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写真付きで日記や趣味を書くならgooブログ

慈善家們的慈善情結

2016-12-08 12:06:05 | 日記

慈善家們的慈善情結

觸動那些企業家們的「慈善情結」究竟是甚麼?在投入慈善事業的過程中,他們又有怎樣的感受? 本報記者分別採訪了深圳買賣成交彭年集團董事長餘彭年和北京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全。在《公益時報》版「2005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中,餘彭年、張寶全及其夫人王秋楊分別位列第二和第六。他們的捐贈額分別為7500萬元和3000萬元。 張寶全:慈善是一種情結 張寶全 江蘇鎮江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92年投身商海,現為北京今典集團董事長。2001年當選「中國房地產十大風雲人物」。 在《公益時報》版「2005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上,張寶全及其夫人王秋楊以3000萬元的捐贈額位列排行榜第六。 5月1日上午,在張寶全京郊的私人會所裡,張寶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而他的夫人王秋楊,此時正在北極與幾位朋友進行極限探險。 2003年6月,王秋楊曾赴西藏阿裡考察當地Green Wall的教育狀況。此後,張寶全與王秋楊向西藏阿裡地區捐助1000萬元,用於建設4所完全小學,建校剩餘資金用於今典集團與阿裡地區教育局共同設立的「蘋果教育基金」,以資助那些從阿裡考入中學或大學的貧困學生,同時還用於招募志願者來阿裡從事教育工作。 入選大陸十大慈善家,使張寶全頗感意外,因為他向上報的捐贈額只有1500多萬元,全部投入了教育事業。 「3000萬元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我也不知道,他們可能把我對藝術、建築的投入也算進去了,但我只願意把對教育的投入算作慈善捐贈。」張寶全說。 「慈善,本來就是自己的一種情結。」張寶全用「複雜」來形容企業家的「慈善情結」———「慈善不僅是幫助別人,還是自己的精神需要。慈善是一種文化,大家互相獲得,完成一種人格提升。」 張寶全說,在為阿裡招募義工時,學校未建成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報名,他相信,那是志願者的一種慈善情結,跟他和王秋楊的捐贈行為一樣,不是幾句話就能說透的。 被冠以慈善家之名的張寶全告訴記者,他並不喜歡「慈善」這個詞。「這在中國就像施舍一樣。但這不是施舍,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也獲得幫助。叫公益比叫慈善好,公益是雙向的,慈善好像是單向的。」 張寶全說,他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個人自願到山區教學。他認為,這是一種公益行為,如果排公益榜的話,這個人可以上榜。「這個社會更應該提倡一種公益文化和公益精神。」 援建學校在建造過程中,得到了當地大力支持。張寶全和王秋楊原先計劃投入的1000萬元大概花了一半,剩下的就轉為基租盤推介金,用以捐助考上中學或大學的學生和為當地培養師資力量等。 說到這個過程,張寶全對中國當前的慈善事業狀況發表了長時間的感想。 張寶全說:「企業家將錢真正投給國家專門慈善機構的不是很多,為甚麼呢?我更願意來探討這樣的事情。國外慈善機構都是民間自發的,只有讓民間具有慈善情結的人去做,才能做得好。」 在張寶全看來,民間來做慈善更容易有熱情,一個有熱情有情結的人會全身心關註,而缺乏熱情就缺乏專註,缺乏專註就不容易把能量100%地發揮出來,或者把力量發揮到點子上。 「在西藏剛開始我們打算投入200萬元,後來發現不夠就增加到1000萬元。等到真的要把這個學校弄完的時候,每一筆錢都能起到作用。這是很多企業家願意自己來做的原因。」張寶全說。 在2003年7月2日的日記中,王秋楊寫道:「我想辦學校,可能與我從小的生長環境有關,我也是初一就住在了學校,而且也是農邨的學校,條件很艱苦,整個一個青春期都是在那樣的環境下度過的。我知道這些孩子們心裡在想甚麼,怎麼想的,也知道他們父母的心情。」 因為王秋楊和張寶全的這份情結,捐資助學成為他們的一項持續性事業。 「我們的慈善事業剛剛開始。」張寶全說。 