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三重県木本で虐殺された朝鮮人労働者の追悼碑を建立する会と紀州鉱山の真実を明らかにする会

「涠洲岛有个万人坑 渔民被刀劈或枪杀」

2016年10月14日 | 海南島史研究
http://www.lznews.gov.cn/content-584-117070-1.html
「柳州新闻网」2015-05-03 22:30:20 来源:柳州晚报
■【晚报独家6】涠洲岛有个万人坑 渔民被刀劈或枪杀
  盛塘村与岛上其他村落很相似,多数村舍都是用海沙石、贝壳等混合石灰制作的砖石起建的。不同的是,盛塘村因有一座法国天主教堂而远近闻名。
  资料显示,这座天主教堂,始建于1880年,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建筑。整个建筑群由教堂、男女修道院、医院、神父楼、育婴室等组成,据称为当时全国四大教堂之一,派有法国神父。前文我们已经提过,清末中法战争前后,法国势力在广西沿海一直很活跃,这座教堂也可说是近代西方殖民中国的一个见证。如今,该教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岛上有三分之一居民信教。
  教堂位于村子中央,四周民居环绕,形成了全村热闹的“商业区”。当天不是集市,教堂没有开门,前面的摊位大都没有开张,只有村民邓阿兰在整理摊位。邓阿兰,65岁,是土生土长的涠洲人。她说,小时候确实听说过日本入侵涠洲岛和“万人坑”等传闻。但谈到具体细节,她摇摇头说:“抗战那时,我还在娘胎里,哪里懂哦。”教堂旁边的小卖部,一位60多岁的刘姓村民也过来插话,他也听说过老一辈人曾被迫帮日本人打工、修飞机场的事,有人还学过日语,能说日本话,但如今那些老人都不在人世了。
  站在这座古老的教堂前,我们突然意识到,就和教堂斑驳老旧的外墙一样,由于时间久远,这些留存的抗战记忆已遥远而模糊。这样的事实着实让人焦虑——距离日军侵占涠洲岛已经70多年,那些亲历者大都已经逝世,即使还健在,都已迈入耄 耋之年,如果我们再不去“抢救”这些历史记忆,很多历史的真相或细节就会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国各地建起教堂传教,虽然是一种殖民文化入侵的标志,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比如说在南京,一些外国的神职人员确实也利用教堂庇护了一些中国老百姓免遭日军杀戮。盛塘村的天主教堂是否也曾庇护过这些乡民和信徒呢?我们再次翻阅当地文化人张九皋编撰的《渔岛怒火》,找到亲历者傅亚禄老人的回忆,发现在日军暴行之下,盛塘村天主教堂虽是神圣之地,但亦不能幸免。
  书中记录,1939年农历3月,日军为了建立乡民保甲制度,驱赶全岛居民集中于岛上坎仔机场,规定不论青壮老弱病残甚至产妇均须依时到机场,如有躲藏,一经查出即处决,且保甲长要受株连。百代寮湾仔村有三四十户人家,青壮年外逃大陆后,只剩下行走不便的十几个老人,他们都躲起来了。南湾街上一些人来迟了,统统被拉到教堂大榕树下吊“鸡翼梢”(把手反绑吊起来)。日军还把小孩集中在一条水沟里,用臭水去淋。
  但当时,教堂还不失为村民的避难所。教堂驻有两名法国神父,日军一开始还不敢太过放肆去侵扰。
  《渔岛怒火》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盛塘村有一个乡民叫马尔哥,驾艇到大陆江洪去买粮食熟烟等物,刚回到涠洲,第二天汉奸就报告了日军。日军当即派两名士兵去抓马尔哥。马尔哥后来就躲进了教堂的钟楼顶 上,一躲就十多天,以挖来的生番薯充饥。后来,马见无动静,从钟楼顶上爬下来,伸头从钟楼窗口探看,不小心帽子掉了下来,日军在教堂门口发现帽子,就上楼搜查,把马抓住拉去杀害了。
