
出生于1984年,
现在专心演戏。
两个孩子已届而立之年,
三浦佑太郎清秀俊朗,
更像父亲;
三浦贵大朴实忠厚,
更像母亲。
2008年2月,
三浦佑太朗加入
四人男子组合Peaky SALT,
不想依靠父母的名气的他,
还曾一度隐姓埋名。
不过当父母身份曝光后,
他们的碟片才销路大开。
2010年9月20日,
三浦佑太郎宣布:
Peaky SALT停止活动,
但自己还是会在
音乐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祐太朗在去年亮相
开始唱百惠歌曲,
得到了日本广大观众的赞叹,
今年8月26日,
在电视24小时特别节目上,
他在日本武道馆
唱了百惠告别歌曲
《在再见的路旁》时,
仿佛“百惠神话”的复活,
给人们带来了新希望。
小儿子三浦贵大,
2009年就接拍了影片
《RAILWAYS》,
继承父母衣钵,
闯出一番事业。
一年后,
三浦贵大便凭此角色
获得了有“日本奥斯卡”之称的
第35届报知电影奖
最佳新人奖。
他还来中国,
拍摄了自己的首部动作片
《极速先锋》。
作为三浦友和、
山口百惠的儿子,
三浦贵大所受到的瞩目
自然非同小可,
带着影片《极速先锋》
来中国宣传的三浦贵大,
就强烈感受到了中国观众
对于自己父母的喜爱。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
三浦贵大透露,
现在的山口百惠,
正享受着一个
普通家庭妇女的生活。
对于父母是大明星,
两个儿子都曾表示,
他们在家中
并没有多少特别感觉。
母亲在他们眼中,
生活很规律,
每天很早起床准备大家的早餐,
然后做一些家务。
而爸爸很忙,
家庭气氛也很好,
父母很尊重他们。

据三浦友和夫妇称,
他们有共同的爱好,
那就是
一起旅行和欣赏电影。
在三浦友和自传书《相性》
全书的结尾,
三浦友和还给妻子写了情书,
除了感谢妻子多年陪伴之外,
还坦诚妻子对自己来说
是最重要的人。
在情书最后,
三浦友和说,
“谢谢你,以后也请多关照。”
对于三浦友和来说,
不论是与事业之间,
与妻子之间,
还是与两个儿子之间,
都有这样的缘分在。
细读这本自传,
字里行间,
满满的都是花甲之年的
三浦友和对人生的感悟。
新婚生活
在和狗仔的周旋中度过。
“夸张点说,
妻子和我的关系就像战友,
是对八卦媒体
同仇敌忾的同志。
因此,
只要顺利进入家里,
那里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让人心情舒畅的空间。
只要能在一起,
不管怎样都很幸福。
转眼结婚十年,
三浦友和送给妻子的结婚礼物
是一对情侣腕表。
“仔细列举来,
这十年里并非每天都是快乐的。
也有很多烦心事。
但我们夫妇二人一起回想,
彼此都确信自己是幸福的。”
结婚二十年,
两人重新打造了结婚戒指,
并再度同游夏威夷,
彼此依然相敬如宾:
“谢谢,接下来还请多多关照。”
结婚三十年,
也就是2010年11月19日,
两人又重新打造了结婚戒指,
并邀请友人举行了纪念宴会。
时至今日,
夫妻俩已有三对结婚戒指。
三浦称,到2020年,
他们结婚四十年的纪念日时,
还将按惯例重做结婚戒指,
并回顾这三十年来的婚姻,
确定自己很幸福。
这就是三浦友和所谓的“相性”。
回首30多年婚姻,
三浦友和披露,
“我们夫妻至今
连一次架都没吵过!”


能守护一生的人只有自己

2017-09-06 11:24:29 | Weblog
上野千鹤子说:
年轻人就算一个人生活
也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可换作是老年人,
一听说是一个人生活,
类似于“一定很寂寞吧”之类的问候
就成了家常便饭。
若是人家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了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替人家操心寂不寂寞岂不成了多此一举!
可能也因为有这种反抗心理,
成为促使我写《一个人的老后》
的理由之一。
暮年这样的人生时刻,
是做减法的时刻,
抛却的可以是金钱,
人情往来,
甚至是子女的要求,
却一定不能忘记自己要什么。
若花光存款可以换来理想庄园,
去享受吧;
若省却无谓应酬可换来世界环游,
别犹豫啊;
若释怀了,
懂得“儿孙自有儿孙福”,
保持这份轻松的心情,
去交际,去养花,
去阅读,
去享受最美的夕阳红!
分享:
有人自愿选择独居生活,
也有人迫于无奈才作此选择。
另一方面,有人和喜欢的人住在一起,
也有人勉强自己和别人同住
(好像后者居多)。
总之,
每个人过独居生活的理由各不相同。
我为了撰写这本书,
采访过多位过着单身生活的女性,
发现每个人在开始独居生活前,
都有一段好长好长的故事。

