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写在海榆中线公路建成通车62周年」

2017年10月11日 | 海南島史研究
http://www.sanyarb.com.cn/content/2016-12/25/content_243485.htm
「三亚新闻网(『三亚日报』)」2016-12-25 05:14:21 文/陈文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写在海榆中线公路建成通车62周年

【资料图片】上个世纪60年代的海榆中线公路
【写真】海榆中线公路烈士纪念碑

★荒莽峻岭本无路,求生踏出险狭途
  这,原本是无路之处。层叠的山峦与密织的林莽,铺盖着视野中的天地。这是原始的秘境,虫豺的山园。是人们传说中的南蛮烟瘴之地,谈之色变的人烟罕至之所。直到有一天,一群群逃避封建统治者压迫的黎族人,为了逃生求存,冒死进入了这不曾有人踏足的原始山林,砍树伐茅,遁山沿水而居,渐而成村成垌,兴起人烟。
  山中本无路,黎族人行得多了,渐渐有了细狭的山径与小道,埋藏在杂草枝下,难于觉察,几日不行,便又复荒芜一片。在山林中谋食生存久了,黎族人便个个有了一双能踏石跳山、越水攀树的硬实脚板。有路便行路,无路便辟路。便是到了林密崖断人不能行之处,他们也能攀葛藤挂长枝,飞荡而行,穿林寻路。但是就这样,世世代代走了千百年,还是没有走出先祖避世而居的这片山脉。封闭的环境,缓存了时光,世外易朝换代变化万千,山中却依旧原始——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纹面儋耳,合亩共耕之风,数千年未改。
  海南岛的统治者换了一拨又一拨,从汉而元再至清,封建时代的黎胞从未曾感受平等为何物。民国时代,他们既蒙受着海南岛日据时期日寇疯狂的奴役屠杀,又遭遇国民党统治者烧村灭族的恐怖镇压。祖先留下来的路,已经走了多少年,走到赤足无鞋的脚板下都生出了钉扎难透不畏炭火的铁茧,却依然还是如此难行!纵然天边已经升起了启明的星,黎苗人却还是看不到一点的亮……
  这样的路不能再往下走!不甘于继续被日寇国贼压迫欺辱的黎胞们,在奥雅王国兴与王玉锦等人的带领下,卖掉了耕牛筹措资金,秘密地换购粉枪和火药,将耕地的犁头等铁器砸碎制成铁砂粉弹……1943年农历7月12日,在白沙一区的牙叉村,嘹亮的牛角号穿透了云雾萦绕的山峦丛林,不管是祖传的弓箭还是挖地的锄头、挑担的木棍,已经穷困到几近赤白的黎苗群众拿起身边仅有能用的东西,冲向“国贼”盘踞的据点,为了生存和尊严战斗,打响了白沙起义第一枪。从此,侬黎苗人的路,要在侬脚下自己走!
  1939年2月10日侵入海南岛之后,做恶多端的日本侵略军登陆挺进。因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消极抵抗,日寇入侵海南之路势如破竹,横行于琼岛沿海地区,杀害了海南抗日军民20多万人,烧杀掳掠等诸般恶行难计,但是直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投降之时,在海南沦陷的6年多时间内,日军始终未能踏人海南岛中部山区。
  日本战争学者水野明先生在他的著作《日本军队对海南岛的侵占与暴政》中,为对此深感疑惑的人们给出了答案:“对于日本军队来说,其占领和统治海南岛的最大障碍,在于抵抗日本军事侵略的反日势力的存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五指山区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可见琼崖红军孤岛抗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对琼崖纵队的支持与配合是分不开的!
  毛主席曾说:中国少数民族自发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消灭国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唯有黎族,唯有王国兴一人耳!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里,海南黎族同胞的族群意识和社会形态也得到了不断的成长与发展。他们曾沿着祖先走出来的旧路寻找活下去的希望,在没有活路的时候勇于开拓砥砺而行,最终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推动自己的族群踏上了一条崭新向前的革命之路!