  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全面打响,法国沦陷,国已不国,教堂失去了法国的庇护,村民也最终失去了这个唯一的临时避难所。1941年,日军因两名法国神父抗议日军在岛上所为,把他们逮捕了并侮辱性地剃掉两人的长须,公开向法国挑衅。1942年又把两名神父杀掉了,说是“送回法国”。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我们最关心的是文中提到的“坎仔机场”到底在何处。对此村民邓阿兰也不知情,但她将手指向不远处一座山包说,听说那里就是“万人坑”。
  根据她的指引,我们离开盛塘村,翻过几道坡路,视野突然开阔起来,只见空旷的平地上,成群的黄牛和小山羊悠然吃着草,牧羊的小女孩在路边学习骑单车。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与教堂遥遥相望的长满松树的小山包。那里,是一处大墓地,立着许多十字架墓碑,标志着这个地方的主要宗教信仰。
  这就是让村民害怕而忌讳提及的“万人坑”?对于“万人坑”的由来,《渔岛怒火》中也有记载:日军为封锁海面,在灯楼顶设立瞭望哨,使用单筒望远镜监视海面,如发现过往船只,就派快艇抓回来,用汽车把船上的人运上横岭村脚沙滩,集中杀害。日寇把抓来的渔民蒙上白布后,用刀劈或枪杀。杀死后将尸体推入一个预先挖好的大坑内,以泥覆盖。
  当然,“万人坑”只是后来一种概括的说法,文章指出,日军统治涠洲岛期间,有据可查的杀害了岛上居民136人,至于在海上及渔船上被杀的不计其数,粗略估计有1000多人。
  此时日已西斜,霞光映红海面,我们默默地站在坡底,凭吊这些被日军刽子手残害的无辜同胞。
  然而,直到黄昏来临,我们最想寻找的“坎仔机场”仍然没有着落,只好先返回安置地——村民小陈的农家乐,明天再作打算。
  就在返程途中,小陈的一句话让我们眼前一亮。他告诉我们岛中平地上有一处老房子,为旧时粮库,他小时候经常在粮库附近玩耍,见过地上有大量“水泥块”。他说:“这种块状物在岛上很少见,很可能是用来修建飞机跑道的。”我们决定立即去寻访。四五分钟后,车子拐进海防执勤路,开阔的野地上,生长着一大片香蕉林。旧粮库则在路边,靠路侧的房间有人居住,稍远的已荒弃。我们进入香蕉林地,很快在杂草丛中寻获了多个小陈提及的“水泥块”,仔细一察看,发现它们并非水泥块,而是硬邦邦的三合土。
  “这里以前飞过飞机,还闹过鬼。”居住在粮库的中年男子主动和我们搭讪。男子说,他叫李良,从合浦过来做建筑工的,这库房也只有外地人敢来住。他说:“听说库房所处位置以前是日军飞机场,很多人在飞机场旁被杀害,后来有村民在库房见过鬼,本地人就怕了。”不仅如此,李良说,在与粮库一路之隔的地方还有个防空洞。根据李良的指引,我们在海防执勤路路基下方看到一个边长约半米的正方形洞口,洞口的水泥盖板被掀开,一侧洞壁上装着钢筋阶梯,洞内蓄了积水,水面距洞口约3米。往洞内扔下一块石头,传来“轰轰”回声,可以感觉到洞内空间宽敞,但此处到底是排水沟还是防空洞不好确定。
  飞机跑道的传闻、散落的三合土和疑似防空洞,诸多信息似乎都在表明此处极有可能就是日军飞机场的所在地。假如真是如此,那么,在这里又发生过什么故事?这里起飞的日机真是轰炸广西各地的罪魁祸首吗?我们期待着第二天对那名幸存亲历者的采访,他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明确的答案。

   (未完待续)
   特别报道小组记者:李广西、赵伟翔、陈跃文、李俊
コメント    この記事についてブログを書く
  • Twitterでシェアする
  • Facebookでシェアする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する
  • LINEでシェアする
« 潿洲島侵略にかんする日本政... | トップ | 「妇人在机场跑道捡斗笠当场... »
最新の画像もっと見る

コメントを投稿

海南島史研究」カテゴリの最新記事