独居生活千百种
“人出生时孑然一身,死时也孑然一身。”
但就生物学来说这个说法并不正确,
因为人出生时至少还有母亲在身旁。
社会学中,
将一个人出生的家庭称为“原生家庭”,
成家后的家庭称为“婚姻家庭”,
而几乎每个人都有所谓的原生家庭。
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将长大成人
却未离家独立的子女称为
“单身寄生族”,
这些人虽然是未婚的“单身者”,
却不是过着“独居生活”。
现今的日本,
由于升学和就业等各种因素,
离开原生家庭的年轻人日渐增加。
根据统计,
单身家庭的比例之所以提高,
就是由于未婚人口
以及独居老人不断增加的缘故。
随着晚婚、不婚族的增加,
有独居生活经验者
也在人口中提高了不少比例。
我在大学中指导的研究小组,
以“同居情侣的家事分担”
为题所做的毕业论文研究显示,
一般曾有独居生活经验的男性都有较佳、
较主动的家事处理能力,
所以会分担家中的清洁工作。
若要选择另一半的话,
当然是选有独居经验的男人,
毕竟自动自发也是新好男人的条件之一。
此外,在日本,
曾经在大型企业待过的上班族,
几乎半数以上都曾有过单身赴任的经验,
而中老年男性的独居比例也在攀升之中。
为了维持自己平时的饮食质量和生活水平,
这些男性多半都具备家事能力。
由此可见,
独居生活并非只是未婚者的专利。

能“守护一生”的人,还是自己
对年纪稍长的女性而言,
独立生活是种梦想,
婚姻则是脱离原生家庭的一种选择。
因此一心想离家独立的女人
便以男人为踏板,一头栽进婚姻中。
但问题是,这样姻生活怎么可能幸福。
以往,对于幸福婚姻的定义,
就是父亲亲手将爱女交给她的丈夫,
甚至直到现在,
有些婚礼仪式仍然沿袭着这项传统。
“我会一辈子疼爱您的女儿。”
新郎会这么说,
是表示愿意负起保护心爱女人的责任,
我记得日本皇太子也曾经
对雅子妃的父亲这么说过。
但我个人认为,
若要由别的男人来“守护自己一生”,
那就大可不必了。
在我这个世代和我的上一个世代中,
离开父母身边,嫁作人妇,
怀孕生产,为人母亲,
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
是大部分女性必经的人生历程。
然而今日不同以往的是,
随着子女的晚婚、不婚日趋盛行,
新生儿人数锐减,
加上现今社会普遍都是婚后另组家庭,
留在原生家庭中的都是未婚子女,
也可能是造成女性晚婚的原因之一。

女儿之所以成为单身寄生族,
是因为父母不会像过去那样对子女施压,
认为“就是因为你赖在家里,
你哥才会讨不到老婆”。
对大多数女性而言,
再度恢复单身就是度过
子女相继离家独立、
只剩下丈夫和自己、
照顾丈夫等漫长的过程。

“不想孤零零一个人”
或“不想过着家里只剩自己和老公的日子”,
对于有此想法的女性而言,
子女便是宝贵的资产,
她们心里总是抱持着无论孩子几岁,
都想把他们留在身边的念头。
因此,之所以产生单身寄生族,
其实是子女抓住父母私欲的弱点
所打的如意算盘。

上野式暮年生活观:
● 人之所以害怕老,
是因为担心没有办法
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所以接受照护总是需要无比的“勇气”。

● 女人五十才开始,
五十岁的女人还是活力十足,
仍然对许多事情兴味盎然,
可以享受重返单身的生活情趣,
自由自在过日子。

● 与其搬去与子女同住后,
才发现子女负担不了照护之责,
最后只能迁往老人照护中心之类的设施,
还不如始终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安度余生。

● 夫妻关系就像“空气般的存在”,
彼此深切的羁绊,
应该在另一半离开时,
为自己的付出好好自我鼓励一番。



识破甜蜜的谎言│距离产生美感~

2017-09-04 13:44:12 | Weblog

作者千鹤子女士自身也为
步入暮年的女性一员,
给予读者的最大
关怀的呈现。

识破甜蜜的谎言
上野千鹤子语:
“妈,你一个人住不太安全吧?
而且还得处处小心火烛,
要不要搬来和我们一起住?”
子女开口邀年迈父母同住时,
常会这么说,而我称此为“甜蜜的谎言”。
其实,大部分子女都只以自我为中心,
不太会体贴父母,
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优先考虑,
总是想着“如果发生火灾之类的,
我们还得帮忙收拾善后”,
或是“需要照顾的话,
两地奔波可就麻烦了”。