★烽烟深山如苦海,乱世山路多艰辛
  回览自琼崖以海外孤悬之地,被纳入汉统以来,烟波浩渺两千年间,记录在各朝所修史籍志书当中的,除了黎境特异的物产珍奇如沉香龙被黎幕南珠、州县村峒人口商贸等情形之外,出现最多的字眼和内容,便是防黎之务与平黎策谈,可见黎族同胞反压迫与剥削的斗争烽火,从未平歇。
  旧时海南,通路海隔人烟稀少,且中部黎区山高岭险,热瘴蛇兽令人谈之色变,非尽熟地势的黎苗土人和冒死逐利的汉商贾客不敢轻入,更勿说进行那开通道路建设经济之事。历代来岛边沿海地势稍许平坦的区域,州县间有驿路相通联,作为商贸及民众官府的通信往来之路,往里
  纵深而去的黎境腹地,则是无路可通,只有黎苗山胞伐木行脚走出来的羊场小道与崎岖山径,时断时续,上落陡坡,间或崖断水隔,须划舟渡水或攀藤借树而行,足路之难,不亚蜀道。既黎不得出,汉不能入,久隔而致民族之间不能交融促进,黎区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禁锢难前。
  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琼山主事韩俊向朝廷上《治黎疏》,系统阐述了他的治黎方略,首次言及在黎区境内开辟五指山十字道路的建议,未获朝廷答应。后至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海瑞以《治黎策》得中举人,其中亦提出中划黎境开通十字道路“开道置县,以靖乡土”的治黎之策。此后,海瑞在上京参加会试期间又上呈了《平黎疏》及《上兵部图说》,以自身多次出入黎区与交往黎民所调查了解的情况总结提出:琼州抚黎要务,莫过于“招民、置军、设里、建学、迁创县所、屯田、巡司、驿传诸事宜”。在《上兵部图说》中,海瑞再次重申开建从琼州到崖州、贯穿中部的道路及从万州至昌化的横线道路,使这两条道路在中部的五指山形成交叉,在中部岛心腹地“开道立县”的治黎策略。
  数百年前,琼崖官场的先识之士们已经意识到,只有解决了闭塞的黎区道路通达的问题,加强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族群的交往与融合,并兴盛经济,才能解开治理黎境内动乱频频的困局。令人嗟叹的是,自韩俊而海瑞,有明之年,他们通达道路平治黎境的执政蓝图,并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与施行。明灭之后,1886年底,在清代末名将冯子材的坐镇指挥下,才开通了以北南与东西方互为纵横两向、贯穿五指山腹地,并在坐落于今日琼中县境内的水满峒地界交叉而过的十字形路。明臣海瑞的黎区筑路之梦,终经清将冯子材之手,落地成真。
  冯子材父子为了庆贺修路之功,题写了“手辟南荒”四字,交由当地的黎族石工,攀山刻于五指山东麓的巨石上,个中涵义是因铁腕征黎抚乱杀出的枭雄狂心、还是因为首开了这荒世莽野之路而生的救世豪情,人们已经无从求证。
  而这条曾让冯子材父子刻石为记的道路开通不久之后,气数已尽的清王朝迅速覆灭。朝代更迭,人心惶惶,世情动荡且时局难安。正所谓人间烽烟时、野路荒草生,无人维护的道路便渐渐年久而废,路不成路。
  同为华夏国脉,海南纵使独悬海外,也不能免于民初大陆军阀混战局面的影响,建设一度停滞萧条。自乱世伐战被孙中山平定一统之后,到1922年间,海南社会也初步稳定下来的时候,战后百废待兴的经济与道路建设,需求攀上高峰。
  从1921年广东省国民政府以谁投资谁获利的方式,鼓励民侨投资参与进行道路建设,短短三数年间,海南公路建设达到顶峰。1929年时,全岛路线约6000余里,已通车的达2800余里,约占当时全国已建成公路的二十分之一。
  “乡道路线,更支脉分歧,纵,横交错。每乡市村落间有互相联贯路线,络绎不断”——海南岛志中这般形容发达如网的本岛公路盛景,却因为建设公司与投资商人的逐利之心,仅出现在环岛发达区域的人烟商贸兴盛之处。民国时海南道路的建设,更多的是为了支持汽车这样新兴的运输工具运行,或靠着收取行人车驾的买路费用,为获利之手段。为节约成本快速谋利,修路只图从简从速,以至于民国时期海南虽有道路纵横沿海,却质量极差。路面就地而开,略微平整,因取石艰难,且耗费甚多,
  干脆不铺石板,如此经过风雨轮番之后,便见凹凸起伏,坑洼满地。行人雨天一脚泥、晴日满身沙,车行则颠簸难抵又耗油损胎,可见这些公路筑造实无标准质量可言。由此,在民国时代海南的诸多道路中,够格列入广东省道级别的,仅有一条环岛线路,即海榆东线和西线。而原本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又复在乱世中被遗忘的中部黎区,此时已无公路可言矣。
  1937年5月,民国全国经济委员会秘书处曾有公函交递于国民政府实业部,云:“查琼崖全岛公路,已筑成环岛省道及各县县道,共约三千余公里,惟所成县道几大多偏集于该岛东北部……为巩固全岛国防,普遍发展地方经济起见,计划完成全岛省道之全线交通;增筑岛南腹部各县间联络公路,以开发黎地,及腹部重要产区与出口海港之联络;将内地政治商业中心区域及原料产地,与海岸铁道线及出口海港直接联络……”可惜,随后而至的日寇侵华及内战炮火,再次将中部山区的道路建设可能,朝后推滞了十余年。
  中部之路,曾历盛朝与乱世,然百千年皆难成!黎族生存与发展之路,何其艰难,以路为考,便可以一斑而见全豹矣!

