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好多内地人士都系无办法上wiki嘎啦,专贴部分出来比大家看.其实好长,还有个列表。为了我自己转贴方便,就转少少. 以上是原帖的話,這個帖子很有參考價值,所以就轉來這裏了。
原地址是:http://river.theoryware.org/general/archives/659
原原地址是: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5%BB%A3%E6%9D%B1%E8%A9%B1
==============================================================
發音系統比普通話複雜
粵語有相當複雜嘅聲調系統,同北方話(官話方言)嘅差別非常大。喺粵語中相當完整咁保留咗古漢語嘅入聲,而且仲由陰入、陽入分化出中入。標準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係: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關於粵語嘅發音同埋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粵語發音。
粵語嘅書寫系統
現代粵語喺正式場合裡普遍採用二十世紀初興起嘅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跟普通話書面語大致相同。呢種白話文嘅語法、詞彙同埋用語同埋粵語有較大嘅差別,不過人們似乎已經基本上習慣咗呢種差異,唔覺有大嘅不便。但當人們用粵語讀這種白話文嘅時候,一般係唔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嘅。朗讀者會習慣上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同埋用語對字面文句進行調整,用粵語複述出來。
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不時會加入大量廣東用語。部分雜誌會採用另外一套粵語自己嘅白話文書寫系統,大量按照粵語語法同埋用語書寫,唔識粵語嘅中文使用者係難以理解呢種粵語白話文。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係以普通話白話文書寫,但喺對話同埋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廣東話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喺翻譯成漢語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嘅粵字,喺大五碼系統(由台灣公司建立嘅繁體中文系統)嘅電腦中未有收錄呢啲字,書寫粵語尤為不便。香港政府早年曾推出一個香港補字元集,收錄咗擴粵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摣」、「嘢」、「冚」等等。喺最新一版嘅補字元集中,進一步收錄咗一些所謂嘅「粗口字」。此做法備受質疑,因為粗口乃社會嘅一般禁忌。但談到學術層面,始終「粗口」唔被普遍認同。香港政府方面則表示收錄「粗口字」乃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姑勿論誰對誰錯,藉著這套補字元集,大部份粵語口語都可以被書寫出來。
由於並非所有電腦都裝有廣東字補字集,粵語使用者喺網上討論區等非正式場合,喺沒辦法打出粵字嘅時候,會折中地以英文嘅「o」代替口字旁,寫成「o的」、「o既」、「o野」來代替「啲」、「嘅」、「嘢」這類粵字。
過去中國各地語言不通,而大部份人都係唔識字,一般讀得書嘅都係用書面共通文言文,所以育上係唔會教寫粵語。呢個情況就算之後白話文取代文言文都係一樣。如果學生用粵語來寫文,會畀人當做唔及格嘅中文文章。不過,因為流行文化貼近大眾,電影,粵劇都會有粵語書寫嘅字幕。跟住育普及,識字嘅人唔限於精英,粵語書寫就開始有普及之勢,而大量香港雜誌用粵語代替白話文,因此亦有唔少人會認為係香港中文水平低落。而雜誌粵語用字無從稽考,任用民間習字,亦有人認為粵語過於通俗,影響粵語文學價值。因為咁,八十年代開始,好多語言學者都對粵語做過唔少考定,搵口語本字做題材,著作好似雨後春荀,越來越多。不過由於字太過深僻,而育亦都好少兼顧粵語,所以一般大眾都好少會用。另一方面,講粵語嘅人好多都有同外地文化有接獨,粵語本身生動同埋對外語包容,豐富咗粵語本身嘅辭彙,甚至乎中文的辭彙。好似以前美容廣告係用「減肥」做標題,跟住變做「瘦身」,家下就用「纖體」招徠。由此可見,詞彙變一個比一個靚,而「瘦身」一詞甚至畀公司管理層面做「裁員」嘅美化詞。
粵語嘅方言
粵語有幾種方言。請詳細參閱粵語嘅方言。
標準粵語(Standard Cantonese)
標準粵語,即係通常指嘅廣府話。粵語嘅標準音——廣州話即屬於粵海片。粵海片內部差異唔大,彼此一般可以較流暢咁交談。包括廣州話、香港粵語、韶關白話、湛江白話。香港話同廣州話極之接近,而湛江白話同廣州話相比就有一定嘅變化。
廣州方言
廣州方言又叫做「廣州話」,係粵語嘅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咁變化發展。1949年前嘅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話嘅影響亦較少。但喺最近幾十年,喺中國大陸嘅「推廣普通話」運動嘅影響下,近20年來廣州人嘅北方話水平喺大大提高嘅同時,好多地道嘅廣州話詞語喺日常使用中消失。例如今天嘅廣州人已經好少好似20年前咁樣,用「金魚黃」嚟形容「橙色」;甚至喺公共交通工具上,廣州話廣播詞亦生硬咁用粵語嚟讀出北方話嘅詞語——例如會用「站」而唔係粵語嘅「企」。
南番順方言
因爲今天嘅廣州、番禺及南海無論從地理定係歷史上睇嚟都聯結得非常緊密——廣州、番禺、南海三個地名喺歷史上甚至代表嘅都係同一個地方,所以今日廣州、番禺同埋南海嘅方言比較接近,但順有唔少字嘅發音同其他地方唔同,例如:「凹」唔讀[lʌp]而讀[nɪp];「吃飯」唔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中山方言