王秋楊2003西藏之行日記 (節錄) -2003年6月9日 ……加油時我們遇到了一個名叫亞吉拜的快樂男孩,交談中我們得知他10歲了,回族,可這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卻因為附近租務成交沒有學校,所以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和出生日……我想利用此行好好地看看,西藏的孩子們是在怎樣學習、怎樣生活著的,或者我能做點甚麼? -2003年6月25日 ……這幾天我走訪了幾所學校和鄉邨教學點,這裡的教學和學生生活及衞生條件真是太差了。完全小學(1-6年級,政府包學費食宿)的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上好一點的學校,但貧困的孩子又苦於掏不起路費。 -2003年6月27日 (八嘎鄉完全小學)我問校長文體用品都有甚麼?他忙指了指我身邊的一張破桌子上的幾個沙錘和幾根跳繩。我甚麼也沒敢再問了! 我給張寶全打了個電話,他就猜出來我又要向他要錢建學校了。記得第一次給他打電話說這事,我在衞星電話這邊哭了。我說我想幫幫這些純樸的西藏孩子們,當時我們打算拿出200萬元來援建兩所學校。可是後來我發現這裡的人工和材料費用都很貴,於是就把費用增加了500萬元。今天我們決定用1000萬元在西藏援建4所學校。3個電話,從200萬元到1000萬元,我希望4所學校能夠改變一些孩子的生活。 餘彭年:更投入地做好事 餘彭年 深圳彭年集團董事長。1922年生於湖HIFU南,現年83歲。1958年,由上海申請去香港,從勤雜工開始赤手闖天下。1982年,餘彭年回到家鄉湖南,家鄉的貧困使他震驚,開始在內地行善。 在《公益時報》版「2005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中,餘彭年以捐贈7500萬元位列排行榜第二。 由於建立了被媒體稱為中國第一家慈善酒店的深圳彭年酒店,餘彭年的善舉廣為人知。 2004年和2005年,餘彭年這一名字連續出現在胡潤版與《公益時報》版的中國慈善家排行榜上。 採訪中,餘彭年告訴記者,他做好事並不是為了要甚麼排名,「我做我的好事,只要真的有效果,我就很開心。」 餘彭年跟許多採訪過他的記者都提起過這樣一件事:1988年,他給湖南捐贈10輛進口三菱救護車,兩年後他卻得知,救護車裡面的設施被改造,本應用於急救病人的車成了某些領導的專用車。盛怒之下,餘彭年將捐贈車輛悉數收回,轉贈漣源縣幾家醫療單位,然而他沒想到,轉贈的救護車再次被挪作他用。 「我做好事,錢要真正交到百姓手裡,才放心。」餘彭年說,他不希望自己拿出的一百元錢,只有二三十元能送到百姓手裡,剩下的都流到其他地方。 近年來,餘彭年最大的一項善舉是在2003年宣布啓動「光明行動」計劃。該計劃將用5年左右的時間,耗資激光脫毛5億元人民幣,陸續對內蒙、西藏、甘肅、湖南、遼寧的白內障患者進行救治。為了實施該計劃,餘彭年花費1200多萬元從美國進口了5部醫療車,並從湖南、北京請來醫療專家,為白內障患者提供免費手術和醫療服務。 餘彭年說,這一善舉,是緣於數年前他患白內障的切身經历。他說:「一個手術至少要花費四五千元錢,我有錢不怕,但是貧苦的人怎麼辦?」 八十多歲高齡的餘彭年,不僅親自參與「光明行動」的策劃、管理、調查工作,甚至在流動醫療車到達每一個省的開幕儀式上,都親自到場主持。 2000年6月,在彭年酒店開業之時,餘彭年對外宣布:將酒店經營所得的純利潤永久地捐獻給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在他有生之年,整幢大廈不出售、不變賣;在他百年之後整幢大廈產權不贈與、不繼承,經營所得利潤繼續無償捐獻直至大廈使用期結束。餘彭年認為,這是能使他的慈善事業獲得持續性的保證之一。 為了更專心地投入慈善事業,從2004年1月1日起,餘彭年將深圳彭年酒店的業務交由希爾頓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管理,並為此每年向希爾頓支付1500萬元。餘彭年說自己年紀大了,一邊經營酒店一邊Collagen做慈善很辛苦,為了「更投入地做好事」,他辭去酒店董事長職務,成為一個專職慈善家。 同時,餘彭年向外界宣布,將來不會把自己的遺產留給子女。「我有兩個兒子,他們生活得比我好,留錢給他們是害了他們,我是從甘苦中過來的,不能讓他們不知道甘苦。」 在採訪中,與一些慈善家的低調不同,餘彭年總是很坦率地講述自己行善中的一些感受,他說:「因為有種種顧慮,很多人不敢站出來做。中國貧窮的地方太多了,政府應該更加鼓勵,一般人也同樣能做好事。」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