若父母名下有不动产,
搞不好还打着“只要照顾到最后,
也许就可以独占遗产”的如意算盘;
也可能只是在意别人的眼光,
担心自己“丢下老爸老妈不闻不问,
搞不好会被人说是不孝子”。
当然,也有人贪图自己的方便,
心想“与其住得远还得多操心,
不如住在一起,方便照顾”;
甚至有人是因为“丢下他一个人不管,
我是不是太不孝了”,
心生罪恶感才邀父母同住。

根据调查,
子女之所以替父母申请照护服务,
多半是出于自己“明明做得到却不做”
的自责感,
我称这种照护为“义务照护”或“面子照护”。

然而,不管是义务或面子,
都只是子女不得已之下的选择,
而照顾父母又岂能出于这种动机。
虽然我没有小孩,不是很清楚详细状况,
但随着孩子长大成人,
可能有许多父母不但得当“孝子”
(孝顺自己的孩子),
甚至要看孩子的脸色过日子。

“妈,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吧。”
不少人往往会误会孩子的这类提议,
是对自己的一片孝心。
也有些人因为不知道孩子何时
会开口邀约同住,
迟迟无法决定是否翻修房子,
或犹豫着是否要搬进银发族专属住宅。

既然如此,
这些人自然就没有资格去取笑
不知何时能找到结婚对象、
迟迟无法规划人生蓝图
才步入晚婚生涯的败犬一族。

麻烦的是,
偏偏子女们也误认为开口邀父母同住,
是一种牺牲自我、孝顺父母的表现。
我就认识好几个自责“明明可以尽点孝心,
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的女儿和媳妇。
正因为父母和子女都是善良老实的人,
所以才会有同住的提议,
但无论对哪一方而言,
这些话都像是“甜蜜的谎言”。

距离产生美感
上野千鹤子语:
自从母亲去世后,
独居的父亲似乎曾私下向亲友吐露,
希望能和我同住。
父亲去世后,
我从家人口中得知此事时,深感惊讶。
现在想想,那时我的确隐约感觉到,
父亲期待刚与男友分手、
恢复单身的我能陪在他身边一同生活。

毕竟,在我与男友同住时,
父亲总是有所顾虑,
所以当我恢复单身后,
就比较方便长久同住。
只是,好面子的父亲始终没有开口。

“爸,你搬来和我一起住吧!”
一心期盼我能主动开口的父亲,
只好向其他家人透露这个愿望了。
有时我会想,如果父亲真的开口,
我会如何响应?
我想,我大概还是会很干脆地拒绝吧。
因为我很清楚,要和有些任性、
固执的父亲住在一起,肯定会让彼此过得很痛苦。

当一周、两周的孝顺乖女儿还可以,
如果是一个月或一年,可就没办法了。
而这其中的恩怨纠葛,
也是从经年累月的经验中才能得知的啊!
因此,若想当个“孝顺”的女儿,
还是保持点距离,
才能维持长久的亲子关系。
这是我个人十分现实的判断。

同住=孝顺?
上野千鹤子语:
我的大嫂对自己没有开口
邀父亲同住甚为自责,
但就现实考虑,这才是对双方都好的做法。
虽然日本社会认为
“接父母同住”是一种孝顺的表现,
但其实这种观念并不正确。

“老爸老妈,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吧。”
面对儿女这种“甜蜜的谎言”,
年长者可以很干脆地回答:
“谢谢,很高兴你有这份孝心,
但我还是想留在这里。”
这样的回答,才是真正的彼此体贴。

“真的吗?太好了。”
一旦接受邀约,住在一起,
不但可能会失去安稳的晚年生活,
就连亲子关系也可能产生裂痕。
“这是我自愿的,其实一个人住也挺好的。
老妈我啊,有时候也想我行我素一下。”
通常,子女都要听到父母干脆的拒绝才能安心,
消弭心中的罪恶感。
不管父母还是子女,谁都不愿意当“坏人”。

与其搬去与子女同住后,
才发现子女负担不了照护之责,
最后只能迁往老人照护中心之类的设施,
还不如始终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度余生。
因此,我将在本书中陆续为各位介绍
日本各地不倚靠子女也能安心养老的
照护资源所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