★十万军民倾热血,同心筑就锦绣图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中共中央及广东省委迅速做出了以巩固海南岛国防、推进五指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为最终目的海榆中线国防战备公路规划,并在两年多之后将它付诸实施。
  1952年8月,中央成立了华南公路工程指挥部。军委调派解放军工程兵某部近万名官兵浩浩荡荡开进海南,海南区政府也征调了全岛10万民工,与解放军工程部队一起,军民合力修筑海榆中线。
  1952年10月,海榆中线公路开始施工,这是海南解放后的第一个大工程,建成后,它将是海南历史上的第一条等级公路,万众瞩目!
  彼时的海南中部,唯有山径小道,几乎没有正规的公路,对于要在短时间内进入中部集聚并开工拓路的十余万军民来说,问题何止于交通不便!但是对于刚刚从烽火连绵十余年的战争岁月中艰苦渡过的战士与民众来说,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与开辟一条史无前例的现代公路之激动,足以支撑他们战胜一切可能的困难。没有车,便靠双脚,步行而至;缺少修路机械,便以磐石巨木压滚、钢镐、铁锹平整,扁担、畚箕与木轮车手推肩挑清障,解放军在前面负责爆破开路,拓出路形基础,民工们则紧跟其后,迅速倒填土石方和碎石子,铺出路基垫层和路面,军民配合默契,合作无间。
  可是纵然有如火的干劲与受伤也不下火线的热忱,在长期高强高危的工作中,还是有不少解放军战士与民工们陆续因为蛇虫叮咬及感染疟疾而倒下……突如其来的无情山洪、无法预料的滑坡塌方、爆破时发生的碎石冲击等意外,在两年多的施工期中,夺走了221名战士与民工的宝贵生命!他们再不能回到自己依依不舍又满怀壮志豪情告别的家,再不能与抵足并肩战斗的战友工友们一起共享路成的最终喜悦。他们,把自己热诚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永远长留在了这条路上……
  1954年12月19日,长达两百九十六公里的海榆中线全线建成,并被评定为五级公路。它的落成通车,结束了中部五指山区自古以来不通公路的历史。
  工程竣工后所举行的庆功会上,每位公路的建设者都获得了一枚纪念章。而那些已经不能到场参加的烈士们,人们只能以丰碑铭记!在海榆中线9
  公里处,有一座2001年海南人民为筑路英雄们建造的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毛泽东和朱德的题词、交通部1954年12月撰写的碑文及牺牲的烈士名单。石碑高19.52米,代表着海榆中线始建的1952年。1952,是许多人心中的里程碑——1952年,中部黎苗同胞盼来了共产党为他们而建的民族发展之路,从此山南山北连一片,民族团结树上红艳艳开滿一树花!
  尽管至今流传的古代贬官名臣诗文中,已经将远比中部繁盛许多的流放地崖州都形容成了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鬼门关、夺命途,但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想象,当年原始闭塞的中路,是怎样一番蛇兽出没深幽惧人的景象!毕竟这条道路至今已经建成通行了62年,它所路经的莽荒黎境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2004年年初,海榆中线又完成了升级为山区二级公路的改建工程,路面逾加宽阔平稳!