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感懷故國。以追憶往事入筆,寫眼前之景與回憶之景。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物,作者卻企盼它早日“了”,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消息,卻引起了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引發了詞人物是人非的惆悵,與他由一國之主淪為階下囚的沉痛。是十分真切而深刻的。
這些詞寫的都是他亡國後的內心劇痛。在這些作品中,流露著沉痛與哀傷的情緒,但又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
在這幾首詞裏,“無限江山”也好,“往事”、“故國”也好,所指都不外乎他過去南唐小朝廷及舊日國主的生活,他留戀的是昔日帝王的享樂,苦痛的是而今囚徒的不幸。所以說,李後期詞作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和感情範圍,基本上沒有離開他那狹窄的帝王生活圈子,看不出有什麼值得肯定的東西。但是,由於生活的巨變和囚徒的生活感受,使他在這些詞中熔鑄了具有廣泛意義的生活內容。而且,在李的後期詞作中,往往沒有明確寫出愁思的具體真實的內涵,而是僅僅是寫它的外部形態,並寫景色相融,使詞中的愁緒概括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個人的悲傷和痛楚,從而使這些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那些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或者被壓抑的人受到感動,讓他們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借用它來抒發自己類似的感情,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甚而至於對他的遭遇產生同情,這實在是藝術作品的客觀效果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思想,正所謂“形象往往大於思想”。這正是李能在廣泛的範圍內得以千古傳誦的主要原因。
就藝術特色來看,李後期的詞在表達自己的深情巨痛時,採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夢裏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是他成為囚徒之後 ,觸景生情,盡情傾瀉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和國破家亡之感的表現,情真而思深。他的抒情,是善於概括,富於暗示,感染力強,造境生動,對於周圍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構成一種特有的風格。一方面由於他的文藝修養的深厚,同時由於他亡國以後對苦痛生活的深刻體驗,形成了他這種卓越的抒情藝術。
其次,他善於抓住事物的特徵,利用極其貼切的比喻,使非常抽象的“離愁”之類的感情形象化、具體化,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用“一江春水”來比喻愁之多,用春水來比喻愁之無限,形象而又生動。又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都是。
再次,語言準確精煉,形象鮮明,優美自然,接近口語,有驚人的表現力,進一步擺脫了花間詞人那種鏤金刻翠的作風。最突出的是沒有書袋氣,到了後期,也沒有了脂粉氣。他善於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他的生活感受,就如上文提及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構成了畫筆不能到的意境,寫出了他對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創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語言而同時又是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他後期的詞已完全不同于溫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詞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淨。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是全詞題眼,也是千古絕句,廣為流傳。李的愁只能自問自答,因為實在無人與他“對泣新亭”,足見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不是周星馳《大話西遊》中的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也不是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周星馳那叫俗文化,像可樂一樣只有那麼一股子氣,後來啥也沒有。蘇軾此時“故國神遊”“雄姿英發”,這一江之水也充滿豪氣。李清照是個婦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的通感用得絕佳。“春水 ”帶點花瓣,有形有聲有色,把“愁”字立體化了。一個“向東流”,最近的聯想是《長歌行》中“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但“向東流”含義更深了,東流之水可理解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會成“眼淚匯入長江”之意,可謂“千古一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感懷故國。以追憶往事入筆,寫眼前之景與回憶之景。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物,作者卻企盼它早日“了”,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消息,卻引起了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引發了詞人物是人非的惆悵,與他由一國之主淪為階下囚的沉痛。是十分真切而深刻的。
這些詞寫的都是他亡國後的內心劇痛。在這些作品中,流露著沉痛與哀傷的情緒,但又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
在這幾首詞裏,“無限江山”也好,“往事”、“故國”也好,所指都不外乎他過去南唐小朝廷及舊日國主的生活,他留戀的是昔日帝王的享樂,苦痛的是而今囚徒的不幸。所以說,李後期詞作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和感情範圍,基本上沒有離開他那狹窄的帝王生活圈子,看不出有什麼值得肯定的東西。但是,由於生活的巨變和囚徒的生活感受,使他在這些詞中熔鑄了具有廣泛意義的生活內容。而且,在李的後期詞作中,往往沒有明確寫出愁思的具體真實的內涵,而是僅僅是寫它的外部形態,並寫景色相融,使詞中的愁緒概括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個人的悲傷和痛楚,從而使這些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那些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或者被壓抑的人受到感動,讓他們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借用它來抒發自己類似的感情,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甚而至於對他的遭遇產生同情,這實在是藝術作品的客觀效果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思想,正所謂“形象往往大於思想”。這正是李能在廣泛的範圍內得以千古傳誦的主要原因。
就藝術特色來看,李後期的詞在表達自己的深情巨痛時,採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夢裏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是他成為囚徒之後 ,觸景生情,盡情傾瀉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和國破家亡之感的表現,情真而思深。他的抒情,是善於概括,富於暗示,感染力強,造境生動,對於周圍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構成一種特有的風格。一方面由於他的文藝修養的深厚,同時由於他亡國以後對苦痛生活的深刻體驗,形成了他這種卓越的抒情藝術。
其次,他善於抓住事物的特徵,利用極其貼切的比喻,使非常抽象的“離愁”之類的感情形象化、具體化,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用“一江春水”來比喻愁之多,用春水來比喻愁之無限,形象而又生動。又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都是。
再次,語言準確精煉,形象鮮明,優美自然,接近口語,有驚人的表現力,進一步擺脫了花間詞人那種鏤金刻翠的作風。最突出的是沒有書袋氣,到了後期,也沒有了脂粉氣。他善於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他的生活感受,就如上文提及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構成了畫筆不能到的意境,寫出了他對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創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語言而同時又是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他後期的詞已完全不同于溫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詞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淨。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是全詞題眼,也是千古絕句,廣為流傳。李的愁只能自問自答,因為實在無人與他“對泣新亭”,足見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不是周星馳《大話西遊》中的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也不是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周星馳那叫俗文化,像可樂一樣只有那麼一股子氣,後來啥也沒有。蘇軾此時“故國神遊”“雄姿英發”,這一江之水也充滿豪氣。李清照是個婦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的通感用得絕佳。“春水 ”帶點花瓣,有形有聲有色,把“愁”字立體化了。一個“向東流”,最近的聯想是《長歌行》中“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但“向東流”含義更深了,東流之水可理解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會成“眼淚匯入長江”之意,可謂“千古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