石岐話主要流行於廣東中山市嘅石岐區以南地區,同廣州話相近,但又不盡相同。對一啲事物名或者一般用語叫法同廣州話相比有佢獨特嘅一面。中山石岐人可以聽得明並將廣州話講得準,但廣州人或者香港人並唔一定講得準並完全聽得明石岐話。例如廣州話「瞓覺」,「瞓覺」一說石岐話都用,不過一般稱為「寐覺」(寐音係「眯」[mī])。石岐話形容一個人懶有習語「吃寐屙坐」。廣州話「頭先」(剛剛之意),石岐話都用,不過多數稱為「近先」(音「緊思」[gern see])、「啱先」。另外石岐話喺口音方面同廣州話亦有啲唔同。
喺1970年代末以後,因為大眾傳媒發達而導致石岐話不斷向廣州話靠攏,好多舊音同辭彙用法都逐漸減少以至消亡。例如上述嘅「寐覺」使用率越嚟越低,逐漸被「瞓覺」所取代。「下間」(廚房)、「銀錢」(元嘅俗稱,「兩個銀錢」即係兩蚊)呢啲老式石岐話新一代中山人已經好少用。
香港標準粵語
香港標準粵語係指香港官方、媒體,以及香港市區用粵語,同廣州話極之接近(用詞有所不同)。香港新界本地粵語以莞寶片圍頭話為主。
1949年前嘅香港,由於粵、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好濃嘅粵客混雜口音(即香港客家話同香港廣府話喺音調同辭彙互相影響)。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同埋w拗音嘅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同「我」[ngo] 唸成 [lei]和 [o] 。把「國」[gwok] 誤讀成「角」[gok],「過」[gwo] 讀成「個」[goh] 。呢個現象似乎同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佢哋嚟講,n/l 嘅發音差異唔大,喺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唔會帶嚟嚴重嘅溝通障礙,於是佢哋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嗰陣,往往捨難取易,淡化一啲難以分辨嘅發音差異。呢個亦即係所謂「移民理論」,呢種現象喺台式國語、美式英語嘅演化過程中,亦曾經出現。
不過,1980年代之前嘅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喺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日,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成為香港粵語嘅特色,喺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表演中,懶音更不時出現喺七、八十年代出世嘅一輩口中。但整體上,香港方言同廣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語喺香港比較普及,加上以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嘅新事物,過去唔熟英語嘅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嘅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嘅英語外來詞非常普遍。例如:「地盤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唔少老人家仍然將「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另外,香港人對男士稱呼為「阿Sir」。呢啲地道嘅用語可能會令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云。
影響
而喺海外,由於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區,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嘅最流行語言之一。
喺香港同埋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佔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喺漢語語族裏,除普通話外,粵語係唯一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嘅語種。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同埋娛樂事業嘅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嘅影響力。
註釋
註1:語言學家一般認為,若果兩種話語間唔能夠直接溝通,咁呢兩種話語可以定義為兩種唔同嘅語言;若果兩者間有或大或小嘅差別,但係可以直接溝通,咁兩者就可以定義為同一種語言嘅兩種唔同方言。根據呢一個分類標準,粵語同普通話係完全無法溝通嘅,應該分別歸類為兩種唔同嘅語言。不過,一般認為,呢個並非語言分類嘅唯一標準,例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溝通,但係就列為三個唔同嘅語言。語言歸類問題上難免出現政治、文化上嘅考量,所以中國語言學家大多數將粵語歸類為漢語嘅一種方言;同時唔得唔承認,如果嚴格以溝通為標準,中國就要多出好多種語言,就連粵語本身可能都要分成多個唔同嘅語言出來。總嘅來講,隨著粵語嘅標準化,其真正獨立成一門語言嘅可能性都係不斷加。
註2:各統計資料有出入,詳細請參閱主要語言人口列表。
粵語還真是門學問,高中后接觸來自各種地方的人多了,還在北方呆了幾年,最近幾年常爲自己的發音發愁,覺得以前的發音還比較正常,而且這些年還開玩笑的學了許多奇怪的發音,回過神來已經改不掉了,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