乘车时凭窗观望,路边田园如画远山峰峦起伏,四季变幻之时沿线或是橡胶泛黄枫叶尽红、或是木棉如火春芽呈碧,梯田上牵牛而行的蹒跚老者、挑着穗穗山稻从山间小径婀娜行来的黎苗少女,处处皆是桃源乡太平世的景象。一辆辆大巴小车顺着流水线条般弯绕在山间崖畔的柏油公路,鸟飞鱼游般流顺畅滑行。路上疲累了,择一处溪旁林下的小食店,坐下来徐徐抿上一杯山茶,呼吸几口清气,再微醺于甜美清柔的山兰酒、任谁都要感慨快走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美景,山中之行,养心悦目,是一种会令人感叹难得的享受。
  可是倘若翻出老照片和陈旧的史记,人们便会知道,赐予自己幸福感受与眼前这山乡巨变的,正是车轮脚下的这条路,是用热血与生命建起这条道路的人……
  这条路,是一条奉献之路,是中华各族人民一起,为这偏居海岛中隅的黎苗同胞们共同筑就的团结之的路。
  这条路,是一条解放之路,让黎苗同胞卸下了奴役他们千年的压迫枷锁,实现民族平等,奔向身心自由的路。
  这条路,是一条发展的路,贯通了闭塞数千万载无人能穿越的黎族神山之脉,顺着海榆中线主干分布在山林之中的条条支线,延伸到山巅岭顶、谷底溪畔遍布着的黎村苗寨与农场茶庄,输送着物资与人力,承载着机遇与生息的血脉之路。
  这条路,是一条通天接地的锦绣之路。它仿佛是一条神奇的中枢大动脉,把广大的黎苗回汉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潜力和热忱,一下发掘和释放出來。山中的森林、矿藏、热带黄金植物被采掘,投向大中国经济和国防前线,海南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高潮。改革开放,经济快车三十年,海南人民又以令人不可置信的能力和速度开出环岛高速公路,弹指间,又建成环岛高速铁路,以及遍布全岛的国防和国际民用机场至可上九天揽日月的航天城。如今的海南省成了全球慕名的国际旅岛!
  海南各族同胞从天涯海角无路走,到绘出通天接地的锦秀岛图,堪称共产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稀世奇迹。
  但是,这一条路,在人们心中,更是一条平凡的英雄之路,它由许多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人们用血汗与生命筑就!那些逝去的英雄们,也许未曾想过自己会以身殉路,也许未曾想过青史留名,但是这不曾想而成为的英雄的离去,却更有真实到令人心痛的感叹与敬意。如若这些平凡的人们英魂有知,看到这条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云中天路如今繁荣四方,也应当会在泉下欣慰地微笑。
  而今人虽常忘旧事,犹余长路写英名,青山倘若真有情,亦化雨泪湿云衣……
  致敬,1952!
  致敬,筑路英雄!
コメント    この記事についてブログを書く
  • Twitterでシェアする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
« 「一个村曾经400人投身革命 ... | トップ | 「省交通运输厅赴海榆中线公... »
最新の画像もっと見る

コメントを投稿

海南島史研究」カテゴリの最新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